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7 单元3 盐 化学肥料(第2课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7 单元3 盐 化学肥料(第2课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仁爱科普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0-01-14 14:29: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盐 化肥 (第2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科普版化学九年级下册专题七《初识酸碱盐》中单元3《盐 化肥》的内容。“酸碱盐”可谓是初中化学的重中之重,学好这部分内容,进一步形成化学思维方式,初中化学的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并为以后更高层次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盐是该专题内容的最后一部分,不仅能学到新的内容,也是对酸碱部分的回顾复习。
学情分析
经过系统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知识储备,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学科能力。但有些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学习缺乏积极主动性,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微观思维尚未形成等。基于这些情况,本节课主要采用趣味导入、实验演示、问题探究、多媒体展示、微观模型等教法,帮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分析、归纳总结等活动进行学习。教学过程中师生协作,努力实现教学相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碳酸钠与酸、碱、盐的反应,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2.理解复分解反应的概念、特点及发生条件
3.进一步体会分类学习化学物质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碳酸钠与酸的反应,学会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2.学会运用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及“溶解性表”,判断反应能否发生
3.通过碳酸钠与酸、碱、盐的反应,理解复分解反应,学习用归纳、比较的方法
认识事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树立事物都是相互联系
和影响的观点。
2.通过改进实验设计,初步认识物质之间的转化,体会创新。
3.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化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1.碳酸钠的化学性质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2.初步理解复分解反应。
难点:1.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2.从微观角度认识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教学用具: PPT课件,实验仪器(U型管、气球、注射器,橡胶塞、4支小试管、导气管、橡胶管、药匙),实验药品(稀盐酸、碳酸钠固体、碳酸钠溶液、澄清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钙溶液)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猜猜这是谁”:展示图片(白色粉末)
逐步给出提示:①一种盐,②可溶,③钠盐,④碳酸盐
强调易错易混淆点:碳酸钠的构成、化学式、俗名,可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喻为“红颜知己”),紫色石蕊溶液变蓝(喻为“蓝颜知己”)
碳酸钠俗名称为纯碱,水溶液显碱性,能否像“碱”一样与酸发生反应呢?
学生回顾复习
根据提示判断:是由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构成的盐——碳酸钠
注意:化学式的书写,俗名是苏打不是小苏打、是纯碱而非烧(火)碱,
其水溶液显碱性
引发思考,导入新课
通过猜图,回顾几种常见盐及盐的组成,体会物质鉴别的方法
通过复习碳酸钠的相关内容,引入新课





一、碳酸钠的化学性质
【演示实验】碳酸钠与盐酸反应
实验操作:取少量碳酸钠粉末于U型管中,夹紧弹簧夹后,将注射器中的盐酸注入U型管中
【引导】碳酸钙和碳酸钠同为碳酸盐,实验室制取二盐化碳常用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的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
CaCO3+2HCl=CaCl2+H2CO3
H2CO3=H2O+CO2↑
【分析】碳酸钙中的碳酸根离子和盐酸中的氢离子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Na2CO3和CaCO3 一样都含有碳酸根离子,是否也与盐酸中的氢离子发生类似的反应
【演示实验】
实验操作:打开弹簧夹,挤压气球,将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
【讲解】碳酸钠能够与盐酸发生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以及氯化钠
Na2CO3+2HCl=2NaCl+H2O+CO2↑
【引导】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因为石灰水中
Ca(OH)2+CO2= CaCO3 ↓+H2O
学习碱的化学性质知道
2NaOH+CO2= Na2CO3 +H2O
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无变化,如何证明发生它们反应产生碳酸钠?
实验已经证明碳酸钠可以和盐酸反应产生气体
【演示实验】
实验操作:向通入过二氧化碳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板书】
Na2CO3+2HCl=2NaCl+H2O+CO2↑
【讲解】(结合微观反应的过程示意图)从微观角度重新认识这个反应:碳酸根离子和钠离子的存在说明是碳酸钠溶液,盐酸中解离出自由移动的氢离子和氯离子,两者混合后的溶液中,仍然以离子形式存在的只有钠离子和氯离子,碳酸根离子和氢离子不见了,但出现了水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
【引导】
1.某物质加入稀盐酸产生气体,该物质一定是Na2CO3吗?
(CO32- +H+ →CO2↑ +H2O )
2.某物质加入稀盐酸产生气体,该物质中一定含CO32-吗?
(举例:Zn+2HCl=ZnCl2+H2↑)
3.如何证明一定是含有碳酸根离子的物质与盐酸反应产生气体?
