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1 我们身边的物质 教科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1 我们身边的物质 教科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1-15 13:46: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预案

内容:教科版六下第二单元第一课。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⒈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⒉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
⒈用举例、分析、归纳、比较等方法,对物质变化进行比较分类。
⒉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在观察、实验等经历活动中感知两种物质变化的异同之处,并会描述现象。
【教学难点】能对身边的物质变化进行比较与分类。
【教学准备】教师:书本、烧杯,塑料袋、蜡烛、铁勺、课件等。
学生(每组):火柴,记号笔、几张大小相同的纸、记录纸等。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计
设计意图
㈠世界由物质构成:
⒈例举生活中的物体由哪些材料组成,这些材料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实际存在)
⒉这种能直接观察到,实际存在的材料就是物质,例举刚才所提出的物体由哪些物质构成?
⒊生活中有些东西我们一般不称它们为物体,它们也实际存在,讨论:空气、火、声音、光,是物质吗?
(板书:间接观察)
⒋学生例举通过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物质。学习“物质”的概念。
学生例举生活中的物体与其所组成的材料。
学生例举组成物体的物质。
学生说说怎样证明它们的存在。
学生例举。
一些物质构成了物体,而一些物质没有构成物体。在本环节中,让学生例举材料,感知这些材料的实际存在,引出“物质”概念内涵,然后进一步扩大概念的外延,知道“未能直接观察的东西”也是物质,我们同样可以通过“间接观察”的方式感知它们的存在。
㈡物质在变化
⒈讨论、交流第一组物质变化:描述“水变冰”、“易拉罐变形”的物质变化现象。
⒉观察、讨论第二组物质的变化:描述“火柴”与“燃烧后的火柴”,“铁生锈”变化现象。
⒊讨论:这两组物质变化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
⒋比较,归纳:上述两种变化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第一种变化本质没有改变,没有产生新的物质。第二种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学生描述“水变冰”、“易拉罐变形”与“火柴燃烧的变化”、“铁生锈”几种物质变化的现象。
学生观察现象,分析、比较,归纳每种变化的相同之处与两种变化的异同点。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让学生初步感知两种物质变化本质的区别:是否产生了新的物质。通过结构性地呈现材料,让学生的思维层层推向深入。
㈢让物质发生变化
⒈出示一张纸,思考:可以用哪些方法让纸发生改变?
⒉学生小组活动:使用各种方法使纸发生变化,观察记录这些变化,思考这些变化有什么特点,是否产生新的物质?(完成记录表)
⒊交流汇报:你用什么方法使纸发生变化,说说这些变化哪些类似于“水变冰”这种变化,哪些类似于“火柴燃烧”这种变化?
⒋讨论其他物质的变化:
⑴出示一根铁丝,有哪些方法让它变化?哪些变化类似于前一种变化,哪些变化类似于后一种变化?为什么?
⑵出示一支蜡烛,观察蜡烛的变化。哪些变化类似于前一种变化,哪些变化类似于后一种变化?为什么?
⑶出示各种物质变化的图片,学生比较、分析:它们各类似于哪种变化?(衣服变旧了,粉笔变短了,烟花绽放,面包发霉,……)
⒌认识生活中其他物质的变化。
小结: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的,有的物质变化很快,而有些物质变化比较缓慢,甚至不易于被我们察觉。有些是自然因素,有些是人为因素。而在这些变化中,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物质。
学生试说变化的方法。
学生明确要求,小组实验,观察记录。
学生根据现象进行归类,并说说这样归类的原因,区别两种不同的变化。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问题。
比较、分析、归类几种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现象。
师生交流、例举生活中无处不在物质变化。
通过聚焦观察、记录让纸发生的变化,能区别哪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哪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了解不同的方法可以让物质发生不同的变化。
通过对铁丝和蜡烛的不同变化的讨论,对物质两种变化的认识得到进一步巩固与深化,同时也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物质都在发生着变化。
通过举例,认识到物质变化无处不在,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㈣拓展与延伸
你还想探究生活中哪些物质的变化现象?
学生说说想探究的物质变化现象。
进一步激发兴趣,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是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