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容积和容积单位(1)
课题 容积和容积单位(1)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1.贴近生活,理解数学概念。 学生对于容积意义的理解是本节课的一大重点,通过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容器,在学生熟悉的物品中观察,寻找出共性——都是容器,都能容纳一定的物体,从而引入容积这一概念。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2.丰富表象,建立容积单位的空间观念。 在学习“升”这个容积单位时,为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教师准备了丰富的学习材料,如容积为1dm3的正方体,2个矿泉水瓶,注射器等实物材料。通过教师的现场操作、演示,学生亲眼看到了1L、1mL水的多少,在与生活联系时,学生会发现2瓶常见的矿泉水合起来大约是1L,丰富了升的表象,并且通过演示、对比,使学生对于1L、1mL的空间观念的理解也更清楚了。同时由于表象丰富,学生对于它们之间的进率也就不容易混淆了。
学习目标 1.理解容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容积单位升和毫升。感受1mL、1L等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掌握常用的容积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2.掌握容积和体积的联系与区别,知道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 3.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学习重点 掌握容积的单位和计算方法。
学习难点 理解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以及它们和体积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量筒量杯不同的饮料瓶厚度明显的纸箱 学具准备:500毫升的饮料瓶1升的饮料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3分钟) 课件展示:1.什么是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3.正方体和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回顾旧知,积极回答。 1.填一填。 长方体的体积=( ) =( ) 正方体的体积=( )=( ) 答案:长×宽×高 底面积×高 棱长×棱长×棱长 底面积×高2.填空。 4.5L=( )mL 800mL=( )L 3.06dm3=( )L 0.06dm3=( )mL 1560L=( )m3 16.8L=( )cm3 500mL=( )L=( )cm3 答案:4500 0.8 3.06 60 1.56 16800 0.5 5003.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里) (1)一个油壶能装油5L,“5L”指的是这个油壶的( )。A.表面积 B.体积 C.容积 (2)一个茶杯能装水50( )。 A.m3 B.L C.mL(3)一个长方体水箱从里面量长0.8m、宽0.4m、高0.3m,这个水箱可以装水( )升。 A.0.096 B.0.96 C.96答案:(1)C(2)C(3)C
二、联系生活,理解容积的含义,建立概念表象。(5分钟) 1.利用课件出示生活中的容器,如集装箱、水杯、包装盒、电冰箱、水桶、油桶、饮料瓶等。说说这些物品有什么特点。 2.说明:把能容纳其他物体的物体,称为容器。水桶、饮料瓶等这些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它们的容积。(板书课题) 3.说一说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能够容纳物体。 1.通过观察、思考后回答这些物品都能够容纳物体。 2.认真倾听,联系身边的实物举例说说什么是容积。 3.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容器。
三、认识容积单位,建立表象。(10分钟) 1.认识容积单位。 引导学生自学教材第38页内容,用笔画出这一部分的重点知识或标出有疑问的地方,然后集体交流。 2.认识1L、1mL。 (1)出示容积是1L的量杯,引导学生猜想它能装多少水。 (2)组织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学具,动手操作,验证猜想。 3.探究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关系。 (1)演示操作:将1升水倒入1dm3的正方体盒中,你发现了什么?将1mL水挤入1cm3的正方体盒中,你发现了什么?通过你的发现,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2)小结: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计量液体的体积时,常用升或毫升作单位。 1.自学教材,交流、汇报自己的学习收获: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但是计量液体的体积,如水、油等,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升和毫升用字母表示分别是L和mL。 2.(1)观察老师手中的量杯,大胆猜想。 (2)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想,通过实验得出1L的量杯能装两瓶500mL的矿泉水,得出1L=1000mL。 3.(1)通过观察老师的演示和操作,大胆地表述自己的发现,明确:1L=1dm3,1mL=1cm3。 (2)倾听教师的小结,明确容积单位的应用及容积的计算方法,强化认识。
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12分钟) 1.探究容积和体积的联系与区别。 学生自学教材第38页上面的内容,找到体积和容积的区别与联系。 2.教学例5。 (1)引导学生回答:求可以装多少升汽油,就是求什么?需要什么条件?用什么公式? (2)指导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列式完成并汇报。 1.自学教材,总结汇报。 相同点:体积和容积的计算方法相同。 不同点:体积要从容器外面量长、宽、高;容积要从容器里面量长、宽、高。 2.(1)认真分析题意,回答问题:这个问题就是求油箱的容积,要先知道长、宽、高各是多少,再用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进行计算。 (2)分析题意后独立思考完成,再集体订正。
五、学以致用,巩固提高。(7分钟) 1.完成教材第3题。 2.完成教材第4题。 1.独立完成,注意单位之间的换算。 2.分析题意后独立思考完成,再集体订正。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六、课堂总结,拓展延伸。(3分钟) 1.总结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 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七、教学板书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开始教学,有利于引导学生对新旧知识间的联系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理解容积的含义时,联系生活实际,便于理解。注重提供实物进行直观操作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容积的意义,建立1升、1毫升的表象,理解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使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具有理性的认识。
