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观察物体(三) 导学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观察物体(三) 导学案(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1-15 21:18: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一是用4个或5个同样的正方体摆成从正面看形状相同的不同的立体图形,二是能根据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形状拼摆符合条件的立体图形。
这部分内容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出发,借助生活中的实物进行教学,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增强对“图形与几何”的兴趣。通过学习,促进学生进一步体会立体图形与平面视图之间的转换,发展空间观念。

1.明确用不同数量、大小相同的正方体可以摆出从正面看形状相同的不同的立体图形。
2.感知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3.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进一步积累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形状的经验,结合看到的图形形状进行思考,发展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

(1)观察物体(1) (1课时)
(2)观察物体(2) (1课时)
单元重点知识归纳与易错警示 (1课时)

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注重借助生活中的实物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
第1课时 观察物体(1)
课题 观察物体(1)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教学中为学生设计的学习活动线索如下:接受并理解问题——猜一猜、可以在哪里添——摆一摆、看一看正视图有没有变化——在交流中体会摆法是多样的——把各种摆法分类整理,找到规律。 全课的教学在交流、操作中展开。在交流中不但要展示自己的摆法,还要关注别人的摆法,体会摆法是多样的。最后通过对全班同学的各种摆法进行分类整理,明确添上的1个正方体摆在原来物体的前面或后面都可以让正视图保持不变。如果摆在前面,从正面能看到这个正方体,它必须与原来物体里的正方体对齐着摆;如果摆在后面,从正面不能看到这个正方体,它既可以与原来物体里的正方体对齐着摆,也可以不对齐着摆。
学习目标 1.能动手摆出由4个或5个同样的正方体组成的不同的立体图形,保证从正面看到的形状是相同的。 2.能借助简单物体或看到的形状进行推理,发展空间观念。
学习重点 借助学具、积木等思考不同的摆法。
学习难点 结合实际情况动手摆出物体的形状。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若干个同样的正方体学具准备:若干个同样的正方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操作引入,激发兴趣。(5分钟) 1.游戏:动手摆一摆。 提出要求:利用手中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摆成从正面看到的是的图形。 2.提出问题:你用了几个小正方体摆成上面的立体图形? 3.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将继续用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进行拼摆,进一步学习如何观察物体。(板书课题) 1.拿出学具,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动手摆一摆。 2.小组合作,然后汇报摆放方法及所用的小正方体的个数。 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 从( )面看到的图形是。 答案:上 2.从一个角度最多能看到长方体的( )个面。 答案:33.数一数下面每个立体图形各是由多少个搭成的。图一有( )个 图二有( )个 答案:10 13 4.操作题。 小明用4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立体图形,从正面看到的图 形是,可以怎样摆?(两种摆法即可) 答案:(答案不唯一)
二、动手操作,探究规律(20分钟) 1.初步感知,观察交流。 (1)出示例1(1)。 提出要求:用4个同样的小正方体可以怎样摆,使从正面看到的形状是? (2)引导学生思考、操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集体汇报,相互启发。 (4)提问:为什么从正面看到的形状不变呢?你是怎么想的? 2.正反映衬,尝试小结。 (1)大屏幕展示同学们的各种不同摆法。 (2)想一想,你认为只要把这个小正方体摆在哪,从正面看到的形状就不变? 3.迁移推理,学习例1(2)。 (1)出示例1(2)。(课件出示)引导学生明确要求。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想。 (3)鼓励学生到前面演示自己的摆法,并说出你觉得添1个小正方体,从正面看到的形状不变,可以摆在哪里。 4.小结:观察物体时,在同一个位置看到相同的视图,可以有不同的摆法。 1.(1)先动脑思考,有了想法后和同学商量并动手摆一摆,比一比哪组找到的方法最多。 (2)边摆边互相交流自己这样摆的理由,在教师的巡视下强化摆的方法。 (3)拿着自己的学具在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摆法,互相学习,互相借鉴。 (4)汇报自己的想法,全班交流。 想法:可以把第4个小正方体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中任意一个小正方体的前面或后面。 2.(1)观看教师的演示,从中体会同一视图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摆法。 (2)通过观察多种不同的摆法,明确只要放在任意一个正方体的前面或者后面即可。 3.(1)先明确要求,再想一想怎么摆。 (2)利用手中的学具,按照自己的想法动手摆一摆。 (3)讨论后,汇报自己的想法。 4.体会老师的小结。
三、练习提升。(12分钟) 完成教材第6题。 先独立解决问题,再全班交流。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课堂总结。(3分钟)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作业。 自由交流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五、教学板书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通过学生的认真拼摆、观察和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验到了同一个形状的物体摆放的多样化,提高了学生对实物及视图进行转化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借助想象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点评和总结:


