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届高三选修2(IB) 生物科学与社会知识点梳理与专项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2009届高三选修2(IB) 生物科学与社会知识点梳理与专项训练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9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09-04-22 21:3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09届高三选修2(IB) 生物科学与社会高考复习资料
(一)、高考考试说明全册共四章,考查出现在报考一类学生的自选模块考试的18题中,分值为10分。要求有I类:知道所列知识点的含义,并能够在试题所给予的相对简单的情境中识别和使用它们;而也有Ⅱ类要求:理解所列知识与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较复杂的情景中综合运用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
(二)、考试范围及内容与要求
生物科学与农业
第一节 设施农业(Ⅱ类要求)
一、考试要求
基本要求 1.概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途径。2.说出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不同的生物、不同的时期对环境的不同要求。3.举例说明设施农业。
发展要求 尝试提出发展设计农业的设想和建议。
基本内容
1、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途径:提高基因潜力(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等提高产量和保证质量;基因工程育种、细胞工程育种等农业高产、优质及减少农药、化肥对环境的污染)、 控制和改善环境条件(温度、光照、水分、养分、大气、土壤等)
2、设施农业的概念:指用一定的设备,在局部范围内改善和创造适宜的环境,为种植业、养殖业以及其产品的储存、保鲜提供适宜乃至最佳的条件,从而进行有效生产的农业。目的:减少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地制约。
包括(1)设施栽培: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进行的农业生产,具有高投入、高科技的特点。主要用于蔬菜、花卉、瓜果等生产,形式由最初的地膜覆盖、各类塑料大棚到温室栽培、植物工厂,目前塑料大棚和普通温室应用最广泛。设施栽培技术:除运用常规栽培技术外,还常用无土栽培(是一种不使用自然土壤而使用人工配置的特定营养液或基质栽培作物的生产技术。装置一般由栽培床、培养液、供液系统和控制系统四部分组成。营养液中含有栽培物生长所必需的全部矿质元素,包括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无土栽培大体分为无固体基质栽培和固体基质栽培,无固体基质栽培一般称为“水培”,即根系直接与营养液接触;固体基质栽培即作物根系固定在基质中,植物通过基质吸收营养。无土栽培优点是生长快、产量高、质量好、清洁卫生等。)、CO2施肥(化学法、微生物分解法、化学燃烧法、装在钢瓶内的液态CO2)、熊蜂授粉、环境监测、机械化作业和产品采后处理等技术。
(2)设施养殖:利用现代化的设施和手段,进行规模化的饲养和管理的养殖技术,其专业化、集约化的程度较高。目前,设施畜牧业和设施水产养殖最多。投入大、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领域,为生产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畜禽和水产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生态农业的意义:打破了传统农业生产地域和季节的“自然限制”,不仅产量增长,且保证全年均衡供应,是具有高科技含量和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
植物病虫害和动物疫病的防治
一、考试要求
基本要求 1.简述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原理和技术。2.举例说出动物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3.关注动物疫病的控制。(Ⅱ类要求)
发展要求 1.尝试运用植物病虫害的调查方法,得出病虫害危害程度大小的结论。2.辨别农业防治技术、物理机械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化学防治技术等病虫害防治技术。
基本内容
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原理和技术(I类要求)
方针:“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要求: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允许受害水平之下(即在经济阈值之内),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射社会效益。
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法:
1)植物病虫害的调查:依据调查目的、要求和对象不同可分为基本情况调查、定点系统调查和病虫害防治效果调查等。一般采用取样的方式进行调查。取样方式有五点式、棋盘式、对角线式、直线式、“Z”字形式等。
发病单位数
发病率=          ×100%
调查单位数
(能初步了解病虫害的危害程度大小,如果该值小于“经济域值”,并非必须采取防治措施。)
施药前活虫数—施药后活虫数
虫口减退率=                 ×100%(反应防治后的效果)
施药前活虫数
2)、植物检疫:是防止危险性病虫、杂草传播蔓延,保障农业生产和保证对外贸易顺利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3)、农业防治技术
概念:主要指采取抗性品种的选育、合理耕作制度的制订、科学肥水管理的建立等措施,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而不利于病虫、杂草发生的环境条件,直接或间接消灭或抑制病、虫、杂草的发生和危害。
方式:通过对抗性作物品种的选育,减少农药用量
举例:抗虫烟草、抗虫棉
4)、物理机械防治技术
概念:利用各种物理手段或机械设备来防治作物病虫害的技术。
举例:诱杀灯、黑光灯、超声波、紫外线、红外线
5)、生物防治技术
概念:利用有益生物或生物代谢产物来防治病虫害、杂草等有害生物的方法。
