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车的运动》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小车的运动》是江苏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4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运动的方式》的知识基础上,对小车的运动展开具体的探究活动。在教学中,以学生喜爱的小车为话题,按照“问题——假设——实验——结论”的科学认知程序,对小车在平面上的运动过程产生并提出问题“一辆载重汽车行驶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进行探究,然后针对问题,做出各种假设,在假设的基础上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搜集证据,得出结论。在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经验提出做直线运动的小车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2、能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3、能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教学重点:按照“问题—假设—实验—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进行探究。
教学难点:根据假设设计实验。
教学准备:小车、计时器、尺子、钩码、沙子、斜面(带定滑轮的)(每组一套)
教学过程:
一、欣赏片断,谈话导入
1、欣赏一段运动中的汽车片断
2、谈话导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的汽车行驶在马路上,来来往往,络绎不绝,时而快,时而慢,在他们身上好象蕴藏着许许多多的秘密,你们想不想了解一些它们的小秘密?
3、揭示课题:小车的运动
二、引出问题,提出假设
1、小车运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与拉力、与质量、与摩擦力)
2、过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小车开得快一点呢?(加大动力,加砝码;减少货物,减钩码;路面光滑;轮胎气足)
3、提出问题:如果我们现在就来研究拉力的大小对小车运动的速度有没有影响,我们该怎么样来研究呢?
4、我们的假设究竟成立不成立?需要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这个假设。小组讨论:
(1)在实验中,需要改变的条件是什么?
(2)保持不变的条件是什么?
(3)你们小组准备怎样进行实验,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的计划?
5、其他的同学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三、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1、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各自记录,教师走到学生中去。
2、开始实验、边记录、汇报结果、及时点评
3、小结结论:从刚才的探究活动来看,大家都具备了很强的科学探究能力,已经学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成功的喜悦。
(根据时间教师可进行1、小车的运动快慢与质量的关系2、小车的运动快慢与摩擦力的关系的演示实验。进行对比实验)
四、知识拓展
师:如果我们要验证小车运动的快慢与路况有关这个假设,你认为可以控制哪些条件保持不变,哪些条件可以改变?
多媒体演示两个同样的小车分别行驶在平坦的路面和坎坷的路面上,引导学生理解要验证这个假设,可以改变路况,保持小车的重量、运动的距离和拉力不变。
五、教师总结,进行评价
师:同学们实验做的都很好,说的也很清楚,合理。通过实验我们证明了开始的假设是对的。从这一点看,我们成功了,大家高兴吗?
师:那谁来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感受?
师:通过刚才的合作,老师认为同学们是最棒的!我希望同学们以后在进行科学研究的时候能和我们今天这样在发现问题、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认真设计实验过程,仔细观察、分析、得出结论,从而能对一些生活现象进行解释。今天,同学们都是优秀的驾驶员。同时,老师我相信将来你们当中一定会出现大科学家、汽车设计师、工程师,让我们借这辆"科学的小车"驶入科学的大道,探索、探索、再探索,直达科学的殿堂。
板书设计:
小车的运动
问题——假设——实验——结论
《小车的运动》实验记录表
一辆载重汽车行驶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问题:
假设:
保持不变的条件是:
需要改变的条件是:
实验设计与记录:
实验结果(厘米)
最后结果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结论:
实验用具还需要:、小车、计时器、钩码、斜面(带定滑轮的)还有粗糙的斜面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