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北京的春节》第一课时课件+教案+音频+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公开课)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北京的春节》第一课时课件+教案+音频+说课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1-15 12:57:46

文档简介

《北京的春节》词句解析
一、对句子的理解
1、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
2、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从第一句话可充分感受到“除夕真热闹”。透过“万不得已”“必定”等词语,可以体验到人们多么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这里饱含着浓浓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按照老北京的习惯,年三十晚上不能睡觉,要痛痛快快地玩一宿,这叫“守岁”。“守岁”有两重意义:岁数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品读这些句子,不仅了解北京的春节习俗,还要深入领悟传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3、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此处元宵如同南方的“汤圆”。“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集市上卖元宵、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一个“又”字,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
4、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残灯:花灯逐渐少了、熄灭了;末庙:庙会的最后一天。从正月初一人们就开始逛庙会,正月初五又到处张灯结彩闹花灯,到了正月十九,花灯逐渐少了、熄了,庙会也到了最后一天,隆重、热闹的春节结束了。十九天“美好快乐的日子”竟然“一眨眼”就过去了,作者恋恋不舍的心绪跃然句中。这个句子还与课文的首句“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二、对词语的理解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也兼指正月初一以后的几天。俗称“过年”。
腊月:农历十二月。
腊八粥:腊八即腊月初八。在腊八这一天,用米、豆等谷物和枣、栗、莲子等干果煮成的粥。
空竹:用竹木制作,中空,能发出响声的一种传统健身玩具。
初旬:每月的第一个十天,也称“上旬”。
小年:农历中的节日。在腊月二十三日,旧俗在这天祭灶。
除夕: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也泛指一年最后的一天。
庙会:设在寺庙里边或附近的集市,在节日或规定的日子举行。
娴熟:熟练。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日夜晚。因为这一天叫上元节,故晚上叫元宵。课文中指元宵节(又称灯节)的一种应时食品,南方称“汤圆”。
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地、断然分开的样子。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本课指除夕夜的“闹”与正月初一的“静”形成鲜明对比。
万象更新: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更:变更。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焕然一新。


《北京的春节》说课稿
【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课《北京的春节》,本篇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学生并没有听说过老北京人怎样过春节,所以对本篇课文一定很感兴趣,在本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本课的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本课的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说学生】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学习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查找有关老北京的各种习俗的资料。课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要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学习本篇文章。课后,学生可以将家乡的春节与老北京的春节习俗进行对比或了解更多有关春节习俗的信息,感受中华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
  【说教法与学法】
  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创设情境、精读感悟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潜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力求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说过程】
  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回忆春节
  上课伊始,我利用多媒体出示了一首老北京过春节的歌谣,学生对歌谣一定很感兴趣,以此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继续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重温那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那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回顾写作顺序,分清详略
  接着,我让学生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哪些重要的日子的活动?学生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在这些节日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并让学生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然后教师做板书。
  三、深入详写片段,感受民俗,体会表达方法。
  为了让学生学习的更加有效,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我让学生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选择你最喜欢一天深入地读文,读到印象最深的地方,你就把它画下来,并结合自己过年的感觉,简单地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写完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整个交流过程要注意读悟结合,在深入了解北京春节习俗的同时,感受过节的热闹氛围,体会老舍语言的魅力。
  四、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学生学习了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也感受到了老北京春节的热闹和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写法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于是我问学生:中国的春节是个非常隆重的节日,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近有一个月的时间,详细说起来恐怕一天一夜也说不完,为什么老舍先生让“腊八、除夕、正月处一、正月十五”给我们留下了这么深刻的印象呢?此处让学生感受老舍先生写作的详略得当,语言的简练。
  五、课后小练笔
  学习文章的目的就是更好地帮助自己提高习作水平,所以,在本课的结尾我安排了一个小练笔: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说板书设计】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板书应该简洁明了,具有概括性、指导性、艺术性。本课板书如下:
  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除夕: 真热闹
  1.从人们活动的角度
  2.从味、色、音的角度
  正月初一:人们的活动
  元宵节: 观灯(总—分—总)
  详略得当 印象深刻