原理: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如:捕食、寄生等
举例:以虫治虫——如瓢虫、寄生蜂
以菌治(杀)虫——又称微生物防治,如白僵菌
优点:资源丰富、生产成本低、防治效果好、不污染环境,对人畜安全,对植物无害。
6)、化学防治技术——目前综合防治的主要措施
概念:利用化学药剂防治作物病、虫、杂草等有害生物,从而保护农作物的方法。
特点:高效、速效、操作方便、适宜推广、经济效益显著
核心:科学的使用农药(对症用药、适时用药、准确用药、安全用药)
农药安全间隔期:作物最后一次施药距收获日的时间间隔。应选用安全间隔期较短的农药。
2、动物疫病的控制
1) 畜禽传染病
畜禽传染病的流行包括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
防止原理:采用适当的防疫措施,消除或切断发病禽畜类与易感禽畜类的接触。
防治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动物
综合防治措施:以“预防为主”的方针,搞好畜禽的饲养管理、卫生防疫、预防接种、检疫、隔离、消毒等工作。包括平时的预防措施和疫病发生时的扑灭措施
例:禽流感、艾滋病、汶川大地震后
2)动物寄生虫病
概念:由寄生虫对宿主造成严重侵袭而引起的疾病。
措施:以“预防为主”的方针,采取“养、防、检、治”的防治原则。
养:保护易感动物;
防:切断传播途径;
检:控制传染源;
治:拯救易感动物并防止再传播
危害:机械性损伤、掠夺营养物质、毒素的作用、引起病原性寄生物
例:血吸虫
第三节 优良品种的培育和繁殖(选学,考试不作要求)
绿色食品的生产(I类要求)
一、考试要求
基本要求 1.说出绿色食品的概念。2.指出绿色食品的分类标准。3.识别绿色食品的标志。4.描述绿色食品的生产过程。
发展要求 1.尝试对有关涉及生物科学的社会问题从多角度展开讨论活动。2.“活动:调查当地绿色食品生产或消费情况”
基本内容
1、绿色食品
1)、概念: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的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商标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
2)绿色食品分类
①AA级绿色食品:生产中禁止使用任何化学合成物质,产品包装上以白底印绿色标志,防伪标签的底色为蓝色,编号以双数结尾。
②A级绿色食品:生产中允许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物。另外A级绿色食品产品包装上以绿色底印白色标志,编号以单数结尾,其防伪标签的底色为绿色,产品包装上亦以绿色印白色标志。
上方的太阳、下方的植物叶片和中心的蓓蕾,分别代表生态环境、植物生长和生命的希望。三部分共同构成一个正圆形,意为保护、安全。
2、绿色食品生产
1)、绿色食品生产的三个显著特点:
强调产品出自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产品实行“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最大特点)
对产品依法实行标志管理
2)绿色食品生产既不同于现代农业生产,也不同于传统农业生产,它是一种综合运用现代农业先进理论和科学技术、吸收传统农业生产精华的全新生产方式。
3)、绿色食品生产标准体系
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产品标准和包装标签、储运标准
第二章 生物科学与工业
一、教学要求
第一节 微生物发酵与食品生产(I类要求)
一、考试要求
基本要求 1.列举利用微生物生产食品的实例。2.描述面粉的发酵过程,说出酵母菌发酵的条件与产物。3.参与发酵食品的调查活动,学习调查的基本方法。
发展要求 尝试培养酵母菌 。
说明 1.“发酵食品的生产”为选学,只提供学生阅读,不要求记忆和掌握具体的内容。
基本内容
1、发酵工业经历了四个阶段及特点
⑴原始发展阶段
发酵技术原始,顶多是家庭小制作,技术进步缓慢,完全是经验式的,并不知道其中的原理
⑵传统发酵工业阶段
人们开始了解发酵现象的本质 ,采用开放式的发酵方式,生产过程较为简单,对生产设备要求不高,规模一般不大
⑶现代发酵工业阶段
生产技术要求高;生产规模大;技术发展速度快;菌种的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⑷生物技术产业阶段
利用构建的具有特殊生产能力的基因工程菌来进行生产
2、发酵与发酵食品
1)、发酵:在一定条件下利用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大量生成和积累特定代谢产物或菌体的过程。
2)、发酵食品:把农副产品原料利用发酵方法生产和加工制作的食品统称为发酵食品
3、发酵食品的生产:
1)、菌种的选育:先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然后用诱变育种(能诱变产生相应的产物才可用,多数微生物育种采用物理或化学诱变的方法筛选获得)、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受体细胞本身没有此本领也行 )等现代生物技术处理,得到高产菌种
2)、扩大培养:发酵罐的体积很大,需要接入的菌种(也称种子)量很多,所以要经过培养,达到一定数量后,再接入到发酵罐中。目的是为了提高发酵效率,缩短生产时间。
3)、培养基的配制:水、碳源(需求量最大,最常用糖类如蔗糖和甜菜糖)、氮源(包括无机氮和有机氮,工业生产上常用廉价的玉米浆、豆饼粉)、无机盐(即矿质元素)、生长因子(生长不可缺少的微量有机物)。
4)、灭菌和接种:防止杂菌污染,对发酵过程造成不良影响;杀死所有杂菌的细胞体、芽孢和孢子。接种的操作也必须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5)、发酵条件的控制:控制发酵罐内的温度、pH、溶氧量(通无菌空气、搅拌)如谷氨酸生产就是需氧性发酵。
6)、分离、提纯(最后环节)
产品若为微生物细胞本身:过滤、沉淀等方法将菌体分离如利用禾谷镰刀菌生产真菌蛋白。
产品若为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提取、分离和纯化等方法如利用北京谷氨酸棒状杆菌生产谷氨酸,将谷氨酸分离出来。
4、发酵食品的生产日常实例
传统食品如面包、馒头、发糕、泡菜和腐乳等;各种调味品如酱油、食醋、面酱、味精等;各种饮料如白酒、黄酒、葡萄酒和啤酒等;食品添加剂如甜味剂、酸味剂及营养添加剂等。
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一、考试要求
基本要求 1.列出酶的类型。2.描述酶制剂的生产过程,说明酶的活性受外界环境的影响。(Ⅱ类要求)3.说出固定化酶的概念及酶的固定化常用的方法。
发展要求 认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离不开科学技术,以及科学技术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基本内容:
