种群和生物群落
1、下列叙述中属于种群的是( )。
A.一个池塘里的鱼 B.一座山上的树
C.一个公园里的草地 D.一块油菜地里的油菜
【解析】种群是同种生物中许多个体的集合体。一个池塘里的鱼,一般不会由一种鱼组成;一座山上的树也不会是单一的一种树;一片草地里的草也是由许多种草本植物生长在一起所组成的;因此这三个选项的内容都不能称为种群。
【答案】D。
2、一个池塘中,藻类、水蚤、虾、鲤鱼等生物集合起来组成一个( )
A.群落 B.种群 C.生态系统 D.生物圈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种群、群落概念的理解。一个池塘中(即一定的空间),藻类、水蚤、虾、鲤鱼等生物集合起来,它们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应该是群落。
【答案】A。
3、下图反映了三个种群的年龄组成。请据图回答:
(1)三个种群的发展趋势是:A ;B ;C 。
(2)比较三个种群的密度发展趋势: 。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种群的特征。图式表示的是种群年龄结构的三种类型,不难看出,A属于增长型,B属于稳定型,C属于衰退型,当然也能判断出种群密度的发展趋势是:A﹥B﹥C。
【答案】(1)趋于扩大;趋于稳定;趋于减少。(2)A﹥B﹥C。
4、有两个重要因素(参数)决定着动物种群的增长。哪两个?
A 出生率和食物供应 B 死亡率和迁移
C 死亡率和种群占据的地域面积 D 出生率和死亡率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种群的特征。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四个参数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其中出生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增长的变量,死亡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下降的变量。迁入和迁出不是最本质的,只有出生率和死亡率才是决定种群增长的最重要参数。食物供应和领域大小不能直接影响种群数量,它们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起作用。
【答案】D。
5、海洋水域的上层多为绿藻,中层多为褐藻,下层多为红藻。这一生态现象说明:
(1)影响海洋水域中藻类植物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是______。随着海洋深度的增加,_____逐渐减弱,水域中所分布的藻类植物的种类也就随之出现差异。
(2)各种藻类植物在海洋水域的______方向上有明显分层的现象,叫做这个生物群落的_____结构。
(3)生物群落的结构与环境中的各种______密切相关。
【解析】与此题相关的知识点是生物群落的结构和生态因素。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在海洋水域的不同水层中,分布着不同的藻类植物,这种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显然属于垂直结构。引起藻类植物在海洋水域中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生态因素是阳光。水域越深,光线越弱,藻类植物细胞内的叶绿素含量越少。这一生态现象充分说明,生物群落结构的形成受生态因素的影响。
【答案】(1)阳光 光线;(2)垂直 垂直;(3)生态因素。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
1、人类染色体组型是指( )
A.对人类染色体进行分组、排列和配对
B.代表了生物的种属特征
C.人的一个体细胞中全部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形态特征
D.人们对染色体的形态特征的分析依据是着丝粒的位置进行
解析:人类染色体组型是指人的一个体细胞中全部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形态特征。染色体组型也叫核型,是指某一种生物细胞中全部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形态特征。常以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作为观察染色体组型的对象。对形态特征的观察和分析,主要根据染色体上着丝粒的位置进行的。
答案:C
2、下图是六个家族的遗传图谱,请据图回答:
(1)可判断为X染色体的显性遗传的是图_____________。
(2)可判断为X染色体的隐性遗传的是图_____________。
(3)可判断为Y染色体遗传的是图______________。
(4)可判断为常染色体遗传的是图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据图示,可以看出,D图属Y染色体遗传,因为其病症是由父传子,子传孙,只要男性有病,所有的儿子都患病。
B图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因为只要父亲有病,所有的女儿都是患病者。
C和E图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因为C图中,母亲患病,所有的儿子患病,而父亲正常,所有的女儿都正常;E图中,男性将病症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
A和F图是常染色体遗传,首选通过父母无病而子女有患病者判断出是隐性遗传,再根据父母无病,而两个家系中都有女儿患病而判断出是常染色体遗传。
解答本类习题时,要注意边尝试边总结。充分利用图解进行分析判断。
答案:(1)B (2)C和E (3)D (4)A和F
3、下面是血友病的遗传系谱,据图回答(设基因为H、h):
(1)致病基因位于____________染色体上。
(2)3号和6号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3)9号和11号的致病基因分别来源于1—8号中的__________号和__________号
(4)8号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她与正常男子结婚,生出病孩的概率是__________。
(5)9号与正常男子结婚,女儿是血友病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
解析:(1)血友病与红绿色盲一样是位于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2)根据X连锁隐性遗传病的特点可知,3号是女性患者,其基因型为 ,6号表现正常,肯定有 基因,但她的儿子11号是患者 ,其中 基因来自6号,这样6号的基因为 。
(3)9号的基因型为 ,这两个 分别来自6号和7号,6号的基因型则是 ,其 7只能来自她的母亲1号,那么 基因一定来自2号,而7号的 的基因肯定来自她的母亲3号,所以9号的致病基因来自2号和3号;11号的基因型是 ,由于Y肯定来自7号,则 基因一定来自他的母亲6号,前面已经确定了6号的致病基因来自2号
(4)8号表现正常,肯定有 基因,但她的母亲3号只能遗传给她 基因,所以8号的基因型为 ;她与正常男性 结婚,后代中病孩的出生率为1/4。
(5)9号基因型为 ,与正常男性 结婚,其女儿不可能患病,因为正常男性的 基因肯定遗传给女儿。
致病基因检索表的运用,也不能机械地硬套,不能凭直觉,认为9号和11号的致病基因来自7号,7号来自3号。解答此题需掌握X连锁隐性遗传病的基本特点,进行认真分析,并且应熟练掌握遗传图解的画法。
答案:(1)X (2) 、 (3)2号和3号、2号
(4) 、1/4 (5) 、0
4、人的血友病(以b基因表示)是伴X隐性遗传,白化病(以a基因表示)是常染色体体隐性遗传,现有一个白化病和血友病的遗传系谱如图:
请据图回答:
(1)1号、2号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号是纯合体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____。
(3)3号和4号夫妇生下患先天性白化病且血友病的女儿的概率是_________。
