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2.4综合应用 教案(共4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2.4综合应用 教案(共4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1-13 20:41:14

文档简介


学数学 用数学
教材第20页的内容。
1.巩固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
2.使学生初步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用数学的意识。
3.初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能从已知的条件选择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有用条件。
课件(或挂图)。
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老师提问:我们班有13名同学会游泳,有6名同学会下围棋,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谁能回答这个问题,请列出算式。
会游泳和会下围棋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 13+6=19(人)
会游泳的同学比会下围棋的同学多几人? 13-6=7(人)
会游泳的同学与会下围棋的同学相差几人? 13-6=7(人)
会下围棋的同学比会游泳的同学少几人? 13-6=7(人)
老师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就有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你愿意试着选择合适的有用条件,来解答吗?今天的课上我们就来比一比。
板书题目:学数学 用数学
1.教学例5。
(1)动态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认真观察后回答:有很多小朋友在踢球。
(2)学生边说,老师边用电脑显示(闪烁)。
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我们队踢进了4个。(有3个已知的条件)
要求学生:叙述题意
已知条件:①有16人来踢球。②现在来了9人。③我们队踢进了4个。
问题:还有几人没来?
怎么解答呢?
通过摆小棒可列出减法算式16-9=7(人),所以还有7人没来。其中的条件③没有用上。
解答正确吗?
没来的7人加上已经来的9人等于16人,解答正确。要求学生口算,完整地解答问题。
2. 教材第20页“做一做”。
已知条件:①有14只鸡。②有5只鸭。③公鸡有6只。
问题:母鸡有几只。
怎么解答呢?怎样列式?
生:14-6=8(只)
要求学生口答。
1.
2.
小白兔还剩几个松果?
一(1)班有19名同学,有12人在玩捉迷藏,捉住了6人,还有几人没捉住?
课堂作业新设计
1. 15-8=7(名)
2. 14-9=5(个)
思维训练
12-1=11(人) 11-6=5(人)
教材习题
教材第20页“做一做” 14-6=8(只)
学数学 用数学
(1)在应用题里,已知总数和其中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
  (2)先明确问题要求的是什么,再选择所需的条件解答。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地用加减法解决数学问题和20以内退位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和提升,要求学生不仅能根据已知条件和问题进行列式,还能自己选择合适的条件进行解答。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节课在设计时,力求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社会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
教材第21页的内容。
1.初步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掌握解题思路,并能正确解答这类问题。
2.培养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相连。
1.理解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的思考方法。
2.正确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
多媒体挂图、学具卡片等。
口算。
16-9=    1+8=    15-3=    7+8=     8+9=
18-6= 9-4= 3+10= 13-5= 17-9=
1.教学例6。
出示例6挂图。
板书:小华比小雪多套中几个?
(1)学生探索,动手操作。
拿出学具卡片,动手摆一摆。
让学生说一说动手摆的过程。(从挂图可知小雪套中了7个,小华套中了12个。先摆表示小华套中的12个●,再摆表示小雪套中的7个○)
(2)小组讨论,思考三个问题:
①谁和谁比?
②谁的多,谁的少?
③多的分成几部分?是哪几部分?
(3)反馈讨论结果。学生回答。
从摆的卡片可以看出,小华的●数和小雪的○数比,小华的多,小雪的少。“小华的●数多”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小雪同样多的部分,一部分是比小雪多的部分。
    同样多的部分    多的部分
小华的●数中,表示和小雪的○数同样多的部分是几个,表示比小雪的○数多的部分是几个。(表示和小雪的○数同样多的部分是7个,表示比小雪的○数多的部分是5个)
(4)根据我们的推理过程,思考怎样列算式。
12-7表示从12个里面去掉同样多的7个,就求出小华比小雪多几个。
板书:12-7=5(个)
2.摆一摆,算一算。(投影出示问题) 摆10个和7个,比多几个?            同样多的部分  多的部分 
学生摆后回答:和比,多,少。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同样多的部分,是7个;另一部分是比多的部分,是3个。从10个里去掉和同样多的7个,就求出比多几个。
10-7=3(个)
3.教材第21页“做一做”。
(1)学生探索,动手操作。
拿出学具卡片,动手摆一摆。让学生说一说动手摆的过程。
学生边说边摆。(先摆15个○表示兔的只数,再摆9个●表示羊的只数)
兔:○○○○○○○○○○○○○○○
羊:●●●●●●●●●
(2)小组讨论,思考三个问题。
①谁和谁比?②谁多,谁少?③多的怎么分?
(3)反馈讨论结果。学生回答。
通过摆学具卡片,知道了兔的只数和羊的只数比,兔多,羊少。表示兔的○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羊同样多的部分,是9只;另一部分是比羊多的部分,是6只。羊比兔少几只,也就是兔比羊多几只。所以兔比羊多6只,羊比兔少6只。
(4)用数学方法列式解答。
15-9表示从15只里面去掉同样多的9只,就求出兔比羊多几只,也就是羊比兔少几只。
板书:15-9=6(只)
(5)比较两个问题。
两个问题都是在求两数相差多少。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就是用较大数减去较小数求出两数的差;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也是用较大数减去较小数求出两数的差。
1.
   18台   9台 
电视机比电冰箱多几台?
   2.     9人      13人
女生比男生少几人?