1、酶及其类型
1)、酶:活细胞产生,催化作用,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有机物(蛋白质或RNA)。
单位: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
产生场所:核糖体或细胞核内转录
2)、类型:根据分布部位分:胞内酶(多数酶)和胞外酶
根据酶催化的底物分: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等
同一种酶的来源不同分:枯草杆菌蛋白酶、木瓜蛋白酶等
根据酶催化的反应和所起的作用,将所有的酶系统的氛围六大类别:氧化还原酶、转移酶、水解酶、裂解酶、异构酶和连接酶。
3)、酶制剂的生产
酶制剂:为了保持酶的活性,将微生物发酵后的酶液经分离、提纯、浓缩或干燥等工艺过程,制备成液态、粉状或颗粒状的制品。
优点:反应条件温和、效率高、污染少
固定化酶:将分离纯化的酶固定在非水溶性载体上,使用时将被固定的酶投放到反应液中,催化反应结束后又能将被固定的酶收回,这样的酶。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反复和连续使用。常用的酶固定的方法:载体结合法 交联法 包埋法
酶经固定化处理后,稳定性较高,可以长期反复使用,有利于工业生产中转化反应的连续化和自动化。
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主要在食品、酿造、制糖、纺织、制革、日用化工和制药生产及新能源开发中应用,其中淀粉酶(最重要)、蛋白酶、果胶酶、纤维素酶是目前工业生产中常用的主要酶类。
生物工程药物和疫苗(就对其生产原理Ⅱ类要求)
一、考试要求
基本要求 1.举例说明基因工程生产药物的原理和过程。2.简述细胞工程生产药物的优势。3.描述单克隆抗体的生产过程及应用。4.说出疫苗、传统疫苗、基因工程疫苗的概念,以及传统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的生产过程。5.关注生物技术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进一步体验科学技术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并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
发展要求 指出传统疫苗与基因工程疫苗的异同。
基本内容:
生物工程,也称生物技术,通常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四方面内容
1、生物工程药物
概念:一般是指利用DNA重组技术或其他生物技术生产的药物。
 如:基因工程药物;细胞工程药物;发酵工程药物;酶工程药物等。
1)、基因工程药物:基本过程概述:获取目的基因→重组质粒→构建基因工程菌→工程菌大规模培养→ 分离提取目的产物(最主要环节:构建工程菌)如利用重组DNA技术让大肠杆菌生产人胰岛素。主要应用于蛋白类药物(干扰素、白细胞介素、人表皮生长因子、肿瘤坏死因子、促红细胞生成素等)。
2)、细胞工程药物
指在细胞水平上的遗传操作,即通过细胞融合、核质移植、染色体移植等技术,改造并筛选特定的细胞株或细胞糸,再通过规模培养获得药物(如奎宁、长春碱、洋地黄、紫草素及人参皂苷等野生药用植物中物质)。可以将特定的动植物细胞在离体情况下大量培养并从中获得所需要的产物,更重要的是通过细胞融合、核质移植、染色体移植等技术,将遗传物质直接 转移到受体细胞中形成杂交细胞,使之具有特殊的功能。如:单克隆抗体技术制成单抗诊断试剂盒、连接上放射性同位数、干扰素等抗癌药物,制成生物导弹。
2、基因工程疫苗
疫苗:是一类接种后能激发人体免疫反应来抵抗某些传染病的生物制品
1)、传统疫苗
减毒疫苗:也称活疫苗,丧失致病能力,毒性减弱或基本无毒的活菌或病毒(用人工变异使之丧失或从自然界筛选毒性高度减弱或基本无毒)。预防接种时,一般只需要接种一次且接种量少,免疫时间长,效果好。常用有卡介苗、牛痘疫苗、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如非典疫苗)等
灭活疫苗:也称死疫苗,强抗原病原微生物经过人工大量培养后,用理化方法灭活后制备而成的疫苗。疫苗在机体内丧失生长繁殖能力,但保留其抗原性。免疫力较差,但制备简单,保存时间长且相对较安全。接种量大且需多次接种。如伤寒疫苗、霍乱疫苗、百日咳疫苗、流行性脑炎疫苗、流行性乙型肝炎疫苗、狂犬病疫苗等。
、基因工程疫苗:
很多疫苗如艾滋病病毒疫苗、麻风杆菌疫苗、乙肝病毒疫苗等难以培养或肯存在潜在危险,不能用传统方法制备。
(1)、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病原体的某个或某几个抗原基因转入适当的宿主细胞,进行表达,获得的表达产物,经分离、纯化后,用福马林和AL(OH)3吸附就可以作为疫苗使用。
(2)、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病原体的抗原基因转移到植物细胞的染色体DNA中,并使其表达,从而培育出生产疫苗的转基因植物,通过直接食用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为增加疫苗的可接受性)如转基因烟草表达的重组乙型肝炎疫苗、狂犬病疫苗、疟疾疫苗和流感疫苗等。
第三章 生物科学与健康
一、高考要求
第一节 疾病与诊断
一、考试要求
基本要求 1.简述疾病的常规诊断方法、现代辅助诊断技术、遗传咨询等诊断方法。2.关注科学和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发展要求 尝试开展“遗传咨询”活动
说明 1.“疾病的基因诊断”不作要求。
二、基本内容:
1、疾病的常规诊断方法
1)、黑箱方法:主要是通过对人体——“黑箱”输出的信息进行比较作出判断,此即“黑箱”方法诊断。黑箱是指内部结构尚不能或不便于直接观察,但可以通过外部去观察和试验来认识它的功能和特征。有时难免出现误诊。
研究人体黑箱变化的方法
①建立健康人群特征指标档案即了解正常状态下人体的一些体征指标(正常值)。
②通过对各种疾病的系统观察和研究,归纳各种疾病的典型症状及生理生化数据变化
③根据人体输出的信息进行比较与判断(在询问病情、了解病症定的基础上,根据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作出初步判断,为了作出更准确的判断,通常还需要辅以相关生理和生化检查)。
2)、现代辅助诊断技术:X射线成像、超声波成像、计算机体层成像(CT)、内窥镜(胃镜等)、核磁共振成像等技术辅助观察“黑箱”内部的部分情况;特异性免疫反应(如皮试,利用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获得体内微小变化的信息。)
3)、遗传咨询:应用遗传规律,了解子代患遗传病的概率,减少遗传病患儿出生的几率
2、基因诊断(了解,不作要求)
