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 11美术在身边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下 11美术在身边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岭南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0-01-13 19:28: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1课《美术在你身边》
【学习领域】 综合·探索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美术的定义、美术的门类及能感知生活中的美术现象并能理解美术的社会功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翻转课堂了解美术的大家庭,充分利用多种美术资源让学生发现美探索美。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激发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探究、感知生活中的美术门类、美术现象及其社会功能。
【教学难点】
1、如何理解美术形式能传递人类的思想与情感。
2、怎样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
【教材分析】
本单元《发现与创造》为“综合·探索”学习领域。单元内容由“美术在你身边”和“化腐朽为神奇”两课组成。两课的关系是一种递进关系。
本课通过“美术在你身边”的学习、探究、感知生活中的美术现象与美术门类及其特征;调查、了解美术与现实生活及环境的关系,运用美术课室的教学资源以及当地美术馆资源,进行记录、分析与展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美术。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提升学生的素养。
1、审美素养:对美术的种类及其特征有系统的认识和基本的情感体验。
2、科学素养:欣赏装置艺术和新媒体艺术,感受科技发展拓宽了美术创作的表现形式。
3、人文素养:了解美术的社会功能(审美、认识、教育功能)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对于身边的美术现象和美术的范畴会有一定的认知和感受。但是多数学生对美术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美术课是画画课的认识上,对美术的范畴没有更系统、更清晰的了解。所以老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用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感知和探究生活中的美术现象和美术门类及其特征,尤其是挖掘本土的美术现象,贴近学生生活,从而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审美体验,构建学生的认知体系,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准备云教室;
翻转课堂设计:微课制作《美术大家庭》,让学生在课前初步了解美术的门类及其特征: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门类。

课堂导入
问题探究:美术是什么?
(检测学生翻转课堂内容的学习情况)
三、课堂发展
(一)美术门类的探究——美术=画画?
通过翻转课堂的学习,同学们发现了一个误区,那就是我们多年来将美术看成画画,其实美术是一个非常大的大家庭,绘画只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 在美术大家庭里,绘画排在第一位。
活动(1)归类练习。教师通过课件,出示不同的美术作品图片,让学生快速将其“分门别类”,了解学生在翻转课堂的掌握情况;
学生通过平板电脑上显示的图片自行分类,师通过Forclass系统在白板屏幕上显示学生选择的数据。
活动(2)发现身边的美术。在美术室里发现美术,快速环视教室,看看哪些是属于美术的范畴?
绘画作品、石膏像、书法作品、衣服、窗帘、书本、文具盒……
活动(3)穿越到美术馆探究更多的美术门类。
视频:古元美术馆美术探究课堂(5分钟)
1、通过视频对美术门类的补充:摄影、书法、版画、水彩画……
2、结合本地美术资源,对美术门类的补充与拓展:老师将学生忽视的一个艺术形式定格:装置艺术“耶夫勒羊”
装置艺术——“场地+材料+情感”的综合展示艺术。
耶夫勒羊来自瑞典耶夫勒市。耶夫勒市与珠海市于2010年8月正式结为友好城市。为庆祝两市结好五周年,耶夫勒市政府将耶夫勒羊送于珠海,与珠海市人民共贺中国农历羊年。耶夫勒羊漂洋过海,于春节前来到珠海海滨公园亮相。
这只来自瑞典的巨型“羊”,高13米,长7米,重3吨,其骨架由瑞典运来的木质材料构成,桔黄色外表,则由每朵8-10厘米的绢花缀成。是耶夫勒市的城市标志和耶夫勒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象征。
3、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化、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将装置艺术融入声、光、电、网络技术等多种元素,形成一种新的带有科技性的艺术形式——新媒体艺术。
4、重新整理美术的定义和门类
美术——也称视觉艺术、造型艺术、空间艺术。它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造型的手段,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和审美价值的视觉形象艺术。
(二)美术社会功能的探究——美术=漂亮?
