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1-15 15:29: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语文试卷
总分值:150分 时间:150分钟
卷面分:5分(5分:使用规范字,字体端正,书写、标点、格式正确,卷面整洁;4—3分:使用规范字,字迹清楚,书写、标点、格式正确,卷面整洁; 2分:字迹较清楚,有多处错别字和标点错误,卷面较整洁;1分:字迹潦草,错别字、标点错误多,卷面脏乱。0分:大多主观题没写或全部没写。)
一、现代文阅读(21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①中国先秦历史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远未达到可以脱离历史文本记录而单独构建的水平。夏时期的研究也是如此。虽然夏王朝未被考古学发掘的同时期文字材料所证实,但也并非仅是“单线进化论”的阐释预设。既有的历史文本在兹,夏文化的探索,无论证实还是弥补,无论证伪还是重构,都必然是在先秦史整体研究框架下进行的。
②历史学家与考古学家不应将所有的希望寄托于夏文字的横空出世。一方面,甲骨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学科发现,是史料获取中的“小概率”事件。陶寺朱书陶文的发现,可以确信在文献史学编年体系内的夏时期,应当有文字存在,甚至有可能与殷墟甲骨文同属一种书写体系。但夏时期的文字载体未必契刻于龟骨,而如果书于竹帛的话,在北方保存环境下,可能早已湮灭于地下。即便未来有幸发现了早于殷墟的文字材料,若没有类似甲骨文的王世记录,同样无法证明。另一方面,期待发现王陵以证明夏王的存在,以目前考古认知推测也是强人所难。晚商以前,带墓道的大墓在中原地区高等级贵族墓中并未出现。晚商以前的王陵,规模可能不大,可能没有墓道等明确标示身份地位的特征。即使发现,也不易辨识,更不易与具体的王相对应。对于学者们寄予厚望的夏都探索,固然有其合理性,但如何从龙山晚期出现于中原腹心地带的数十座大小城邑中证明某处遗址是夏代的某处都邑,同样很有难度。可以说,不具备考古学训练的知识界,都习惯于以殷墟为样板和标准来要求或判断“夏墟”,这正是当前夏文化探索的论证逻辑悖论。
③其实,无论是历史学家还是考古学家,都认可夏文化探索无法脱离考古材料。这不仅蕴含着对考古发现的憧憬,也必然寄托着将既有考古发现的诠释转化为历史记载话语系统的愿望。史料的扩充带来了学科范式的转移,但实现学科范式转移后不同史料与话语系统间的融合需要艰难探索。夏文化探索,要实现文献研判的范式转移,目前必须依赖于对考古发现的解释。换言之,先秦史框架体系研究无论离开了考古内证,还是离开了出土文献的话语背景分析,仅局限于任何一方的讨论,都只会是片面判断。夏文化认知的突破,必然需要二者的衔接。
④本世纪以来,考古发现一日千里,在改变对夏时期社会发展程度的想象之外,却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对历史文本记载的再认知问题。历史文本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东周以来对夏时期的文献记载,必有所本,而不能简单将之视为是周人为了某种政治或理想的伪造。作为东方文明的代表,中国先秦史的框架性认识,无疑代表着对东方文明演进历程和国家、王朝形成过程的认识。在这个历史认知背景中,如何看待中原地区龙山文化晚期开始的“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正是夏文化研究的关键。中原中心的形成,离不开对社会最上层的国家性质、族群差异和核心制度与政治决策等问题的捕捉。
⑤作为史学问题存在的夏文化研究,目前主要依赖于考古学的分析,但未来还有更大的探索空间。诸如早期文字与权力、文明之间的互动关系;人群的流动与婚姻、家族形态;早期国家区域中心与周边聚落的控制关系、地方行政机构等问题都是当前夏文化研究的薄弱环节。
(摘编自常怀颖《打开夏文化认知的新视界》,《光明日报》2019年3月4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夏时期历史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远未达到可以脱离历史文本记录而单独构建的水平,必须在先秦史整体研究框架下进行。
B. 鉴于甲骨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小概率”的学科发现,不具备普遍性,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不能对夏文字的横空出世抱有希望。
