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9张PPT。音乐欣赏沃尔塔瓦河 沃尔塔瓦河是捷克境内最大的河流,也捷克的母亲河。发源于捷克西部,其河流经过布拉格,在布拉格以北32公里处与易北河汇流,贯穿德国中部,经萨克森流入北海,全长1700公里。
沃尔塔瓦河河畔的布拉格,是世间最美的城市之一。沃尔塔瓦河像一条绿色的玉带,将城市分为两部分,沿河两岸陡立的山壁,渐渐消失在远方起伏的原野里。横跨在河上的十几座古老的和现代化的大桥,雄伟壮观,其中最著名的是有四百年历史的查理大桥。这些大桥将城市两部分协调巧妙地联为一体。作者简介贝德里赫·斯美塔那(BedoichSmetana)(1824-1884),捷克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捷克古典音乐的奠基人。捷克民族歌剧的开路先锋,捷克民族乐派的创始人。作者简介1874年不幸耳聋,继续坚持创作,其中最著名的有由六部独立交响诗组成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和第一弦乐四重奏《我的生活》。被誉为“捷克民族音乐的奠基人”、“新音乐之父”、“捷克的格林卡”。
斯美塔那毕生辛勤创作,写出了许多具有高度价值的作品。如著名的交响套曲《我的祖国》,自传体的弦乐四重奏《我的生活》,以及歌剧《被出卖的新嫁娘》等都是他的代表作品。交响诗《沃尔塔瓦河》 作品《沃尔塔瓦河》是斯美塔那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中的第二首。共六个乐章。
沃尔塔瓦河是捷克纵贯南北的最大河流,捷克人民把它比作民族的摇篮。乐曲描写了河流从舒马瓦山流向易北河出口的全过程。通过描绘两岸美丽景色,来表现作者对民族、对祖国的深厚感情。第一乐章《维谢格拉德》
第三乐章《萨尔卡》
第四乐章《捷克的原野和森林》
第五乐章《塔波尔城》
第六乐章《布朗尼克山》《我的祖国》 沃 尔 塔 瓦 河交响诗套曲
第二乐章《沃尔塔瓦河》交响诗简介交响诗是一种由管弦乐队演奏的单乐章标题性交响音乐。文字性的交响诗称为“音诗”,描写自然景物等绘画性的交响诗称为“音画”,以童话故事为题材的交响诗称为“交响童话”。
匈牙利音乐家李斯特首次提出
题材:戏剧,诗歌,绘画,历史传说,事迹等
创作时在选用或融合奏鸣曲式,变奏曲式,回旋曲式等音乐结构基础上,以一个或若干个主题为主发展变化,并贯穿标题性,情节性等内容线索。
交响诗是带有综合性特点的音乐体裁。认识管弦乐管弦乐团中的乐器可分为四大类
木管乐器
铜管乐器
弦乐器
敲击乐器木管乐器长笛短笛木笛单簧管双簧管低音管铜管乐器小号法国号长号低音号弦乐器小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中提琴竖琴敲击乐器定音鼓铁琴木琴铁片琴管钟敲击乐器作品赏析1.源头:两条小溪自波西米亚的密林深处淌出,一条水温而湍急(长笛演奏),一条水凉而平静(单簧管演奏),它们蜿蜒奔流,彼此交汇成壮丽的伏尔塔瓦河(大提琴出现)...
2.主题旋律:由小提琴、双簧管与大管共同奏出抒情流畅的主旋律。表现出伏尔塔瓦河的水流急速穿过山谷,成为一股有力的巨流,音乐到了高潮。
3.林中狩猎:当河流穿过茂密的森林时,由四支圆号吹出的狩猎号角声声逼近。
4.乡村婚礼:当河流流过绿色的田野时,婚礼正在进行,农夫们载歌载舞,快乐的波尔卡舞曲出现了...
5.月亮与水仙的舞蹈:晚间,在明净月光照耀下的水波上,仙女们正在翩翩起舞。
这是一段水仙女(长笛)与宁静的月光(弦乐)的轮舞曲。
竖琴的琶音犹如水波荡漾。
6.主题旋律二次出现:河流川流不息,迎来了黎明,主题旋律更有生气地再现了。
(弦乐为主。)
7.圣 · 约翰峡谷:突然,铜管乐大作,河流又投入了新的战争-穿越峡谷,河水汹涌澎湃,掀起巨浪。
终于冲破了重重险阻,威严而平静地流入了捷克首都...
8.伏尔塔瓦河的滔滔流水:最后,长流不息的河流接受了古城堡的检阅,显得更加雄伟、壮丽,它带着作曲家对祖国、对家乡的无限热爱,满载着捷克人民的光荣与骄傲,流向远方...
(主题旋律第三次出现。)主题旋律e两股小溪
源头山泉茂密森林
沃尔塔瓦河主题水仙舞蹈
村民婚礼冲出险境
峡谷激流
黎明时的沃尔塔瓦河流向远方奏鸣曲式结构交响诗 一种单乐章的标题交响音乐。源于19世纪的音乐会序曲。交响诗的名称为李斯特所创。他认为”标题能够赋予器乐以各种各样性格上的细微色彩,这种种色彩几乎就和各种不同的诗歌形式所表现的一样。”因此他把标题音乐和诗联系起来称交响诗。峡谷激流宽广的河暮色中的河舞会奔流的河聆听乐曲片段,选择相对应的图片,并简述理由。山涧小溪将下列内容一一对应捷克民族音乐的奠基人
波尔卡舞曲
长笛,单簧管演奏的波动音型
清淡缥缈的和声色彩
厚重,浓郁,磅礴的和声色彩A乡村婚礼
B 一股温暖,一股清凉的两条小溪
C斯美塔那
D穿越险滩峡谷的河水
E 月亮,水仙的舞蹈
捷克民族音乐的奠基人 C斯美塔那
长笛,单簧管演奏的波动音型 B 一股温暖,一股清凉的两条小溪
清淡缥缈的和声色彩 E 月亮,水仙的舞蹈
波尔卡舞曲
A乡村婚礼
厚重,浓郁,磅礴的和声色彩 D穿越险滩峡谷的河水
欣赏
国家交响乐团的演奏谢谢欣赏
同 学 们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