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40分)
1.以身作则、公而忘私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中国历史上禹曾经为治理黄河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后来他又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这个王朝是(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2.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是从夏朝开始的,它开创了中国近四千年王位世袭之先河。它始于( )
A.禹传位给伯益 B.启继承父位 C.舜传位给禹 D.商汤灭夏
3.成语生动形象,言简意赅。我们通过成语“反戈一击”,可以得知哪个朝代的历史结束(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4.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周代的诸候,有王室的家属、商之子孙,和现有各部落国家的首长。他们按国之大小,理论上以五等面积,封为五级。这些诸侯各按所封地距国王都城的距离而有不同的功能和义务。”材料不能说明( )
A.周朝实行分封制 B.分封对象包括亲属、殷商遗民等
C.分封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D.诸侯拥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
5.在西周初年,下列哪个人被封为诸侯的可能性最小( )
A.甲是某部落的首领,曾带兵帮助周军进攻商军
B.乙是某地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丙曾带兵攻打商军,为周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D.丁是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6.中国的青铜器之多,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古书上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从下面的几幅青铜器皿图片可以看出,当时我国的青铜器主要属于( )
人面纹方鼎 四羊方尊 三角援戈 乐府钟
A.农具和酒器 B.礼器和兵器 C.礼器和农具 D.兵器和农具
7.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是学习历史的必备能力之一。春秋时期楚庄王“问鼎中原”反映了( )
A.废除了贵族特权 B.确立了新的社会制度
C.分封制遭到破坏 D.打破了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
8.据《变迁中的古代中国》统计,公元前722年至前464年的259年中,38年没有战争;公元前463年至前222年的242年中,约89年没有战争。这一“变迁”的历史时期是( )
A.夏商时期 B.西周时期 C.春秋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
9.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能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时代特点( )
A.奴隶制开始形成 B.封建制开始确立 C.生产力飞速发展 D.诸侯兼并争霸不断
10.春秋时期争霸战争的客观进步作用是( )
①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奴隶主贵族集团的势力
②促进中华民族各民族间的交融
③加快了统一的步伐
④给人民带来灾难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1.《史记》记载:“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霸主)。”该材料说明东周时期( )
①周天子威望下降
②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命令
③诸侯之间经常进行争霸战争
④最终秦国完成国家统一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2.以下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示意图,图示中“大变革”处的内容应是( )
A.国家产生 B.文明起源 C.政权分立 D.社会转型
13.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曾称霸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在战国形势图上找不到了。该诸侯国是( )
A.晋 B.齐 C.楚 D.秦
14.作为一个时期的名称,“战国”因战争众多、争夺激烈而得名。这一时期的著名战役有( )
①桂陵之战 ②马陵之战 ③长平之战 ④牧野之战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5.著名史学家傅乐成先生认为:秦国举国上下都以对外战争为主要出路,倾力向外发展,自然战无不胜。这是因为秦国( )
A.鼓励农业生产 B.承认土地私有 C.确立县制 D.奖励军功
16.秦惠文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途中投宿旅店遭到拒绝。店主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人住宿,就要连坐,商鞅因此无可奈何。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了( )
A.变法违背民意 B.变法深入贯彻 C.变法遇到阻力 D.变法宣告失败
17.战国时期,政府组织兴修的水利工程大量出现,如楚国兴修的芍陂,魏国兴修的引漳十二渠,秦国兴修的都江堰和郑国渠。上述史实发生的共同历史背景是( )
A.农业生产技术进步推动生产力发展 B.铁制农具和牛耕在战国时开始出现
C.各诸侯国加强联合,展开治水合作 D.秦王嬴政即位,采取措施统一中国
18.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说:“天地之大,黎元为先”“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些思想可追溯到( )
A.墨家的“兼爱”“非攻” B.道家的“无为而治”
C.儒家的“民为贵,君为轻” D.法家的君主以法令、权术和威势治国
19.右图是位于文登市圣经山上的《太上老子道德经》摩崖石刻,据记载为金元时期的道家弟子所刻。下列属于老子思想的是( )
A.“仁”的学说
B.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C.主张改革,实行法治
D.“兼爱”“非攻”
20.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儒家主张教化百姓,以“礼”治国;法家强调用“刑罚”加强统治;道家既反对“礼”治,也反对“法”治,他们提出“无为而治”。这些内容反映的现象是( )