C. 夏文化探索无法脱离考古材料,是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共识,这既是对考古发现的憧憬,也是将既有考古发现的诠释转化为历史记载话语系统的愿望。
D. 历史文本是对过去事实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对东周以来关于夏时期的文献记载不能简单定为是为了某种政治或理想的伪造。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文章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层次上逐层递进。
B. 文章第③段论述了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对夏文化探索不能脱离考古材料的重要性。
C. 文章第④段强调了对历史文本再认知的问题,并指出夏文化研究的关键所在。
D. 文章对夏文化研究的累累硕果和薄弱问题均有论及,体现出辩证的态度。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文章认为,基于陶寺朱书陶文的发现,在文献史学编年体系内的夏时期,必有与殷墟甲骨文同属一种书写体系的文字存在。
B. 用殷墟做样板和标准,用发现王陵来证明夏王的存在的难度很大,因为晚商前的王陵规模小,缺少明确标示身份地位的特征。
C. 对于夏文化的认知突破,应该将考古内证与出土文献的话语背景分析相衔接,如果偏离于一端,则会导致片面判断。
D. 早期文字与权力、文明之间的互动关系,人群的流动与婚姻、家族形态等问题取得突破性研究之后,才能打开夏文化认知的新视界。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共3小题,12分)
水缸里的文学
①我始终认为,我的文学梦,最初是从一口水缸里萌芽的。
②我幼年时期自来水还没有普及,一条街道上的居民共用一个水龙头,因为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储水的水缸,我们家的水缸雄踞在厨房一角,像一个冰凉的大肚子巨人,也像一个傲慢的家庭成员。记得去水站挑水的大多是我的两个姐姐,她们用两只白铁皮水桶接满水,歪着肩膀把水挑回家,哗哗地倒入缸中,我自然是袖手旁观,看见水缸里的水转眼之间涨起来,清水吞没了褐色的缸壁,我便有一种莫名的亢奋。现在回忆起来,亢奋是因为我有秘密,秘密的核心事关水缸深处的一个河蚌。
③请原谅我向大人们重复一遍这个过于天真的故事,故事说一个贫穷而善良的青年在河边捡到一只被人丢弃的河蚌,他怜惜地把它带回家,养在唯一的水缸里。按照童话的讲述规则,那河蚌自然不是一只普通的河蚌,蚌里住着人,是一个仙女!也许是报知遇之恩,仙女每天在青年外出劳作的时候从水缸里跳出来,变成一个能干的女子,给青年做好了饭菜放在桌上,然后回到水缸钻进蚌里去。而那贫穷的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青年,从此丰衣足食,在莫名其妙中摆脱了贫困。
④我现在还羞于分析,小时候听大人们说了那么多光怪陆离的童话故事,为什么独独对那个蚌壳里的仙女的故事那么钟情?如果不是天性中有好逸恶劳的基因,就可能有等待天上掉馅饼的庸众心理。我至今还在怀念打开水缸盖的那些瞬间,缸盖揭开的时候,一个虚妄而热烈的梦想也展开了:我盼望看见河蚌在缸底打开,那个仙女从蚌壳里钻出来,一开始像一颗珍珠那么大,在水缸里上升,上升,渐渐变大,爬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正规仙女的模样了。然后是一个动人而实惠的细节,那仙女直奔我家的八仙桌,简单清扫一下,她开始往来于桌子和水缸之间,从水里搬出一盘盘美味佳肴,一盘鸡,一盘鸭,一盘炒猪肝,还有一大碗酱汁四溢香喷喷的红烧肉!(仙女的菜肴中没有鱼,因为我从小就不爱吃鱼。)
⑤很显然,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也是我至今最怀念的阅读方式,这样的阅读一方面充满诗意,另一方面充满空虚,无论是对诗意还是空虚,都要用时间去体会。我从来没有在我家的水缸里看见童话的再现,去别人家揭别人家的水缸也一样,除了水,都没有蚌壳,更不见仙女。偶尔地我母亲从市场上买回河蚌,准备烧豆腐,我却对河蚌的归宿另有想法,我总是觉得应该把河蚌放到水缸里试验一下,我试过一次,由于河蚌在水里散发的腥味影响水质,试验很快被发现,家里人把河蚌从缸底捞出来扔了,说,水缸里怎么养河蚌?你看看,辛辛苦苦挑来的水,不能喝了,你这孩子,聪明面孔笨肚肠!
