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剃头大师(教案+反思 2课时 11页)

文档属性

名称 19 剃头大师(教案+反思 2课时 11页)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1-13 21:02: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9 剃头大师
文本分析
课文讲述了“我”给不喜欢剃头的小沙剃头的一则有趣的故事。小沙天生胆小惧怕剃头,只有一位耳朵不太好使而听不见小沙反抗的老师傅给小沙剃头,小沙为了摆脱老师傅的“折磨”,病急乱投医,找“我”来给他剃头,“我”变成了一位“剃头大师”……,结果却是给小沙把头发剃的坑坑洼洼,“我”的剃头水平与“剃头大师”这个称号产生了极具戏剧性的强烈反差。
本篇描写的童年趣事表现了童年的天真、无邪,也符合了小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本篇课文篇幅较长,在教学设计时要引导学生理清故事情节,可根据情节的进展来将课文进行层次划分,要引导学生以“听故事”为促,来不断深化对童真童趣的感知;同时,教师也要以“讲”内化,对于理解文章题目、文章写法等难点上进行归纳讲解和引导。
教学目标
1.认识“剃、执、否”等13个生字,会写“表、胆、鬼”等13个字,会写“大师、表弟”等15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3.感受这则故事表现出来的童真童趣,体会到童年做的傻事也是趣事。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主题,感受童年生活的童真、童趣。
教学难点
1.理解“剃头大师”题目的意义。
2.把握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的不同之处。
课时安排
2课时
1.认识“剃、执、否”等13个生字,学会“表、胆、鬼”等13个生字,会写“大师、表弟”等15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划分课文层次,把握故事情节,初步体会人物感情。
通过层次划分,整体感知故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师生交流童年趣事,引出课文。
导语:同学们,你们有做过一些有趣的“傻”事吗?我听说有同学在冬天的时候害怕鱼缸里的金鱼被冻坏了而往鱼缸加开水,也有同学将鸡蛋放进暖烘烘的被窝里想孵出小鸡。大家仔细回忆回忆你们有过这些经历吗?(学生自由交流。)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描述的也是这样一件有趣的“傻”事,有人可能要问了,既然是傻事,为什么又会有趣呢?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故事课堂。
2.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们的头脑中产生了哪些想法?
预设:剃头大师是谁?课文为什么要以“剃头大师”为题目?
二、初读课文,识字记词
1.介绍作者。
秦文君 1954年生于上海,儿童文学作家,现任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儿童文学》主编。出版了《男生贾里全传》《女生贾梅全传》《宝贝当家》《一个女孩的心灵史》《调皮的日子》《逃逃》《小丫林晓梅》《小香咕系列》和《会跳舞的向日葵》等50多部作品,先后50多次获得国内外大奖、10余次被改编成影视剧,10多篇作品被收入中小学语文课本,还有10多部作品被译成日文、英文、德文、韩文、荷兰文等在海外出版。
2.出示自读要求,引导学生自读文章。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圈画出不懂的词语。
(2)挑选自己觉得比较难读的句子,同桌之间互相指点朗读。
(3)试着概括全文内容。
3.检测自读情况,教学生字新词。
(1)课件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认读;教师纠正字音,学生识记生字。
弟  发店 门而逃  
了点儿 钱 双 然 电灯  头  则 习 受  米 
◆识字重点:
正音:“刑”是后鼻音,“执”是翘舌音。
chǔ 处置
chù 处长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及笔画,示范书写重点字,指导生字书写。
◆书写指导:
[表] 上面部分横之间的距离均等,竖紧贴竖中线。下面的撇略平,捺舒展,左右形成对称。
[鬼] 第一笔短撇从竖中线上起笔,“白”字在横中线上方。长撇竖中线起笔撇向左下,竖弯钩从田字格正中间起笔,写得圆润而舒展,撇折点写在竖弯钩之内。
[差] 上面部分3横之间的距离均等,下面的“工”字竖笔紧贴竖中线,整个“工”写得略为扁平,最后一笔横略长。
(3)学习重点词语。
出示文中的重点词语,学生开火车朗读词语,教师相机讲解一些难以理解的词语的意思,如“耿耿于怀”“折磨”等。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相机指导难读的长句子,尤其注意中间的停顿。引导学生再次跟着朗读节奏把握全文内容。
2.学生交流全文可以划分成哪两个部分?指名进行回答。
预设: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老剃头师傅给小沙剃头的经历。
第二部分(第7~18自然段):小沙为了逃避老师傅,请“我”给他剃头,“我”乱剪一通,闯了祸。
3.出示课件填空,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全文。
填空:胆小的小沙十分害怕剃头,他每次都是被姑父押进理发店的。每次都是一位老师傅给小沙剃头,剃头的过程十分痛苦;为了逃避老师傅,小沙央求“我”给他剃头,结果,“我”随意乱剪,给他把头发剃得坑坑洼洼。
4.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一读这个故事。可以独自读,也可以和同学合作读。
5.思考:文中有哪些你比较难懂的句子或者比较吸引你的句子?做上记号。
6.学生汇报交流,体会重点句子。
句1:你想想,这一会儿痛一会儿痒的,跟受刑一样。
思考:为什么理发跟受刑一样?
