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桂林山水》说课
说教材
我说课的课题是《桂林山水》,《桂林山水》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一组的第一篇课文。本组一共有三篇课文:《桂林山水》,《林海》,《古诗三首》。两篇描写祖国的山水,景美,文也美。三首古诗的含义深刻,启发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对待生活。
桂林山水作为开篇之作,其地位十分重要,它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是一篇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教材。
课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先总体提出“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分别对桂林水和山的特点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描写,最后又写到“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和“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受。
由于学生经过前五年的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并依照文章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生字新词,重点句子含义。巩固排比,比喻在本文中的应用;学习课文按“总……分……总”结构的构思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内涵,体味桂林山水的美。口述山水美并练习写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美好山河的感情。
说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二、三自然段,品味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
说教学难点:最后一段指出桂林的山水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山水是画的主体,空中的云雾迷蒙,山间的绿树红花,江上的竹筏小舟则是点缀。多美的一幅山水画!大自然这位雕塑家以鬼斧神工,雕刻出如此巧夺天工的画卷,作者简直入迷了,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感觉到自己走进了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沉浸在桂林山水的幽静美之中。作者这种对桂林山水热爱的感情的流露,是学生入境动情的难点所在。
说教法和学法
1.创设情境
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用语言描绘情境,用录像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与课文内容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入临其境,极大的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尽情发挥想象,释放自己的情感。
2.自主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主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识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放手让学生自主识字。在朗读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自读自悟,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发现问题、体悟感情,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朗读感悟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情感,陶冶情操。《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文是写景的抒情散文,根据文章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以讲促读”,这一方法进行教学。《桂林山水》遣词造句严谨,语言优美,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热情。如果老师讲得太多,文章就会搞得支离破碎,整体的美便被破坏。只有通过多读,反复读,读出语感,以读代讲,使作者的感情和读者的感情溶为一体。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是采用“以读代讲”安排教学环节的。
4.重点段两小节的结构、写法颇相似,因此采用“举一反三”法,“举一”即揭示规律,掌握方法。学习第二自然段“漓江的水”。按这四步来学习。(1)这小节分几层写?(2)每层各用什么方式来表达?(3)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4)反复诵读。在第二自然段学完之后,让学生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分几步用怎样的方法学习的,现在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三自然段“桂林的山”。“反三”重在比异。因为“举一”提供的模式,“反三”时按图索骥,多数学生并不会感到困难。容易忽略的恰恰是它们的相异之处。所以重在抓排比句。内容不同:写水时,写水态,水色的特点,而写山时写山态、山色、山势的特点;写法不同:写水时后半句用述叙式,写山时用短语排比和两个四个字的词语。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上段学到的适当的停顿,合度的轻重,语调的抑扬,音色的处理与朗读技巧,反复郎读,使教师、学生与作者的感性融为一体。这样,从扶到放,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5.练习说话写作
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涵。《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体验”,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让学生口述山水美”、“仿照本篇文章写出一种景物”旨在激发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检查生字新词,重点句子含义;学习第三、四自然段,了解桂林山的特点;巩固排比比喻在本文中的应用,学习课文按“总……分……总”的构思方法;总结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内涵,体味桂林山水的美。口述山水美并练习写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背诵全文,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美好山河的感情。
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先展示一张99年版的20元人民币,告诉学生,我们国家的99年版的20元人民币背面印的这幅美丽的山水画便是桂林山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桂林山水》这一课。板书课题。
1.播放《桂林山水》录像;
2.教师范读课文;
3.学生默读,划出重点词并检查生字预习。
漓 lí、澜 lán、注意门里是“柬”、瑕 xiá、注意与“假”和“段”对比。翡 fěi、上下结构、峦 luán、注意上半部“亦”不带钩。障 翘舌音字,不要误读为平舌音。筏 fá 、注意右下不丢撇。绵与“棉”音同形近偏旁不同。棉,棉花。绵,绵长、绵延、连绵。
4.学生谈谈感受。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为了让学生理解这句话,我设计了如下问题:这里为什么要用甲字,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因为课前已经要求学生查查字典了解甲天下的意思,学生应该能较确切地回答出来。如学生理解起来仍然比较困难,教师要换个角度设计问题:请你继续阅读第二自然段和第三四自然段的内容,想一想,桂林山水有什么突出的特点?这样问题的难度降低了,学生应该能答出来。在这一段中要重点体会“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提示:这里的“都”字,道出了桂林山水在人们心中的位置。 “甲天下”就是天下第一,本段作者抓住了桂林山水总的特点,在文中起了总起的作用。)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2.默读课文,用笔画出漓江水的特点,想一想课文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3.交流讨论:静: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感觉)清: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视觉)绿: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想象)
4.体会词语和句子。投影:“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是什么句?说说“无瑕、翡翠”的意思。(这是比喻句,从色彩和质地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美。无瑕:没有一点斑点,非常纯净;翡翠:一种绿色的硬玉,有光泽。)
5.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美来,读出对漓江水喜爱赞美之情。
6.检查朗读,注意指导“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中“啊”的正确读法。
四、作业
1.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2.朗读第三、四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读文,看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哪些不同?把桂林山的特点画下来。 特点:奇(拔地而起,形态万千)秀(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险:(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2.结合课文解释: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屏障;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拔地而起:指桂林的水不像一般的山逐渐高上去,而是仿佛从地面上突然高出来的似的。拔:高出、超出。 各不相连:指桂林的山不像一般的山连绵起伏,接连不断。而是各自都平地崛起,互不相连。 奇峰罗列:罗列:排列。奇形怪状的山峰沿江排列。 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有的像,有的像…… 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指桂林的山像屏障似的遮挡着这一带。 危峰兀立:高高的山峰直挺挺地耸立着。危:高,兀:高高突起。 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3.练习朗读(可小组中互相读)读出桂林山的特点和喜爱之情
4.小结:作者在观察桂林山时用了什么方法?描写时又用了什么方法? 观察:抓特点。观察时注意了山的形与色并进行了丰富的想象。 描写: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了桂林山的特点,比喻句、排比句式的使用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形美、色美,使人读起朗朗上口,富有诗韵。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朗读第四自然段。想象一下:“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说一说。
三、指导背诵 1.朗读练习;2.熟读后再练习背诵。背诵时先求熟练,后求有感情。
四、指导课后思考 练习第三题。
五、拓展延伸
本文文情并茂,是一篇写景佳作,我们从中将会学到如何才能写好写景文章:(1)仔细观察(2)抓住特点进行丰富想象。要求学生仿照本篇文章写出一种景物。
六、作业 1.抄写字、词。 2.背诵全文。
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节课的纲目,为了充分体现板书的导学功能,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设计了如下板书:
桂 林 山 水 甲 天 下
陈 淼
桂林山水甲天下 引用-——总起
静
水 清
绿
分
写
奇
山 秀
险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引用—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