⑥我童年时仅有的科学幻想都局限于各种飞行器,我渴望阅读,但是身边没有多少适合少年儿童的书,我想吃得好穿得光鲜,但我的家庭只能提供给我简陋贫困的物质生活。这样的先天不足是我童年生活的基本写照,今天反过来看,恰好也是一种特别的恩赐,因为一无所有,所以我们格外好奇。我们家家都有水缸,一只水缸足以让一个孩子的梦想在其中畅游,像一条鱼。孩子眼里的世界与孩子身体一样有待发育,现实是未知的,如同未来一样,刺激想象,刺激智力,我感激那只水缸对我的刺激。
⑦我一直相信,所有成人一本正经的艺术创作与童年生活的好奇心可能是互动的。对于普通的成年人来说,好奇心是广袤天空中可有可无的一片云彩,这云彩有时灿烂明亮,有时阴郁发黑,有时则碎若游丝,残存在成年人身上所有的好奇心都变得功利而深奥,有的直接发展为知识和技术。对人事纠缠的好奇心导致了历史哲学等等人文科学,对物的无限好奇导致了无数科学学科和科技发明。而所谓的作家,他们的好奇心都化为了有用或无用的文字,被淘汰,或者被挽留。这是一个与现代文明若即若离的族群,他们阅读,多半是出于对别人的好奇,他们创作,多半是出于对自己的好奇。在好奇心方面,他们扮演的角色最幸运也最蹊跷,似乎同时拥有幸运和不幸,他们的好奇心包罗万象,因为没有使用价值和具体方向而略显模糊,凭借一颗模糊的好奇心,却要对现实世界做出最锋利的解剖和说明,因此这职业有时让我觉得是宿命,是挑战,更是一个奇迹。
⑧一个奇迹般的职业是需要奇迹支撑的,我童年时期对奇迹的向往都维系在一只水缸上了,时光流逝,带走了水缸,也带走了一部分奇迹。我从不喜欢过度美化童年的生活,也不愿意坐在回忆的大树上卖弄泛滥的情感,但我绝不忍心抛弃童年时代那水缸的记忆。这么多年来,我其实一直在写作生活中重复那个揭开水缸的动作,谁知道这是等待的动作还是追求的动作呢?从一只水缸看不见人生,却可以看见那只河蚌,从河蚌里看不见钻出蚌壳的仙女,却可以看见奇迹的光芒。
???????????????????????????????????????? (取材于苏童的同名散文)
?4.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文章第②段把水缸比作“傲慢的家庭成员”,形象地写出了在孩子眼里水缸是家里一个了不起的重要角色。
B. 文章第⑤段中“聪明面孔笨肚肠”写出了大人对“我”行为的嗔怪,反映了成人对孩子纯真心理的不理解。
C. 第⑦段承接上文,从对童年生活和梦想的感悟转向对成人好奇心的议论,最后揭示了好奇心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D. 作者很怀念过去一无所有的生活,因为简陋贫困的物质生活是一种特别的恩赐,只有这样的生活才能刺激想象。
5. 本文题目“水缸里的文学”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
6. 文章第④段对河蚌仙女梦想的描述与第③段的童话故事相比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6分)
课内文言文(每小题3分,共9分)
7.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比诸侯之列 比:比较 ②以乱易整,不武 易:替代
③舞幽壑之潜蛟 舞:起舞 ④长路漫浩浩    浩浩:无边无际的样子
⑤枉用相存 存:记住 ⑥固一世之雄也 固:本来
⑦而卒莫消长也 卒:突然 ⑧感慨系之 系:附着
A.①③⑥⑧    B.②④⑥⑧ C.①④⑤⑦ D.②③⑤⑦
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B. 
C.  D. 
9. 下列各句与“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B. 沛公安在?
