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中考命题专家谈决胜中考
一、2019年安徽中考历史试题分析
题型 题号 考查知识点 领域 考点分析
单项
选择 1 儒家思想 思想 本题属于重点知识、主干知识考查。以文字材料的形式考查儒家思想,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2 汉武帝“推恩令” 政治 本题属于重点考点。以文字材料的形式考查汉武帝实行大一统的举措
3 北人南迁 政治 本题考查属于主干知识考查。以地图的形式,考查西晋末年至南朝时期北方人口迁徙的原因及影响,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时空素养
题型 题号 考查知识点 领域 考点分析
单项
选择 4 民族工业发展 经济 本题属于主干知识考查。以数据图表的形式考查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解题时注意抓住题干和图表中的时间信息,结合所学及选项来分析比较,找出正确答案。考查学生对数据的解读能力和分析比较能力
5 国民大革命 军事 本题是对主干知识的考查。以文字材料的形式考查国民大革命的任务,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6 抗日战争 军事 本题属于主干知识考查。本题以文字材料的形式来考查中国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重点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题型 题号 考查知识点 领域 考点分析
单项
选择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政治 本题属于周年大事件(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热点考查,该考点是中考重点考查的内容,属于高频考点。本题以文字的形式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8 重返联合国 外交 本题属于主干知识考查。本题以文字材料题的形式来考查中国对台的基本方针。解答时注意抓住题干中的时间点进行分析解答
题型 题号 考查知识点 领域 考点分析
单项
选择 9 改革开放 经济 本题是因果型选择题,以改革开放40周年为命题背景,以文字材料的形式,通过数据的变化来考查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重大成就。改革开放是安徽中考考查的高频考点、重点考查内容
10 罗马法 政治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题型 题号 考查知识点 领域 考点分析
单项
选择 11 文艺复兴 思想 本题属于高频考点的考查,重点知识的考查。本题以文字材料的形式考查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人文主义
12 《权利法案》 政治 本题属于周年热点大事件的考查,重点知识的考查。本题以文字材料的形式考查英国的《权利法案》
13 工业革命 经济 本题属于高频考点的考查,主干知识考查。本题以漫画的形式考查工业革命的负面影响
题型 题号 考查知识点 领域 考点分析
单项
选择 14 新经济政策 经济 本题属于高频考点的考查,主干知识考查。本题以文字材料的形式考查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15 冷战 政治 本题属于社会热点的考查,主干知识考查。本题以文字材料的形式考查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目的
辨析
改错 16 维护国家统一 政治 本题属于重点考查内容,也是安徽中考经常考查的考点。本题以维护国家统一为主题,考查中外历史上反对分裂、维护国家统一的相关史实:隋朝统一、元朝统一、德国分裂、澳门回归
题型 题号 考查知识点 领域 考点分析
材料
分析 17 戊戌变法、五四运动 外交、政治 本题以五四运动爆发100周年等为命题背景,以材料的形式考查戊戌变法、五四运动的史实,侧重考查学生的材料阅读理解能力、归纳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复习时关注社会热点和周年大事件的相关史实,以备考查
18 彼得一世改革、1861年改革、美国南北战争 经济、政治 本题以文字材料的形式考查彼得一世改革、1861年改革和美国南北战争,侧重考查学生的材料阅读理解能力、归纳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彼得一世改革属于考纲新增内容,所以复习时要关注考纲新增内容
题型 题号 考查知识点 领域 考点分析
活动与探究 19 造纸术的发明与传播 文化、外交 本题以地图的形式考查造纸术的发明及传播,侧重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史论结合等能力。安徽中考多次在材料题和活动探究题中考查历史地图,所以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1.单项选择
题号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1 儒家思想 百家争鸣 商鞅变法 西周分封制 黄帝(华夏之祖)
2 汉武帝“推恩令” 皇权至上 经济重心南移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玄奘西游(中国古代外交)
3 北人南迁 唐太宗 甲午战争 国民革命 南方经济的繁荣(经济重心南移)
4 民族工业发展 《辛丑条约》 南昌起义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徽墨(安徽地方史)
题号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5 国民大革命 辛亥革命、《申报》 九一八事变 改革开放 中英《南京条约》(近代不平等条约)
6 抗日战争 新文化运动 “一五”计划 姚莹(安徽地方史) 聂耳《义勇军进行曲》(抗战歌曲)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外交成就 阿基米德 阿拉伯帝国扩张(伊斯兰教) 深圳经济特区(对外开放)
题号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8 重返联合国 封君封臣制(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 历史年代的计算(历史素养)
9 改革开放 资产阶级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文艺复兴时期代表人物
