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6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教科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6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教科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1-13 19:01: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方案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教学设计
一、本课在教材中所处地位与作用。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这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浮力》一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继续探究浮力与物体在水中沉浮之间的关系,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学生容易理解,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是不是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学生没有把握,教材要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活动,在思维的发展和能力要求上更近了一步。所以,寻求简捷有效的实验方法、积累丰富客观的事实证据是非常关键的,这对于帮助学生建构相关概念很重要。另外,为实验设计的有效性,教师将先提供实验材料,让学生明确材料的特性后再设计并实施实验。通过本节课的两个实验,不仅让学生知道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而且通过测量引导学生发现,下沉的物体受到浮力大小与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于“下沉物体在水中是否受到了水的浮力”的回答是“下沉的物体应该和上浮物体一样,也受到了水的浮力”,学生的回答不是很肯定。这个回答是学生思维的一种推断,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已经建构起相关的正确概念。因此,本课需要教师提供一些有结构的探究材料,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用丰富翔实的实验证据来证明自己的推断。更好培养了学生科学的严谨性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过程与方法:
1、设计实验验证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用弹簧秤测量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实验验证的重要意义。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设计实验验证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1、测量物体排开的水量。2、分析实验数据,知道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它排开的水量有关。
五、教学准备
多功能浮力测量仪、(由铁架台、手机自拍杆、杠杆尺、回形针、弹簧测力计等材料构成)、钩码三个、大小不同的三个铁块、溢水杯、红色水、量筒、细线、橡皮筋、实验 记录表、课件、餐巾纸或抹布。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到了水的浮力,那么,如果物体在水中下沉了,它是否也会受到水的浮力呢?
2、生交流:猜测说明理由。
(二)设计“下沉的钩码是否受到水的浮力”实验方案
1.现在请同学们来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来设计一个“下沉的钩码是否受到水的浮力”实验方案。 (在下列方案中任选一种方案,用文字说明或画示意图,为后面活动做铺垫)
方案1:用文字说明来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证明你们的想法。(提示:1.可以选用桌上的材料来设计;2.要有说服力,比如用数据。)
方案2: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来设计一个实验。 要求:以图为主,如果需要,可以用文字来说明。
(1) 生小组讨论并设计实验、师巡视。 (引导:如果学生在设计上存在困难,教师应适时引导:1.钩码在空气中会有多重;2.钩码在水中会有多重。3.这两个重量有变化吗?)
(2) 利用实物展台交流设计方案。 师生交流,评选较合理的设计方案。
2.教师演示实验
A利用杠杆原理:(1)在杠杆尺两端相同位置挂上相同两个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下挂两个相同的钩码)观察杠杆尺状态并记录下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即钩码在空气中的重力(见图一)(2)按压手机自拍杆把其中一端的钩码浸入溢水杯中,这一端变轻就会翘起,杠杆尺就不平衡了,同时记录下这时的测力计读数,即钩码在水中的重力。(见图二)
引导学生分析表中数据,并讨论:①钩码浸入水中时杠杆尺这端就会上翘是什么原因?这说明了什么②钩码在水中变轻了,轻了多少?减轻的重力就是什么?怎样计算钩码的浮力?
B或者测出钩码在空气中的重力大小和沉入水中的钩码的重力大 小,学生观察数据比较,分析下沉的钩码在水中会受到浮力吗?
3.形成 “下沉的物体在水中会受到浮力”的认识,引导得出下沉物体在水中 受到的浮力的计算方法浮力=空气中的重力—水中的重力)。
(三)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大小
1.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会变化吗?
(1)顺势(总结出下沉物体受到浮力的计算方法)提出问题:所有下沉的物 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都是一样大的吗?
(2)学生交流。 (不一样的可能性大)
(3)师:我们应该怎样研究下沉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大小变化呢?
(4)生讨论交流,在教师引导下概括出物体下沉的两种情况。
A.物体正在下沉:一个物体(为效果明显,可选用三个钩码)1.小部 分浸入水中;2.大部分浸入水中;3.全部浸入水中; B.物体已经下沉:大小不同的同一种物体(石块) ,完全浸入水中。 它们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吗? (4)能用测力计测出它们的浮力大小吗?怎么测?(酌情看是否演示)
a组装实验器材:①在实验一装置的基础上固定杠杆尺,只保留一端的测力计并挂上三个钩码;②溢水杯装满水,用铁圈固定在铁架台上,让测力计上的钩码刚好能接触水面;③量筒放在溢水管口下方;
b测出三个钩码在空气中的重力,填入记录表格中。(见图三)
c按压手机自拍杆将三个钩码分别以三分之一、三分之二、全部浸入溢水杯中,分别读出每次测力计的读数和量筒里排开的水量,填入记录表中。(见图四-六)
(5)测量它们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及排开的水量,填写 15 页表格。
(6)测量它们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及排开的水量,填写 16 页表格。
2.引导学生分析表中数据,并讨论:①钩钩码浸入水中时测力计示数减小是什么原因?怎样计算钩码的浮力?②下沉的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会改变吗?③如果改变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④物体排开的水量与物体受到浮力大小有什么样的关系?
(四)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
1. 石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为什么石块放在水中是下沉的? 师: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重力>浮力 石块下沉
2.师: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为什么它在水中 是上浮的?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重力<浮力 塑料块上浮
3.学生画一画石块和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重力和浮力的情况。
4.全班交流,师板演、引导,明确重力与浮力的大小关系来判断沉浮情况。
(五)课终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书 设 计
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浮力=空气中的重力—水中的重力
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排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浮力>重力 上浮 浮力<重力 下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