【小结】CO32-的检验方法
【过渡】实验的奇妙之处:原本在U型管中的碳酸钠,出现在了小试管中: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后,通入氢氧化钠溶液又变成了碳酸钠。
既然物质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能不能将碳酸钠“变”成氢氧化钠?
【引导】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结构中都有钠离子,但两者有本质的区别。碳酸钠转化为氢氧化钠,可以通过与含有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发生化学反应而实现。
【演示实验】碳酸钠与澄清石灰石反应
实验操作:取少量澄清石灰水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碳酸钠溶液
【引导】碳酸钠与澄清石灰水中氢氧化钙发生反应,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动画演示】(微观“水中派对”:
出场的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钙,最终钙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牵手”成功——生成碳酸钙沉淀
【讲解】碳酸钠能够与澄清石灰水发生反应,碳酸钠中碳酸根离子和氢氧化钙中钙离子反应生成碳酸钙,溶液中还有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氢氧化钠
【板书】
Na2CO3+Ca(OH)2=CaCO3↓+2NaOH
【过渡】根据碳酸钠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的实质,可以说含钙离子的化合物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含有金属离子——Ca2+的的化合物还可以钙盐,能否与碳酸钠发生反应呢?
【演示实验】碳酸钠与氯化钙溶液反应
实验操作:取少量氯化钙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碳酸钠溶液
【提问】能说出该反应的实质吗?(即该反应中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
【板书】
Na2CO3+CaCl2=CaCO3↓+2NaCl
【小结】如果给碳酸钠中的两种离子“颁奖——积极反应奖”,谁有资格获奖呢?从微观角度理解:碳酸钠发生的反应中,实际参与反应的是碳酸根离子。
二、复分解反应
【引导】写出碳酸钠与盐酸、澄清石灰水、氯化钙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找一找它们的共同特征。
【评价】(利用实物展示台)
【引导】若用字母AB分别表示碳酸钠中的Na+(阳离子)和CO32-(阴离子),同样用CD表示其他物质中的阳离子和阴离子,反应后生成的物质应该如何表示?
【板书】AB+CD→AD+CB
(强调CB:阳离子通常写在前面)
【分析】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化合物AB+CD→AD+CB可以表明反应物之间通过相互交换离子生成了新的物质。
【讲解】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复分解反应。
【提问】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生成物有三种,是否属于复分解反应呢?
【引导】(选择碳酸钠发生的其中一个反应,标出各元素的化合价)
【强调】复分解反应的特点:两交换,价不变
【引导】判断这三个反应是否属于复分解反应
【板书】
2NaOH+CO2= Na2CO3 +H2O
HCl+NaOH=NaCl+ H2O
Zn+2HCl=ZnCl2+H2↑
【提问】
1.碳酸钠、碳酸钙等含有碳酸根的盐和盐酸发生复分解反应的共同现象?
2.Na2CO3和氯化钙溶液、澄清石灰水反应的共同现象是什么?
3.酸碱中和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反应的相同的生成物是什么?
【分析】
1.碳酸盐与盐酸反应的实质是:
CO32- +H+ →CO2↑ +H2O
2.碳酸钠和含钙离子的化合物反应的实质是:
CO32- + Ca2+ → CaCO3 ↓
【提问】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讲解】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水或气体或沉淀。
【练习】
1.下列反应中不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 )
A. H2SO4+Ca(OH)2=CaSO4+2 H2O
B. CuSO4+BaCl2 =BaSO4↓+CuCl2
C. CO+CuO=Cu+CO2
D. 6HCl+Fe2O3=2FeCl3+3 H2O
2.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是( )
A.HCl Ca(OH)2 B.CuSO4 NaOH
C.AgNO3 NaCl D.Na2CO3 KNO3
(提示:沉淀的判断可以参照教材112 页溶解性表)
观察实验,描述现象:产生大量气泡,气球变鼓
引发思考:产生气体是什么?
