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1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同步练习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墓畔(mò)??? 寂寞(mò)??? 沈尹默(mò)??????????????????B.?口占(zhàn)??? 漫漫(màn)??? 卞之琳(biàn)C.?芦荻(dí)??? 舵手(duò)??? 风雨吟(yín)???????????????????D.?装饰(zhuang)??? 谎言(hu6ng)??? 聂鲁达(niè)
2.给下面的形近字组词。
尹________
萧________
墓________
卞________
绊________
慌________
君________
箫________
暮________
卡________
畔________
谎________
3.下列对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合语境的一项是(??? )
A.?霜风(刺骨寒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选自沈尹默《月夜》)B.?我窨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背后议论他人是非的话)。(选自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C.?明月装饰(点缀、装点)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选自卞之琳《断章》)D.?郊原(原野)如海,房舍如舟。(选自芦荻《风雨吟》)21·cn·jy·com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长时间的航海生活,难免不使人感到枯燥和寂寞,也特别思念亲人。B.?“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经过7年的发展和培育,已成为家喻户晓的金品牌。C.?小说《红岩》出色地塑造了共产党员江姐、陈然、许云峰等人的英雄事迹。D.?近日,由共青团中央主办的2018年“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推选活动结果揭晓。
5.下列对课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月夜》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意境的创造,显得清新质朴,含而不露。B.?《风雨吟》一诗中,“大地风雨的海”是一个独特的意象,它实际上是诗人用主观情绪折射客观现象所得到的结果。C.?《断章》虽然只有四句,但它却写出了世间人事的相互独立、相互作用的关系。D.?《萧红墓畔口古》一诗中,首句中诗人“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专程来拜谒萧红墓,足见诗人对她友情之深挚。www.21-cn-jy.com
6.下面对《断章》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中形象地揭示了人与“风景”的关系,人不仅是“风景”(即大自然)的组成部分,而且是“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景”里有了“人”“风景”才会有灵气,才更生动。B.?人不自觉地充当了景中的人而被他人欣赏,人也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在人生的舞台上,人往往想成为主动者,孰料常处于地位。C.?全诗四行,分为两个段落,分别静态地呈现一幅画面;一是白天的景象,一是夜晚的景象,诗歌在一种被分割而又体现出统一的生活时空上创造意象,这种构思方式取得了以少胜多,以简写繁的艺术效果。D.?在“楼上人”的眼里,“你”比“风景”更美;在“楼上人”的心目人,“你”的皎洁妩媚胜过了“明月”。全诗虽无一个“美”,而“美”的形象却从读者的想象中凸显出来。【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二、诗歌鉴赏
7.阅读沈尹默的《月夜》一诗,完成小题。
月夜
沈尹默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1)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2)“却没有靠着”最能表现诗的主旨,试说说你的感悟。
8.阅读戴望舒的《萧红墓畔口占》一诗,完成小题。
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首句中的“寂寞”一词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诗中说“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由标题中的“墓畔”一词可知应是“坟头”,为什么诗人说成“头边”?
结句“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蕴含的感情最丰富,请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9.阅读卞之琳的《断章》一诗,完成小题。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第一,二句诗中的“你”有哪两个身份?其抽象意义是什么?
本诗蕴含着什么道理?请简要说说。
10.阅读下面古诗遣兴[清]袁枚爱好①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阿婆还是初笄女② , 头未梳成不许看。[注释]①爱好(hǎo):追求艺术价值高的诗作。②初笄(jī)女:刚成年的女子。
(1)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什么诗?
