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试卷
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1.《礼记》记载周人饮食生活状况:“天子之豆(豆为古代盛食器具)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材料反映出西周社会结构的突出特点是
A.封邦建国 B.中央集权 C.等级分明 D.分权制衡
2.春秋时期,诸侯称“王”现象很少,到了战国时期,许多诸侯纷纷称“王”。这反映了
A.春秋战国时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B.春秋战国时分封制走向瓦解
C.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强大 D.战国时周天子对诸侯失去控制
3.在古代中国,“国”和“家”对统治者而言是紧密相连的,家是小的国,国是大的家。体现这一观念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4.周代王位继承制度一改“兄终弟及”为“父死子继”,然,王的儿子有嫡、庶之分,嫡子有长、幼之别,于是又规定“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等。该制度的核心标准是
A.年龄长幼 B.贤良优次 C.才能学识 D.血缘亲疏
5.在古代,“皇”有“大”的意思,人们称祖先或神明为“皇”;“帝”是上古人们想象中主宰万物的最高天神。“皇帝”成为我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始于
A.夏朝 B.周朝 C.商朝 D.秦朝
6.《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A.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B.确定了后世2000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
C.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
D.开始用军功授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
7.20世纪90年代,文物考古工作者在陕西省发掘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上面刻有“代郡”、“邯郸郡”、“蓝田县”等字样。这一考古发现印证了秦朝推行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科举制
8.《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
A.实行察举制度 B.独尊儒家学说
C.实行郡国并行制 D.全面推行郡县制
9.唐朝三省六部制中的中书省负责
A.决策 B.审议 C.执行 D.司法
10.从隋朝到清末,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的制度是
A.世袭制度 B.察举制度 C.法律制度 D.科举制度
11.北宋设立中书门下主管行政,枢密院主管军政,三司主管财政,三者互不统属,其目的是
A.削弱王国势力 B.强化节度使权力
C.加强君主专制 D.废除丞相制度
12.元朝对行省划界时广泛采用“犬牙交错”的原则,如陕西行省跨越秦岭,湖广行省、江西行省均跨越南岭,河南江北行省跨越淮河,中书省直辖区则跨越太行山。元朝的这一做法
A.分割地方,以便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使地方享有更充分的军事、行政管理权
C.肥瘠搭配,便于农业生产的管理和发展
D.充分体现了元朝以北制南的治国理念
13.唐朝三省六部制、明朝设内阁、清朝军机处等机构的设立,本质上反映了
A.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 B.文臣地位不断提高
C.宰相权力不断弱化 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14.“自秦始设丞相,不旋踵而亡……今我朝罢王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里的“我朝”指的是
A.汉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15.根据史料统计,明朝担任阁臣者变换极为频繁,如崇祯帝在位17年,阁臣竟近达50人。明朝甚至有阁臣在位不到两月者。明朝统治者这样做的出发点是
A.避免阁臣弄权 B.削弱宰相权力
C.完善明朝法制 D.重塑皇帝权威
16.清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在皇宫隆宗门内设立了
A.内阁 B.议政王大臣会议 C.南书房 D.军机处
17.《起居注》是职业史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不允许皇帝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皇帝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了宋朝,皇帝观阅《起居注》成了惯例。清朝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撰《起居注》。这最能说明
A.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C.清代君主权力不再受到制约 D.记注官的设立削弱了相权
18.“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强调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
B.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
C.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民主制度
D.政治文明完全由自然环境左右
19.梭伦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实行陶片放逐法,以民主的方式反对民主的敌人
B.颁布《十二铜表法》,打破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
C.把以血缘为基础的政治结构改变为以财产为基础的政治结构
D.使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构,所有官职对公民开放
20.“除十将军外,其余官职基本通过抽签的方式选出,每个人既是统治者,又是被统治者。”材料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
A.轮番而治 B.主权在民 C.权力制约 D.法律至上
21.在古雅典公民大会上,“每一个人都可以自由发言……,所有的人都可以当选任何职位,所有的人都可以在雅典卫城山下中心广场举行的市政会议上投票”。这反映出古雅典政治的突出特征是
A.城邦至上 B.直接民主 C.轮番而治 D.人人平等
22.伯利克里首先向担任民众(公民陪审)法庭陪审员的公民发放每日生活补贴,后加以推广,使五百人议事会成员和包括执政官在内的政府官员在执行公务时皆由国家提供膳费;最后发展到公民参加公民大会也可领取津贴。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A.在财产上实现了公民平等 B.从制度上维护城邦公民平等
C.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程度 D.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23.西塞罗曾说:“如果人们之间的协调性能得到维护,那么人类便可以像神一样的生活。”古代罗马用以维护人们之间协调性的重要工具是
A.命令 B.宗教 C.法律 D.道德
24.《十二铜表法》中规定:“橡树的果实落入邻地时,得入邻地取拾”“凡在自己的土地和邻地之间筑篱笆的不得越过自己土地的界限”。这体现出罗马法
A.维护平民利益 B.限制贵族特权 C.保护私有财产 D.消除阶级对立
25.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的标志是
A.习惯法 B.《十二铜表法》 C.万民法 D.《民法大全》
二、主观题(25分)
26.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作出适应调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部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行省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
——中国论文网
材料三 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指出材料一中论述到的西周、秦朝和汉初的三项政治制度。(6分)
(2)据材料二,说明元朝行省制度为什么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政治制度“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但其“本原精神”“仍可不变”。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材料三中的“本原精神”是指什么。(6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选举制是民主政治的基本组部分,雅典国家的公职人员均通过选举而产生。十将军委员会由十个部落分别用举手选举的办法各选一名将军组成,每年改选一次,连选连任;执政官由各部落先提出候选人,然后在候选人中抽选出九名执政官,任期一年;一般的行政官、议事会成员,公众法庭官都由30岁以上的公民抽签产生,任期一年,不得连选连任。凡年满20岁以上的公民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都有机会担任行政官、议事会议员和法庭审判官,都有监督政府的权利。国家的一切内政外交大计皆由公民大会讨论表决,诸如战争与和平、制度法律、选举和罢免国家公职人员等等。
——摘编自李琼、段海霞《浅析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
材料二 这些刻于12块铜牌之上的法律条文,内容涉及法律诉讼的程序、债务、家庭关系、财产继承、宗教以及犯罪和刑罚等方面,它是以往习惯法的汇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7分)
?
(2)指出材料二中的法律文献,并分析其颁布的意义。(6分)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C
B
B
D
D
B
B
C
A
D
C
A
A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C
A
D
B
A
C
A
B
B
C
C
D
26.(1)制度: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汉初:郡国并行制。(6分)
(2)原因:行省权力大而不专;采取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精神: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独立性。(6分)
27.(1)特点:公职人员由选举产生;实行轮番而治;实行直接民主;法律至上。
影响:雅典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实行轮番而治、直接民主,忽视参政者的才能和品德,为雅典的政治腐败、社会动乱埋下了隐患。(7分)
(2)《十二铜表法》。它限制了贵族的专横,打破了他们对法律知识的垄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它是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是罗马成文法的起点。(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