1)、基因诊断的概念、原理与方法:通过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找到待测样品中特定的DNA片段,然后对受测试者作出是否患病的诊断。在基因水平上对疾病或人体的状态进行诊断,它包括产前诊断。是以DNA和RNA为诊断材料,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检查基因的结构或表型来诊断疾病的方法和过程;其临床意义在于能检测DNA或RNA的结构变动与否,量的多少及表达情况等,以确定被检查者是否存在基因水平的异常变化,以此作为疾病确诊或进行基因治疗的依据。 关键在于一、找到特定的DNA片段,二、将特定的DNA片段显示出来。在突变序列已明确时,往往直接检测寻找突变的基因如酶切法(根据某种限制酶酶切结果判断基因是否发生变化)、更常用碱基互补配对的原理寻找特定序列的DNA片段。
2)突变基因检测方法
①寡核苷酸探针法(PCR-ASO)
步骤:⑴制备ASO探针:根据被检测基因的特定DNA序列人工合成两种特定的寡核苷酸分子,一种与正常的基因序列完全互补,另一种与突变基因序列完全互补。制备时还需荧光染料进行标记。 ⑵进行PCR扩增:用注射器从母体抽取羊水,经离心获得胎儿脱落细胞,提取细胞内DNA并处理成单链DNA。以为单链DNA模板,仅对可能发生突变的核苷酸区域进行PCR扩增。并固定在特制的膜上 ⑶进行DNA杂交:分别用两种ASO探针与膜上的DNA片段进行分子杂交,然后通过洗脱,将没有结合的ASO探针洗掉,对荧光强度(配对的出现荧光反射很深的杂交斑,不配对的不会出现杂交斑,杂合子则介于两者之间,出现浅色的杂交斑。)进行分析,判断是否具有突变基因。
优点:灵敏度高,费用低 缺点:一次只能检测一种基因(具有特异性)
还可应用于检测某些传染病病原生物的DNA如艾滋病病毒DNA分子;水体中有无病毒污染。
②基因芯片:是将大量特定序列的DNA片段(DNA探针)有序地固定在玻片、尼龙膜等支持物上,从而能快速、准确地对大量的DNA分子序列进行测定和分析。实际就死一种DNA整列。基本原理是核酸分子杂交,即依据DNA双链碱基互补配对、变性和复性的原理。以大量已知序列的寡核苷酸、DNA或基因片段作探针,检测样品中哪些核酸序列与其互补,然后通过定性、定量分析得出待测样品的基因序列及表达的信息。
优点:一次性大量碱基序列的检测、自动化程度高、效率高。
疾病治疗中的生物科学
一、考试要求
基本要求 1.说出细菌的抗药性及其产生原因。2.举例说出抗生素引起的菌群失调和毒副作用。3.简述抗生素的合理使用。(I类要求)4.举例说明器官移植需要合适的供体器官、移植手术和防止免疫排异等过程。 (Ⅱ类要求)5.关注生物科学在疾病治疗中发挥的作用,讨论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带给人类的双重影响,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发展要求 讨论合理使用抗生素。
说明 1.“基因治病”不做要求。
二、基本内容:
1、合理使用抗生素
1)、抗生素一般是指由细菌、霉菌或其它微生物在繁殖过程中产生的,能够杀灭或抑制其它微生物的一类物质及其衍生物,用于治疗敏感微生物(常为细菌或真菌)所致的感染。
2)、细菌的抗药性
抗药性:是指抗生素在开始使用时能很好地控制疾病,但后来需要加大剂量才能获得较好的疗效(致病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下降了),最后可能抗生素对有的致病微生物来说完全失去了治疗效果。在生物体体内产生的对某种物质的免疫能力,使其不能伤害到自己。抗药性是细菌等微生物本身就具有的一种特性。在生存斗争过程中,某些细菌基因突变而获得对抗抗生素的能力。青霉素是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的生物合成而起杀菌作用的。少数具有抗药基因的细菌,或因细胞壁或细胞膜的结构不同于敏感细菌,使青霉素不能进入菌体发挥作用,或是能产生某种酶,使青霉素失去作用。自然条件下自然菌群中具有抗药性的细菌所占比例很低即抗药性基因频率极低(限制细菌生长的因素很多如养料、空气、水、温度等,抗生素也是,抗生素是起选择作用的,但在自然状态下,环境中有抗生素的机会并不多,没有抗生素,其他环境因素的选择作用增强如高温,此时具有抗药性的基因的细菌病没有竞争优势,存活下来的个体多数为耐高温的细菌,结果抗药基因频率降低。所以原因是自然状态下抗生素存在的概率不高。)。
细菌抗药性频率增加的原因:随意地使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或不按正确剂量使用抗生素或任意缩短用药时间使部分抗药性更强的细菌存活下来。若环境有利于具有抗药基因的细菌生存,必然造成菌群抗药基因频率的增大从而表现出抗药性。此时,只有加大剂量才能获得更好的疗效,这也相对增大了具有更强抗药基因细菌的存活概率,最终菌群表现出更强的抗药性,使得抗生素失效。
2、菌群失调和毒副作用
1)、正常菌群:人体皮肤、黏膜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的对人体无害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如肠道内的正常菌群形成一层自然菌膜,促进机体抵抗致病微生物的侵袭和定植,对人体起一定的保护作用。有些还能合成维生素供人体吸收。还可以相互配合,降解未被人体消化的食物残渣,便于机体进一步吸收。正常菌群与人体间、正常菌群各细菌间的关系:保持一定的平衡。滥用抗生素后果:破坏正常菌群间的平衡,比例发生变化,造成菌群比例失调。
2)、毒副作用:副作用如恶心和呕吐、毒性反应如肝、肾及其它器官损害、后遗反应如链霉素引起永久性耳聋 、过敏反应如青霉素引起过敏性休克、药物相互作用引起不良反应、二重感染(病菌抗药性产生)。
3)、合理使用抗生素的三不原则:
(1)不自行购买。患病一定要凭医生处方购买,抗生素是处方药。
(2)不主动要求。抗生素主要是对细菌起杀灭作用的,所以要在确定细菌感染时才有疗效,有90%的感冒都不是细菌感染,抗生素并不能加速复原,不必主动向医师要求开抗生素
(3)不随便停药。抗生素治疗有一定疗程,一旦需要使用抗生素来治疗,就要按时服药,直到疗程结束为止,以维持药物在身体里的足够浓度,减少抗药性细菌的产生。
3、器官移植:把健康的器官移植到人体相应的部位以替代丧失功能的器官,并使植入的器官迅速恢复功能,起到治疗作用。最重要是要确保移植器官存活并迅速恢复功能。
1)、获得合适的供体器官:选择供体器官与受体病人HLA(白细胞抗原)差异小的器官移植。主要为避免病人的免疫系统对外源器官发生免疫排异反应,造成移植失败。
2)、器官保存和移植手术:低温灌洗保存技术(离体存活24h),解决供血问题(血管缝合)
3)、防止免疫排异(手术前后,降低排异反应强度):大剂量的放射线(早期,副作用大)和免疫抑制剂环孢菌素。
生殖健康
一、考试要求
基本要求 1.简述避孕的原理和方法。(I类要求)2.关注生殖健康,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社会责任感。
发展要求
说明 1.“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不作要求。
基本内容:
1、避孕原理和方法
1)、阻止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器具阻隔(避孕套)、体外射精、安全期(月经周期中排卵日的前5天和后4天,连同排卵日在内的10天之外的其他时间)避孕、绝育手术(切断、结扎输卵管或输精管)。
