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9 古诗三首 课件(共4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9 古诗三首 课件(共4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1-14 21:58: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语文五年级
下册

第四单元
9
古诗三首



一、引入新课、铺垫渲染
引入
《从军行》
解诗题
从军就是参军,标题中加上“歌”“引”“吟”等都属于乐府诗
铺垫渲染
边塞是个怎样的地方?
王昌龄在他的笔下,又为我们展示了怎样的边塞风光呢?

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整体通读
(1)谁来读一读?
(2)有感情地朗读也是理解古诗的一种方法。除此之外,学习古诗的方法还有哪些?
(看注释、看图画、想象画面)
析字词、明诗意。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1、你从中看到了边塞的什么景象
青海湖、长云铺天盖地,很长很长的雪山、一座孤城,还看到了玉门关


2、什么样的雪山?
这里的雪山,是指祁连山,海拔4000——5000米,终年积雪,雪光闪耀,异常壮丽。
祁连山因它的雪白而壮丽,如今怎么就暗了下来呢?
漫天的黄沙,四起的硝烟,让雪山变暗了,边塞变暗了


3、带着你的理解来读这两句。
4、人有时会因心情的不同而对周围的景物有不同的感受,就如杜甫国破家亡时看到盛开的繁花溅泪,听到鸟的叫声亦惊心。再读读这句,对“暗”还有不同的理解吗?
将士们远离家乡,远离亲人,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心情也是暗淡的
5、在你积累的诗句中有和玉门关有关的吗?背给大家听一听。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6、联想这些诗句,再读这句诗,哪个字撞击着你的心扉?

(孤独,对故土的思念,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析字词、明诗意。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有谁愿意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在黄沙满天的战场上,征人的金甲都被磨破了,他们表示不破楼兰就不回来)

2、“穿”是“穿上金甲”吗?
(不是,穿是磨破的意思)
边塞将士是怎样把金甲磨破的?
(征战时间之久,暗示战争的激烈频繁)
磨破的是金甲,磨不破的呢?
3、刀光剑影、生死拼搏里横刀立马的身影流露着马革裹尸的豪情。
豪壮的语言中,你感受到了将士们一颗怎样的心?
(决心,不把敌人消灭誓不还的决心,一颗热爱祖国的决心)
感悟诗情
“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铿锵有力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了将士们的万丈豪情,难道他们就不思念家乡的亲人,真的不想返回家乡吗?
家乡的亲人也无时无刻不牵挂着他们啊!会有谁在牵挂着他们呢?
也许两鬓斑白的双亲拄着拐杖一次次在村头翘首以盼;也许一双年幼的儿女在一次次的呼唤父亲回家;也许留守家园的妻子因思念而过早的让黑发染霜。请你们代替边关的将士们给家乡的亲人写一封信,告诉他你为什么“终不还”。
练习背诵

三、总结全诗
1.不是每场战斗都能取得胜利,“一将功成万骨枯”战斗的胜利是用许多将士“白骨掩蓬蒿”的壮烈牺牲换来的,战火无情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在这首诗里,我们看到了塞外风沙肆虐的恶劣环境,感受到了守边战士戍边的凄苦孤独与悲凉,更感受到了将士们奋勇杀敌的决心以及誓死报国的壮志豪情,这凄美、悲壮,向上的画卷就是唐朝的边塞诗。

四、拓展延伸
王昌龄的《从军行》组诗共七首,七首诗七幅不同的画面,我们今天学的是其四,还有另外六首大家课后选自己喜欢的读一读。感兴趣的同学回家之后可以再收集一下其他诗人的边塞诗读一读,感受盛唐边塞诗的悲壮、豪放。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一、知人释题,了解背景
交流自己所了解的杜甫
走近杜甫
杜甫(公元712——770年) 字子美, 别号少陵,今河南省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社会的动荡、政治的黑暗、人民的疾苦,因此被后人称为“诗史”他的诗沉郁顿挫,旋律悲壮,但有一首诗例外,那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古诗的创作背景
公元 755 年,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四分五裂, 杜甫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战争持续了八年,在这八年里他度日如年,有家不能归。他亲眼看到了叛军的烧杀抢掠,看到了路有饿死骨的种种惨相。
古诗的创作背景
公元 763 年,远在四川梓州的杜甫,忽然听到了官军收复蓟北的喜讯,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诗人的情感闸门,写下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初读古诗,掌握大意
自由读古诗
(1)谁来读读阅读提示?
(2)自由读诗
(3)读诗并组词。
(4)齐读古诗。
默读古诗
(1)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这首诗讲了什么?
(2)概括诗的大意。
(3)回顾古诗大意,体会古诗中诗人忽然听到了官军收复蓟北的喜讯时惊喜的感情。
再读古诗
你读懂了哪句诗?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对诗句的理解。
杜甫听到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这一大快人心的消息,想到自己终于可以回家了,终于可以和家人过上安定的生活了,于是他极度兴奋,纵酒放歌,写下了这首最快乐的诗。
反复诵读,感悟诗情
1.展开想象,感悟诗人期盼和平的心情。
(1)感悟“狂喜”。
(2)探寻诗人“喜”的表现。
(3)找出诗歌中写现实和想象的诗句。






2. 体悟诗人饱受战乱的悲情。
(1)感悟“泪”字。
①天边老人归未得,日暮东临大江哭。——《天边行》
(这是诗人与亲人别离的泪水)
②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这是诗人面临国破家亡的泪水)
③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悲陈陶》
(这是诗人渴望官兵收复失地的泪水)
(2)感悟“愁”字。
①却看妻子愁何在,仅仅是妻子和孩子愁吗?还有诗人杜甫的忧愁。
(为衣食而愁,为居无定所而愁,为疾病别离而愁,为报国无门而愁)
②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这里可以看出诗人为衣食而愁,为居无定所而愁)
(3)回顾狂喜。
诗人为衣食而愁,为居无定所而愁,为生离死别而愁,为报国无门而愁。这真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但是,随着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这一切的泪水和忧愁都随风而去。作者心中只留下——喜。

四、想象写话,诵记诗歌
想象写话
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四处漂泊的诗人终于回到了故乡,他见到了久别的( ) ,激动地说:“( )。”
吟诵诗歌
请闭上眼睛,进入诗人身心融为一体的快乐时刻吧,我们再一起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解释字词
(1)自由读古诗,看注释理解;并提出看不懂的地方;
(2)抽读古诗;
(3)逐句理解。

一、内容感知
理解第1句。
“三万里”形容黄河的长,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黄河实际长一万多公里。
理解第2句。
“五千仞”也是虚指。形容华山的雄伟高大。
五千仞高的华山直插云霄。
这两句主要写景,运用了怎样的写法?
(夸张、化静为动,使人感到景物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
理解第3句。“遗民”“泪尽”“胡尘”是什么意思?
北方沦陷区老百姓在异族统治下受尽折磨,眼泪都哭干了。
理解第4句。“南”“王师”是什么意思?
他们盼望南边的宋朝军队收复北方失地,解救他们,盼了一年又一年。
这两句描述了北方人民的境遇和盼望解放的急迫心情。

二、总结
1.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百姓的同情)
3.背诵这首诗,并默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