(4)根据3号和4号夫妇的基因型可推测他们正常子女与患病子女的比例是_______。
解析:(1)6号为白化病者,基因型为 ;7号为男性血友病患者,未患白化病,而13号为两病均患,所以7号的基因型为 。1号和2号表现型正常,均为白化病基因携带者,且7号的 不可能来自2号(因2号只传递y染色体给7),只能来自1号。所以1号和2号的基因型分别为 、 。
(2)5号是1号( )和2号( )的后代,5号表现型正常,就白化病考虑: × → ,因为5号不可能为 ,所以含 的可能性为 ,就血友病考虑: → 、
综合考虑,5号为纯合体的概率为:
(3)依上述方法可确定3号 4号的基因型分别为 或 。因为 → ,女孩为血友病的概率0。白化病的可能性为 。所以患先天性白化病且血友病的女儿的概率为0。
(4)3号和4号结婚后子女不患病与患病的比例的计算有三种方法:其一,详细计算子女患病的概率:患白化病而不患血友病的概率,患血友病而不患白化病的概率,既患白化病又患血友病的概率,三项之和即为患病子女的概率。 →患aa的概率的 ,正常为 ,患 的概率为 ,不患 的概率为 。患病的概率为:只患白化病的概率+只患血友病的概率+两病均患的概率=白化病的概率×非血友病的概率+血友病的概率×非白化病概率+白化病概率×血友病的概率= 。正常的概率为不患白化病的概率×不患血友病的概率,即 ,即正常与患病的比例为 。
解答本题最易犯的错误是计算子女患病可能性时,重复计算了患病率。
答案:(1) (2)1/6 (3)0 (4)21:11。
5、1990年10月,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以揭示生命和各种遗传现象的奥秘。右图A、B表示人类细胞染色体的组成。请回答总量:
(1)从染色体形态和组成来看,表示女性的染色体是图_____,男性的染色体组成可以写成_______。
(2)染色体的化学成分主要是____________。
(3)血友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请将该染色体在A、B图上用笔圈出。
(4)建立人类基因组图谱需要分析____________条染色体的___________序列。
(5)有人提出“吃基因补基因”,你是否赞成这种观点,试从新陈代谢角度简要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该题给出男女体细胞染色体图,并根据图设置了若干问题,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自己发挥。
(1)根据图中的性染色体图,可以确定B为女性染色体图,A为男性染色体图。男性的染色体组成可以写成46,XY。
(2)组成染色体的化学成分是DNA和蛋白质。
(3)人类血友病同色盲一样,其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男性1条,女性2条)上,属于隐性遗传病。唐氏综合症是第11号同源染色体为3条所致。
(4)建立人类基因组图谱需要分析24条染色体的碱基序列,包括22条常染色体和2条性染色体。
(5)从新陈代谢角度分析“吃基因补基因”这种观点是否正确?是开放性题目,无固定答案,只要回答得有道理都可以给分。
答案:
(1)B;46,XY (2)DNA、蛋白质
(3)如右图
(4)24;碱基
(5)开放性题目,只要学生用生物学知识来说明即可。(如:不赞成,因为基因被吃入后,和其他生物大分子一样被消化分解,不可能以原状进入细胞,更不可能补充或整合到人体原有的基因组中去。赞成,基因被吃下后,消化分解为简单物质,可以作为DNA的原料。)
该题为2001年上海市高考题。是有关人类染色体组型、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新陈代谢等知识的大综合题。难度较适中。值得注意的第(5)问为开放性题目,反映了今后高考命题的方向。生物的进化
1.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来自于 ( )
A.生物的新陈代谢 B.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C.生物的高繁殖率 D.生物之间的斗争
【解析】生物的新陈代谢是发生在个体水平的化学变化;生物的高繁殖率只是生物数量的保证,但如果每个个体之间没有差异也不会为选择提供材料;“生物之间的斗争”含义不清;因此都不符合题意。生物个体会由于遗传和变异而形成差异,这些有差异的个体成为被环境选择保留或淘汰的原始材料。
【答案】B。
2. 基因突交对大多数生物而言是不利的,但却是生物进化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下列对这一问题解释中最准确的是 ( )
A.基因突变是主物变异的主要来源,有利的变异对生物是有利的、而且是定向的变异
B.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作用却是定向的
C.因为基因突变不利于生物个体的繁殖,容易导致绝种,所以活下来的物种能更好的生存下去
D.凡是发生基因突变的个体都可能导致死亡,但却出现了适者生存的结果,导致了生物的迸化
【解析】变异是不定向的;基因突变不一定不利于生物个体的繁殖;发生基因突变的个体不一定都导致死亡;因此,A、C、D是错误的。
【答案】B。
3. 现在许多学者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 ( )
A.生物个体 B.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C.种群 D.生活在一起的全部生物
【解析】生物的性状是通过个体表现出来的,但一个个体很难通过生殖而延续;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如果不能实现基因交流也难以延续;“生活在一起的全部生物”不一定是同一种。“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个群体”。种群内的生物才有可能通过基因交流使个体具有新性状,从而为自然选择提供原始的选择材料。
【答案】C。
4. 在我国云南澄江发现的动物化石群约处于5.3亿年前的寒武纪早期。该化石群有l00多种60多个类群,大多已灭绝。其动物结构与现存动物结构差异根大,在此前的地层中却找不到其祖先。如此多的动物种类在寒武纪早期“突然”出现的事实与达尔文进化学说观点相矛盾的是 ( )
A.生物是由其祖先经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
B.现代生物之间有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
C.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
D.生物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进化的
【解析】B、C、D均为正确的陈述句,但与题意不符。达尔文进化学说认为:“生物是由其祖先经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而云南澄江发现的动物化石群“突然”出现多种动物表明生物也可能有另外的进化方式。
【答案】A基因的分离定律
例1高粱有红茎和绿茎,如果一株高粱穗上的1000粒种子萌发后长出760株红茎和240绿茎,则此高粱的两个亲本的基因型是( )
A.Rr×Rr B.Rr×rr C.Rr×RR D.RR ×rr
解析:杂交后代分离比为红茎:绿茎=3:1,说明两个亲本均为杂合体。
答案:A。
例2 先天性聋哑是一种隐性遗传病,双亲均无此病,但第一个孩子患聋哑,以后所生子女中患病的可能性是( )
A.100% B.75% C.50% D.25%
解析:双亲正常,生有患病的孩子,说明患病为隐性性状,双亲为杂合子。
答案:D。
例3 多指症(有六个手指)为一种显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某男性为多指患者,他的夫人正常,但他们的三个子女均是多指症患者,这样的双亲其子女中多指症的发病率是( )
A.25%或50% B.100%或50% C.50%或50% D.0或100%
解析:多指为显性,所以患者必有显性基因,正常人为隐性纯合体,因此其夫人为aa,“某男性”则为AA或Aa。AA×aa子女100%多指;Aa×aa子女多指为50%,
答案:B。
例4某男子患白化病,他父母和妹妹均无此病,如果他妹妹与白化病患者结婚,出生病孩的概率是( )
