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圆锥
第1课时 圆锥的认识
课题 圆锥的认识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节课教学是在学习圆柱的基础上进行的,重点是掌握圆锥的特征,难点是圆锥高的测量方法。教学前,由圆柱变化成圆锥这样一个过程导入新课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二者间有一定的联系。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活动中,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猜一猜、量一量等活动,感知圆锥体的特征,学会测量圆锥高的方法,体验由面成体的过程,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经历对圆锥的认识“去伪存真”过程,培养观察力、动手能力以及空间观念。
学习目标 1.正确地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以及与圆柱的区别和联系。 2.学会测量圆锥的高,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有序观察、合作学习、合理猜想和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习重点 认识圆锥的特征。
学习难点 圆锥高的测量方法。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学具准备:圆锥体硬纸板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引入新课。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圆柱,如果把圆柱的上底面慢慢地缩到圆心时,圆柱将会变成怎样的呢?你能试着描述一下吗? 学生回答。 课件展示圆柱的变化过程。 你认识这个新图形吗?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 学生听教师谈话,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1.正确举出生活中圆锥形物体的例子。 2.比一比。答案:圆形 圆形 曲面 曲面 2 1 无数条 1条 3.下面是两位同学测量圆锥高的方法,你认为谁的方法是正确的?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 (×) 4.一个直角三角形,如果以它的斜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一周,得到的还是圆锥吗?描述一下它的形状? 答案:得到的不是圆锥,形状如图所示:
二、自主探索,体验新知。 1.初步感知。 (1)课件出示教材第31页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图中的各物体在形状上有什么共同点? 教师结合学生回答,利用课件,闪动实物图的轮廓,抽象出圆锥的几何图形。 (2)你能举出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圆锥形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补充。 2.认识圆锥的基本特征。 (1)拿出准备好的圆锥,看一看,摸一摸,与圆柱比一比,你看到了什么?摸到了什么?(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指名学生上台边指边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结果小结。 (3)学生在纸上画圆锥。 教师可先作示范,注意标出圆心、底面半径r、顶点。 (4)认识圆锥的高。 我们知道圆柱的高是两底面间的距离。那么圆锥有高吗?如果有,它的高有几条? 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课件展示圆锥的高,进一步明确圆锥的高的概念。 (5)测量圆锥的高。 师:圆锥的高在圆锥内部,我们该怎样测量呢? 同桌先讨论一下,再利用手中的工具,动手试试看,有困难的可参考教材。 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学生上台演示测量的过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课件:演示测量高的过程,一边演示,一边强调需要注意的问题。 3.感受圆锥的形成过程。 (1)猜测:一个长方形通过旋转,可以形成一个圆柱,那么将直角三角形绕着它的一条直角边旋转,会形成什么形状? (2)学生转动直角三角形。 (3)说说各自的发现。 1.(1)学生观察图形,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锥体。 (2)学生列举生活中关于圆锥的物体的例子。 2.(1)看、摸圆锥体,对比圆柱,发现其特征。 (2)圆锥有一个底面,是圆形的;有一个侧面,它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 (3)学生试画圆锥。 (4)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圆锥只有一条高,高在圆锥内部。 (5)学生测出手中圆锥体的高,明确测量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测量时,圆锥的底面要水平地放;上面的平板要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3.(1)猜测直角三角形绕直角边旋转形成的形状。 (2)动手操作,检验猜想。 (3)通过交流发现:绕着一条直角边转动直角三角形,会形成一个圆锥。作为转动轴的直角边就是圆锥的高,另一条直角边就是圆锥的底面半径。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32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35页第1、2题。 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订正。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课堂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 学生谈本节课的内容。
五、教学板书 圆锥的认识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突出了以下几方面的特点:一是给学生提供自主参与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学生发展为本开展课堂有效教学。二是设置合理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建构,开展协作、探究式课堂学习。让学生根据问题有目的地大胆猜想、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协作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流。
教师点评和总结:
第2课时 圆锥的体积
课题 圆锥的体积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认识了圆锥的特征,掌握了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节教学主要是通过实验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设计上,我力争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环境。在分组观察、实验操作等基础上自主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学习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 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和公式的实际应用。
学习难点 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和运用圆锥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学具准备:圆柱、与圆柱等底等高和不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各一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引入新课。 师:如果我们把一个圆柱的其中一个底面缩到圆心时,这时它就变成了和原来的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此时,圆柱的体积到底和圆锥的体积有怎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圆锥的体积) 学生倾听老师谈话,进入新课学习。 1.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柱的体积是12立方分米,圆锥的体积是( 4 )立方分米。 2.用15个同样的圆锥铝坯,可以铸造成( 5 )个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铝坯。 3.把一个体积为24cm3的圆柱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削去部分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答案:24×(1-)=16(cm3) 答:削去部分的体积是160cm3。 4.一个圆锥和一个圆柱的体积相等,高也相等,圆柱的底面积是6cm2,圆锥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6×3=18(平方厘米) 答:圆锥的底面积是18平方厘米。 5.一个圆锥形沙堆,底面周长是25.12米,高3米,如果每立方米沙重1.7吨,用一辆载重5吨的车来运,几次可以运完? 答案:25.12÷3.14÷2=4(米) 3.14×42×3××1.7÷5≈18(次) 答:18次可以运完。
二、自主探索,体验新知。 1.探究圆锥体积公式:(教学例2) (1)把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套在透明的圆柱里,猜一猜,它们的体积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2)实验探究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 ①明确实验要求:分工合作,并做好实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记录并填表:a.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b.各组汇报实验过程和结果; c.观察并根据汇报结果,说说你的发现。 ②进一步分析:什么情况下圆柱刚好能装下三个圆锥的水? 师用PPT演示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装水实验一次。 ③结论: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 师板书V圆锥=V圆柱=Sh 2.应用圆锥的体积公式解决问题(教学例3) (1)示例3,引导学生分析:沙堆近似圆锥形,可以利用圆锥体积公式来求。 (2)题中没有直接给出圆锥的底面积,应先求什么? (3)求出底面积,就可以求出圆锥的体积了。 (4)交流总结。 1.(1)猜想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 (2)实验探究 ①生说实验方法 a.动手操作 b.汇报 c.发现 ②学生观察分析得出:当圆柱、圆锥等底等高时,圆柱刚好能装下三个圆锥的水。 ③总结实验得出结论: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 2.(1)读题,分析题意。 (2)生讨论:先利用直径求出半径,再用S=πr2,求底面积。 (3)生解答例3。 (4)全班汇报,订正结果。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P34“做一做”。 2.完成教材P35第7题,P36第9、10题。 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课堂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 学生谈本节课的内容。
五、教学板书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让学生经历“猜想估计——实验验证——发现算法”的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教师适当的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探究圆柱与圆锥体积的关系,并能根据探究结论,将求圆锥体积的公式在实际应用中加以巩固。
教师点评和总结: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