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 第4单元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 第4单元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1-13 22:01: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课题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图形的一种基本变换,是图形各边的长按相同的比发生变化的过程。 教学中,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效利用教材中的图片,使学生明白这部分知识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借助对例题的研究,弄清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和特征,使学生认识到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只要把图形各边的长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图形大小发生了变化,但形状没有发生变化,从而真正理解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含义。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认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将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3.感受图形放大与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学习重点 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学习难点 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学具准备:方格纸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引入新课。 出示写有“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小纸卡。 提问:纸卡上写的是什么? (因为纸卡上的字为小五号字,所以学生跃跃欲试后会有些失望,因为看不清。) 把纸卡放到展台上,调整缩放键,逐渐调大。 提问:纸卡上到底写的是什么? 为什么纸上的字之前看不清,而现在看清了?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 学生观察教师操作,思考相关问题,进入新课学习。 1.你能举出生活中放大与缩小现象的例子吗? 2.(1)一块正方形手帕,边长15cm,将其按(4∶1)的比放大加工后,边长变为60cm。 (2)一个图形按3∶1放大后,图形的周长将扩大到原来的(3)倍,面积将扩大到原来的(9)倍。 3.将图形(1)按1∶2缩小,将图形(2)按3∶1放大。 4.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00平方厘米,把它按10∶1放大后的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答案:100×102=10000(cm2) 答:放大后的图形的面积是10000平方厘米。
二、自主探索,体验新知。 1.感知生活中放大与缩小的现象。 (1)课件出示教材第59页主题图。 (2)提问:上面物体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将预置在电脑中的一幅图片,通过拉动鼠标的方式,分别得到放大和缩小的图片。 2.操作探究,理解图形放大的含义。 (1)课件出示教材第60页例4。 (2)小组交流: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 指名学生回答。 (3)学生动手在教师发的方格纸上画图。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4)展示学生作品,交流画法。 (5)引导观察发现。 ①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从内角、边长、周长方面观察) ②深化小结:每个图形各边的长都扩大到原来的2倍,周长扩大到原来的2倍,内角不变。图形变大,但形状不变。 3.合作探究,理解图形缩小的含义。 (1)提问:如果把放大后的正方形按1∶3,长方形按1∶4,三角形按1∶2缩小,各个图形发生了什么变化?(猜一猜) (2)学生动手画一画。 (3)交流。(可课件展示,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4.总结提升: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图形有什么异同?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图形的各边的长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图形的大小变了,形状不变。 1.(1)学生观察主题图,分辨物体的放大与缩小。 (2)可以看出用放大镜看书、投影仪放映图表、灯光照出的影子都是把物体放大,而照相机照相是把物体缩小。 (3)学生观察教师操作,感知放大与缩小的现象。 2.(1)学生观看课件,获取相关信息。 (2)按2∶1放大就是把图形的各边的长放大到原来的2倍。 (3)学生画出放大后的图形。 (4)学生展示作品,交流画法。 (5)学生观察发现放大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的关系。 3.(1)学生猜想各个图形缩小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2)学生画出缩小后的图形。 (3)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4.学生总结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变化特点。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63页第1、2题。 学生完成后集体交流订正。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课堂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自由谈一谈。
五、教学板书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借助比例尺和图形,让学生动手操作,独立完成,在操作中体会前后图形形状不变,大小变了的规律,并结合具体图形让学生明白,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边长的放大与缩小,从而为以后引入“相似”这个概念打好基础。 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适当点拨完成本节课学习内容,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点评和总结: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