作者简介
老舍(1899年~1966年),现代著名小说家、戏剧家。原名舒庆予,字舍予,满族人。老舍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当过中小学教员。“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他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讲学,并进行文学创作。1930年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37年,其代表作著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问世。1946年赴美国讲学并进行创作,近百万字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问世。1949年年底回到祖国,先后写了《龙须沟》《西望长安》《茶馆》,京剧《十五贯》等23个剧本。
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草原》这篇课文摘自老舍写的访问记《内蒙风光》。

null(共23张PPT)
1 北京的春节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中国现代小说家、戏剧家、著名作家,拥有“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主要作品: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作品收录在《老舍文集》里。
三、作家简介
小组合作学习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课文。
(2) 正确读写生字和词语盘点中本课的词语,并找出课文中的多音字。
(3)在这些生字中,我想提醒同学们注意“__________”的读音;还有“_____”的字形。
(4)我能理清文章的脉络:
①课文共有_____个自然段,第1至6自然段主要写了__________,第7-11自然段介绍了_________ ,第12至13自然段讲了_____ ,第14自然段介绍了_____________,文章每部分都以表示时间的词开头,构成各段的总起句、中心句,紧接着围绕中心句列举事例。
②读完课文,说说北京的春节整体上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初旬 熬粥 蒜瓣 高醋 饺子
翡翠 杂拌 榛子 栗子 风筝
鞭炮 寺院 麦芽糖 逛庙会
万不得已 截然不同 悬灯结彩

jiǎo
bàn
xún
áo zhōu
suàn
zhēn
fěi

zhēnɡ
biān

mài
ɡuànɡ
读一读,记一记
轻声:饺子 榛子 栗子 风筝 规矩 掺和
多音:万象更新 正月 间断 分外
儿化:杂拌儿 零七八碎儿 玩意儿


我会写









轿



根据下列解释写词语。
(1)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
(2)一切事物都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
( )
(3)实在没有办法;不得不这样。( )
(4)张挂彩灯、彩带等,形容场面喜庆、热闹。
( )
截然不同
万象更新
万不得已
张灯结彩
读完课文,说说北京的春节整体上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热闹、喜庆、祥和、团圆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交流本课各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1--6自然段):描述北京市民在腊月准备过春节的情况。
第二部分(7--11自然段):描述北京市民除夕、正月初一、年初过节的盛况。
第三部分(12--13自然段):描写北京市民过元宵节的情况。
第四部分(14自然段):春节过完后,人们又开始新的忙碌。
快速读课文,提取信息,小组合作填写下表
时间 风俗习惯




