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时间
课题
1.1骨骼
教
材
分
析
“骨骼”是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节课,它依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关于积极参加锻炼,注重个人保健的要求,从锻炼身体,茁壮成长的角度出发,围绕骨运动、骨作用、骨保健等方面,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运动机理,以及骨的位置,从而懂得如何保护和锻炼自己的运动系统。由于本节课涉及的骨骼学生不能直接接触,所以设计了诸多触摸、模拟的活动,使本课的内容在学生的探究中展开。具体地说,这节课是通过三个逐渐递进的探究行为,指导学生粗浅认识、了解骨骼。这三个探究行为便是:摸、拼、看。“摸”即摸皮肤下的骨头,感受骨在身体中的位置;“拼”即把骨骼分解图合并成一幅完整的骨骼图,了解骨骼的全貌和个数,通过一分一合使学生内化骨骼的概念;“看”即通过观察动物的骨,使学生更加了解人的骨骼。
教
学
目
标
过程和方法:· 能通过触摸感觉到皮肤下的骨头;
· 能够把骨与整个骨骼相联系,完成骨骼拼图;
· 能够通过观察图片推测骨骼作用;
科学知识:
· 知道骨头存在于皮肤下的肌肉内;
·懂得人的骨骼是由206块骨构成的骨的总和;
·知道手骨由27块骨构成;
·懂得骨骼有运动、支撑和保护的作用;
·知道骨的骨干里有骨髓和血管;
重
点、
难
点
懂得骨骼有运动、支撑和保护的作用。
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1.人体骨骼图、硬纸板, 2.收集煮熟的、结构比较完整的动物骨,3.骨骼模型 、挂图
教学过程设计
程序
教师行为
期望学生行为
创设情境引入主题
1.提问:同学们见过建筑工人是如何造房子的吗?建筑工人为什么预先要搭建钢筋框架呢?大楼建成了,原来的钢筋框架怎么不见了?2.谈话:与钢筋框架一样,人体内部也有一个框架,但不是由钢铁建成的,而是由骨骼构成的。提问:关于骨骼,你们想知道些什么?【评析】通过建筑工人造房子预先要搭建钢筋框架,从而引入人体内部也有一个框架,那就是人的骨骼。以这样的情境揭示课题,不但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而且能使学生联想到骨骼的作用。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铺垫。归纳学生想研究的问题,布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自主合作探究新知交流展示
二、引导学生探究:人体骨骼的结构1.谈话:骨骼隐藏在我们身体的内部,难以直接用眼睛观察,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研究我们的骨骼?2.学生交流方法。3.实践活动:摸一摸我们的骨头,你可以感知到些什么?4.学生汇报、交流。5.提问:你知道我们的身体里有多少块骨头吗?你能摸到多少块?6.布置任务:把我们全身的骨头分成四部分——头、躯干、上肢、下肢。分组各摸一个部分,看能摸出几块骨头。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分得清、摸出得多。(学生分组活动:摸骨数骨)7.汇报交流活动情况,对照活动记录里的骨骼图,了解骨骼的分布。【评析】在组织学生交流时,不仅要让学生说出骨头数,还应该说出骨头的位置,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骨骼的概念。而且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能不能称一块骨头为骨骼,突出骨骼是一个完整骨架的概念。8.提问:大家摸出自己的手上共有几块骨头?(观看人体骨骼的X光照片)9.小结:人们肉眼看不到身体内部骨骼的结构,但X光却可以。一只手上竟然有27块骨头呢!补充:人体内骨骼系统中的数量由年龄决定。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有275块骨,而一个成年人的身体里却只有206块骨。因为,婴儿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些骨会合并在一起。例如,婴儿刚出生时,其头盖骨分为许多块独立的骨,随着人体不断地生长发育,独立的骨合并在一起,形成了较大的头盖骨。10.动手做:拼装人体骨骼的模型图片出示人体骨骼教学挂图,比一比:你拼对了吗?【评析】通过学生分解骨骼图,再还原骨骼图,力图通过一分一合,使学生内化骨骼的概念。同时组织学生互相观看他人拼的骨骼图,以便进行比较和相互印证。小结:骨骼是人体的支架,成年人一般共有206块骨头。这些骨头是有规律的组合在一起的。二、观察骨骼的特点1、 用放大镜观察动物腿骨; 2、用锤子轻轻敲打动物腿骨的表面;把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学生汇报交流。说说动物的骨头是什么样子的。3.思考讨论:根据观察结果,你认为人的骨和动物的骨有哪些相同之处?4.讲述:在希腊文中,“骨骼”的原意是“一个死亡了的身体”。