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感知浮力的存在,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掌握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大小的方法。 (3)理解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实验探究,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认识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分析和推理能力。 (2)练习使用探究实验常用的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2)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浮力的概念及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教学难点】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教学器材】 烧杯、水、酒精、木块、正方休泡沫、小石块、细线、弹簧测力计、乒乓球、易拉罐、溢水杯、小桶、生鸡蛋。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设置情景,引入新课:
体会浮力的存在
展示几张与浮力有关的图片。
提问:思考图片中蕴含着什么知识?你能列举生活中几个类似的现象吗?。
看来浮力现象在生活中比较常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浮力板书:第五节?浮力?
交流观察到的知识(液体对物体有一个向上的力或提到“浮力”)。
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例子,感知浮力。
从贴近学生生活的现象入手,使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在领略大自然的美妙中从生活走向物理。
二、探求新知:
1、浮力的概念
、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大小
3、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4、阿基米德原理探究
演示:将一正方体泡沫用力压入水中,撤去外力后,泡沫从水里浮上来静止在水面;将一小木块放入水中,松手后木块也浮上来静止在水面。
提问:从水里浮上来静止在水面的泡沫受几个力的作用?施力物体是什么?力的方向如何?
进一步提问:那么放人水中下沉的石块是否也受浮力?你能用弹簧测力计来验证下沉的物体是否受浮力吗?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动手尝试(教师巡视指导,发现做实验好的学生典型。)邀请学生上讲台演示并解说,给学生点评鼓励。
课件展示学生的操作图。
全体学生完成下沉物块静止在水中的受力示意图(学生代表上黑板画图)。引导学生用平衡力的知识计算浮力的大小,总结出一种利用测力计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
引导学生归纳哪些物体受浮力?板书: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向上的力。
提问:你还想知道与浮力有关的哪些问题?板书学生的问题。介绍本节将完成的的任务。
学生猜想浮力的方向。利用乒乓球演示浮力的方向,改变烧杯的倾斜角度.
教师介绍浮力的作用点习惯画在重心上。
引导学生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板书学生的猜想,以方便后面的实验探究。
引导学生体验压易拉罐实验做用橡皮泥造船实验,根据体验和观察到的现象继续猜想。引导学生向物体浸入液体体积方向靠拢。
对大家大胆的猜想给予肯定。
鼓励大家充当小科学家来科学探究。
通过探究验证学生猜想:(依据课堂学生猜想情况适当删减)
探究一:引导学生设计探究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教师演示。
引导学生总结分析:浮力大小只与液体密度和排开液体体积有关,这二者与哪个物理量更接近,找到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间的关系。
探究二:学生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间的关系。介绍溢水杯的使用方法,引导学生思考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并据此设计实验记录表格,(投影表格内容)在实验内容达成共识后进行实验验证猜想。
学生:受重力作用,施力物体是地球,方向竖直向下。还要受到竖直向上的力,施力物体是水。因而从水里浮上来和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水施加的向上的力—浮力。
学生不确定是否受浮力。
学生小组讨论动手尝试。学生到讲台上演示实验,小石块浸在液体中时,观察到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减小,学生用手轻轻向上托小石块,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也变小,说明小石块在水中受到一个向上的力,得出结论:下沉的物体受浮力。
学生分析、表达、画图。
学生根据平衡力的知识推
学生尝试归纳总结。
学生交流表达。
学生形象理解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学生根据生活体验进行大胆猜想。
体验:1、将易拉罐慢慢压入装满水的大烧杯中,体会浮力大小的变化;
2、同样大的一块橡皮泥,把它造成船时船造得越大,小船装载的货物越多,认真观察现象,进一步猜想浮力可能与说明因素有关?
学生思考选择什么器材作为研究对象,如何设计实验步骤。
学生表述设计思路。
学生选择器材,设计实验表格,交流实验步骤,实验内容达成共识后实验验证猜想。观察实验,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运用平衡力的知识分析物体受力,为后面下沉物体受力分析奠定基础。
将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简单归纳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的方法,为下面的实验探究做准备。
帮助学生形象且深刻的明确感知浮力方向。
给学生创设出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提供给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亲自参与探究、发现和体验,在全员参与的探究过程中学会学习,掌握探究实验的基本步骤和科学的方法。并逐步形成一种善于质疑、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学生对排开液体体积这一物理量感知较差,从学生实际认识水平出发步步引导,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的能力。
三、反馈
投影习题反馈:铁块、铅块各一个,都重7.02N,当它们浸没在水中时,各受到多大的浮力?(g取10N/kg)一名同学板演,教师最后讲评。
学生练习。
当堂及时反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四、课堂小结
提问: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或还有哪些疑惑?
表达交流本节课的收获及疑惑。
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五、拓展探究
投影提问:新鲜的生鸡蛋放入水中后将观察到什么现象?(演示)
进一步提问:不断向水中加入食盐,轻轻搅拌,思考将出现什么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要求学生回家实验探究,并上交一份探究报告。
根据生活经验回答。并进一步猜想。
该作业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探究能力,也为下一节浮沉条件的学习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