(2)谈谈你对“阿婆还是初笄女”的理解。
三、现代文阅读
11.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目光里的松阳
彭程
??? ①“按节下松阳,清江响铙吹。”诗人王维的诗句给深藏在浙西南群山中的松阳注入了一种悠久厚重的历史感。僻远的地理位置,让松阳有幸保存下众多的古村落,也保存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 ②这里,蓝天白云是天空的常态,缭绕的云雾是山中的常客;溪水澄碧清亮,茶园舒缓开阔,桂花浓香飘逸。行走于山水间,仿佛置身于一幅立体的水墨长卷中。更为可贵的是,这巨幅山水画中,保留了一百多座格局完整的传统村落。这些山水环绕、林木蓊郁的村落,依据地形的不同,或倚靠青山,或襟带绿水,或俯瞰幽谷,散布在县境各处。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 ③来到村头,或者是一道溪流,溪水汩汩有声,清净见底;或者有一棵甚至几棵高大粗壮的古树,伸展的树冠遮住了一大片地面。再向里走,街巷里大青石铺就的石径弯曲幽深,石径的边沿和墙脚交界处,覆盖着一层湿滑的绿苔;街巷两侧分布着宗祠、水井、水槽、晒谷坛……这些在别处早已经消亡的典型的农村建筑和器具,仿佛一位位耄耋老者,虽历经沧桑却安然无恙。随意推开一扇老旧的门板,走进一座老宅,都会看到曲折的廊道、萦回的天井,地面的方砖大半已经龟裂,纹路纷乱;房屋里外上下,石雕、木雕或彩绘到处可见,构图生动,笔法细腻,堪称精美的艺术品。21·世纪*教育网
??? ④古村落弥漫着传统美学的韵味和情致,同时,在种种美的样貌形态背后,还有丰厚的蕴含。石雕、木雕和彩绘,内容多取材于神话传说或传统典籍,八仙过海、岁寒三友、松下问童子、鲤鱼跳龙门……有祝祷的寓意,有教化的作用;“耕读传家”被刻写在无数古宅老院的匾额上,并扩展成“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镌刻于楹柱上,让孩子们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杨家堂村是明代开国第一文臣宋濂后裔聚居地,文风昌盛,绵延不衰,这不能不说是先人的文魂引领的结果。古村落中这些传承数千年的文化价值,滋润着一代代人的灵魂。www-2-1-cnjy-com
??? ⑤仿佛是上天的特意安排,在遥远宁静的群山之间,安放一种古朴传统的美好,让人们真切地领悟到什么才是诗意的生存。今天,这里的人们也没有辜负上苍的厚爱。【出处:21教育名师】
??? ⑥西屏街是一条明清老街,长约两公里,青石板的街路两旁,鳞次栉比地排列着下店上宅式的几十家二层木结构店铺。通过设施改建,西屏街既提高了居住舒适度,又较为完好地保存了当年的样子,堪称街区“活态传承”的样本。位于半山腰处的平田村,在古村落改造中强调“原真性保护”,二十八幢老屋被改建成不同档次的民宿,以品位不俗、知名度高吸引着大批的游客。【版权所有:21教育】
??? ⑦但是,现代化浪潮席卷之处,一应城市乡村都无所逃遁。这样的古村落在不少地方或者被拆除,或者住户被迁走,只留下徒有“古老”外壳、毫无“人气”的所谓的旅游项目。喧嚣和躁动,忙乱和焦虑,速度和效益,织就一张无形巨网,让人们灵性窒息,疲惫不堪。相形之下,这里静谧古雅的氛围、诗意的生活方式和浓郁的人文气息,便愈发显得可贵。21*cnjy*com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阅读第③段,完成下面的表格。
顺序
景物
村头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石径,宗祠、水槽等建筑和器具
老宅
廊道、天井、方砖,雕刻、彩绘等
(2)第④段中,“丰厚的蕴含”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3)赏析文中画横线语句的表达效果。
喧嚣和躁动,忙乱和焦虑,速度和效益,织就一张无形巨网,让人们灵性窒息,疲惫不堪。
(4)作者通过“目光里的松阳”,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答案解析部分
一、积累运用
1.答案: A
解析:A“墓”应读作mù。故A错误。BCD正确。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字音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掌握常用汉字的读音,熟练掌握汉语拼音的拼读规则,注意多音字、形近字、音近字、形声字等。21*cnjy*com
2.答案: 府尹;萧条;坟墓;卞严;绊倒;慌张;君子;笙箫;暮春;卡车;河畔;谎言
解析:给形近字组词,要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组词。本题根据平时对字义的理解组词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字形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正确书写每个汉字,注意形声字、形近字、易错字等,解答本题,还要理解每个字的字义。21cnjy.com
3.答案: B
解析:根据平时积累并结合语境理解,ACD解释符合语境,B解释不合语境,“闲话”这里应该是闲谈的意思。 故答案为:B。 【来源:21cnj*y.co*m】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词义的能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多积累、运用词语,提高自己理解词语的能力。做题时,一定要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义。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4.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病句的辨析能力。对病句的类型要掌握,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等。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能力,修改病句要尽量不改变原意,在原意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改动的字数要尽量少。A项滥用否定词,应删去“不”;B.语序不当,将“发展”和“培育”调换位置;C.搭配不当,将“事迹”改为“形象”;D.正确。
【点评】病句的辨析要具备一定的基础,能判断出病因,找到病句的问题,并且要学会修改病句。