美术对于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有着积极的作用。美术除了具有实用价值外,还具有三大社会功能:审美功能 、认识功能、教育功能。
1、解读罗中立的油画《父亲》体现的美术功能
分组讨论: ①人物形象有什么特点?他会有怎样的人生经历?  
②通过读画你有怎样的感受?  
这个作品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获得了第二届全国青年美术展的金奖。曾打动无数人的心,特别是引起很多青年人的共鸣。画家饱含深情地刻画出了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再现出了他眼中劳动人民的美。当你站在巨大的油画面前,能够真实地感受到老农慈善的目光,听到他沉重的喘息,嗅出他特有的烟叶味和汗腥味,看到从毛孔里渗出的汗珠,以及干裂焦灼的嘴唇下仅剩的一颗牙齿,不知饱含了多少酸甜苦辣,这是画家所看到的农民的美。在这里我们不会嫌他又脏又丑,而是会对他肃然起敬,有谁不会为父亲的敦厚、善良、艰辛所感动?这就是我们可亲可敬的父辈,正是他们辛勤的劳动,才养育出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
所以通过这幅画让我们重新审视了美术作品的美与丑,并从中得到了教育,
这就是美术审美功能、教育功能的体现。
2、探究许鸿飞的“肥女人雕塑系列” 体现的美术功能
老师搬上一神秘道具,让一学生上前揭开面纱 ,再次穿越将美术馆的胖女人雕塑移到了课堂上。
视频①:美术馆学生对许鸿飞作品的感受
视频②:许鸿飞雕塑世界巡展·悉尼站花絮
在许鸿飞的作品中,他表现出一种与大众迥异的审美态度,大众的审美习惯把“肥”放在丑的边缘,而他却将“肥”与“美”放在一起,他通过厚重躯体与欢快心灵间的鲜明对比,形成反差,那些巨大的团块结构如云朵般轻快地飞扬,丝毫不显笨拙。
“肥女人”们或嬉戏、或凝视,或谈笑风生、或自信奔走,无一不带有强大的情绪感染力。普示着现代中国普通大众所共享的一种追求和梦想,那就是快乐、富足、幸福。如果说断臂维纳斯是高大尚的话,那么许鸿飞的作品就是接地气,散发出平民性的欢乐,让现代人焦虑的心灵从沉重中得以些许的解脱。
这就是审美功能的体现,打破了人们的审美习惯。
3、解读古元的版画作品《人桥》体现的美术功能
古元生于广东省珠海市唐家湾镇那洲村,古元美术馆因其而得名,擅长版画、水彩。
作品《人桥》记录的1948年的一天,古元在报纸上读了一篇关于淮海战役的报道。讲在双堆集战斗中,人民解放军追歼逃敌,遇到一条河横在面前,敌军炸毁了桥梁,妄图凭借天险,阻挡追击。英勇的人民解放军奋不顾身跳入冰冷刺骨的水中,有肩扛梯子架成一座浮桥,让战友们踏过去向敌人进攻的场面。这一英雄的壮举,霎那间跳入古元的脑海中,定格成不朽的画面。画面以黑版为主,套以橘红、黄绿两色,在对比中表现出硝烟四起、火光冲天的战斗气氛,映现出士兵奋勇前进的身影。
古元先生通过以刀代笔让我们后来人认识了战火纷飞的年代,并用刻刀记录了新中国前进的历史。这就是美术认识功能的体现。
四、课堂总结及延伸(承上启下)
我们在发现美和探究美的过程中重新认识了美术,了解了新的美术形式及其社会功能。美术不是单纯的绘画,它融入了生活中的一切。希望同学们在你的身边多多去寻找美、发现美,关注各种美术现象,因为美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周围世界的美。发现美、审视美、探究美、创造美,这才是美术的真谛。下次课我们将继续在认识美术的过程中,通过所学的知识来创造美、表现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