A. B. C. D.
解析:“某男子”为白化病,其父母均无此病,说明白化病为隐性遗传,其父母均为杂合体 ,其妹妹无病,有两种可能 ,其妹妹是 的概率为 ,她与白化病患者 结婚, ,则出生病孩的概率为 。
答案:C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例1 所有病毒的遗传物质( )
A.都是DNA B.是DNA和RNA C.都是RNA D.是DNA或RNA
【解析】 病毒是非细胞生物,其成分只有DNA或RNA和蛋白质。大多数病毒所含的核酸是DNA,这种类型的病毒以DNA为遗传物质;少数病毒所含的核酸是RNA,它们以RNA作遗传物质。所以说,所有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答案】 D
例2 若用 , , 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细菌,在产生的子代噬菌体的组成结构成分中,能找到的放射性元素为( )
A.可在外壳中找到 和 B.可在DNA中找到 ,
C.可在外壳中找到 D.可在DNA中找到 , ,
【解析】 噬菌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DNA含有磷酸基和含氮碱基,能够标记上 和 。而蛋白质中含有氨基( )和甲硫氨酸,能够标记上 和 在噬菌体浸染细菌的过程中,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没有进入细菌内,只有DNA进入细菌内,并利用细菌的化学成分为原料(氨基酸、核苷酸)来合成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因为这些原料中无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所以在子代噬菌体上,只有在某2个DNA分子中有原来侵入的那两条DNA链,其上含有 和 。
【答案】 B
例3 用下列哪种情况的肺炎双球菌感染健康小鼠会使之生病和死亡?( )
A.加热杀死的
B.活的,但缺乏多糖荚膜
C.加热杀死的肺炎球菌和缺乏细胞荚膜的肺炎球菌的混合物
D.既缺乏多糖又加热杀死的
【解析】 根据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原理及结果分析,当高温杀死的和缺乏多糖荚膜的肺炎及球菌混合感染时,活的无荚膜肺炎双球菌(无致病能力)能吸收加热杀死的有荚膜肺炎双球菌的DNA,从而转化成活的有荚膜肺炎双球菌(有致病能力),导致小鼠生病并死亡。
【答案】 C
例4 作为主要遗传物质的 DNA与蛋白质的根本区别在于( )
A.相对分子质量大
B.分子结构相对稳定
C.在细胞内的分布有一定规律性
D.子代DNA是以亲代DNA为模板的复制产物
【解析】 组成蛋白质的主要氨基酸约有20种,由于氨基酸的种类和数量不同,排列顺序不同,可以组成无数种蛋白质,具有贮存大量信息的潜在能力。蛋白质(特别是酶)能够控制生物的性状和代谢。但蛋白质不能进行自我复制,而且它在染色体中的含量往往是不固定的,分子结构也不稳定,它也不能遗传给后代,所以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但分子结构决定其功能,所以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NDA的分子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
【答案】 B
例5 将TMV型病毒的RNA与HRV型病毒的蛋白质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新品系,用这个病毒去感染烟草,则在烟草体内分离出来的病毒具有( )
A.TMV型蛋白质和HRV型的RNA B.TMV型的RNA和HRV型蛋白质
C.TMV型蛋白质和TMV型的RNA D.HRV型蛋白质和HRV型的RNA
【解析】 TMV与HRV型病毒的遗传物质都是RNA,将TMV型病毒的RNA与HRV型病毒的蛋白质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新品系,由于其遗传物质是RNA,用这种新品系病毒去感染烟草,其遗传物质RNA会在烟草体内利用烟草的化学成分来合成RNA,并以此RNA为模板来合成蛋白质外壳。所以子代病毒的RNA和蛋白质都是TMV型。
【答案】 C染色体变异
1、用马铃薯的花药离体培养出的单倍体植株,可以正常地进行减数分裂,用显微镜可以观察到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12对。据此现象可推知产生该花药的马铃薯是( )
A.三倍体 B.二倍体 C.四倍体 D.六倍体
解析:用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植株,单倍体的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的染色体数目,单倍体植株进行减数分裂时,染色体能两两配对,说明细胞中含有两组染色体,据此可推知产生花药的马铃薯的体细胞中含有四组染色体故为四倍体,所以应选C。
点评:单倍体的概念是学生较难理解的难点,要通过识记概念并结合具体的例子来分析理解。
2、水稻的某3对相对性状,分别由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3对等位基因控制。利用它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再用浓度适当的秋水仙素处理。经此种方法培育出的水稻植株,其表现型最多可有( )
A.l种 B.4种 C.8种 D.16种
解析:由于水稻为3对等位基因的遗传,因此产生配子基因型为 种,用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单倍体植物基因型亦为8种,该单倍体用秋水仙素处理得到的正常植株,基因型亦为8种,由于它们皆是纯合体,因此,它们的表现型亦为8种。答案:C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单倍体育种。
3、用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杂交所得的子一代植株开化后,经适当处理,则( )
A.能产生正常配子,结出种子形成果实 B.结出的果实为五倍体
C.不能产生正常配子,但可形成无籽西瓜 D.结出的果实为三倍体
解析: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杂交产生的子一代西瓜植株是三倍体,由于其染色体组数为奇数,在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配对紊乱,因而不能产生正常生殖细胞,故不能结种子。若经适当处理,如用二倍体花粉刺激其子房,可结出无籽西瓜。该果实仅由果皮构成,由于果皮细胞属于三倍体西瓜植株的体细胞,故该果实为三倍体。答案:CD
点评:三倍体无籽西瓜的培育过程较复杂,应利用课本插图加深理解。
4、用基因型为 一植株所产生的花粉粒,经分别离体培养成幼苗,再用秋水仙素处理,使其成为二倍体,这些幼苗长成后的自交后代( )
A.全部为纯合体 B.全部为杂合体 C. 为纯合体 D. 为纯合体
解析:经二倍体植物的花药离体培养形成的单倍体,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形成的个体均是纯合体。无论上述纯合体基因型如何,纯合体自交的后代均为纯合体。答案:A
点评:基因型为 植株产生的花粉的基因型有 、 、 、 四种,经秋水仙素处理得到DDTT、 、 、 的植株,全部为纯合体。
5、到右图为果蝇的原始生殖细胞示意图。图中1、 ,……4、 表示染色体; 、 、 、 、 、 分别表示控制不同性状基因。试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l)此原始生殖细胞是_____________细胞;
(2)图中的________属常染色体上,而_________属性染色体;
(3)此原始生殖细胞中有二个染色体组,它们分别是_______;
(4)该细胞中有_________个DNA分子;
(5)该果蝇基因型可写成__________;
(6)经减数分裂它可产生_________种配子。