2)、抑制排卵和精子的形成:女用避孕药(雌激素或雌激素类似物)男用(超声波、微波、温热等刺激睾丸,抑制生精功能)
3)、阻碍受精卵着床:宫内节育器(节育环)、探亲避孕药,干扰受精卵和子宫内膜的同步变化,从而干扰着床。
2、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人工受精、试管婴儿、
第四章 生物科学与环境
第一节 生物性污染(I类要求)
一、考试要求
基本要求 1.识别生物性污染。2.讨论人们对病原体污染的认识过程和流行病学的研究过程。3.说出外来物种、入侵种、生物入侵的概念。4.列举生物入侵的过程、危害及控制方法。
发展要求 认同“预防胜于医治”的公共卫生政策。
说明 “变应原污染”为选学内容。
基本内容:
污染指对人或其他生物产生有害影响的一种环境变化。按对象分: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按污染物的种类分:物理性污染、化学性污染、生物性污染
2、引起生物性污染的污染物主要是对人体和当地生态系统造成危害的生物
3、常见生物性污染
1)、病原体污染:是指病原微生物在环境中不断繁殖和散播所造成的污染。常见。
特点:有些肉眼看不见、能由环保个体传播给健康个体,使人和其他生物体患病并能传播和流行。如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甲型肝炎病毒等
对病原生物的认识过程:科赫原则----确定传染病原微生物的四条标准:在所有患者身上都能找到这种病原体;从患者身上分离出来这种病原体能够在实验室进行培养和繁殖;从实验室分离出来的病原体再注射到实验动物体内,得和人一样症状的疾病;从患病动物体内分离出这种病原体还能够在实验室中继续培养。
流行病学的研究:
①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传播途径(病原体自传染源体内排出后还未侵入到新的易感者机体前,在外界环境中停留和转移的全过程,有病原体不经环境媒介物直接到达易感者的直接传播如HIV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等途径直接传播;还有病原体经空气、食物、水、蚊蝇等环境媒介物传递到易感者的间接传播如甲型肝炎通过粪-口途径传播、SARS病毒主要通过近距离空气飞沫传播)、易感人群(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容易受感染的人)。
②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控制传染源(三类传染病:甲类强制管理、乙类严格管理、丙类监测管理)、切断传播途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护易感动物(自然获得特异性免疫力构成免疫屏障、接种疫苗)
③、控制病原体污染 :传染病流行是病原体污染的主要形式,其他还有如蛔虫、一些代谢产物或毒素引起中毒等。预防胜过医治——以防为主是许多国家的公共卫生策略。
2)变应原污染④
①、超敏反应(也叫变态反应或过敏反应):花粉过敏的免疫反应过程与抗传染免疫相似,遵循免疫应答规律,即初次抗原刺激,激发机体的免疫应答过程,有一定的潜伏期,以后受到同样抗原再次刺激时可以发生应答反应。花粉过敏的免疫反应同样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所不同的是这种免疫反应的结果可引起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此类免疫反应叫做超敏反应。能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物质叫做变应原。
超敏反应过程包括致敏阶段(花粉等变应原物质刺激具有特应性体质的人产生免疫球蛋白E抗体,IgE抗体迅速与肥大细胞等结合,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和发敏阶段(当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它与吸附在致敏靶细胞表面的IgE抗体结合,使这些细胞释放活性介质,从而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腺体分泌增加、平滑肌痉挛等,最终导致典型性过敏症状的出现)
特点:发病时出现功能性紊乱,但一般不出现严重的组织细胞损伤且症状出现快、消退也快;特应性(某些人特别容易发生某种变应原引起的超敏反应)是可遗传的;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具特应性体质的人对同一种变应原的易感性亦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
②、防治超敏性疾病
治疗措施:避免接触(远离)变应原(皮试、注意病从口入等);药物治疗(如使用抗组胺药等);免疫治疗(又称脱敏或减敏治疗,即在一段时间内,给病人反复注射或服用少量变应原,并逐渐增加剂量,以增强耐受力)
③、控制变应原污染
变应原污染概念:变应原在环境中散播造成的污染。控制关键在于减少环境中的各类变应原。
3)、生物入侵:一种生物由原生存地经自然或人为的途径传播到另外的地方,损害入侵地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以及人类健康,并影响当地的农、林、牧与渔业生产造成经济损失和生态灾难的过程。能造成危害的外来物种称为入侵种如凤眼莲(水葫芦)、加拿大一枝黄花等,但外来物种并一定都是入侵种(可能有益)。
生物入侵的途径:人为有意引入、人为无意带入、自然入侵
生物入侵的过程:①外来物种引入阶段②初期定居与成功建立种群阶段(由于个体数量少、缺乏遗传多样性,可能形成近亲繁殖导致物种退化,是种群发展的瓶颈时期)③迟滞阶段(入侵时间短,个体基数小,增长缓慢)④扩散和爆发阶段(具有合理的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并具有快速增长和扩散的能力)。有的生物学家把生物入侵的过程划分为:三次转移①从进口到引入,称为逃逸;②从引入到建立种群,称为建群;③从建群到变成经济上有负作用的生物,即入侵种。
生物入侵的预防与控制:采取预防措施(以防为主)、科学引入物种、加强检疫、提高法律意识、开展有效的治理等
生物净化
一、考纲要求:
基本要求 1.概述生物净化的基本原理(以水体自净为例)。2.简述生物净化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Ⅱ类要求)
发展要求
基本内容:
解决环境污染问题首先是“防”其次在“治”,必须防重于治。一方面要制定政策、法规预防新污染的发生;另一方面要研究低成本高效率的生物净化技术,对已被污染的环境进行及时治理。
1、生物净化的原理
1)、生态系统中的许多生物具有一定的净化环境能力,不同生态糸统也具有一定抵御环境污染的自我净化功能。生物净化的原理是通过生态糸统中各种生物的代谢活动或其它活动,使环境中的污染物得以固定和降解。
2)、在生物净化中,绿色植物和微生物起着重要作用。