预设:可以结合自己平时理发的体验来感受,被推剪夹住头发很疼,碎头发掉进脖子里、落进衣服里很痒,所以说跟受刑一样。
句2:我敢说,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他更优秀的顾客了。
思考:“我”为什么会这样说?
预设:可结合上文进行理解。“闯了祸”“随意乱剪”“长长短短”,体现出“我”完全不会剃头,“哎呀”“坏了”两声惊叫体现出“我”的慌张,而小沙“连忙摸耳朵,看它们还在,就无所谓了”。在小沙看来,“我”剪得十分流畅,不痛不痒,也没有伤到他的耳朵,比老师傅强太多了,同时小沙对造型的美观程度是没有要求的,所以“我”说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顾客。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小结:今天,我们一起读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认识了课文中两位可爱的朋友。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品读这篇课文,去解决课文里的另外一些问题。
2.布置作业。
(1)复习生字,抄写词语。(2)自主阅读课文,思考课后习题。(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沙前后不同的表现,体会课文表达的童趣童真主题。
2.明确课文为什么要以“剃头大师”为题目,体会“反语”的表达效果。
1.引导角色体验,感受字里行间表现的孩子的童真俏皮。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题目和课文内容之间的差异。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引导学生开火车朗读,教师进行指导。
2.指名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教师过渡,回顾课后习题,展开新课。
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应该都已经明白了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在上次课后老师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让大家自主思考课后习题,关于“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的过程有什么不同”以及“课文为什么要以‘剃头大师’”为题目,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找到答案!
2.学习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了解老剃头师傅给小沙剃头的经历。
(1)学习第1自然段,了解人物设定。
质疑导入:小沙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呢?——小沙天生胆小。
小沙的胆小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呢?——怕……怕……怕……还怕……
(2)学习第2~6自然段,梳理老剃头师傅给小沙剃头的过程。
过渡:小沙天生胆小,竟然还害怕剃头,那胆小鬼小沙在剃头的时候会有些什么反应呢?小沙又是怎么被老剃头师傅“降服”的呢?
①教师出示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朗读第2~6自然段,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A.小沙对剃头表现出了哪些抗拒?
B.“害人精”“冤家”指谁?老师傅给小沙剃头的过程有什么特点?
C.课文形容小沙剃头是在“受刑”,那么小沙在剃头过程中经历了哪些痛苦呢?
②学生交流汇报,教师适时进行归纳讲解。
预设: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从重点词语来进行引申,例如利用“害人精”一词可引申出老剃头师傅给小沙剃头的过程,老师傅耳朵不好,他听不清小沙的抗议,让小沙痛苦的是,老剃头师傅习惯用一把老掉牙的推剪,总是“咬”小沙的头发。这还不算,老师傅还总把碎头发掉在小沙的脖子里,弄得他跟受刑一样痛苦。每次剃完头,姑父还要付双倍的价钱给老师傅,这更让小沙“耿耿于怀”,所以他把老师傅称为“害人精”。
3.学习第三部分(第7~18自然段),体验“我”给小沙剃头的过程。
(1)指导学生自由阅读并交流问题,教师适时进行总结:“我”给小沙剃头和老师傅给小沙剃头的过程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2)课件逐一出示问题,学生进行回答,教师相机进行归纳讲解。
①“我”为什么会给小沙剃头?