5.答案: 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难度一般,重在考查考生平时对课文的学习掌握程度。ABD都正确。C项关于卞之琳的《断章》理解有误。它写出了世间人事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21教育网
【点评】此题考查的重点是对文本的解读。在平时学习过程中要熟记文本知识,注意积累。
6.答案: B
解析:B项,此句赏析完全与这首诗的意境不符。这首诗用的是对举互文的艺术手法,它不单使句子的首尾相联,更加强了语言的密度,主语和宾语、主体意象与客体意象的互换,增强了诗画意境的效果,在视觉与听觉上都产生了一种音义回旋的美感效果。ACD正确。 【点评】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能力。鉴赏诗歌,可以从多方面入手:①从浓厚的表达情感的词、句或表达感情地事物入手;②从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景物入手;③紧扣诗眼入手;④从意象入手;⑤从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入手等。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进行赏析。
二、诗歌鉴赏
7.答案: (1)在一个寒冷的冬夜,刺骨的霜风呼呼地迎面吹来.明亮的月光洒向大地。月光下,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站立着,我没有依靠那树,因为我是独立的。(2)表现出环境的萧瑟,人物的孤独。与高树并排立着,而不是靠着,表现了诗人面对艰难处境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2·1·c·n·j·y
解析:(1)首先关注这首诗选取的意象以及形容意象的词语:霜风、月光、我、一株顶高的树;呼呼地吹、明明地照、并排立着、没有靠着。然后据此展开联想和想象,最后再把想象的画面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故这幅画面可以这样描绘: 在一个寒冷的冬夜,刺骨的霜风呼呼地迎面吹来,明亮的月光洒向大地。月光下,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站立着,我没有依靠那树,因为我是独立的。 (2)寒冷的冬夜,辽阔的原野,刺骨的霜风呼呼地吹着,明亮的月光洒向大地。在这样萧瑟、凄冷的环境里,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只有互相靠着,才显得不那么孤独、处境才不那么艰难,但我们偏要并排立着,这样更能表现出诗人的独立、坚强和奋斗精神,我什么都不依靠,我只靠我自己就能面对任何的困难和挫折。
故答案为:(1)在一个寒冷的冬夜,刺骨的霜风呼呼地迎面吹来.明亮的月光洒向大地。月光下,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站立着,我没有依靠那树,因为我是独立的。 (2)表现出环境的萧瑟,人物的孤独。与高树并排立着,而不是靠着,表现了诗人面对艰难处境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点评】(1)本题考查描绘诗句景象的能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很多写景的诗句都给人以美的享受。解答这样的题,首先要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并在头脑里想象这样的意境,然后再结合诗意进行描绘。描绘的语言一定要恰当、优美、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重点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诗歌内容、写作背景及主旨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8.答案: (1)“寂寞”一词写出了诗人在所生活的敌占区又失去了一位志同道合的战友,心境无比孤寂、悲凉。(2)不说“坟头”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萧红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复杂的感情;而且还表示萧红长眠地下,已无法慰解自己的寂寞。(3)这里不仅有对萧红不幸被黑暗势力和坎坷生活夺走了生命的伤悼;有对萧红因早逝而不能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发出更多的光和热、不能在革命文坛上创作出更多更杰出作品的惋惜;还有羡慕,羡慕萧红已实现了永恒的超越,无须再在长夜漫漫中苦熬苦等了。她是不幸的,又是幸福的。
解析:(1)结合写作背景及诗的内容分析诗人的心境,戴望舒和萧红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又是志同道合的战友,但萧红英年早逝,令戴望舒无比的伤心。他独自一人坐了六个小时的车去给自己的好朋友上坟,一路上他想起与萧红在一起的点点滴滴,那样的美好的时光不会再有了,以后还有谁能像萧红一样了解自己、陪伴自己,种种的思绪涌上心头,让诗人感到无比的孤寂、悲凉。(2)诗人戴望舒和萧红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但萧红却早早地离开人世,这世间从此少了一个知心人,这让作为好朋友的戴望舒无法接受,在他的意识里,萧红并没有死,她只是暂时睡着了,她还会醒过来的,她醒过来后我们依然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因此诗人把“坟头”说成“头边”。(3)结合这首诗的内容和时代背景分析,萧红很早就从东北逃亡进关,她辗转呼号,用自己的笔投入了抗日的洪流。令人无限惋惜的是,就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她因病而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这位才华横滋的女作家壮志未酬,英年早逝,让诗人感到无比的痛惜。萧红去世后,戴望舒依然向原来一样从事抗日宣传,他曾因宣传抗日而被日本宪兵投人监狱,受尽了折磨。出狱以后,原先在香港宣传抗日的大批作家和文化人经过党组织的帮助,早已纷纷离港潜返内地。戴望舒孤身一人,只好苦苦地、家寞地等待、等待,正如诗中说的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而今天戴望舒来给萧红上坟,看到萧红静静地躺在这里,想起自己这几年所经历的一切,有觉得萧红是幸福的,因为萧红无须再在长夜漫漫中苦熬苦等了,她几经解脱了。