3)、简述水体自净的过程:
在未受污染的水体中都有一定浓度的溶解氧。但是,当水体受到有机物的污染后,水体中的微生物就会大量繁殖起来。由于水体中溶解氧对厌氧微生物的繁殖有抑制作用,所以当污水流入水体时,好氧微生物首先大量繁殖,并不断分解有机污染物和消耗溶解氧。水体中的溶解氧主要通过空气中氧气向水中溶解和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得到补(复氧),耗氧和复氧同时进行。污染开始阶段,好氧微生物不断繁殖,耗氧速率超过复氧速率,此时,水中的溶解氧开始减少,随着水体中有机污染物不断被分解,耗氧量减少,复氧量相应增加。当水中耗氧速度等于复氧速度时,水中溶解氧量达到最低点,即临界点。随后,因有机污染物大为减少,耗氧速度小于复氧速度,水中溶解氧开始增加。溶氧量作为水体自净状况的标志。可以用氧垂曲线表示。若Cp点的溶氧量大于规定的数值,说明从溶解氧角度看,污水的排放未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Cp点的溶氧量低于规定的最低溶氧量,则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水体中各种需氧型的水生动物和浮游植物均可能因缺氧而死亡,水体生态平衡将遭到破坏。缺氧严重时,厌氧微生物大量繁殖,对有机污染物进行无氧分解并产生硫化氢、甲烷等物质,导致水质变坏并腐化发臭。
2、生物净化技术
1)、生物净化技术基本原理: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人为放大和强化生态糸统的自净能力,从而达到有效治理环境污染的目的。应用最广泛的是污水生物处理技术
2)、污水生物处理技术基本原理是利用处理系统中的各种微生物的代谢作用除去污水中的污染物。污水生物处理技术其具体工艺可分为:活性污泥法(有各种微生物、有机物和无机无胶体、悬浮物构成的结构复杂的肉眼可见的绒絮状微生物共生体,很强的吸附和降解污染物,且曝气有充足的氧气。是一个连续的处理过程,是目前应用最广的污水处理技术之一)、 悬浮细胞法(污水集中在大池中利用污水中悬浮的各种微生物的鹅鹅鹅氧化作用分解污染物所需氧气主要来自于藻类的光合作用,经典的悬浮细胞污水处理系统叫做氧化塘,但效率低,需要空间大且通常氧化不完全,也易受季节影响)、 生物膜法(是微生物通过附着固定在特定载体上的结构复杂的微生物共生体。当污水连续流经碎石、炉渣或塑料蜂窝等固体填料时,在填料上能形成污泥状的生物膜,所含微生物数量众多,比活性污泥具有更强的吸附能力和降解能力,较多应用于废水处理)
3)、其它生物净化技术:
(1)、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改造的工程菌除污如分解石油的“超级细菌”。
(2)、开发废物资原化技术(选育以工农业废物为原料的特殊微生物生产单细胞蛋白,净化还能变废为宝)。
(3)、选择具有吸收有害气体、吸收粉尘、杀灭细菌不同净化功能的植物。
(4)、选择特殊的微生物类群,用于农药、防腐剂等环境污染物的降解
第三节 合理使用生物资源
一、考纲要求
基本要求 1.描述生物资源的概念、特性和现状。2.认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消费行为。(I类要求)3.关注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Ⅱ类要求)4.简述生态文明的含义、特征和主要内容。
发展要求 讨论生物资源的消费抉择。
二、基本内容
1、生物资源的特性:系统性、可再生性、地域性周期性、有限性
2、生物资源的现状:生物资源丰富,但人均拥有量低,(综合)利用率低
3、合理使用生物资源
1)、消费的抉择(应权衡利弊)
2)、 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
(1) 森林是一种重要的物质资源
总初级生产量:生态系统中所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或合成有机物的总量 (通常用每年每平方米所产生的有机物干重g/m2.a或所固定的能量值J/m2.a )
净初级生产量(有机物净增加量,NP):总初级生产量(GP)减去呼吸作用消耗量(R)后剩下的能量
当植物较稀疏时,树叶能受到阳光的充分照射,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明显多于呼吸作用的消耗量,净初级生产量不断提高,森林处于成长期。
当森林茂盛到一定程度时,底层的树叶因得不到充足的阳光而导致光合作用效率下降,植物间种内斗争和种间竞争越来越剧烈,因此净初级生产量开始减少,最终趋向于0。
当净初级生产量几乎等于0时,GP=R,森林植物达到环境最大容纳量,生态系统处于成熟和稳定状态,此时森林中生物资源量最大,但生产有机物的能力却最小。即使不砍伐,森林木材资源的蓄积量也不会再增加。
用叶面积指数(叶面积的总和与群落下土壤表面积的比值)来定量地研究初级生产量的变化情况。叶面积指数越大,森林越繁茂。当叶面积指数在某一特定值时,森林净初级生产量最大,叶面积指数继续增大则森林的生产能力反而有所下降,此时应该是砍伐森林的最佳时机。
(2) 森林又是一种环境资源
森林资源破坏严重的表现:一方面在林业工作上重采伐、轻抚育,造林多、存活少;另一方面毁林开荒、森林火灾和病虫害时有发生。
(3)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
坚持合理、适度采伐,砍伐森林的方式:完全砍伐(一次性砍掉某一区域内所有的树,伐木迅速、成本低、安全但破坏森林结构)和选择性砍伐(按植物的分布和生长状况有选择的砍伐,对森林结构的破坏小,但费时、费力、成本较高)
3、海洋渔业资源合理利用
、最大持续产量:是在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的同时,注意保护资源系统以维持最高再生能力的原则。简称MSY原则。通过限量捕捞保持最大持续产量。
渔业通常以重量作为产量指标,影响渔业资源数量的主要因素是自然死亡率(M)和捕捞死亡率(F),使资源数量增加的主要因素是补充量(R)和生长量(G )
S2为第二年初某种鱼类的总产量 S1为第一年初某种鱼类的总产量
S2 = S1 + R + G - M - F
若环境最大容纳量为K,当种群数量约K/2时捕捞,可获得渔业资源的最大持续产量,并能维持S2=S1(针对单个物种)
(2)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增强对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意识,要严格控制过度捕捞,实行伏季休渔,保护近海、浅海渔业资源,积极开发外海、深海渔业资源,稳步发展远洋渔业。
三、建设生态文明社会
1、生态文明:包括文化价值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四个方面。
特点:较高的环保意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
2、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是生态文明的突出特征