教师点评和总结:
第2课时 容积和容积单位(2)
课题 容积和容积单位(2)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新知的探究过程中,我注重思维方法的引导,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学时,我通过引导,让学生发现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要转化成规则物体的体积。一种是会变形的物体,直接通过变形转化成规则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再算出它的体积。另一种是不易变形的物体,如石头、土豆、梨等,水可以充当这一转化过程的中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明确怎样在水中体现这些物体的体积,学生思考后,结合生活实际得出不同的测量方案。我把大量的时间与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交流。在交流中造成冲突,又在观察、讨论、思考中相互接纳,最后小组分工合作完成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把学生推向了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学习目标 1.探究生活中一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在动手操作中初步建立“转化”的数学思想。
学习重点 运用具体方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学习难点 运用“排水法”探究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学前准备 PPT课件长方体容器 水 梨 橡皮泥 量杯 学具准备:各种不规则的物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4分钟) 1.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各种不规则的物体。如果让你给它们分类,你会怎么分? 2.提示课题:这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该怎样求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板书课题) 1.观察后,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分类。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一个长方体牛奶包装盒,长9cm,宽6cm,高19cm,这个包装盒可以装下1.5L的牛奶吗? 答案:9×6×19=1026(cm3) 1026cm3=1.026dm3=1.026L 1.026L<1.5L 答:这个包装盒不能装下1.5L的牛奶。2.平均每个西红柿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答案:200mL=200cm3 350mL=350cm3 350-200=150(cm3) 150÷2=75(cm3) 答:平均每个西红柿的体积是75cm3。3.一个长100cm,宽80cm的长方体水槽中,放入一个长方体铁块。铁块完全浸入水中时,水面上升了4cm。如果铁块的长是40cm,宽是20cm,那么它的高是多少厘米? 答案: 100×80×4÷(40×20) =32000÷800 =40(cm) 答:它的高是40cm。
二、实验探究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求法。(20分钟) 1.启发引导。 (1)观看一段“曹冲称象”的视频,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 (2)引导学生思考:看了这段视频,对你有什么启发? 出示课件例6。 2.探究橡皮泥体积的求法。 (1)出示形状不规则的橡皮泥,让学生估一估它的体积是多少。 (2)引导学生说一说通过什么方法可以求出它的体积。 (3)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实验。 (4)引导学生汇报各自的解决方案。 3.探究梨体积的求法。 (1)出示梨,引导学生思考:能不能用刚才的方法求梨的体积? (2)鼓励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3)鼓励学生小组合作,用量杯来测量梨的体积。(动手操作前说一说注意事项) (4)学生汇报操作步骤以及测量结果。 (5)小结。 当一个不规则的物体完全浸没在水中时,它所上升的水的体积正好等于该物体本身的体积,这种方法叫做“排水法”,“排水法”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 1.(1)认真观看视频,并交流自己的收获。 预设曹冲很聪明,他将大象的质量转化为石头的质量,然后通过逐次称石头的质量,得到石头的总质量,进而求出大象的质量。 (2)先独立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再集体交流。 预设我们能不能也用这种替换的方法来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呢?2.(1)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估测橡皮泥的体积。 (2)积极动脑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互相交流。 (3)小组合作,动手实验,并把实验的步骤记录下来。 (4)汇报自己的实验过程。 预设我们组的方法是先将橡皮泥放入长方体盒子里,接着把橡皮泥压平,再把橡皮泥倒出来,最后量出橡皮泥的长、宽、高,算出体积。 3.(1)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讨论后得出“把梨放到水里求体积”。 (2)交流自己的想法。 预设因为梨是不规则的物体,所以不能直接求体积。 (3)按老师的提示动手操作实验。 (4)汇报自己的实验步骤,得出:把两次的刻度相减就得到了梨的体积。 (5)倾听教师的小结, 明确“排水法”的概念。
三、知识应用。(12分钟) 1.学生动手测量准备好的西红柿、石块、乒乓球等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2.完成教材第9题。 1.同桌合作完成此题。 2.认真分析题意,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回顾与反思。(4分钟) 1.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需要记录哪些数据? 2.布置课后作业。 回顾交流需要记录的数据。
五、教学板书
六、教学反思 数学素材来源于生活,先将学生引进生活情境,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生活化的数学,为数学回归生活做好准备,同时也强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探究不规则物体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首先用“曹冲称象”的故事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亲自动手实验,小组合作交流中总结出利用规则容器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
教师点评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