解析:解答本题要从观察着手,(l)4和 是一对性染色体,从图观察可知此细胞为卵原细胞,因为4和 形态和大小相同;(2)1和 、2和 、3和 都属常染色体,4和 属性染色体;(3)果蝇属二倍体生物,含二个染色体组,它们分别是:1、2、3、4与 、 、 、 (或由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形成的其他两组染色体组合);(4)细胞不处在分裂期时染色体的个数即为DNA分子数;(5)基因型为 ;(6)经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数为: 。
答案:(l)卵原;(2)l、 、2、 、3、 、4、 ;(3)l、2、3、4与 、 、 、 (或由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形成的其他两组染色体组合);(4)8;(5) ;(6)8
点评:本题考查的考点有:减数分裂、性染色体、常染色体、染色体组等概念、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等,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属综合能力试题。学习时,要以本习题为例,对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整理,提高发散思维与聚会思维能力。基因的表达
例1 某核酸片段中,C为30%,G为30%,A为25%,T为15%,则此片段为( )
A.双链DNA B.单链DNA
C.双链RNA D.单链RNA
解析:DNA所特有的碱基是T,RNA所特有的碱基是U,此片段中有T说明是DNA,如果是双链DNA则存在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存在A=T,C=G的关系,而此片段中A≠T,说明为DNA单链。
答案:B
例2 某基因含有碱基6000对,则由该基因转录成的mRNA上碱基数,以及它所控制合成的蛋白质中氨基酸数最多分别为( )
A.3000,1000 B.6000,2000
C.3000,3000 D.6000,1000
解析:基因是双链,RN A是单链,RNA上三个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则基因中碱基数、rnRNA上碱基数和蛋白质中氨基酸个数比例为6:3:l,此基因中有碱基6000对即12000个,则其转录的mRNA中的碱基数为6000个,所控制合成的蛋白质中氨基酸个数为2000个。
答案:B
例3 白化症病人出现白化症状的根本原因( )
A.病人体内缺乏黑色素
B.病人体内无酪氨酸
C.控制合成酪氨酸酶的基因不正常
D.常期见不到阳光所致
解析:白化症病人出现白化症状是因为缺乏酪氨酸酶。不能使酪氨酸转化成黑色素,而缺乏这种酶的根本原因是控制此酶合成的基因不正常造成的。即生物的一切性状都是受基因控制的。
答案:C
例4 中国青年科学家陈炬成功地把人的抗病毒干扰素基因“嫁接”到烟草的DNA分子上,使烟草具备了抗病毒的能力,试分析:
(1)人的基因所以能接到植物体内去,物质基础是______________。
(2)烟草具备抗病毒能力,表明烟草体内产生了__________,这个事实说明:人和植物共用一套_____________,蛋白质合成方式___________。
解析:人和植物的DNA都是由脱氧核苷酸组成,都是规则的双螺旋结构,这是转基因技术的物质基础,同时所有生物都共用一套密码子,因此将人的基因移植到植物体内后可以在植物体内合成相应的蛋白质。
答案:(1)DNA结构基本相同(2)干扰素 密码子 基本相同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
1、在一个阴湿山洼中,有一堆长满苔藓的腐木,其中聚集着蚂蚁、蜘蛛、老鼠等动物。它们共同构成一个( )
A.生态系统 B.生物群落 C.种群 D.食物网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态系统的概念。实质上是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概念的对比。生态系统是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相互作用的一个自然系统。阴湿山洼中,堆放着长满苔藓的腐木并生活着多种动物,它们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答案】A。
2、黄羊、跳鼠等善于奔跑的动物一般都生活在( )
A.森林生态系统 B.草原生态系统
C.农田生态系统 D.河流生态系统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特点。如果比较了解不同生态系统的植被及动物种类特点的话,应该不难回答,即使不知道各生态系统的特点,也可根据黄羊、跳鼠等动物的善于奔跑的特点,也可推出应该生活在比较开阔的草原生态系统上。
【答案】B。
生态系统的结构:
1、在草→兔→狐→狼这条食物链中,属于第一营养级和二级消费者的生物分别是( )。
A 狼和兔 B 免和狼 C 草和狐 D 草和兔
【解析】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是错综复杂的,生态学上常用营养级来表示,同一营养级是指处在食物链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食物链中每个环节称为一个营养级,生产者是食物链的开端,它总是处于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各类草食性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各类以草食性动物为食的肉食性动物)属于第三营养级,以此类推,那么本题中,属于第一营养级的是草,属于二级消费者的生物是狐。
【答案】C。
2、如果在草原上使用高效灭鼠药,使鼠类在短时期内几乎全部死亡,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受影响最大的首先是( )。
A 生产者 B 分解者 C 初级消费者 D 次级消费者
【解析】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通过食物关系而形成特定的营养关系,在一条食物链中,各生物之间一环紧扣一环,如果其中一个环节发生巨大变化,那么紧接在这一营养级之后的生物马上受到很大的影响,而其他营养级也会逐渐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同紧接在下一营养级的生物相比,影响要小些,而且一般要慢一些。本题包含的食物链中,鼠为初级消费者,是第二营养级,接下来的第三营养级就是以鼠为食的次级消费者,所以,受影响最大的是次级消费者
【答案】D。
3、右图示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其中竞争最为激烈的是( )
A.狼和兔 B.狼和红狐 C.兔和鼠 D.昆虫和青草
【解析】本题是对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和种间关系的综合考查。在生态系统中,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因为共用相同的资源而竞争激烈,本题中“狼和红狐”、“兔和鼠”处于同一营养级,排除了A和D,再考虑到狼和红狐还有各自的食物来源,因此竞争程度应小于兔和鼠的竞争。
【答案】C。
4、根据下图所表示的食物网回答问题。
(1)该生态系统中有____条食物链。
(2)图中的次级消费者是__________。
(3)图中占有两个不同营养级的生物是__________。
(4)如果由于灾害使得植物大减,则鹰的数量将会_________。
【解析】本题是对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以及营养级等概念的理解与运用。从图示可以看出,该生态系统中共有4条食物链,处于消费者地位的是狐、蛇和鹰,其中鹰分别处于第三营养级和第四营养级,属于处于两个不同营养级的生物。如果灾害似的植物大减,生产者的数量减少,将直接导致各级消费者数量的减少,因此鹰的数量将会减少。
【答案】(1)4。(2)狐、蛇、鹰。(3)鹰。(4)减少。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要使动物长时间存活在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封闭的生态系统中,必须提供…。( )
A、氧气 B、水 C、足够的有机物 D、太阳能
【解析】动物长时间存活在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封闭空间中,必须有外来的能量供给,即必须提供太阳能,使植物的光合作用得以顺利进行。
