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设计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三课的内容。本单元的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将有无新物质产生的变化分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而本单元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通过前两课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概念学习,本课是学生系统学习物质的化学变化的第一课,在整个单元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本课分为三个环节,分别是会变味的米饭,米饭、淀粉和碘酒,寻找淀粉的踪迹,通过学生品尝米饭,对淀粉、碘酒的观察,使用碘酒检测淀粉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在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食物”的第二课“食物中的营养”接触过淀粉遇碘酒会发生颜色变化的现象,了解了一些常见食物中含有淀粉,而淀粉可以用碘酒来检测,也学习了滴管的使用方法。在本单元前两节课的学习下,学生已会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但对于变化伴随的现象还只是停留在形状、形态、大小、位置阶段,并且观察的方法比较单一,主要是采用看的方法。学生对于有无新物质产生的判断还停留在有明显现象的情况下,对于一些新物质的产生的判断也存在疑惑,本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下,发展学生其他方面的观察能力,挖掘生活中的化学变化,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感受米饭在口腔里经过咀嚼后和唾液作用会感觉到甜味,知道这一过程是化学反应。
2.了解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3.学会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4.能够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5.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教学难点:米饭甜味的原因。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PPT、米饭一碗、淀粉一包、碘酒一瓶、有淀粉字的白纸一张、滴管一支、喷雾器一个。
小组准备:米饭一碗(保证每个成员都能分到一勺)、碘酒一瓶、滴管一支、淀粉半碗、食物一盘(马铃薯、番薯、玉米、黄瓜、蚕豆、香蕉、苹果、花菜、胡萝卜、青菜、土豆、面包、馒头、饼干等)。
小组准备(课前各小组准备):一些常见的食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小魔术:在一张已经写有淀粉字的白纸上喷洒棕色液体(碘酒),请学生仔细观察出现的现象。
2.师: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表达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3.师:同学们,看到刚才的现象,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预设:原来字不显,原来的字是用什么东西写的?
老师喷的东西是什么液体?
看来,同学们都具备科学家的一种最基本的品质:善于质疑。
但是老师暂时不想揭秘,因为我相信你们一定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
二、新课教学、分步实施
(一)品尝米饭
还记得刚才老师喷出的字是什么吗?对,就是这个“米饭”,()吃过吗?(吃过),今天老师就请同学们在课堂上品尝米饭,一起重温吃米饭时的感受。看要求:
1.用自己的筷子夹一口米饭放入口中,先别咀嚼,闭上眼睛,感受:米饭刚入口时什么味道?
2.咀嚼一两分钟,感觉一两分钟后是什么味道?
(生感觉,然后回答)
那为什么开始不甜?咀嚼一两分钟后变甜了呢?猜猜看。(生试答)
打开书30页,朗读方框内文字,用笔勾画出问题的答案。
(生读,然后指生回答)
师:这里提到了米饭中含有一种物质是( ),和唾液中的( )——甜味 ——叫化学变化。(板书:淀粉+淀粉酶→麦芽糖
糖类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之一,所以今后吃饭千万别再( ),一定要( )
(二)观察淀粉、碘酒
这就是刚才我们提到的淀粉,对它了解多少?(生答)
如果让你们去观察它的话,你打算如何观察?(用眼睛看 用鼻子闻 用嘴尝 用手摸)
淀粉还有一个名字,叫生粉,生粉需要加热后才能吃,所以观察时不能尝。
这种红棕色液体什么?同学们知道吗?
(碘酒)对它了解多少?(医院里用来消毒用的)
知道了这些,我们来看观察要求:
1.用眼睛看,它的颜色、颗粒大小等
2.用鼻子闻,它的味道
3.用手捻,感觉它是否光滑(注意:捻之前,用棉签蘸碘酒把你的右手拇指和食指消消毒)
4.填好观察记录表。
好了,下面同学们就可以利用各种感官观察淀粉了。
(生观察)
哪个小组说一下你观察到的淀粉什么样?
(白色 颗粒很小 粉末状 没有味道 比较光滑)
你还有什么发现?
(用蘸过碘酒的手捻淀粉,手指变成蓝色了)
我的猜想是:淀粉遇碘酒会生成新的物质,这种物质是蓝紫色的。(师板书)
这只是大家的猜想,要想知道,我们的猜想是不是正确,我们要做( )
迹
(三)淀粉、米饭中滴入碘酒的变化
1、看实验一:在淀粉上滴上碘酒,观察实验现象
(1).用滴管吸引碘酒,滴1——2滴碘酒在淀粉上面,滴管的管尖不要碰到淀粉;
(2).滴管使用完毕之后,要放回到烧杯中;
(3).边实验边记录实验现象。
学生开始动手实验。
小组汇报实验现象:(在淀粉里滴入碘酒,遇到碘酒的淀粉变色了,蓝紫色)
师完善板书:是的,淀粉遇到碘酒会变成了一种新物质,这种物质是蓝紫色的络合物。有新物质生成,当然也是( )变化。
同学们还记得30页的文字吧?米饭里含有淀粉,那么,含有淀粉的米饭遇到碘酒是不是也会变色呢?(会)那怎么来证明一下你们的说法是不是对呢?( 做实验)
2、看实验二:
在米饭上滴上碘酒,观察实验现象。
小组实验
汇报实验结论
我们再一次验证了这个结论。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 》(板书课题)
3、那么,现在你们一定知道这个填空如何填了:
我知道了
如果某种物质遇到碘酒变成了( )色,那么就说明这种物质中含有( )。
(四)寻找淀粉的踪迹
1、既然知道了碘酒还有这样的特性,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它来检验今天我们所带的食物中是不是含有淀粉了。
实验前温馨提示:
(1)、实验前要先预测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
(2)、每次检验时,滴管的管尖不要碰到食物;
(3)、食物之间不要碰到一起,避免实验不准确;
(4)、根据检验结果,把食物分为含淀粉的食物和不含淀粉的食物两类。(含淀粉的食物放在金属盘里)
(5)、小组分工合作,边实验边记录。
2、每个小组领取实验材料和实验记录单。
3.小组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单
(教师到小组中指导观察的方法,碘酒滴的位置的指导。)
4.小组代表汇报。你们有什么发现?哪个小组有补充?
(达成一致:面食类食物都含淀粉,根茎块头类食物有时候也含淀粉,水果、蔬菜类食物一般不含淀粉。颜色有深有浅,说明有的食物含淀粉多,有的含的少,含的多颜色深,含的少颜色浅。)
三、回归整体,揭秘真相
那么现在同学们能解开这个秘密了吗?猜想一下是怎么回事?(生回答)
(播放视频)
对写这种无字秘信感兴趣吧?那课下就给自己的老师写一封这样的无字秘信吧。
板书设计: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淀粉+淀粉酶→麦芽糖
米饭+碘酒→蓝紫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