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支架》教案
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能够分析稳固性结构的特点。能够比较不同结构的稳固性。能够设计并制作立体支架。
科学知识
知道不同的形状结构稳固性不同,知道三角形结构不容易变形。
了解三角形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自主设计、自主发现的乐趣。意识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知道不同的形状结构稳固性不同,知道三角形结构不容易变形。
了解三角形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材料:
吸管、大头针、剪刀、透明胶、细线等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教学环节
师生互动
集中话题
1、出示书上的图片
提问:这些物品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吗?
2、分组讨论,汇报想法,相互评议。
3、揭题:(板书课题)
从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探索和调查
1、谈话:下面我们就用桌上的塑料管来搭支架,各组同学相互合作搭出各种不同形状的支架,比较哪种形状的支架最稳固。用塑料管搭支架时我们可以用哪些连接方法呢?
2、学生回答。教师补充介绍连接方法。
3、学生动手搭支架。
4、汇报研究成果。
5、提问:你能使这些容易变形的支架也稳固吗?
6、学生活动。
1、小结:三角形的稳定性比较好。
8、谈话:同学们,艾菲尔铁塔高耸直立、非常壮观,引来各国游客前去参观,你们也想搭一座这样的高塔吗?
9、提问:搭高塔前首先要做什么工作呢?
10、学生设计、并全班展示。
11、分组进行搭建工作,师巡视帮助。
12、谈话:同学们,你们的高塔搭建完成了吗?怎么测试高塔的强度和稳定性呢?
13、学生讨论、回答。
14、学生分组实验。
15、汇报实验结果,比较各组高塔的综合性能。
16、提问:为什么有些组的高塔的坚固、稳定性好?
17、学生讨论、回答。
18、提问:有办法增强高塔的强度和稳定性吗?
19、学生讨论、回答。
20、学生动手活动。
21、汇报、小结。
能够分析稳固性结构的特点。
能够比较不同结构的稳固性。知道不同的形状结构稳固性不同,知道三角形结构不容易变形。
能够设计并制作立体支架。体验自主设计、自主发现的乐趣。
回顾和解释
1、? 提问: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用吗?
2、出示书上的图片
提问:留心观察身边各式各样的建筑物支架,它们有什么特点吗?
了解三角形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板书
2、搭支架
活动:利用用桌上的塑料管来搭支架
提问:搭高塔前首先要做什么工作呢?
学生讨论、
学生动手活动。
《搭支架》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有很多,其中有一点是:“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在科学探究方面对小学生提出的要求是:“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本节课的教学以学生的探究学习为主。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制作、实验、观察、讨论、交流等各个活动。在学生完成实验以后,接下来,教师创造时机,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参与讨论,使得学生的注意力在交流阶段能够集中,激活他们的思维。本课通过指导学生探究不同形状的支架稳固程度不同,三角形结构稳固、结实、所用材料最少;正方形和六边形结构可以在中间加上横梁,构成三角形,增加它的牢固程度;向学生渗透浅显的结构力学知识,使学生能够解释各种建筑结构的道理。
1、让学生在“做科学”中亲历科学。
科学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段话“科学课程在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时候,重点不在于科学知识体系的传授,而在于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能力。”本课教学内容向学生提供亲历科学探究的机会,学生在搭支架的过程中,引起他们对不同形状的物体的坚固程度的思考,激发学生探究与物体形状有关问题的探究欲望。学生在搭支架的过程中,小组协调,合理分工,动手、动脑,想方法把自己组的支架搭好,完成不同形状的坚固程度的实验。学生们在搭支架时那份认真,那份仔细,使我真切的体会到亲历科学给学生带来的无比魅力,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在这样的过程中得以提升。
2.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提高科学素养。
小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他们对于自然事物与现象的把握是很具体的,只有学生在体验中加以理解才有助于他们科学素养的形成。不同形状的支架的稳固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比较具体的,像三角形支架,学生认为三角形比较稳定,这种支架就应该不容易变形。所以学生在预测几种不同形状支架的稳固性的时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带着这份预测,学生们在充满好奇的心理状态下,开始了实验。将实验一次次带进高潮,学生们在不断的否定着自己的预测,在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中,同学们更新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大家的科学素养又一次得以提升。
3、最普通的、最朴实的探究是真正的探究。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校实际,采用现代化教学的条件,和学生一起进行了一次最普通、最朴实的科学探究活动。我与学生一起准备实验材料,一起搭支架、一起观察、一起分析、一起总结……为实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一目标而努力着!?
总之,科学教育是一次重大的改革,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必须解放孩子的眼睛、双手、头脑、嘴巴、空间和时间,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亲身探索,亲近科学,发现科学,才能真正发挥科学的启蒙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