【答案】D。
2、某草原上长期生活着野兔、狐和狼,形成一个相对平衡的生态系统。经测定,其各种生物所含能量如下表(能量单位:kJ/km2·a),请回答:
生物种类 草 兔 狐 狼
所含能量 9.5×109 1.5×109 0.2×109 0.13×109
(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能量的最终来源是 ,它由草的 作用所固定,经逐级流动,到第 营养级能量最少。
(2)写出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
【解析】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概念、过程、特点等知识点。首先,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最初来自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在食物链中,由于能量流动是单向且逐级递减的,因此营养级越高,进入该营养级的能量就越少,就题中所给的这个生态系统,第四营养级(狼)是最高营养级,即第四营养级中的能量最少。这个草原生态系统共有四种生物,通过这四种生物中所含的能量分析,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是比较明显的,即兔吃草,而狼、狐吃兔,同时狼吃狐,所以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为:
【答案】(1)太阳光;光合;四; (2)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关系最密切的两种细胞器是( )
A、线粒体和染色体 B、叶绿体和线粒体
C、叶绿体和核糖体 D、线粒体和内质网
【解析】自然界的碳循环中,通过光合作用使大气中的碳素(二氧化碳)进入生态系统,光合作用与叶绿体密切相关的;而通过生物的有氧呼吸使生物中的碳素(有机物中的碳)回到自然界中,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的细胞器,因此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关系最密切的两种细胞器是叶绿体和线粒体。
【答案】B。
2、下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简明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过程是 的 作用,具体包括 和 两种类型。
(2)图中缺少的一个重要箭头是 。
(3)与A过程本质相同的有 过程(用图中字母代号填写)。
(4)碳在无机环境中以 形式存在,而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以 形式进行循环。碳循环始终与 结合在一起进行。
(5)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是通过 和 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的。
【解析】本题要考查学生有关碳循环过程的理解程度。读图可知,本图少了一个箭头,即从大气中CO2库到绿色植物的箭头,这是大气中的CO2通过自养生物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如果没有这一途径,碳元素就不能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返复循环;图中的字母A表示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将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出能量,同时产生CO2,这一过程的本质是这些生物的呼吸作用,与图中的字母B和C是相同的;而图中字母D表示的是燃烧释放CO2的过程,不属于生物的呼吸作用;本题的最后两问主要考查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的。
【答案】(1)分解者;分解;有氧呼吸;无氧呼吸。(2)从大气中的CO2库到绿色植物。(3)B、C。(4)CO2或碳酸盐;CO2;能量流动。(5)物质循环;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调查某湖泊的水质污染状况,在注入湖泊的四个主要水源的入口处采集水样镜检水中动物、植物的种类和数量,结果如下:
1号水源水样中有单一种类的纤毛虫,如草履虫,且数量极多;2号水源水样中单细胞藻类种类较多,且数量也极大;3号水源水样中未见任何动物、植物,且发出刺鼻的气味;4号水源水样中浮游动物、植物均有发现,但数量不多
根据以上结果分析,该湖泊的污染中污染的严重性由重到轻的排列顺序是:
A、3124 B、3142 C、4213 D、243
【解析】3号水源水样受污染程度最重,因为水样中未见任何动物、植物,且发出刺鼻的气味;1号水源水样受污染的程度较重,因为草履虫数量大,说明水体中细菌数大大增加;2号水源水样受污染的程度较小,因为水样中单细胞藻类种类较多,且数量也极大,说明水体富营养化严重;4号水源水样受污染程度最小。应选A。
【答案】A
2、下图是一个鼠群迁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后的生长曲线图。试分析在曲线中哪段表示食物最可能成为鼠群繁殖速度的限制因素( )。
(A)EF段 (B)DE段 (C)BD段 (D)CB段
【解析】因为鼠群在刚迁入新的生态系统时,其食物来源是充裕的,因此选项D不正确;曲线的BD段,DE段走势大致相似,说明这两个阶段鼠群的增加速度基本相同,因此选项B和C也不正确;而EF段鼠群的增长比前面几段减慢了,且鼠群种群数量也达到曲线中较高的水平,因此,EF段表示食物最可能成为鼠群繁殖速度的限制因素,应选A。
【答案】A。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1、有一种牧草能够产生某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能够阻止取食这种牧草的鳞翅目昆虫分泌一种激素,其结果是使嗜食的幼虫迅速变态为成虫,从而减少了对牧草的危害,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
A.种内互助 B.种间斗争 C.种间互助 D.种内斗争
【解析】牧草与害虫之间的关系是:害虫捕食牧草属于种间斗争;牧草释放化学物质使害虫变态不再危害自己的生长属于种间斗争。
【答案】B。
2、槲寄生是靠吸食苹果树营养维生的植物。在一棵苹果树上长了许多槲寄生。槲寄生的种子是通过鸟来传播的。槲寄生与苹果树之间的关系属于 关系;小鸟以槲寄生的果实为食这属于 关系;槲寄生通过小鸟传播种子,小鸟与槲寄生属于 关系; 槲寄生之间属于 关系。
【解析】生物之间是互为环境,互相影响的。槲寄生吸食苹果树的养料会影响苹果生长,使苹果树受害。因此槲寄生是寄生植物,苹果树是寄主。槲寄生的果实可以招徕小鸟取食,由于其果实内的种子有很粘的物质,所以小鸟在吐籽时就会用喙在树枝上使劲蹭。结果使更多的槲寄生在苹果树上发芽生长,这反过来使苹果树上的槲寄生之间的种内斗争加剧……。
【答案】寄生 捕食 种间互助 种内斗争
3、下图所表示的物种A与物种B的关系是:( )
A.寄生 B.共生 C.捕食 D.竞争
【解析】这是一道识图选择题,与此题相关的知识点是生物的种间关系。图中的曲线说明的是A物种与B物种在不同时期个体数量的变化。
由曲线的变动趋势可知,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当物种A大量繁殖时,物种B的数量也会随之大量增加;当物种B的数量增多后,就会大量捕食物种A,使物种A的数量随之减少;当物种A减少到一定程度后,物种B会因食物不足而使个体数逐渐下降,可见物种B以物种A为食,二者间是捕食关系。
【答案】C
4、生态学家高斯曾在实验室里做过这样的实验:他将2种草履虫,即有尾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分别培养在容器中,各给以细菌作食物,不久两种草履虫分裂繁殖并和细菌数量达到平衡。但是如把2种草履虫放在同一培养皿中,给以细菌混合培养,16天后,结果如下图。
(1)从图中可以看出:混合培养后,能正常生长的是______,不能正常生长的是______。
(2)试分析高斯实验结果的原因,生物学上称这种现象是什么?