10 罗马法 资本主义应对经济大危机的方式 阿拉伯数字、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欧盟 马歇尔计划 《权利法案》(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题号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11 文艺复兴
12 《权利法案》
13 工业革命
14 新经济政策
15 冷战
规律分析:
(1)中国古代史部分:注重对政治制度(如分封制、科举制)、经济发展(如商鞅变法、经济重心南移)、民族关系(如古代政府对新疆或西藏的管辖)、外交成就(如玄奘西游、郑和下西洋、郑成功收复台湾等)、优秀传统思想文化(如黄帝、百家争鸣、文学、医学、建筑、科技、农学等)等内容的考查。
(2)中国近现代史部分:注重对中国近现代史上发生的列强侵华(如近代《南京条约》等三大不平等条约、九一八事变等)、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大事(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重大政治经济运动(如洋务运动、五四运动、“一五”计划、土地改革、三大改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开放等)、国共两党关系(如南昌起义、北伐战争、人民解放战争等)、祖国统一大业(如“一国两制”、香港和澳门回归)、新中国外交成就(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中美关系、重返联合国)等内容的考查。
(3)世界史部分:注重对民主与法治建设(如雅典民主政治、《人权宣言》、《权利法案》、《法典》等)、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如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美国南北战争)、重要改革(如查理·马特改革、明治维新、1861年改革、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斯大林模式)、三次科技革命(如蒸汽机的作用、内燃机、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内容的考查。
2.辨析改错
年代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题号 16 14 14 14 14
知识点 国家统一(隋朝统一、元朝统一、德国分裂、澳门回归) 民主与法治(雅典民主、《人权宣言》、启蒙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制度创新(科举制、民族区域自治、经济特区、君主立宪制) 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齐民要术》、洋务运动、张謇、苏联工业化) 民族关系和国家统一(西域都护的设置、驻藏大臣的设立、香港回归、阿拉伯半岛统一)
规律分析:
(1)安徽辨析改错题考查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围绕一个主题或主线,设置四小题的相关史实,让学生判断对错,并改正;另一种是查找一段话中的三处错误,并改正。
(2)近五年都采用第一种考查形式,围绕一个主线或一个主题,跨越中外历史考查相类似或相联系的主干知识。
3.材料解析
年代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题号 17 15 15 15 15
知识点 救亡图存(戊戌变法、五四运动) 中国对外政策(闭关锁国、洋务运动) 近代化探索(洋务运动、严复、新文化运动) 教育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百家争鸣、京师大学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五四运动、红军长征)
年代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题号 18 16 16 16 16
知识点 制度创新(彼得一世改革、1861年改革、美国南北战争)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发展史实(《共产党宣言》、十月革命、斯大林模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美国史及中美关系(独立战争、冷战、中美关系) 我国五十年代的外交成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亚非会议) 中国近代化起步和英国工业革命加速城市化发展(英国工业革命、中国洋务运动)
规律分析:
(1)近年来,考查题量稳定在两题,2015年至2019年第15题(第17题)考查中国近代史内容(2016年、2018年中国古代史与近代史相结合考查),第16题(第18题)主要考查世界近代史内容或综合考查中外近现代史内容。
(2)中国史部分集中考查列强侵华战争、近代化探索、新中国外交成就、教育发展等。世界史部分集中考查大国崛起、大国关系、改革和革命、三次科技革命、经济变革和经济全球化、世界和平与发展等。
(3)材料题侧重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归纳概括能力、比较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4.活动与探究
年代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题号 19 17 17 17 17
知识点 造纸术的发明与传播 考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二战后初期至50年代亚太地区政治局势(九一八事变、珍珠港事件、抗日战争胜利原因、新中国成立、日本崛起、建国初的外交成就等) 经济全球化(新航路开辟、丝绸之路、第三次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一带一路”) 1763—1914年西方世界(科学革命、工业革命、政治革命、列强对东方的侵略等) 历史上法德关系的发展演变(一战、二战、欧洲的联合等)及启示
规律分析:
近年来,探究题分值基本不变,题型不断变化,但都结合历史地图来进行命题考查。活动探究题通常以社会热点为命题背景,设定主题,由联系社会热点到史论结合,综合考查中外历史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考查学生材料分析、提取信息、知识迁移、概括归纳、语言表达能力和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论结合等核心素养。这几年集中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有造纸术的发明与传播、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世界格局变化、经济全球化和“一带一路”、法德关系、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三次科技革命、中日关系演变、中国和平崛起、近代西方崛起对东方的影响等。
三、2020年安徽中考备考策略
近年来,安徽中考历史试题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普及历史常识为基础,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不断引导学生正确地考察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因此,在备战2020年中考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依纲据本,落实考点。课程标准是中考命题的基本依据,用好课程标准,才能把握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标高。不少学生对基本史实的识记能力较差,线索不清,因此,很有必要加强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要认真结合课标解读考纲,根据课标和考纲划定考试范围,并将考点落实到教材中去,做到纲本结合、有的放矢缩小复习范围,提高复习效率。
2.把握主干,构建专题。
(1)复习要把握主干知识,构建知识网络体系。主干知识指的是历史发展中的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历史人物和突出历史特征等。历史复习中必须把大量的、分散的或孤立的历史事件、历史概念、阶段特征等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中,变成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主干知识网络,以便理解掌握。如对中国近代史的复习,我们可以从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三条线索以及中国近代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史展开。
(2)打破教材顺序,构建专题。专题复习能够打破教材的顺序,实现知识的重新组合,把局部分散的知识整合成整体系统的知识,有助于历史学习能力的提高。近几年中考试题的辨析改错题、材料解析、活动与探究题等,往往都是以专题的形式来综合呈现,因此做好专题复习是我们提高复习质量的重要一环。①编写重点专题内容:如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国外交史,大国崛起史,民主和法治建设史,国际关系史,中国近代化探索史,科技发展史,重大改革专题史,中国教育发展史等。
②编写与时政热点和重大事件周年纪念相关的专题。如以一带一路热点为背景,编写经济全球化专题;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热点为背景,编写中共党史专题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以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50周年热点为背景,编写中外科技发展史专题;以经济特区设立40周年或深圳设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等热点为背景,编写改革开放专题、中国对外关系史;以中美贸易摩擦热点为背景,编写中美关系史专题等。
3.关注热点,回归课本。时刻关注国内外重大时事热点和周年纪念活动。对于学期内发生的重大新闻热点和周年纪念活动,尤其是临近考试发生的重大新闻热点,要注意分析这些新闻热点与课本知识的结合点,并且构建热点专题。如2020年需要关注的周年事件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经济特区设立40周年、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50周年、土地改革开始70周年、鸦片战争爆发180周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60周年等周年大事件。需要关注的中考热点如中美贸易摩擦、深圳设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等等。
4.精选习题,科学训练。中考历史复习工程浩大,涉及6本书,内容多,知识点分散。为此中考复习必须了解考纲的变化,对于删除的知识点,可以忽略;对于新增的知识点,要特别关注;对比前几年的考纲和试题,找准长效热点,这样有的放矢,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中考复习进行有效的实战训练是非常必要的,所以要针对每个知识点,精选适合安徽题型的各地中考试题,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总结材料题、漫画题、地图题、主题型选择题、图表题等安徽常考题型的解题方法、技巧,这样既把握了知识点,又掌握了解题规律,训练了解题方法。另外安徽中考已经普遍使用答题卡,采用网上阅卷形式,所以学生在解答时,一定看清答题位置,答案写在相应的答题线上。特别是材料题中的每一个小题的几个小问(每一个小问都有对应分值标注),要写在相应的答题范围之内,否则肯定答题无效。
5.关注新教材相关知识的新观点、新材料和新增知识点。新教材编写的新理念(弘扬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等)、新观点、包括使用的新材料在安徽中考中已多次通过各种方式呈现考查,所以我们在中考复习中要给予相关知识点以重点关注。新教材增加了很多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必将会在中考考查中有所体现,所以肯定要给予重视。
6.关注新史观,形成“大历史观”。近年来,安徽中考试题很重视新史观的指导作用。因此,我们应该重点处理好文明史观、全球史观和近代化史观之间的关系,把中国历史的学习放在世界历史发展的大环境中去学习。因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是世界历史发展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地学“活”历史,提高能力,形成“大历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