|、高考模拟练习
第一章 生物科学与农业
1、下图为对一块马铃薯甲虫成灾区使用两种杀虫剂的实验结果曲线图,试分析:
(1)曲线下降为什么不可能达到0?
(2)曲线回升是通过 之间的
来实现的。
(3)杀虫剂的使用对甲虫起了 作用,
这种作用是 (定向、不定向)的,
结果导致甲虫的抗药性 (增强、减弱)。
(4)根据以上分析,使用杀虫剂治虫有其缺点,主要有:
① 。
② 。
针对这些缺点,你认为消灭应采用什么方法较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土栽培是设施农业中的主要技术。无土栽培也即水培,就是不用土壤,而用营养液来栽培植物。大多数水培中为固定植物、增加空气含量,又采用沙、砾、泥炭、蛭石、珍珠岩、浮石、玻璃纤维、岩棉、树皮块或锯末等作固体基质,再加入一些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故又名沙培、砾培、泥炭培、蛭石培、珍珠岩培、浮石培、锯末培等。无土栽培可以不用土壤,所以扩大了植物的种植范围,沙漠、石山等不毛之地,窗台、阳台、屋顶等处皆可栽培。如屋顶进行无土栽培,夏天也可使室温度降低2-3度。
以下为无土栽培的配方,请据此分析:
Ca(NO3)2 …………………………………. 1.0g
MgSO4 …………………………………. 0.25g
KH2PO4 …………………………………. 0.25g
KCl …………………………………. 0.12g
FeCl3 …………………………………. 0.0005g
H2O …………………………………. 100m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植物细胞对矿物质(无机盐)吸收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在无土栽培的配方中,为什么不加入有机物___________________。为什么在培养液中需通入一定的空气___________________。栽培过程中出现萎蔫,原因主要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提高CO2浓度,要进行CO2施肥,常用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在可控制温度和大气成分的温室中,阴雨天气温度如何控制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何解决温室中植物授粉难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举两例)
第二章 生物科学与工业
1.某一酒厂以大米为主原料用酵母菌发酵生产酒精度数不低于12度的米酒,其工艺流程:糖化 发酵 后加工。发酵阶段主要在5m2的发酵罐中进行,
主要工艺为:原料 接种菌种 通气培养 密封发酵。
(1) 糖化阶段主要包括蒸煮大米及加入“糖化酶”等。“糖化酶”应该包括的主要酶类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糖化酶”使(大米中)淀粉发生的主要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接种后通气培养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酵母菌主要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式快速繁殖。在接种时常加尿素或其他肥料,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密封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酵母菌的代谢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章 生物科学与健康
1、下面是最早发现抗生素——青霉素的科学家弗莱明所进行的探索过程。
观察及对问题的认识:
细菌培养基中,偶然生出青霉菌,在其周围细菌没有生长。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
假设: 。
进行实验:把青霉菌放在培养液中进行培养,然后观察使用这种培养液对细菌生长的影响。
结果:这种培养液阻止了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结论: 。
弗莱明在持续研究中分离出了这一物质,分析出它的特征,并将它命名为青霉素。
说明:
① 在实验室里培养细菌、真菌常用琼脂配制成凝胶,平铺在培养皿里作为培养基(图A)。
② 某细菌需要添加特殊培养液才能正常生长(图B)。请回答:
(1) 作为这一实验的下列假设中,最为恰当的是( )
A.青霉菌能产生有利于人类的物质 B.青霉菌污染了细菌生长的培养基
C.青霉菌可能吞噬了细菌 D.青霉菌可能产生了不利于细菌繁殖的物质
(2) 为了证明青霉素确实是由青霉菌产生的而不是培养液和培养基中的其他物质产生的,则应设计对照实验,其实验方法是 。
(3) 若对照组实验结果为 ,则充分证明青霉菌确实能产生可阻止细菌繁殖的物质。
2、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例子:a、当某人身体出现炎症时,他觉得上医院看病太麻烦,就直接上药店购买一些抗生素服用。以前这样做,相同的炎症也治好了。b、平常使用的消毒液、洗手液里,加入抗生素成分后,除菌效果更好,所以得到一些消费者的欢迎。c、有人在栽种农作物和饲养畜禽时,为了更有效地防病灭菌,就在农药或饲料中添加多种抗生素。请回答滥用抗生素会带来的危害?(至少回答两种)
随着化学农药的产量和品种逐年增加,害虫的抗药性也不断增强,对农作物危害仍然很严重。如近年来,棉铃虫在我国大面积爆发成灾,造成经济损失每年达100亿元以上。因此,科学家开展了“转基因抗虫棉”的研究,成功地将抗虫基因导入棉花细胞中,得到的棉花新品种对棉铃虫的毒杀效果高达80%以上。请回答
(1) 害虫抗药性的增强是 的结果。
(2)“转基因抗虫棉”抗害虫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可以表示为
(3) 该项科技成果在环境保护上的重要作用是

(4) 科学家们预言,此种“转基因抗虫棉”独立种植若干代以后,也将出现不抗虫的植株。出现此现象根本原因是 。
第四章 生物科学与环境
1.在原产地以外定居、生长、繁育的生物种被称为“外来种”、“入侵种”。近年来,人们对物种入侵的后果及对策格外关注。请回答:
(1)目前在我国一些地区引进的大米草、水葫芦等外来种急剧生长,甚至取代了当地的优势物种,这一现象引起了各界的关注。请依据生态学原理回答:
①外来种在侵入地区定居扩张的原因是 和
②外来物种入侵对原有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是
(2)在我国温带水域,水葫芦生长旺盛,既可消耗水中多余的养分,又可作为饲料和绿肥,发挥了较好的生态效益。然而,把它引种到亚热带水域却因为生长过于旺盛而引发了生态灾难。请简要说明产生这种差异的自然地理原因。
(3)水葫芦疯长为什么会导致湖中鱼虾的大量死亡?