(3)混合培养后,能正常生长的个体发展趋势是______,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生物因素间的关系将由______转变为______。
(4)如果在自然界中,2种草履虫生活在同一环境里,是否会发生与高斯实验相同的结果?说明原因。
【解析】(1)实验结果表明,混合培养16天后,有尾草履虫均消失,只有双小核草履虫继续存活其中。
(2)比较2种草履虫单独生长的数量曲线图,可以发现,双小核草履虫比有尾草履虫世代时间略短,因而繁殖速度略快。由于双小核草履虫有这样一个优越性,在一定量食物的限制因素之下,它就能胜过有尾草履虫而生存下来。生物学上把这样两个物种之间为争夺生活资源而发生斗争的现象称为(种间)竞争。
(3)双小核草履虫在与有尾草履虫的竞争中生存下来,数量不断递增。递增到一定程度后,由于受到食物等因素的限制,双小核草履虫种群内的不同个体间也会发生争斗,逐步使其繁殖数量与细菌的数量达到此起彼伏的平衡。因此,双小核草履虫的发展趋势是,先递增然后稳定;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生物间的关系由种间竞争转变为种内斗争。
(4)从理论上说,一种生殖率高及取食力强的物种可以淘汰另一种生殖率低及取食力弱的物种。这种情况在实验室的比较单纯的实验种群中是可以实现的,高斯实验就是一个高度简化的实验。在自然环境中,没有像上述实验中那样简单的环境,因而极少有因单纯竞争造成一种动物被淘汰的现象。实际上,在自然界这2种草履虫是可以生活于同一池塘中的。虽然两者生长速度不同,但池塘中还有其他因素介入,情况就不会像上面实验那样简单了。情况越复杂,调节能力越强。例如,池塘中有一种栉毛虫,以草履虫为食,数量多的草履虫被捕食的机会多,因而2种草履虫可借助栉毛虫的捕食而达到平衡。栉毛虫实际上只是对2种草履虫的数量变动有作用的诸多环境因素之一,所以在自然环境中一种草履虫是难以消灭另一种草履虫的。
本题考查对生态学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及识图能力,是一道综合分析题。考查内容涉及生态因素中的种间关系和种内关系,以及生态平衡的原理。学生容易犯以下一些错误:(1)混淆竞争和捕食的含义,误把两种草履虫间的竞争关系当作捕食关系;(2)误认为题中两种草履虫是属于一个物种,是种内关系;(3)忽视了自然环境中生态结构的复杂性,将其简单化、模式化。
【答案】(1)双小核草履虫 有尾草履虫
(2)由于双小核草履虫繁殖速度略高于有尾草履虫,具有一定优越性,因此在食物数量有限的情况下,它就能胜过有尾草履虫而生存下来。生物学上称这种现象为种间竞争。
(3)先增加然后稳定 竞争 种内斗争
(4)不会发生与高斯实验相同的结果。
原因:自然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1、将同一品种的小麦分别种在水肥条件不同的农田,其株高等性状表现出很大差异,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 )
A.遗传性 B.遗传重组引起的变异
C.基因突变产生的差异 D.不遗传的变异
解析:生物的变异分为不遗传的变异和遗传的变异,前者是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引起生物性状的变异,后者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生物性状的变异。
同一品种的小麦含有相同的遗传物质,若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其表现出来的性状是一样的。同一品种的小麦在水肥不同的农田,其性状差异是由于环境条件不同引起的,而非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若由基因突变引起的,则只限于极少数个体出现性状差异。因为品种是纯合子,也不存在由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导致性状变异的问题。所以是一种不遗传的变异。
答案:D
2、基因突变大多数都有害的原因是( )
A.基因突变形成的大多是隐性基因
B.基因突变破坏了生物与环境之间形成的均衡体系
C.基因突变形成的表现效应往往比基因重组更为明显
D.基因突变对物种的生存和发展有显著的负作用
解析:如果对基因突变的有害性理解不深刻,易选C和D,因基因突变后,性状改变确定非常显著,而且往往对个体生存确实不利;但表现效应明显不一定导致有害,虽然基因突变大多有害,可是对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故C、D不合题意。A项中的隐性基因不一定就有害,何况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只有B项叙述才是真正导致有害性的原因。该题重在分析供选项之间隐含的微妙关系,必须应用基础知识作出推理,确定正确答案。
答案:B
3、果蝇约有 对基因,假定每个基因的突变率都是 ,一个大约有 个果蝇的群体,每一代出现的基因突变数是( )
A. B. C. D.
解析:自然界中生物的自发突变的频率很低,这是对于单个基因而言,但种群是由许多个体所组成,每个个体的每个细胞中都含有成千上万个基因,依据题干所列出的数值,这个果蝇群体每一代出现的基因突变数目是 (个)。该题通过有关数据的分析,说明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对于生物群体而言,基因突变的性状也是非常巨大的。
答案:B
4、用一定剂量的秋水仙素处理某种霉菌,诱发了基因突变,秋水仙素最有可能在下列哪项过程中起作用?( )
A.有丝分裂间期 B.有丝分裂全过程
C.受精作用过程 D.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间期
解析:基因突变最易发生于DNA分子复制过程中,即细胞有丝分裂间期(导致体细胞发生突变)或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间期(导致生殖细胞发生突变)。当然,对有性生殖的动、植物,只有生殖细胞中的基因突变才能影响到子代性状的变化。霉菌的繁殖方式是无性生殖(孢子生殖),它不进行减数分裂。
该题是关于基因突变发生时期的应用题,属于化学诱变的范围。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答案:A
5、根据图示分析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因,并回答:
(1)请给予图中①②③以特定的含义: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③__________。
(2)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根本原因是,控制__________合成的____________,从而改变了遗传信息。
(3)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常染色体上隐性遗传病,该隐性致病基因在图中对应的碱基组成为__________;正常基因在图中对应的组成为__________。
(4)根据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发病率和表现特征,说明基因突变具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特点。
解析: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因是由于病人的血红蛋白分子的一条多肽链上,有一个氨基酸的种类发生了改变,即由正常的谷氨酸变成了异常的缬氨酸,根本原因是合成血红蛋白分子的遗传物质DNA的碱基序列发生了改变,就是发生了基因突变,由 突变成 。
答案:(1)①基因突变 ②CAT ③GUA (2)血红蛋白 DNA碱基序列发生了改变
(3) (4)突变率低 有害性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
例1 组成核酸的核苷酸的种类共有( )
A.2种 B.4种 C.5种 D.8种
【解析】 核酸分为DNA和RNA两大类,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每种脱氧核糖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含N碱基组成,而含N碱基有A、G、C、T四种,因此,脱氧核糖核苷酸有4种。同样,组成RNA的核糖核苷酸也有4种。二者的不同:①含N碱基不同:DNA中含T,而RNA中含U,其余都相同。②五碳糖不同:组成DNA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组成RNA的五碳糖是核糖,因此组成核酸的核苷酸应是8种。
【答案】 D
例2 烟草、烟草花叶病毒、噬菌体的核酸中碱基的种类依次是( )
A.4 4 4 B.5 5 4 C.5 4 4 D.4 4 5
【解析】 烟草是真核生物,细胞内既有DNA又有RNA;烟草花叶病毒只含RNA,噬菌体内只含有DNA,当然这两种病毒中还含有蛋白质。构成DNA的碱基有4种(A、T、G、C);RNA的碱基也有4种(A、U、G、C)。由此可知,烟草中含有5种碱基,烟草花叶病毒和噬菌体均为4种。
【答案】 C
例3 从某生物中提取出DNA进行化学分析,发现鸟嘌呤与胞嘧啶之和占全部碱基数的46%,又知该DNA的一条链(H链)所含的碱基中28%是腺嘌呤,问与H链相对应的另一条链中腺嘌呤占该链全部碱基数的( )
A.26% B.24% C.14% D.11%
【解析】 解此题目时,应先绘出两条链碱基符号,并注明含量,这样非常直观,便于推导和分析来理清解题思路,寻求解决方法。明确DNA的两条链中含碱基数目相同,且A=T,G=C,一条链中的A、T、G、C数量等于另一条链中的T、A、C、G数量,由此可对方程组解出答案。
方法一:假定每条链中有100个碱基,则双链DNA中(G+C)=100×2×46%= 92(个)
(个)
, (个)
(个)
即:A对占该链全部碱基的26%
方法二: (G+C)占双链的DNA的46% (A+T)占双链DNA的54%
(A+T)=2 G+C=2
占该链的百分数为:
即:双链中(A+ T)的百分数等于每条单链的百分数。
【答案】 A
例4 如果将大肠杆菌的 DNA分子用 标记,然后将大肠杆菌移入 培养基上连续培养。从分析得知,第一代大肠杆菌DNA储存的遗传信息与亲代大肠杆菌DNA储存的遗传信息完全相同,其原因是__________。若连续培养三代,此时,含 标记的DNA分子约占大肠杆菌DNA分子总量的多少?其原因是多少?