故答案为:(1) “寂寞”一词写出了诗人在所生活的敌占区又失去了一位志同道合的战友,心境无比孤寂、悲凉。(2) 不说“坟头”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萧红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复杂的感情;而且还表示萧红长眠地下,已无法慰解自己的寂寞。(3) 这里不仅有对萧红不幸被黑暗势力和坎坷生活夺走了生命的伤悼;有对萧红因早逝而不能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发出更多的光和热、不能在革命文坛上创作出更多更杰出作品的惋惜;还有羡慕,羡慕萧红已实现了永恒的超越,无须再在长夜漫漫中苦熬苦等了。她是不幸的,又是幸福的。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2)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词的能力。炼词,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①解释该词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3)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关键语句内涵的能力。答题时,首先必须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还要结合写作背景理解,不仅要理解表面意思,更重要的是分析其深层内涵。
9.答案: (1)诗中的“你”首先是个“看风景人”,然后变成了“看风景人”的欣赏对象。其抽象意义是一个泛指,可指文化心理结构不同的任何人。(2)本诗蕴含的道理是: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互关联、互相依存的,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有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解析:(1)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从诗歌第一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可以看出,诗的“你”是“看风景的人”,但从诗歌第二句“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可以看出,诗中的“你”又成了 “看风景人”的欣赏对象。其实生活也确实如此,我们关注着别人,看世间的纷纷扰扰,其实别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因此,这里的“你”的抽象意义是泛指任何人。(2)联系生活思考,每个人在这个社会中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会和别人,和世间万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这都是客观存在的。没有一个人能超然物外,就像这首诗说的世间万物是你的风景,但殊不知你也是别人的风景,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也受到别人的关注,事物都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
故答案为:(1) 诗中的“你”首先是个“看风景人”,然后变成了“看风景人”的欣赏对象。其抽象意义是一个泛指,可指文化心理结构不同的任何人。(2) 本诗蕴含的道理是: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互关联、互相依存的,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有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意象和意境的能力。做这样的题,要在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联想和想象分析诗中的意象进而理解诗的意境。(2)本题考查探究诗歌蕴含的道理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现实深入思考诗歌蕴含的道理。2-1-c-n-j-y
10.【答案】(1)这是一首论诗的绝句(2)这里的“阿婆”喻指自己的诗作,还没有修改润色好,就像“头未梳成”的“初笄女”,是不肯让人欣赏的。也可喻指诗人自己,他把自己当成写作的新手,因为写作水平不够高,所以不愿展示自己的作品。
解析:第一题,根据“一诗千改始心安”诗人自评即可了解此诗以“论诗”为内容;第二题,结合前句“一诗千改始心安”来理解,注意诗人比喻的用法,了解诗人对自己诗歌的评价。【点评】阅读本诗,要理解诗人巧妙的比喻所表达的效果。
三、现代文阅读
11.答案: (1)溪流、古树;街巷(2)①雕刻、彩绘等内容的教化作用。②匾额、楹联语句的熏陶作用。③先人文魂的引领作用。(3)①主语部分三个短语构成排比,增强语势,表意丰富。②把“喧嚣和躁动,忙乱和焦虑,速度和效益”喻为“无形巨网”,使描写对象形象生动,具体可感。(4)①古村落既有美学价值,又有文化价值,要注意保护,不能一拆了之。②古村落保护要注重人文关怀,考虑人居环境。③静谧古雅的氛围、诗意的生存方式、浓郁的人文气息,在现代社会弥足珍贵。
解析:⑴本题考查对文章脉络的梳理。要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按照题干的提示概括吹其他情节。1、溪流、古树;2、街巷。 ⑵此题考查的是对文本材料主重要信息的提取。因此要找准问题在文章中的位置,抓住相关语句进行概括。①雕刻、彩绘等内容的教化作用。②匾额、楹联语句的熏陶作用。③先人文魂的引领作用。 ⑶此题考查的是欣赏文句。着眼于修辞的运用。此句包含排比和拟人的修辞。 ①主语部分三个短语构成排比,增强语势,表意丰富。②把“喧嚣和躁动,忙乱和焦虑,速度和效益”喻为“无形巨网”,使描写对象形象生动,具体可感。 ⑷本题考查的是文章思想内涵的提炼。①古村落既有美学价值,又有文化价值,要注意保护,不能一拆了之。②古村落保护要注重人文关怀,考虑人居环境。③静谧古雅的氛围、诗意的生存方式、浓郁的人文气息,在现代社会弥足珍贵。
【点评】⑴做此题要熟读文本,走进文本,理解故事情节,依据相关提示,做出准确的回答。 ⑵此类题型的答案往往就在问题出。因此看提取相关语句进行分析作答。 ⑶考生要了解常用修辞的特点及作用。 ⑷考生要深层次的理解文本,不要停留在肤浅的认识层次上,对文要慢慢咀嚼,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