回顾实验室制取二盐化碳的反应原理:
CaCO3+2HCl=CaCl2+H2O+CO2↑
观察化学方程式
对比发现,大胆猜想
观察实验:
①验证猜想: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反应产生使气球变鼓的气体为CO2,说明碳酸钠也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模仿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明确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发现问题:气体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没有明显现象,是否发生反应,可以通过检验碳酸钠的存在得以验证。
联系实验,提出方案:加入稀盐酸,看是否产生气体
观察实验,确定方案: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验证了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钠
观察图片,理解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的微观实质:碳酸根离子和氢离子实际发生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分子和水分子;剩余的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了氯化钠
思考回答:
1.不一定(对比Na2CO3和 CaCO3)含碳酸根的化合物都能和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
2.不一定(运用知识经验)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H之前的金属可以置换出盐酸中的H产生氢气
3.通入澄清石灰水验证气体是否为二氧化碳
归纳:先加入稀盐酸,再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若石灰水变浑浊,则该物质中含有CO32-
回忆实验过程,体会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引发思考
对比NaOH和Na2CO3
发现:阴离子不同。
联系已学知识:碱中一定含有氢氧根,可用氢氧化钙
观察实验,表述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产生白色沉淀
联系: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猜想该反应是否同样生成碳酸钙。
观看动画,理解反应的微观实质:CO32- + Ca2+ → CaCO3 ↓
明确该反应化学方程式
联系:盐是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含有钙离子的盐统称为钙盐
观察实验,表述现象:产生白色沉淀
回答:钙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生成碳酸钙沉淀
明确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根据三个反应方程式,回顾碳酸钠发生的反应,理解反应的微观实质:
CO32- +H+ →CO2↑ +H2O
CO32- + Ca2+ → CaCO3 ↓
练习书写化学方程式
检查订正
回顾: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化合物。
归纳共同特征:
①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化合物
②相互交换离子
明确复分解反应的概念
回答:属于
Na2CO3+2HCl=2NaCl+ H2CO3
H2CO3=H2O+CO2↑
归纳:在复分解反应前后各元素化合价不变
判断:
2NaOH+CO2= Na2CO3 +H2O没有“两交换”
Zn+2HCl=ZnCl2+H2↑中Zn和
H2都是单质,属于置换反应
只有HCl+NaOH=NaCl+ H2O,这个酸碱中和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讨论回答:
1.产生气体
2.生成沉淀
3.水
回顾理解
回答:酸中氢离子H+和碱中OH- 反应生成水
即H+ + OH- = H2O
明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完成练习
1.C中Cu为单质
2.D不满足反应发生条件
A中有水
BC中都有沉淀生成
通过演示实验,既体现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通过实验的改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对已有知识、经验的回顾,学习运用比较法,发现并解决新问题。
进一步体会“知识从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中去”的一般规律性
通过重现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
帮助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
通过递进式提问,引发学生思考,层层深入,归纳方法,升华教学
通过对改进实验的总结,体现化学的奇妙,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物质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为后续学习物质的转化打下基础
通过将实验现象描述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使学生发散思维: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不仅是二氧化碳气体
通过动画,进一步促进学生微观思维的形成
通过分析,引导学生运用类比法,将知识联系起来,逐渐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
通过实验检验理论,进一步树立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从微观的角度思考问题
利用实物展示台,通过对学生练习结果进行评价,进一步规范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并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
通过归纳碳酸钠的化学性质,总结出复分解反应,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通过判断,理解复分解反应的定义及特点。
通过学生对问题的讨论,既回顾了重点,又总结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通过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思考问题,进一步理解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本质。
通过练习,加强巩固理解
课堂小结
我们学习了Na2CO3 能与稀HCl (酸)、 Ca(OH)2 (碱)溶液和CaCl2 (盐)溶液之间发生复分解反应,
碳酸钠是一种盐,它一定能与酸、碱和其他盐之间发生复分解反应吗?
明确学习内容:
1.碳酸钠的化学性质及反应实质
2.复分解反应的定义、特点
3.酸碱盐之间并不是都能发生复分解反应,必须满足条件:生成水或气体或沉淀
通过知识梳理,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并对重点内容进行强调
作业布置
必做:1.完成78页《练习与应用》1(1)、2 、3
2.复习酸、碱及金属的的化学性质
选做:1.完成78页《练习与应用》 1(2)、4 、5、6
2.试完成75页探究部分内容
课后完成作业,加强对巩固和提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趣味猜物”的方式导入,希望学生能以轻松愉悦的心情去认识化学世界,形成化学学习的持续兴趣。教学环节步步推进,学生体验了知识获取的过程,这比直接获得结果更有成就感,进一步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改进教材中的实验,设计综合性实验完成实验探究,既将碳酸钠的三个反应联系起来,又有助于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运用多媒体教学,构建微观模型,以丰富的表现形式,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反应的微观实质。学习从事物本质看问题,进一步促进学生微观思维的发展,为高中阶段学习打下基础。
学生在“判断两种物质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时容易出现错误,这一难点,紧靠本节课是不能完成,还需要通过反复练习及动手实验,逐渐突破。
创设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给学生发表见解和表现才华的机会,善于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及时予以鼓励和赞扬,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是今后教学中需要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