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
3、经历一个 “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4、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5、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掌握滴管和玻璃棒的使用方法。
教学重点:经历一个 “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教学准备:马铃薯、酒精灯、铁架台、小铁片、浓味精溶液、食盐、白糖、味精、大烧杯、勺子、筷子、玻璃棒。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老师昨天学了一个魔法,你们喜欢吗?教师也非常喜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魔术课好不好?你们想不想学呢?
二、自主学习
(一)教师演示马铃薯的沉浮
1.(出示马铃薯)让孩子们会说说书面语和俗语称(土豆 、马铃薯),引出课题: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猜猜看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呢?
2.把马铃薯轻轻放入1号杯中,观察它的沉浮状况。
3.把马铃薯从清水1号杯里拿出,擦干。
把刚才的马铃薯轻轻放入2号杯子中,观察它的沉浮。
4.思考:马铃薯的沉浮可能与什么有关呢?(学生思考汇报)
5.通过哪些方法可以检验两种液体的不同呢?(师提示:允许同学们通过说和动手两种方法回答 方法有很多:看、闻、尝――不能随便尝、试纸)学生畅所欲言。
师:魔法的成功是因为在相同的表象下面还有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刚才同学们用了看、闻等方法都不能确定这两杯液体的不同,我们还可以用加热,使水分子蒸发,看分别留下不同物质的方法来探究一下这液体里到底藏着什么秘密。
(二)观察比较两种液体
1.做液滴加热实验。
⑴用木夹夹住小铁片,分别用滴管从两个烧杯中各取一滴液滴。
⑵用酒精灯加热铁片上的液滴,仔细观察比较,两个液滴留下痕迹会有什么不同。
加热后2号杯中会留下比较明显的白色颗粒物。
2.思考: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学生观察交流:是2号杯中的物质使马铃薯浮起来的,但是你能知道这是什么物质吗?(不能确定)老师告诉你:这就是溶解了食盐的溶液。
(三)合作学习: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1.是不是只有食盐的溶液才能让马铃薯浮起来呢,我们还可以调制更多可以让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吗?
2.试一试:调制更多让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①同学们在试验之前应该注意些什么?(学生提问)
A 分工合作 分为6个小组进行实验。每组5个人,分工:一个人负责投放马铃薯,一个人负责加盐,一个人负责搅拌,一个人负责观察,另外一个人负责填表。
B 我们用100毫升的温水来调制液体,这样溶解的速度更快。
C 加盐的同学:为了准确记录多少糖、味精或者是盐能使马铃薯浮起来,能不能一下子把盐、糖全倒进去呢?怎样能保证每个小组每勺放入是一样多呢?(用筷子在小勺上横着一抹)
D 搅拌的同学:每放入一勺要用玻璃棒充分搅拌,使加入的味精、盐或糖充分溶解。
E 投放马铃薯的同学:用钢勺投放马铃薯,要及时试试看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情况。
F 负责观察和记录的同学:每放入一勺糖、味精或盐应及时记录实验发现。
G 以马铃薯浮起来为实验成功完成。
4.汇报实验发现。
5.引导思考:从实验现象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是什么样的液体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呢?
6.学生交流。并不是马铃薯放进盐水中就可以浮起来,随着液体浓度的增加,马铃薯才会上浮。也就是说当糖水、盐水、味精水等液体达到一定浓度时马铃薯都会浮起来。
(四)师小结
同学们,老师祝贺各位小魔法师,实验都成功了。通过学习大家知道了我们并不是用魔法让马铃薯浮起来的!让马铃薯浮起来的原因是糖水、盐水、味精水、碱水达到一定浓度,这里蕴藏着科学道理。科学讲究质疑,通过观察、发现;通过合理推测;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最终我们将能够验证我们的设想,解决我们的疑问。
三、课外拓展
任何一项科学发现都是可以造福人类的,同学们可以到生活中做个有心人,看看我们今天的科学发现是否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些便利,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板书设计:
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