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2009届高三高考生物预测试题
10. (现代生物技术和分子遗传学基础)下列关于生物工程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
A.DNA探针可用于检测苯丙酮尿症和21三体综合征
B.标记基因可用于检测重组质粒是否被导入受体细胞
C.动物细胞培养可用于检测污水中致癌和致畸物质的毒性
D.利用不同的选择培养基可筛选出杂交瘤细胞、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圆褐固氮菌
11.(现代生物技术和分子遗传学基础)下列关于生物工程技术的应用,错误的是处(D)
A.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获得无病毒植株
B.利用DNA分子杂交技术,可检测病毒的种类及含量
C.用转基因技术抑制抗原决定基因的表达,获得免疫排斥反应低的供体器官
D.利用单倍体育种技术不可能提高甘蔗的产量
12.( 微生物的类群、微生物的营养)下列关于微生物代谢及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D )
A.组成酶的合成受基因的控制,而诱导酶的合成还要受环境的制约
B.利用经诱变处理的黄色短杆菌生产赖氨酸,还应限量加入高丝氨酸
C.处于对数期的细菌代谢旺盛,而大量积累代谢产物的时期是稳定期
D.圆褐固氮菌能分泌生长素,调节自身的生长和繁殖
13. (减数分裂)下图为精原细胞增殖以及精子形成过程示意图。图中标明了部分染色体与染色体上的基因。设①③细胞都处于染色体的着丝点向两极移动的时期。下列关于图解叙述正确的是B
A.②有姐妹染色单体,①③也可能有姐妹染色单体
B.②中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为2n, 核DNA含量为4a
C.③中无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为n, 核DNA含量为2a
D.①中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为2n,核DNA含量为4a湖南省2009届高三高考预测试题
(命题教师 道县第五中学 张日龙)
一、选题依据(近五年全国理综Ⅱ生物考点分析)
1.在五年试题中都出现而且分值很高的考点是:
遗传定律(自由组合、杂交育种)如04年30题第一小题、05年31题、06年31题第一小题、07年31题第一小题、08年31题第一小题。
说明遗传定律(自由组合、杂交育种)是第一重点。
生物与环境(营养结构)如04年第4题、05年第3题、06年第30题第一小题、07年第5题、08年第30题第二、第三问。
说明生态生态系统是第二重点的。
实验设计如04年31题、05年30题、06年31题第一小题、07年30题第三小题、08年30题第二小题和31题。
说明实验与探究能力考查是最重点。
2.在四年试题中都出现的考点是:
内环境稳态(糖尿病及血糖平衡调节)如05年第1题和第4题、06年第30题第二小题、07年第5题、08年第2题。
说明内环境稳态是第三重点。
植物代谢(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及矿质代谢)如04年第1题、06年第5题、07年第30题第一小题、08年第1题、08年第30题第三小问。
说明植物代谢这个考点是第四重点。
特异性免疫如05年第2题、06年1题、07年第2题、08年第4、5题。
说明关注人类健康是理综命题的第二个重要思路。
3.在三年试题中都出现的考点是:
动植物细胞工程及基因工程如04年第5题、06年第31题第3题、07年第4题、07年第31题第二小题。
分子遗传基础及变异如04年第30题第三问、06年第31题第二问、08年第31题第二小问。
说明现代生物技术和分子遗传学基础是第五重点。
动物激素的生理作用如04年第3题、06年第30题第3题、07年第1题。
植物激素的应用如04年第30题第三问、05年第30题、08年第30题第二小题第一问。
说明生命活动调节是第六重点。
4.在二年试题中都出现而且分值也较高的考点是:
微生物的类群、微生物的营养如06年第3题、08年第4题。
说明这个考点是第七个重点。
5.只在一年试题中出现过的考点是:
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分泌))如06年第2题。
减数分裂与细胞增值如04年第2题。
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如06年第3题。
生物固氮如08年第3题。
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如08年第30题第1小题。
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提取叶绿体色素实验、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和蛋白质的鉴定实验等使用的试剂如05年第5题。
从以上分析可知主干知识年年考,非主干知识轮流考,重视选修内容。命题将按上面分析每一内容出一至二题。
二、选题原则:以上面分析进行命题,但尽量不出往年的重题,出的是同一知识点没有考到的小知识点(或是不同角度)
三、试题
一)选择题
1.(遗传变异)一只突变型的雌果蝇与一只野生型的雄果蝇交配后,产生的F1中野生型与突变型之比为2:1 ,且雌雄个体之比也为2:1。这个结果从遗传学角度作出的合理解释是D