预设:因为小沙头发长得很长了,但他又不愿意去理发店“受折磨”,便让“我”给他剃头,而且他答应付给“我”五块钱。
②“我”和小沙在剃头过程中的心情分别是什么样的?
预设:引导学生关注“我”和小沙的心情变化。刚开始给小沙剃头时,“我”因为小沙的信任而信心满满、倍感自豪;当“我”发现自己闯了祸后,有一些慌张;发现小沙对剃头的要求是“耳朵还在”,“我”又回归了那份开心、自豪。同时,小沙的心情也经历了“慌张—高兴—无所谓—惊吓”的变化过程。
③“剃头大师”是谁?“剃头大师”又是怎样给小沙理发的?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称呼?
预设:“剃头大师”是“我”。引导学生关注重点词句,了解“我”是怎样给小沙剃头的,比如,抓住“嚓嚓两剪刀,就剪下一堆头发”和“这儿一剪刀,那儿一剪刀……”体会“我”剃头动作的随意;再抓住“可我好像有剃头的天分”“再摆出剃头师傅的架势”“觉得自己像个剃头大师”等语句,体会“我”自我感觉良好的心理;再抓住后面“闯了祸”“层层梯田”“倒霉”来体现出“我”糟糕的剃头技术,引出“剃头大师”这一词在现实和想象中的对比。
4.分别出示描写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过程的相关句子,引导学生对比阅读,加深体验。
对比一:
①因为谁给他剃头,他就骂谁“害人精”,还用看仇人一样的目光怒视对方。
②“嗬!”小沙高兴了,“你真把头发剪下来了!”
预设:感受惧怕剃头的小沙对老师傅和“我”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体会儿童间充满了信任,那份天真无邪的童真童趣。
对比二:
①你想想,这一会儿痛一会儿痒的,跟受刑一样。
②小沙连忙摸耳朵,看它们还在,就无所谓了。
预设:对比突出小沙在老师傅剃头过程中的痛苦,和“我”给他剃头时候他无所谓的态度。
三、总结升华,作业设计
1.回归问题“为什么用‘剃头大师’作题目?”,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指名进行回答,教师相机进行归纳讲解。
预设:“剃头大师”本义是指在理发方面富有经验的行家,读了课文后,我们发现,所谓的“剃头大师”其实就是一个毫无理发经验,只能凭借兴趣乱剪一通,造成表弟小沙只能剃光头发的“捣蛋鬼”,和原本“大师”的意思刚好相反。课文以“剃头大师”为题,其实是一种调侃,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教师小结:这篇课文实在是一个有趣的故事,同学们可以课后把这个故事分享给自己的父母、朋友,同时,也鼓励大家将自己童年中发生的这些趣事记录下来,变成一份宝贵的文字记忆。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对比朗读,感悟童真。
(分别出示描写老剃头师傅和“和”给小沙剃头的相关句子,指名对比朗读。)
对比一:①店里的剃头师傅都不欢迎小沙这样的顾客。
②其实,不给钱我也愿意(替小沙剪头发)。
师:店里的剃头师傅都不欢迎小沙这样的顾客,那为什么即使小沙不给钱“我”也愿意替小沙剪头发?
生1:因为“我”觉得给小沙剃头肯定是一件特别好玩的事情。
生2:小沙那么害怕剃头,居然主动央求“我”给他剃头,他那么信任“我”,“我”多荣幸啊!“我”一定要替他剪头发。
师:是呀,“我”可不能辜负了小沙对自己的信任哪!哪怕不给钱——(学生接读“我也愿意”。)再看这一处。
对比二:①谁给他剃头,他就骂谁“害人精”,还用看仇人一样的目光怒视对方。
②“嗬!”小沙高兴了,“你真把头发剪下来了!”
师:为什么店里的师傅给小沙剃头,小沙就骂人家是“害人精”,而“我”剪下小沙的头发时,他却如此高兴?
生1:因为小沙怕去理发店理发,而且老师傅那把老掉牙的推剪,常常咬住一绺头发不放,让他吃尽苦头。
生2:老师傅眼神差,总把碎头发掉在小沙的脖子里,痒得小沙哧哧笑。
生3:那种一会儿痛一会儿痒的感觉,就像受刑一样。而“我”给小沙剪头发一点儿也不疼,所以小沙很高兴。
师:说得有道理。哪位同学愿意来读一读,读出小沙高兴的心情?