第2课时 观察物体(2)
课题 观察物体(2)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只学习过观察单一物体和简单的组合物体,本节课教学用3个正方体摆成与三视图相应的物体,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本节课进行了如下设计: 1.课前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立足于学生的认知起点,先复习观察一个物体的位置和方法,再根据对由3个正方体拼成的物体的正视图、上视图和侧视图的认识设疑:如果摆出兰兰所观察的图形,至少需要几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将学生置于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让学生在“动”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先让学生观察三视图,再按照三视图拼摆物体,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学习目标 1.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2.能根据看到的形状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3.能根据三视图拼摆符合要求的立体图形,在实际的拼摆活动中进一步学习利用实物或模型进行思考,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学习重点 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进行直观思考。
学习难点 能根据三视图拼摆符合要求的立体图形。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3个同样的正方体学具准备:若干个同样的正方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5分钟) 1.回忆: (1)观察一个物体时可以从哪几个方向去观察? (2)观察时应注意什么? 2.引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认真观察积极动手,继续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课题) 1.(1)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预设答案:正面、侧面、上面。 (2)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与其他同学交流。 预设答案:观察物体时视线要和物体平行。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入新课的学习。 1.数一数下面的物体各是由几个正方体摆成的。( )个( )个 答案:5 5 2.选择。 (1)用5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摆一摆,要求从正面看到的是,从左面看到的是,从上面看到的是。下面摆法中( )符合要求。 A. B. C. D. (2)一个立体图形,从左面看到的是,从正面看到的是。摆出这样的立体图形至少需要( )个相同的小正方体。 A.3 B.4 C.5 D.7 答案:(1)B (2)C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20分钟) 1.教学例2。 (1)课件出示:下面是兰兰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的形状。(从正面看)(从左面看)(从上面看) 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 说明:像这样从3个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组物体而画出的图形就是三视图。(2)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摆出兰兰所看到的图形,至少需要几个小正方体? (3)验证猜想。 提出要求: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同样的3个小正方体,动手摆出兰兰所观察的图形。 2.指名上台演示摆法。 3.鼓励学生总结:从上面的操作活动中,你有什么发现? 1.(1)认真观察课件中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的形状,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解,了解什么是三视图。 (2)大胆进行猜想,把自己的想法与同桌进行交流,倾听其他同学的想法。 (3)根据三视图,动手在桌上摆出立体图形,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 2.大胆地到台前展示自己的作品,全班交流。 3.独立思考后,在小组中讨论交流,然后汇报。 预设答案:想准确地摆出立体图形中小正方体的位置,就要综合三视图中的形状进行拼摆。
三、运用规律,巩固练习。 (10分钟) 1.完成教材第2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3页第1题。 1.明确题目要求后,各自按要求摆物体,再全班交流订正。 2.自主读题,按照题目要求动手摆一摆,完成练习。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5分钟)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下节课的学习任务。 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五、教学板书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积极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开展观察、比较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变形象思维为抽象思维。通过多次动手摆物体活动,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动手操作中来,把根据三视图拼摆出来的立体图形进行讨论、交流展示,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师点评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