2、新华社2004年10月21日报道,泰国有23只老虎死于禽流感。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到目前为止,已有29人死于禽流感,12月19日报道,日本有5人患上禽流感。12月23日报道,禽流感开始在越南蔓延。科学家发现,禽流感是一种RNA病毒,有多种类型,它其中的一种H5N1型病毒容易感染人类。我们不能根据常规的方法如高温来杀灭该病毒。据此回答:
(1)流感病毒发生变异的方式是 。该病毒在人体细胞内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主要可以表示为 。为什么不能采用抗生素来消灭流感病毒 。(2分)尤其是平时的普通疾病,绝不能滥用抗生素,原因是 (至少答两点)(2分)。
(2)假如发现某一流行病,一般先确认病原体,利用的是 原则。而对于流行病,一般可以采用哪些控制对策 (3分)。
3、下图是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轻度污染后的净化过程示意图。
(1) 在该河流的AB段上,溶解氧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 藻类大量繁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 水中溶解氧含量逐渐恢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松材线虫是人侵物种,1982年首次在我国南京发现,以后相继在安徽、山东、浙江、广东等省的局部地区发生并流行成灾,造成大量松树枯萎、死亡,其种群数量在我国的变化如下图所 示。传播松材线虫的主要媒介是松墨天牛,从病树中长成的松墨天牛几乎都携带松材线虫。请在空白处填空,将序号及相应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1)图中A点之前,属于 阶段。
(2)图中A –B之间,是松线虫种群发展的 时期。
(3)图中B –C之间,是松线虫种群发展的 阶段,种群数量增加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
(4)图中 C 点以后,是松线虫种群发展的 阶段。此阶段种群具有 生态学特征。
(5)控制松线虫扩散应 、 和 。
(6)外来物种入侵的途径: 、 和 。
答案
第一章 生物科学与农业
1、(1)由于变异是不定向的,部分甲虫具有抗药性
(2)甲虫与杀虫剂 生存斗争(3)选择 定向 增强
(4)①使具有抗药性害虫的比例上升 ②对环境造成污染 生物防治等
2、(1)主动运输 植物可通过光合作用自身合成有机物 促进根系的呼吸作用 培养液浓度过高(蒸腾作用过强)(2)化学法 微生物分解法、化学燃烧法 (3)熊蜂授粉、人工授粉
第二章 生物科学与工业
1.(1)淀粉酶和麦芽糖酶 淀粉—麦芽糖—葡萄糖
(2)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有利于酵母菌的繁殖 出芽生殖 供给酵母菌进行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所必需的氮源
(3)供给无氧的环境,有利于酵母菌的发酵 (4)兼性厌氧型
第三章 生物科学与健康
假设:青霉菌会以某种方式抑制周围细菌的生长。 结论:青霉菌会产生某种物质抑制周围细菌的生长。 (1)D (2)对照组的培养液和培养基中均不加入青霉菌,观察细菌的生长繁殖 ()细菌正常生长繁殖
1)、有利于耐药菌群的出现;(2)、会影响机体内环境的稳态;(3)、造成机体内菌群失调;(4)、造成环境中耐药菌株增多;(5)、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影响人体的健康。
(1)自然选择 (2)
(3)减少农药的用量,减轻农药对环境的保护生态平衡(4)基因突变
第四章 生物科学与环境
1.(1)环境条件适宜 没有捕食者 (2)破坏原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平衡)
(3)温带冬季寒冷,水葫芦不生长,亚热带的热量条件优于温带,水葫芦一年四季均可生长
(4)导致水体缺氧、产生有毒物质等
2、(1)基因突变 RNA——DNA——RNA——蛋白质
抗生素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形成,从而抑制细菌的繁殖,对病毒无作用。
耐药菌群的出现、正常菌群失调、毒副作用(任答两点)
(2)科赫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3、1)藻类数量减少,需氧型细菌大量繁殖,溶解氧随有机物物被细菌分解而大量消耗
(2)有机物分解后形成大量的NH4+等无机离子,有利于藻类的大量繁殖
(3)藻类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有机物减少,需氧型细菌数量下降,因而对溶解氧的消耗量减少
4、引入阶段 建群 迟滞 入侵时间短,个体基数小 扩散和爆发 合理的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的 检疫、焚烧病树和化学防治 人为有意引入、人为无意引入和自然入侵
菌种选育 扩大培养 接种
培养基配制 灭 菌 发酵 分离、提纯 产品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