(生读)
师:你觉得“嗬”这个字应该怎么读?
生1:我觉得要读出既惊讶又兴奋的语气,音调要往上扬。
生2:“我”居然真把头发剪下来了,这让小沙觉得很不可思议,因此要读出对“我”的敬佩。
师:是呀,所以在读“你真把头发剪下来了”这一句时,要把“真把”读好,既要带点疑问,又要带点惊讶的语气。谁来挑战一下?
(生读)
师:对了。这就是当时小沙内心的一种感觉。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
师:你还看出什么来了?
生:我觉得小沙特别可爱。他一点儿也不担心“我”这个从来没剃过头的人会不会把他的头发剃得不成样子,只是担心他的耳朵还在不在。
师:小沙确实很可爱,还很天真。对比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的过程,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小沙特别相信“我”,愿意把头发交给“我”随便处置。
生2:我发现小沙很天真,很可爱。
师:给小沙剃头的“我”呢?你们觉得怎么样?
生:我也觉得特别可爱。
师:可见,孩子之间充满了信任,童年是多么的纯真无邪呀!
赏析:《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怀感的熏陶。”读,在语文课上一直处于重要的地位。读,不仅仅是我们培养的目标,更是一种促进学生深入思考、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手段。课文后面有一道思考题“说说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的过程有什么不同”,为引导学生思考、解答这一问题,本环节的设计,有意识地打破常规的教学方式,先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朗读的方式,感受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时,小沙的不同表现,再抓住这一不同表现进行反复诵读感悟。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抓细微处朗读、思考的好习惯,又可以深入人物内心,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人物情感。

《剃头大师》围绕着一件童年趣事,旨在让学生感受到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丰富情感体验,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根据文章的内容、语言特点及三年级的教学重点,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法理解词句,边读边想象,体会人物内心感受,透过对语言的感悟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1.标题是一篇文章的眼睛。读书伊始,我首先指导学生抓住题眼,把握全文,关注“剃头大师”和“害人精”两个人物并将两者进行初步对比,使学生对文章整体形成印象,同时理解了“剃头大师”“害人精”这两个词的意思。
2.关注内容,感悟形式。透过语言形式,把握语言内容,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语言运用之妙,这是很好的教学经验。我据此设计了两个教学过程:(1)初读——从语言到内容。按照课文的顺序,指导学生了解三个人物,小沙、“剃头大师”、“害人精”。(2)细读、深读——从内容到语言。这一过程,师生共同对文本进行详细、深入的阅读,层层深入地感悟品味语言,既读懂了故事,也学习了语言的表达方式。
3.教授方法,学习语言。在本文的学习中,我指导学生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结合文章内容等方法学习词语;根据提示划分段落;结合上下文揣摩人物心理;展开合理想象,进入课文情境等方法学习语言,均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教学过程中也略有不足。新课伊始,我因担心有所缺失而面面俱到,使得教学重点不太突出。如在教学小沙人物性格特点时,我原本设计了学生的合作练习,一个人扮演小沙,一个人扮演“剃头师傅”,边想象边叙述,小沙怎样演,老师怎样提示。这样练习不但可以同时体会两个人物的特色,还能把学生带入情境中。但在实际教学中,因为在概括两段剃头经历,对比体会人物不同心情的环节中耗时过多,留给学生自主诵读体会的机会就不多了。虽然这些环节也是重点,但其实这些内容也是中年级语文课比较常规的训练,耗时过多自然影响了对重点词句更为深入和扎实的品读,使得重点没有突出,教学特色也不鲜明。
如果重新上这节课,我会这样做:
(1)课堂教学应放开,让学生自读自悟,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较多交流讨论,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时间。引导学生多读书,通过读书,感受童年的快乐。
(2)在此基础上,应让学生表演读,这样能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对其中蕴含的情感有了切身的体会,使学生在动态的思维与活动中,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总之,我们应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开放活动的空间、放开学生的手脚,拓展学生的思维,把活动的舞台交给学生,把活动的时间交给学生,把活动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充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竞争意识,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