C.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樊 哙 传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黥布反时,高祖常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
B. 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
C. 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
D. 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
1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以屠狗为事     为事:为职业
B. 项伯常屏蔽之 蔽:用屏风遮挡着
C. 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 让:责备
D. 吾适丰沛 适:到
1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樊哙是刘邦手下的一员猛将,屠狗出身;既有政治头脑,又勇敢豪爽。当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樊哙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义正词严地谴责项羽背信弃义,帮助刘邦脱离险境。
B. 课文《鸿门宴》也有樊哙闯帐一节,写樊哙撞倒守门卫士入帐,怒视项羽这一细节,本文言辞比《鸿门宴》委婉,人物形象也不及《鸿门宴》生动传神。
C. 刘邦晚年,因患病独卧宫中,不见朝臣,表现出意志消沉、精神疲惫的神情。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篡权的教训,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
D. 司马迁在最后的议论中,对樊哙等人从普通平民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廷,恩德惠及子孙表示惊叹,表达了作者认为世事难料、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桃花?? 罗隐
暖触衣襟漠漠香,间梅遮柳不胜芳。
数枝艳拂文君酒,半里红欹宋玉墙。
尽日无人疑怅望,有时经雨乍凄凉。
旧山山下还如此,回首东风一断肠。
【注】①罗隐:唐末五代时期诗人,应进士第,总共考了十多次,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②文君酒:“一曲凤求凰,千载文君酒”西汉才女卓文君曾在临邛当垆卖酒。⑧宋玉墙:宋玉在其《登徙子好色赋》有“臣东家之子登墙窥巨三年”之句。
14. 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漠漠香”中“漠漠”一词引人联想,写出了春天桃花灼灼其华、袅袅其香的特点。
B. “间梅遮柳不胜芳”一句,通过桃花和梅柳的对比,映衬出桃花可以和梅柳的芳姿相媲美。
C. 颈联两句写出了桃花尽日无人欣赏,经过春雨之后芳华零即逝的冷落凄凉。
D. 桃花艳而易凋,常喻薄命佳丽,本诗大赞其味香、态美、色艳,实属独辟蹊径之作。
15. 全诗借桃花的形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5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共5小题,每空1分,共10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10分)
(1)《诗经·氓》中,女子回忆起年少时与男子在一起欢乐相处的场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2)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3)《诗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本是女子表达对所爱之人的期盼与思念的,曹操在《短歌行》
中借此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望。
(4)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运用比喻的手法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苏轼《赤壁赋》中“         ,         ”两句指出了月亮圆缺更替、周而复始的辩证关系。?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6小题,18分)
17. 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潭柘寺(zhè) 会稽(kuài)  伶(líng)俜(pīn) 呦呦鹿鸣(yāo)
B. 桂棹(zhào) 脉脉(mài) 踯(zhí)躅(zhú) 暧暧远人村(ài)
C. 流觞(shāng) 虚诞(dàn) 蕈(xùn)菌 瞥(piē)见
D. 麋鹿(mí) 锲(qì)而不舍 匪我愆(qiān)期 游目骋怀(chéng)
18. 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安谧  坚韧不拔  瘦骨伶仃  没精打采 
B. 嚼腊  浅尝辄止  气喘吁吁  耳根清静
C. 滑腻  迷天大谎  惩一儆百  翁翁郁郁
D. 蛊惑  纷繁芜杂  溘然长逝  枉废心机
19.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种族平等,宗教信仰自由,已是人心向背,大势所趋,不可逆转。
②“古来磨灭知几人,此老至今元不死。”文天祥虽已就义七个多世纪,但他为国家社稷殒身不恤的品德,毁家纾难、九死不悔的精神,足以使他名垂千古。
③参加这次书法展览的作品很多,有的虽出自业余爱好者之手,但入木三分,极见艺术功力,令参观者大为赞叹。
④某著名演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事业是很难一蹴而就的,光环的背后往往是无数晨昏的默默付出。
⑤他心高气傲,目空一切,总喜欢妄自菲薄别人,结果可想而知,没有人愿意跟他打交道,他成了大海里的一叶孤舟。
⑥庄子曰:“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是啊,高中三年的生活不经意间就灰飞烟灭,但我们的师生情、同学谊不会因岁月而褪色。
A. ①③④    B. ②⑤⑥ C. ②③④ D. ①⑤⑥
20.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 国家从维护香港繁荣稳定的高度出发,确定了长期向香港供应农副产品的惠港政策,今年又专门制定并启动了供港澳鲜活农产品相关工作及应急机制。
B. 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蕴涵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充分展示了我们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非凡的执政能力。
C. 公车改革喊声多年,不仅北京市如约兑现诺言的做法迎来了政府的公信力,也又一次体现了政府主动接受公众监督的态度。
D. “亮剑”行动开展以来,公安机关铲除了许多制假售假窝点,迅速形成了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假售假等犯罪行为的高压严打态势。
21.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诗经》中的“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歌。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B. “行”是古乐府诗的一种体裁,有“奔放”的意思,此类作品大多放情长歌,与“歌”相似,常合称“歌行体”。
C. 永和:是晋穆帝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首创。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位新君即位,常常改换年号,叫作建元。
D. “黄昏” “夜半”“人定”“鸡鸣”四个词均为古代表示夜晚时段的名称,若按顺序排,应为 “夜半”“人定”“鸡鸣”“黄昏”。
22.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3分)
载人航天是高风险的事业,它要求航天员必须具备临事果断、处变不惊的心理素质。航天飞行所经历的特殊环境对航天员的生理冲击特别大,不是一般人能忍受的,再者,航天员在太空所处空间狭小,身体活动受到限制,也不能随便说话,什么时间说,都有限制,所以这种信息交流的限制,也要求航天员能忍受孤独。
分条列举出文段叙述的航天飞行时航天员将会面临的挑战。(每点不超过6个字)
23. 请用楷书或者行书抄写下列语段。(5分)
春节快到了,送你一篮水果,愿你:苹安福贵,橘祥如意,梨想事成,杏福快乐,柿事顺利,核家欢乐,梅有烦恼,甜如甘蔗,幸福如葡萄,请笑纳!