【解析】 解题时,可用下图表示双链DNA分子复制过程:从图解可知,第二代大肠杆菌的DNA分子是以亲代的DNA分子中两条母链分别为模板,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复制而成的。第二代大肠杆菌的DNA分子总量中,含 标记的为 (即 );第三代应为 (即 )。
【答案】 以亲代DNA为模板,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复制而成;25%;因 DNA分子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金钱豹常常隐伏于大树上,藏在浓密的叶荫之下。它身上有许多环状斑纹,很像古钱币。这一特点在生物学上称为( )
A.保护色 B.警戒色 C.拟态 D.适应的相对性
【解析】凶猛的野兽有时也是靠保护色来隐蔽自己的,这有利于伏击猎物。金钱豹体表的花斑与老虎、斑马等属于一类,这类花斑称作“分割色”(属于保护色的一类)。在光照斑驳的环境配合下能使动物的轮廓模糊不清,从而逃过捕猎者或猎捕对象的眼睛。
【答案】A。
2、下列现象中,属于警戒色的是 ( )
A.一种树蛙能分泌有毒液并具有暗绿色的色斑
B.生活在田野中的蝗虫都呈绿色
C.有种无毒蛇具有毒蛇的鲜艳色彩
D.冬季的雷鸟具有白色的羽毛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对警戒色这个概念的理解。A符合概念的要求,既有毒液分泌,又有鲜艳易于识别的色彩。B、D两项是与环境颜色相似的体色,属于保护色。该题比较容易误选的是C,因为无毒蛇并没有毒,不符合警戒色的概念要求,它实际上是色彩与其他生物相似的现象,是一种拟态。
【答案】A人类遗传病和优生
1、(上海高考题)我国婚姻法规定禁止近亲婚配的医学依据是
A.近亲婚配其后代必患遗传病
B.近亲婚配其后代患隐性遗传病的机会增多
C.人类的疾病都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
D.近亲婚配其后代必然有伴性遗传病
解析:亲缘关系越近,其相同的基因就越多。隐性性状只有在其基因纯合时才表现出来。近亲结婚使所生后人隐性基因纯合的机会大大增加,因而后代患隐性遗传病的机会增多。
答案:B
点评:禁止近亲结婚是预防遗传病疾病发生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
2、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他们的双亲中都有一个白化病患者,预计他们生一个白化病男孩的概率是
A.12.5% B.25% C.75% D. 50%
解析:人的肤色白化基因( )位于常染色体上,白化病是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因为这对肤色正常的夫妇的基因型都是 ,其子女中的基因组合是AA、 、 分别占 、 和 。同时,人类的性别决定中,其子女中性染色体的组合只能是XX和XY两种,各占 。两个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是这两个独立事件分别发生的概率的乘积。即生一个白化病男孩的概率为 。
答案:A
点评:白化病是单基因遗传病,是一类常染色体隐性致病基因引起的疾病。
3、“猫叫综合症”是人的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的,这种遗传病的类型是( )
A.常染色体单基因遗传病 B.性染色体多基因遗传病
C.常染色体数目变异疾病 D.性染色体结构变异疾病
解析:染色体发生的结构变异主要有4种:1.染色体某是一片段的缺失;2.染色体增加了某一片段;3.染色体某一片段的位置颠倒;4.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题中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应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第1种
答案:D
点评: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三大类,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又分为常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和性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常染色体异常包括其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综上所述,要正确解答这类习题必须对基本知识非常熟悉,对各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准确把握。
4、确定胎儿是否患有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可采取的检测手段有
A.B超检查 B.羊水检查 C.孕妇血细胞检查 D.绒毛细胞检查
解析: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各种先进的检测胎儿发育状况的手段不断出现。题中有关检测措施可通过对胎儿外形的观察、分析细胞中有关DNA、染色体的状况,从而判断是否有某种遗传病和先天性疾病。
答案:ABCD
点评:该题设及的知识只需学生作简要了解。题中的有关检测手段均较为常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例1 基因型为 (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的个体,在一次排卵时发现该卵细胞的基因型为 ,则在形成该卵细胞时,随之产生的极体的基因型为( )
A. 、 、 B. 、 、
C. 、 、 D. 、 、
解析:依据题意, 和 这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其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彼此分离, 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也彼此分离。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则自由组合。由于卵细胞的基因组成为 ,说明在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后期时 与 组合, 与 组合,进而可知,第一次分裂后产生的次级卵母细胞的基因组成为 ,第一极体的基因组成为 。经过减数分裂的第二次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次级卵母细胞则分裂为 的卵细胞和 的极体,第一极体则分裂为两个 的极体。
答案:B。
例2 人类的多指是一种显性遗传病,白化病是一种隐性遗传病,已知控制这两种疾病的等位基因都在常染色体上,而且都是独立遗传的。在一个家庭中,父亲是多指,母亲正常,他们有一个患白化病但手指正常的孩子,则下一个孩子正常或同时患有此两种疾病的几率是( )
A. , B. , C. , D. ,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手指正常为隐性,肤色正常为显性。设多指基因为 ,则正常指基因为 ;设白化病基因为 ,则肤色正常基因为B。解题步骤如下:
第一步应写出双亲的基因型。父亲为多指、肤色正常,母亲手指和肤色都正常,所以父亲和母亲的基因式分别是 和 。
第二步应根据子代的表现型推断出双亲的基因型。因为他们生了一个手指正常但白化病的孩子,手指正常、白化病均为隐性,所以双亲的基因型就可推断出来,父亲为 ,母亲为 。
第三步应根据双亲的基因型求出子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遗传图解如下:
从后代基因型判断: 、 的基因型个体均为正常孩子; 的基因型个体为同时患有两种 病的孩子。所以此题的正确答案为B。
解此题时也可以两对相对性状分别进行考虑,求出每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情况。 的后代中 (多指)和 (正常指)均占 ;另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情况是: 的后代中 (正常)、 (正常)、 (白化病)。
上述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是独立的,互不干扰的,如果这两对相对性状同时发生,它们的发生几率则为各自发生几率的乘积。所以此题所问这对夫妇生正常孩子的几率为 ,生同时患此两种病孩子的几率为 。
答案:B
例3 向日葵种子粒大( )对粒小( )是显性,含油少( )对含油多( )是显性,这两对等位基因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今有粒大油少和粒小油多的两纯合体杂交,试回答下列问题:
(1) 表现型有哪几种?其比例如何?