时间 风俗习惯
腊八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腊月二十三  放鞭炮, 大扫除, 准备年货
除夕
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和年画,
灯火通宵,吃团圆饭,守岁
初一  男人拜年,女人待客,逛庙会,逛天桥,听戏
正月十五 看花灯,放花炮,吃元宵
正月十九  春节结束
思考:通过表格,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
时间 风俗习惯
腊八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腊月二十三  放鞭炮, 大扫除, 准备年货
除夕
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和年画,
灯火通宵,吃团圆饭,守岁
初一  男人拜年,女人待客,逛庙会,逛天桥,听戏
正月十五 看花灯,放花炮,吃元宵
正月十九  春节结束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分别介绍了北京春节的哪些风俗习惯?
按时间顺序写的。(腊月初旬——正月十九)
提示:散文记叙线索一般为时间或事件过程。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知道了课文的写作顺序。课文中还有很多生字新词需要大家用心去描摹、联系上下文记住它们的音形义。下节课我们将进行听写比赛。
小结,布置作业
1.北京的春节
开始——腊月的初旬
热闹、喜庆
团圆、祥和
板书设计
彩排——腊月二十三
第一个高潮——除夕
第三个高潮——元宵节
第二个高潮——正月初一
再见!
1.北京的春节
[教学目标]
1.会写15个生字,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2.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学习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春节才刚刚过去,那喜气洋洋的场面仿佛仍在眼前,好热闹呀!同学们,说说你是怎么过春节的呢?
2、提起春节,同学们有说不完的话题。让我们再来回味一下年的味道。(播放课件:图片加背景音乐 师:看,美味的腊八粥、缤纷的烟花、火红的灯笼、热闹的庙会)
3、老师看见你们仿佛都沉醉在春节的快乐与幸福之中了,那么老北京的人们是怎么过春节的呢?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家老舍先生,去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好吗?(好)
4、让我们共同走进第1课——齐读课题。
二、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小组合作学习(提出要求) 。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课文。 (2) 正确读写生字和词语盘点中本课的词语,并找出课文中的多音字。 (3)在这些生字中,我想提醒同学们注意“__________”的读音;还有“_____”的字形。 (4)我能理清文章的脉络: ①课文共有_____个自然段,第1至6自然段主要写了__________,第7-11自然段介绍了_________ ,第12至13自然段讲了_____ ,第14自然段介绍了_______________,文章每部分都以表示时间的词开头,构成各段的总起句、中心句,紧接着围绕中心句列举事例。 ②读完课文,说说北京的春节整体上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四.展示汇报(可以用抽签的形式) 。
1.字音:课件出示词语
(1)同学们读得很认真,那么生字新词同学们都掌握了吗?姜老师要来检查一下,看大屏幕,这些生字词你会读吗?(指名读)
预设1:读的不错,仅有一个字音没读准,谁来帮助他纠正一下?(杂拌儿是儿化音,读的时候儿字要与前一个字连起来读。)
预设2:读得真棒,每个字音都读准了,把掌声送给他。这里有一个词“杂拌儿”是儿化音,老师要提醒大家,读的时候儿字要与前一个字连起来读。这也是京味语言的特点。跟老师读一遍。)
(2)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词语。
2、字形: 字音大家都读准了,我们来看字形,这些生字词中你觉得哪个字容易写错,提醒大家一下。
(1)生自由谈)
预设1:( “佳”不要少写一横)你真是一个细心的孩子,观察的真仔细,师板书生观察。
预设2: (“骆”的部首是“马”,第三笔横画变成了提。)谢谢你的提醒,除此之外,还有哪个字容易写错?
预设3:老师也有一个字要提醒大家, “醋”左右等宽,在书写时要注意左边的“西”不要写成“酉”。师板书生观察。
(2)拿起笔我们在书上练写“醋”这个字。生练写。(评价:你不仅正确书写了这个字,而且字也写得很漂亮;你坐得很端正;这位同学写字的姿势真规范。课下同学们可以再找一个难写的字写一写。)
3、词义:出示词语:万象更新、张灯结彩、截然不同
(1)字音、字形同学们都掌握了,那么课文当中还有一些四字词语蕴涵着深刻的意义,谁愿意读一读?(指1名读 评价:声音响亮、字音正确)
(2)积累好词不仅要读准字音,这些词语的意思你理解了吗?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指名回答。)
预设1:你理解的很正确。预设2:说的不错。我看同学们都是通过查字典的方法来理解,其实还有理解重点字义,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平时我们也常用。
(3)根据下列解释写词语。
(1)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 )
(2)一切事物都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 ( )
(3)实在没有办法;不得不这样。 ( )
(4)张挂彩灯、彩带等,形容场面喜庆、热闹。 ( )
(4)字音、字形、字义都掌握了,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些词语。(齐读)
4、整体感知,理清条理。
(1)同学们字词学习的很扎实,谁来说说北京的春节整体上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热闹、喜庆、祥和、团圆)
(2)交流本课各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1--6自然段):描述北京市民在腊月准备过春节的情况。
第二部分(7--11自然段):描述北京市民除夕、正月初一、年初过节的盛况。
第三部分(12--13自然段):描写北京市民过元宵节的情况。
第四部分(14自然段):春节过完后,人们又开始新的忙碌。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北京的春节从哪天开始,到哪天结束?(腊月的初旬开始,正月十九结束)
2.快速读课文,提取信息,小组合作填写下表。(课件先出示空表)

时间 风俗习惯




3.学生交流填表情况,教师相机出示答案。(若有不同意见,相互讨论)

时间 风俗习惯
腊月初八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腊月初九至腊月二十二 孩子: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大人:预备过年的物品
腊月二十三 过小年,放鞭炮,吃糖
过了二十三 大扫除,把吃的准备充足
除夕 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祭祖,守岁

4.观察上表,你知道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吗?(时间顺序)
5.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才结束。这么长的时间段,老舍先生又详写了哪几天呢?
预设1:腊八这一部分是为过春节做的准备,写得也比较详细,但更为详细的描写是(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
小结:作者先比较简略地介绍了人们做了哪些过春节的准备,有的民俗习惯只一句话带过。紧接着详细描述了除夕、初一、元宵三个春节高潮。最后简略交代春节结束。
6.除夕和正月十五这两天中你更喜欢哪一天?请找到相应的段落读一读,把热闹、喜庆的气氛读出来。
四、小结,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知道了课文的写作顺序,朗读了自己喜爱的段落。课文中还有很多生字新词需要大家用心去揣摩,联系上下文记住它们的音形义。下节课我们将进行听写比赛。


[教学板书]
1.北京的春节
开始——腊月的初旬
彩排——腊月二十三
第一个高潮——除夕
第二个高潮——初一
第三个高潮——元宵节
热闹喜庆 团圆祥和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语言真挚感人,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作者对北京浓浓的热爱之情。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梳理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完成表格。学生们大致了解了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到了春节的热闹氛围。然后我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体会详略结合的写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