四、作文(60分)
24.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军训的几天是辛苦的,同时也是难忘的。军训生活中谁令你最为难忘?是老师、同学还是教官?请你以军训生活为背景,写一个你最想写的人以及军训期间的故事。
要求:①可作一定的艺术加工,但一定要真实,要有真情实感。
②记叙文,要有人物的描写。
③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语文试卷
1.B【解析】“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不能对夏文字的横空出世抱有希望”错,原文是“历史学家与考古学家不应将所有的希望寄托于夏文字的横空出世”。
2.D. 【解析】“夏文化研究的累累硕果”未阐述。
3.C【解析】A“必有与殷墟甲骨文同属一种书写体系的文字存在”错,原文是“甚至有可能”。B“晚商前的王陵规模小,缺少明确标示身份地位的特征”错,原文为“晚商以前的王陵,规模可能不大,可能没有墓道等明确标示身份地位的特征。”D“早期文字…之后,才能打开夏文化认知的新视界”错,据原文“主要依赖于考古学的分析,但未来还有更大的探索空间”,不存在条件关系。
4、(3分)D
5、(4分)
?(1)寓意:①水缸与我童年密切相伴,是我童年认识世界,体味人生,引发文学梦的主要对象;②水缸引发了关于河蚌故事的论述,激发了作者诗意想象,是作者阅读和体会世界的方式;③因为小时候物质所限,作者渴望但无法阅读儿童书,水缸刺激作者想象、智力;④水缸是作者童年时期的记忆,保留了作者的好奇心,保留了我奇迹般的创作活力。(2分,答对任意一点即可)
?(2)表达效果:①贯穿全文的线索,生动形象,激发读者想象力,吸引读者兴趣,由事及理,作者通过幼年与水缸的关系,以及对水缸的好奇和想象表达了作者对文学创造的看法;②保持好奇心,面对社会现实,从平凡的生活中去刺激孩子的想象和智力,探索现实中的未知,体味人生,让孩子找到寄托物,去创作奇迹。揭示文章的主旨。(2分,答对任意一点即可)
6.(5分)
?(1)内容上:①第三段中的仙女为报知遇之恩,从水缸中出现然后端出饭菜,帮助救他的青年摆脱贫困。表明了很多人心中的好逸恶劳、期待掉馅饼的从众心理。②第四段中我想象的自家水缸里的仙女则是增添了很多细节。直奔作者家中,清扫,做出作者喜欢的美味。这表明了作者当时对仙女的幻想和对美味的期待。(2分)
?(2)手法上:①更多细节描写,表现了孩子有趣天真的想象力;两段通过对比凸显出孩童时期的我因好奇心而生发出的想象力;②主旨上:揭示主旨,表现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而这些给了物质贫乏时代的我最早的阅读。③结构上:承上启下,共同承接上文回忆童时期河蚌的秘密,引出下文凝视水缸是作者最早的阅读方式。(一点2分,答对两点给3分)
7. 解析①比:并,列。③“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⑤“存”,问候,怀念。⑦“卒”,到底。
答案B
8. 解析:选B B项,①②都是介词,“因、因为”。A项,①结构助词,的;②代词,代“芙蓉”C项,①疑问代词,哪里;②句末语气助词。D项,①是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②相当于介词“于”,表处所。
9. 解析A项状语后置句 B.宾语前置句 C被动句 D.为判断句
答案A