(2)如获得 种子544粒,按理论计算,双显性纯种有多少粒?双隐性纯种有多少粒?粒大油多的有多少粒?
(3)怎样才能培养出粒大油多,又能稳定遗传的新品种?
解析:
(1)粒大油少( )纯合体×粒小油多( )纯合体,得 。 自交 所得 的表现型可按每对基因自交分别考虑,即 其子代有两种表现型:粒大与粒小,比例为 ;同理 的子代表现型有两种:油少与油多,其比例为 ;若将上述两种性状综合考虑,即得 的子代表现型及其比例,现计算如下:粒大油少( ):粒大油多( ):粒小油少( ):粒小油多( 。
(2)按上述方法, 的子代 占全部子代的比例为 ; 的子代 占全部子代的比例为 ;所以 的子代 所占其全部子代的比例为 ,因此 中双显性纯种的粒数为: (粒)。同理可计算双隐性纯种( )的比例为 ,其粒数为34。按(1)中所得的答案,粒大油多的占 个体的比例为 ,共计 (粒)。
(3)让 代中粒大油多植株自交, 自交得 子代; 自交会出现性状分离,去除粒小油多子代,再将得到的每一代粒大多个体自交,连续多代,直到不再发生性状分离,最终得到的就是能稳定遗传的粒大油多个体( )。
答案:
(1)粒大油少:粒大油多:粒小油少:粒小油多= ;
(2)34 34 102;
(3)略,见解析。
例4 豌豆子叶的黄色( )对绿色( )是显性,圆粒( )对皱粒()为显性。下表是4种不同的杂交组合以及各种杂交组合所产生的子代数。请在表格内填写亲代的基因型。
亲 代 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数量
基因型 表现型 黄色圆粒 黄色皱粒 绿色圆粒 绿色皱粒
① 黄皱×绿皱 0 34 0 36
② 黄圆×绿皱 16 17 14 15
③ 黄圆×绿圆 21 7 20 6
④ 绿圆×绿圆 0 0 43 14
⑤ 黄皱×绿圆 15 16 18 17
解析:该题是已知亲代的表现型和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推导亲代的基因型,常用的解 法有三种。三种方法相比,第三种方法要在了解特殊分离比的情况下使用,第二种方法要在了解后代表现型和分离比时才能使用,第一种方法只要知道子代的表现型即可使用。通过这种一题多解的练习,可以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便于掌握最佳解题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1.解法一:填空法
如②组杂交:黄圆×绿皱,先把能确定的基因写出来,不能确定的暂时空出: ,然后根据后代表现型来确定空处的基因。子代有绿色( ),这是父母双方各提供一个 配子结合成的,由此可知亲本的基因型为 。
2.解法二:分离组合法
如③组杂交:黄圆×绿圆,从子代表现型入手,将两对性状分开考虑,子代性状黄与绿的比为 ,由分离规律可知亲本的基因型为 ;同理,性状圆与皱的比为 ,则亲本的基因型为 ,再根据亲本表现型两对性状的基因型组合,即得 。
3.解法三:
利用特殊的分离比在自由组合实验中,常见的几种分离比是: ; ; ; ; 。由此可知,第⑤组亲本基因型为: 。
答案:
① ② ③ ④ ⑤
例5 在小鼠中,有一复等位基因系列,其中有下面三个基因: :黄色,纯合体致死;A:鼠色,野生型;a:非鼠色(黑色)。这一复等位基因系列位于常染色体上,且基因 对 , 是显性, 对 是显性, 个体在胚胎发育期死亡。
(1)写出下列五个杂交组合的后代表现型及其比例:① (黄)× (黄) ② (黄)× (黄) ③ (黄)× (鼠色) ④ (黄)× (黑) ⑤ (黄)× (鼠色)
(2)假定有很多基因型为 (黄)和 (鼠色)的小鼠杂交,平均每窝生8只小鼠,在同样条件下,很多基因型为 (黄)和 (黄)的杂交,则预期平均每窝可生小鼠几只,原因是什么?
(3)一只黄色雄鼠( ______________)跟几只非鼠色( )雌鼠杂交,能不能在子一代中同时得到鼠色和非鼠色的小鼠?为什么?
解析:
(1)此题要应用复等位基因知识,就等位基因而言它也符合孟德尔的遗传规律。以第①组为例做遗传简图如下图所示,由于 的纯合致死,所以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黄:黑= ,根据同样的方法,可推导出其他各组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②组为:黄( 、 ): (鼠色)= ;③组为黄:鼠:黑= ;④组为黄:黑= ;⑤组为黄:鼠= 。
(2) (黄)和 (鼠色)杂交,后代全部成活,平均每窝可生8只小鼠。那么 (黄)和 (黄)杂交,由于其后代有l/4纯合致死,所以成活率只有3/4,按平均每窝8只计算,此窝可成活的小鼠为 。
(3) 雄鼠和 雌鼠杂交,后代有黄色( )和鼠色( ); 雄鼠与 雌鼠杂交,后代有黄色( )和非鼠色(即黑色 )。对一只黄色雄鼠来说其基因型只有一种:即 或 ,所以一只黄色雄鼠( )跟几只非鼠色( )雌鼠杂交只能得到鼠色和非鼠色中的一种,不能同时得到这两种小鼠。
答案:
(1)①黄:黑=2:1;②黄:鼠色=2:1;③黄:鼠色:黑=2:1:1;④黄:黑=1:1;⑤黄:鼠色=1:1
(2)6只,详见解析。
(3)不能,详见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