其实,骨都是由活细胞构成的,骨是有生命的。观察活动:提供猪的腿骨解剖实物,观察骨头的结构图,说说骨头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评析】通过让学生观察解剖开的猪筒骨或其他动物的骨头,指导学生认识骨头的内部构造。也培养了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讲解骨头的结构组成:骨密质内有一些细小的导管,将骨表面的血管和神经与骨中的活细胞连接起来。骨头中间有一种软组织叫骨髓,它能制造血细胞。学生上网查找自学:了解剖开的骨的内部构造以及人骨构造和特点的有关资料或者说明。【评析】本环节将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进行整合,通过学校的网络资源,让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快乐,也培养了学生运用网络获取信息和分析及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5.提问:你还可以提供哪些证据来说明骨头是有生命的吗?三、体验:人体骨骼的作用1.谈话:人体的骨骼具有什么作用呢?2.学生交流讨论。?3.组织活动:体验人的骨骼有什么作用。(1)队列训练——运动;(2)站姿训练——塑造体形、支持躯干;【评析】通过引导学生做一些运动,让学生发现其中那些骨参加了活动。从而总结出骨骼具有运动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因为一些具体的运动会涉及到许多骨,教师应在学生忽视时给与提醒。谈话:人能站得住、坐得稳,靠什么?骨骼是人体的支架,它有什么作用?(出示颅腔、胸腔图)讲述:头骨里装有人体什么器官?胸骨和肋骨、脊柱围成一个笼子,你知道里面装有什么?3.拓展:像肋骨一样保护内脏器官的骨头还有哪些?小结:人的骨骼具有运动、支持躯体、塑造体形、保护内脏器官等多种作用。4.提问:如果人体的骨骼受伤了,会给人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5.向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以及骨骼的卫生保健教育:?? 观察:请一名学生站在全班同学面前,向两侧、向前弯曲自己的躯干,其他同学观察。?? 判断:请你说一说这位同学的姿势是否正确?为什么??? 讲解:少年儿童的骨比较软,正确的读写姿势能使脊柱健康发育,不正确的读写姿势会使脊柱变形,形成驼背或S形脊柱,并且脊柱一旦变形,不但很难看,而且会影响人的活动,影响心、肺等内脏器官的正常发育,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正确的读写姿势,做到三个“一”,即:眼睛与书本距离一尺,身体与书桌距离一拳,握笔手指距笔尖一寸。?? 讨论:少年儿童的骨骼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你们知道怎样才能使骨骼长得粗壮、坚固,个子长得高吗?【评析】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和价值感唤醒。因此,不只是让学生知道骨和骨骼的作用就可以了,关键是要学以致用,让他们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来改善我们的生活,充分体现科学的价值。
总结归纳提升
四、拓展:1.看图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哪些骨骼参与了运动?(1)跳绳时;(2)吃饭时;(3)静坐时……2.完成活动记录上的作业。谈话:通过两节课的学习,你对人体的骨骼有了哪些了解?3.补充:了解人体内的另一种骨头——软骨。(1)摸一摸鼻子尖,感觉到了什么?小结:鼻尖中含有软骨。讲述: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软骨会发生变化。婴儿的骨骼大部分都是软骨,随着人体的生长发育,大部分的软骨会被硬骨所代替。教学片断赏析:师:同学们你们都带来了那些动物的骨头?生:有鸡的骨头。生:我带来的是猪的腿骨。师:你们想通过什么方法观察它们?生:通过放大镜来观察。师:你们发现动物骨的表面有什么特点?生:骨头的表面很光滑。生:动物的骨头很硬。生:猪的腿骨中间细,两头粗。生:骨和骨之间有个小骨头连接。师:那么骨头里面又是什么样子呢?请大家用小锤把它敲开,看一看里面的样子。生:骨头内有一些小的管子。生:骨头内有白色的液体。生:骨头内的软软的东西是骨髓。师:同学们说的对,骨密质内有一些细小的导管,将骨表面的血管和神经与骨中的活细胞连接起来。骨头中间有一种软组织叫骨髓,它能制造血细胞。所以骨头是有生命的。【评析】在学生了解了人体的骨骼系统组成后,引导他们观察、比较动物的骨头之间的异同点,研究动物骨头的特点,然后再借助文字及图片资料认识人的骨骼的结构与作用,意识到骨骼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主要作用。
问题作业训练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