10. 解析:选D 做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另外还要注意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然后结合文章进行分析。如此题应注意并列的谓语和人称的转换。解答本题应该依据所供语句在原文中的相关语境,分析比对,不难发现“绛”“灌”为两个大臣名,所以中间应该有停顿,故可排除A、C两项;此外“群臣……等”是“莫敢入”的主语,两者构成一个完整的语句,故“等”后不应有停顿,再排除B项。原文标点: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
11.解析:选B B项,“屏蔽”,像屏风一样遮挡着。
12. 解析:选D D项,“表达了作者认为世事难料、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错。
13. (1)沛公带领一百多人马通过项伯面见项羽,为子虚乌有的闭关事谢罪。(从、因、谢、无有各一分,大意一分。)
(2)“固”,本来,当然;“一”,把……看作一样;“齐”,把……看作相等;“彭殇”长寿和短命,大意一分。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参考译文:
舞阳侯樊哙是沛县人。以杀狗卖狗肉为职业,曾经和汉高祖一起隐藏在乡间。当初跟从高祖在丰县起兵,攻取了沛县。高祖做了沛公,就让樊哙做了舍人。接着,他跟随沛公攻打胡陵、方与,回过头来又镇守丰县,在丰县城下,击败了泗水郡郡监所带领的军队。……项羽驻军戏下,准备进攻沛公。沛公带领一百多人马通过项伯面见项羽,为子虚乌有的闭关事谢罪。项羽设宴犒赏军中将士,正在大家喝得似醉非醉的时候,亚父范增想谋杀沛公,命令项庄拔剑在席前起舞,想趁机击杀沛公,而项伯常常像屏风一样遮挡着沛公。这时只有沛公和张良在酒席宴中,樊哙在大营之外,听说事情紧急,就手持铁盾牌来到大营前。守营卫士阻挡樊哙,樊哙径直撞了进去,站立在帐下。项羽注视着他,问他是谁。张良说:“他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羽称赞道:“真是个壮士!”说完,就赏给他一大杯酒和一条猪前腿。樊哙举杯一饮而尽,然后拔出宝剑切开猪腿,把它全部吃了下去。项羽问他:“还能再喝一杯吗?”樊哙说道:“我连死都不怕,难道还在乎这一杯酒吗!况且我们沛公首先进入并平定咸阳,露宿霸上,以此来等待您的到来。大王您今天一到这里,就听信了小人的胡言乱语,跟沛公有了隔阂,我担心天下从此又要四分五裂,百姓们都怀疑是您一手造成的啊。”项羽听后,沉默不语。沛公借口要去上厕所,暗示樊哙一同离去。这一天若不是樊哙闯进大营责备项羽的话,沛公的事业几乎就完了。
在黥布反叛的时候,高祖一度病得很厉害,讨厌见人,他躺在宫禁之中,诏令守门人不得让群臣进去看他。群臣中如绛侯周勃、灌婴等人都不敢进宫。这样过了十多天,有一次樊哙推开宫门,径直闯了进去,后面群臣紧紧跟随。看到高祖独自枕着一个宦官躺在床上。樊哙等人见到皇帝之后,痛哭流涕地说:“想当初陛下和我们一道从丰沛起兵,平定天下,那是什么样的壮举啊!而如今天下已经安定,您又是何等的疲惫不堪啊!况且您病得不轻,大臣们都惊慌失措,您又不肯接见我们这些人来讨论国家大事,难道您只想和一个宦官诀别吗?再说您难道不知道赵高作乱的往事吗?”高祖听罢,于是笑着从床上起来……
太史公说:“我曾经到过丰沛,访问当地年老而经历丰富之人,观看原来萧何、曹参、樊哙、滕公居住的地方,打听他们当年的有关故事,听到的真是令人惊异呀!当他们操刀杀狗或贩卖丝缯的时候,难道他们就能知道日后能附骥尾,垂名汉室,德惠传及子孙吗?”
【答案】D(本诗不仅大赞桃花的美,更以桃花自喻,书写了自己空有才华,无人赏识的感伤之情:另外,“实属独辟蹊径之作”表述也不准确。)
15.【答案】①全诗以桃花自喻,借桃花的艳丽和凄凉境遇,表达了自己才华出众却无人欣赏的失落心情。②“回首东风一断肠”流露出年华逝去、老大无成的痛苦。③“旧山”二字也透露出淡淡的思乡之情。
16.