    12支      8支
钢笔比铅笔多(  )支。
铅笔比钢笔少(  )支。
课堂作业新设计
1. 18-9=9(台)
2. 13-9=4(人)
思维训练
4 4
教材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用减法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这是学生第一次正式学习解决这类问题。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教材设计了一个“套圈游戏”的情景图。图上画出了小雪、小华等人在套圈比赛中的成绩,并根据各自所套中圈的不同个数,很自然地引出“小华比小雪多套中几个”的问题。提出问题以后,教材给出了用摆学具的方式来解决的办法,通过摆一摆可知,12个比7个多5个。在摆圆片的过程中,教材利用了学生在第一册“比一比”中初步认识的“同样多”的概念,把小华的●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小雪的同样多的7个,另一部分是比7个多的5个,这里的5个也就是小华比小雪多的个数。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抓住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通过套圈游戏,了解各人套中圈的数量。抓住知识的联系,自然过渡到例题,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新课学习在认知方面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自主学习,探索新知。突出直观教学,精心指导学生操作、比较、讨论,并配以恰当的板书,使学生由具体到抽象逐步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的数量关系。情境教学应当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和理解。教学时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指一指,说一说,写一写,结合学具分析解题思路;通过讨论、猜想、验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初步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3.巧设练习,培养能力。练习设计注意多样性和趣味性,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突出对教学重点的理解、内化。使学生在玩中学,在练中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数学 用数学
教材练习五的第1、第2、第4题。
1.使学生进一步懂得从数学的角度选择合适的条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巩固解答应用问题的一般方法和解题步骤。
3.初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能够独立解答简单的应用问题。
课件(或挂图)。
1.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全体参与)
 14-5=   10+10=   13-4=   15-7-7=
 12-8= 11-6= 13-9= 16+4-9=
 13+6= 15-7= 17-9= 4+13-8=
 13-6= 5+7= 16+3= 5-5+5=
2.在○里填上“>”“<”或“=”。
 16○13 20○19 7○17 16○19
3.
姐姐买了11个
送给弟弟4个
还剩几个
  
小刚画了12只
又画了4只
一共画了多少只
 反馈调节应及时到位,要学生列式后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或者说为什么用减法(加法)计算〕。
1.练习五第1题。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列式计算后说一说单位名称是什么。
 (1)每人写15个大字,小男孩儿已经写了7个,他还要写几个字?
 (2)每人写15个大字,小女孩儿还要写6个字,猜猜她已经写了几个。
2.练习五第2题。
 要求学生说出解答本题要用到的已知条件有哪几个,没有用到的有哪个。
3.练习五第4题。
1.同学们擦玻璃,先擦了15块,还剩17块,又擦了9块,还剩多少块没擦?
2.☆和分别代表多少?
☆+☆=18    ☆=(  )
-☆=6 =(  )
课堂作业新设计
1. 8 15-7=8(个) 15-6=9(个)
2. 13-6=7(人)
3. 14-6=8(人)
思维训练
1. 17-9=8(块)
2. ☆=9  =15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的练习课
练习五第5、第7、第9题。
1.进一步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问题的分析方法,能正确解答这两类问题。
2.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喜欢数学。
1.会分析“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
2.能正确解答求两数相差多少的问题。
投影、课件、口算练习卡。
填空。
5比4多(  )。     16比8多(  )。
8比10少(  )。 6比11少(  )。
1.练习五第5题。
2.练习五第7题。
3.练习五第9题。
1.
      11棵    7棵 
松树比杨树多多少棵?
2.被盖住的数字分别是几?
  4      1
-   - 7
             ?
8 5
课堂作业新设计
1. 13-8=5(箱)
2.12-3=9(朵)
3. (1)17-8=9(个)  (2)略
思维训练
1. 11-7=4(棵)
2. 1 6 2
1.迁移类推是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数学知识是密切联系的,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在教学时,充分发挥教具、学具、示意图的作用,以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在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知识的迁移类推清晰地建立“谁比谁多(少)多少”的概念。从而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每个学生都尽可能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课堂中突出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各环节均设置学生操作、讨论、试说、试算等活动,引导学生自己揭示算理,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有利于他们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3.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象力是创造的灵魂。”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将上节课的套圈游戏再次带入课堂,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想象力也会随之丰富。一题多问,使学生的思考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泥于一种形式,不限于一种途径,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