A.诸候争霸 B.变法运动 C.百家争鸣 D.民族交融
二、非选择题(60分)
21.识读下面两幅图,回答问题。
图一 图二
(1)仔细观察两幅地图,哪一幅是战国形势图?(2分)
(2)图一中的众多诸侯国是通过什么制度产生的?这一时期最先称霸的诸侯是谁?图一中A处指的是什么战役?(6分)
(3)与图一相比,图二中的诸侯国有什么变化?这一时期秦国的对应位置应是图二中的什么位置?(4分)
(4)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与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在本质上有何不同?(3分)
(5)请列举你所知道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不少于三个)。说一说哪一个对你启发最大,为什么?(4分)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晋(魏国)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候卑秦,丑莫大焉……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秦孝公求贤令
(1)根据材料一,说一说秦孝公颁布求贤令的背景和目的。(4分)
材料二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共)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2)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材料二涉及了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4分)
材料三 (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
——《史记·商君列传》
(3)材料三和材料二之间有什么关系?概括商鞅变法的作用。(4分)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曾在央视《百家讲坛》栏目主讲历史的著名学者、教育家易中天曾经说过:“从孔子那里我读到一颗爱心;从孟子那里我读到一股正气;从墨子那里我读到一腔热血;从韩非那里我读到一双冷眼。”
(1)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孔子的“爱心”、韩非的“冷眼”各体现在什么地方。(4分)
(2)在政治上,孟子是怎样继承和发展孔子的学说的?(2分)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势力日益衰落,诸侯实力不断上升,诸候国国君不再听从周王的号令,相互间发生大规模的战争,社会经历着剧烈的动荡。
(3)在战争问题上,墨子和孟子各持什么观点?依据材料二,指出墨子和孟子所提观点的共同背景。(4分)
24.历史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总会留下一些遗迹,这些遗迹就成为我们探究历史古风遗韵的重要依据。请结合下面资料,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
[遗址中的历史]
图一 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 图二 殷墟遗址
(1)图一遗址经考古学家认定是夏朝的都城,如果将此都城复原,除了城堡、宫殿外,还会有什么国家机构?试分析夏朝国家机构的性质。(4分)
(2)图二为殷墟遗址,此遗址与哪一位国王迁都到此有直接关系?此次迁都的原因是什么?(4分)
[史书中的历史]
(商纣)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
——《史记》
(3)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商纣王时期实行了怎样的统治?这一统治最终导致了怎样的结果?(4分)
[文物中的历史]
图三利簋
(4)图三中的文物腹内底部铸有铭文,记载了武王伐纣的史实,请说出武王伐纣的时间、地点及结果。(3分)
(5)武王伐纣后建立了西周,为控制全国广大地区,西周采取了一种什么制度?这一制度是如何巩固西周统治的?(4分)
第二单元测试
答案
一、
1.【答案】A
2.【答案】B
3.【答案】B
4.【答案】C
5.【答案】B
6.【答案】B
7.【答案】C
8.【答案】C
9.【答案】D
10.【答案】B
11.【答案】B
12.【答案】D
13.【答案】A
14.【答案】A
15.【答案】D
16.【答案】B
17.【答案】A
18.【答案】C
19.【答案】B
20.【答案】C
二、
21.【答案】(1)图二。
(2)分封制。 齐桓公。 城濮大战。
(3)图一中的诸侯国“晋”,分裂成了图二中的韩、赵、魏三家;有些春秋时期的诸侯国被大国吞并,到战国时已经不存在了。 ③。
(4)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是大国靠武力威胁弱小国家承认其领导地位的强权政治。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是通过战争兼并对方,进而统一中国。
(5)“卧薪尝胆”“退避三舍”“围魏救赵”“问鼎中原”“朝秦暮楚”“一鸣惊人”“纵横捭阖”“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纸上谈兵”“老马识途”“毛遂自荐”等。(列举三个即可)提示:从上述成语中选取一个并谈谈对你的启发即可。
22.【答案】(1)魏国攻占河西地区,诸侯看不起秦国。 使秦国富强。
(2)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统一度量衡。
(3)因果关系。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3.【答案】(1)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强调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应实行德政。韩非: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2)孟子将孔子“仁”的学说进一步发展成“仁政”,并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3)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孟子: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诸侯国之间不断进行战争,社会动荡。
24.【答案】(1)监狱等。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
(2)盘庚。受战乱和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3)商纣王征收繁重的赋税,建造巨大粮仓和高大的鹿台,分别用来堆积从全国掠夺来的粮食和财宝,说明纣王实行暴政统治。最终导致了商王朝的灭亡。
(4)公元前1046年;牧野;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
(5)分封制。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