(1)(总角之宴; 言笑晏晏;)
(2)(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3)(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4)(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5)(盈虚者如彼 而卒莫消长也)
17. 解析A项,“呦”应读“yōu”,“俜”读pīng。B项,脉脉(mò)。D项,锲qiè;“骋”应读“chěng”
答案C
18. 【解析】 B. 腊-蜡;“耳根清静”应为“耳根清净”。指耳朵旁边很干净,也说“六根清净”。C.迷-弥;翁→蓊D.“枉废心机”应为“枉费心机”,指白白花费心思。
【答案】 A
19. 解析:选D  ①“人心向背”指人心的拥护和反对,应改为“人心所向”。②殒身不恤:指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多形容为正义的事业而牺牲。此处使用正确。③入木三分:形容书法刚劲有力,也用来形容议论、见解深刻。此处使用正确。④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此处使用正确。⑤妄自菲薄:形容过分地看轻自己。用错对象。⑥灰飞烟灭:形容在极短的时间内消失干净。多指人死了或事物彻底消失,不复存在,含贬义。此处感彩不当。
20. 解析:选B  A项,“制定并启动……相关工作及应急机制”搭配不当。C项,关联词位置不对,“不仅”应该移至“迎来了”之前。D项,成分残缺,“迅速形成了”后应加“对”。
21. 答案:D
解析:正确的排序应为:“黄昏”“人定”“夜半”“鸡鸣”。
22.参考答案:①生理冲击大 ②身体活动受限 ③交流受限
23. [写作导引] 材料中已明确是“军训生活中难忘的故事”,故写作时必须紧扣这一信息选材。另外“要求”中着重提到了文体是记叙文,突出人物描写,并可以有艺术加工,注意细节描写的运用。
[参考例文]
被风吹乱的军训生活
风,通“疯”。
——题记
这是我第二次参加军训,都说第一次是最难忘的、最特别的,但是,这个第二次,却更令人刻骨铭心。
微“风”
总教官:“站军姿一小时。”
疯子:“站军姿就得有站军姿的规矩,你们都知道啦,这个‘站’字中的‘立’是斜的,这说明什么?哈哈,这说明我们得斜着站!”
同学们笑了。
疯子:“小心把牙齿给晒黑了啊!”
台“风”
总教官:“站军姿一小时。”
疯子:“你们知道他为什么老用北京时间吗,知道他为什么老让我们站一小时吗?”
同学们不做声。
疯子:“告诉你们吧,其实他地理没学好,只知道北京这块地,他数学也没学好,总以为一小时是最能吓唬人的。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主要的是人家年纪大了,身体不好啊,每隔一个小时就得上厕所啊。唉,岁月不饶人啊!”
同学们笑晕了。
疯子:“哈哈哈,继续笑啊,到时候我卖美白牙膏就赚翻啦!”
龙卷“风”
总教官:“站军姿一小时。”
疯子:“今天是最后一次站军姿了,别给我丢人现眼啊。要是给我发现了谁不按要求做的,两个俯卧撑!”
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某同学:“哈,才两个啊,小菜一碟。我动,我动,我动动动。”
疯子:“好,有个性,我欣赏。来,趴下,来两个俯卧撑,听我口令。一二,一二,一二,……”
该同学:“我累……”
疯子:“我听不见!”
同学们笑翻了。
疯子:“很好笑吗?很过瘾吗?行,全班都来两个好吗?”
疯子乃这次军训的教官之一,深得同学们的欢心,由于此人终日疯言疯语,故得“疯子”一号。
被风吹乱的军训生活,刻骨铭心的军训生活。
[例文评析] 本文亮点有以下两点:
1. 采用小标题形式行文,层次清晰
文章的题目是“被风吹乱的军训生活”,正文则依次用“微‘风’”“台‘风’”“龙卷‘风’”来展现“被风吹乱的军训生活”的丰富内涵。
2. 语言描写生动,人物形象突出
本文所写主要人物是“疯子”,即军训的教官。通过文中大量的语言描写,十分清晰地刻画出了其和蔼可亲、幽默风趣、要求严格的形象。
24、请用楷书或者行书抄写下列语段。(5分)
春节快到了,送你一篮水果,愿你:苹安福贵,橘祥如意,梨想事成,杏福快乐,柿事顺利,核家欢乐,梅有烦恼,甜如甘蔗,幸福如葡萄,请笑纳!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