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
回归课本纠错练习二十二(种群和群落2)
一.选择题
1.下图是某地区广东松的种群年龄结构调查结果,该种群的最终发展趋势是
①总能量增加 ②种群密度下降
③环境阻力不变 ④营养级能量降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苦荬菜种群密度取样调查过程是
①选取样方 ②计数 ③确定某一地段中的苦荬菜为调查对象 ④计算种群密度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①②④ D.①④②③
3.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方法很多,某同学采用样方法对一种植物进行记数,下面是其中一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对样方中该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
A.5个 B.7个 C.11个 D.8个
3.右图表示野兔进入某草原后的种群增长情况,对该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AB段兔群数量较少的原因是性别比例失调
B.BC段兔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C.CD段兔群的生存斗争在进一步加剧
D.DE段兔群的增长率几乎为0
4.在右图中,生物种群在理想的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曲线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曲线乙)。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此图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时,增长率为0
B.种群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若此图表示蝗虫的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的防治最好在c点进行
D.若此图表示谷氨酸棒状杆菌的生长曲线,则细胞内谷氨酸在e点时大量积累
二.简答题:
1.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在三种不同的条件下,观察酵母菌种群的生长情况。下表中的数据是在有氧情况下培养测得的酵母菌数(×106个/mL)。请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培养时间(天)组别 1 2 3 4 5 6 7 8
A 0.8 5.2 5.6 4.8 2.0 0.8 0.4 0.08
B 0.8 1.2 2.0 2.8 3.2 3.6 3.2 3.0
C 0.8 0.4 0.1 0 0 0 0 0
实验研究的三种条件如下:
条件一:无菌水10 mL,加入干酵母液0.1 mL,环境温度28℃。
条件二:培养液10 mL,加入干酵母液0.1 mL,环境温度28℃。
条件三:培养液10 mL,加入干酵母液0.1 mL,环境温度5℃。
(1)三种条件对应的组别编号依次是 。
(2)实验过程中最好选择图26中 (填序号)培养装置。若用⑥号装置培养酵母菌,请写出主要呼吸作用的反应式
(3)培养酵母菌常用的培养液用马铃薯浸汁1000mL,加葡萄糖20g配制成。有同学据此认为酵母菌生长只需要碳源和水。你认为对不对?理由是 。
(4)本实验过程中,每隔24小时取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进行细胞计数,并以多次计数的平均值估算试管中酵母菌种群密度,这种方法称为 。每次取样前都应振荡试管,目的是使 ,减少实验中计数误差。如果显微镜视野内酵母菌过多,难以计数,应当采取的措施是 。
(5)A组测定的数据中,培养一天和培养六天的酵母菌数均为0.8×106个/mL,你认为其生长情况相同吗? 。理由是 。
2.生物课外活动小组对某地区一定区域内的部分植物的种群密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2)。
年份 种类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豚草 0.3 0.6 1.0 1.6 2.3
龙葵 6.2 3.8 1.5 0.3 0.1
狗尾草 10.0 9.2 8.0 6.8 5.5
(1)在对植物种群密度进行取样调查时,常采用 法。某同学调查狗尾草种群密度时,随机选择了2m×2m的五个区域,各个区域内的个体数依次为22、20、24、19、23,则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为 株/m2。
(2)一个物种的 及迁入和迁出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重要因素。
(3)据调查发现,在2000年前当地并无豚草分布。以上数据表明,豚草在2002~2006年间其种群数量呈 型曲线增长,这样增长的原因可能包括气候适宜、空间条件充裕、及 等。
(4)调查结果表明:豚草存在着明显的生存优势,对于豚草的这种生存优势的形成原因,有人认为可能是由于豚草根部分泌的某种物质抑制了龙葵等植物的生长。请你利用下列给出的材料及用具,设计实验探究这一假设。写出第四步及以后的实验步骤,预期实验结果并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材料及用具:完全营养液、蒸馏水、龙葵、豚草、锥形瓶、量筒、滴管等。
方法步骤:第一步:取一洁净的锥形瓶,编号为甲,加入适量的完全营养液,取长势较好的豚草植株种植于瓶中。第二步:将甲瓶放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全部取出其中的豚草植株。甲瓶中的培养液保存备用。
第三步:另取两只洁净的锥形瓶,编号为乙、丙,分别加入适量且等量的完全营养液。第四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预期及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
C
D
A
A
【答案】3.(18分)
(1)CBA ………………………………………………………2分
(2)② ……………………………………………………………2分
C6H12O6 2C2H5OH + 2CO2 + 能量 ……………………………2分
(3)不对!马铃薯浸汁还含有氮源、无机盐和生长因子……………2分
(4)取样调查法 ……………………………………2分
试管中酵母菌分布均匀 ……………………………………2分
加定量无菌水(或定量培养液)稀释("定量"在评分时可不要求)………2分
(5)不相同 ……………………………………………2分
培养一天和培养六天分别处于调整期和衰亡期
【答案】31.(21分)
(1)样方(2分) 5.4(2分)
(2)出生率和死亡率(2分)
(3)J(2分) 没有天敌(2分)
(4)第四步:取长势相同的龙葵植株随机均分为两组,并分别种植于乙、丙两锥形瓶中。(1分)向乙瓶中加入一定量的甲瓶中培养过豚草的培养液,向丙瓶中加入与之等量的适当稀释的完全培养液(完全营养液本次暂不扣分)。(2分)
第五步:将乙、丙两锥形瓶共同放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并比较乙、丙两瓶幼苗的长势。(2分)
结果预期及结论:
若乙瓶幼苗的长势不显著的差于丙瓶,说明豚草根部未分泌抑制龙葵生长的某种物质;(3分)
若乙瓶幼苗的长势显著的差于丙瓶,说明豚草根部分泌抑制龙葵生长的物质;(3分)
www.
高考资源网
www.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