A.该突变基因为常染色体显性基因 B.该突变基因为X染色体隐性基因
C.该突变基因使得雌配子致死 D. 该突变基因使得雄性个体致死
2.(生态与环境)右图表示野兔进入某草原后的种群增长情况,对该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A.AB段兔群数量较少的原因是性别比例失调
B.BC段兔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C.CD段兔群的生存斗争在进一步加剧
D.DE段兔群的增长率几乎为0湖南省2009届高三高考生物预测试题
二)非选择题
14..(遗传变异与育种)
I)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委、科技部于2001年10月12日联合宣布,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籼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和数据库在中国完成。基因组测序覆盖率和基因覆盖率均在95%以上,覆盖了水稻基因组90%的区域,准确率达到99%,完全符合“工作框架图”的要求。通过该项研究,可获得大量的水稻遗传信息和功能基因,有助于了解小麦、玉米等其它禾本科农作物的基因组,从而带动整个粮食作物的基础与应用研究。
(1)右图是水稻染色体图,在水稻基因测序中要测其细胞中 条
染色体。
(2)如果该图表示某水稻花粉细胞中染色体组成,则产生这种花粉的
水稻体细胞中含 个染色体组,欲使单倍体水稻结实,应选
用 试剂。
(3)在一块稻田里突然发现一株营养器官有优良性状的显性突变植株,欲通过它培育出较大数量的该优良性状能稳定遗传的水稻品系,该怎么办?其中最快的方法是什么?如何操作?
II)下图为普通小麦(异源六倍体)的形成过程示意图。据材料分析有关问题:
(1)试分析甲丁的染色体组数及可育性:甲 ;丁 。
(2)在A、C过程中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两种:①化学方法: ;
②生物方法: 。
(3)我国育种工作者利用野生黑麦与普通小麦培育出了既高产又适应高原环境的八倍体小黑麦。请判断八倍体小黑麦是否为一个新种 。自然界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 、 、 。
I(1)12 (2)4 秋水仙素
(3)可以用连续自交的方法,也可以用单倍体育种的方法等。最简便的是单倍体育种。如将些植株的花药全部摘下,进行花粉组织培养,成幼苗后全部用秋水仙素处理,得到染色体加倍的植株,保留出现优良性状的植株,让其自交结籽就能得到较大数量的所需优良品种。
II(1)二个、不育 三个、不育 (2)①秋水仙素处理 ②细胞融合技术 (3)是一个新种 突变和重组 自然选择 隔离
15. (生命活动的调节) 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是人和动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请设计实验方案,探究胰腺产生LHR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和HCG(促性腺激素)都能促进蛙排放精子。为验证这两种激素的作用部位不同,设计如下实验。请你补充实验设计中空缺的内容,预测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
材料和用具:成体雄蛙,LHRH溶液,HCG溶液,生理盐水,注射器,滴管,剪刀,镊子,载玻片,显微镜等。(提示:给药剂量和仪器用具的操作不作要求,给药2小时后蛙排精)
(1)实验步骤:
①分别用滴管对每只蛙采尿液,滴于不同的载玻片上,用显微镜观察,选出尿液中无精子的蛙30只,平均分成A、B、C、D、E、F六组;
②用剪刀和镊子摘除A、B、C三组蛙的____________,D、E、F三组蛙不作处理;
③分别用注射器给蛙注射等量的下列药剂 (在空格中填写出其它药剂) 。
组别 A B C D E F
药剂 LHRH 生理盐水 HCG 生理盐水
④2小时后分别用滴管对每只蛙采尿液,滴于不同的载玻片上,用显微镜观察。
(2)预测实验结果(在空格中填写):
组别 A B C D E F
尿液中有无精子 有 无 有 无
(3)结合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
(1)②垂体 ③ B组:HCG D组:LHRH
(2)A组;无 E组:有
(3)A、D(及C、F)组的结果表明,LHRH需要通过作用于垂体引起蛙排精
B、E(及C、F)组的结果表明,HCG不需要通过作用于垂体就能引起蛙排精
16.(考纲的新变动)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在“基因靶向”技术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三位科学家。“基因靶向”技术,指的是应用DNA同源重组原理,通过一定的载体,用设计好的目的基因替代靶基因,从而达到使靶基因功能丧失的目的。借助这一技术,科学家可以用小鼠进行实验,使其体内的某项特定基因丧失功能,以帮助人们找到治疗疾病的有效方法。下面是该实验的基本过程,请回答有关问题。
(1)获得胚胎干细胞(ES细胞)。实验一般采用ES细胞作为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这是因为ES细胞具有发育的 。举出一例获取ES细胞的常用方法: 。
(2)获取目的基因。①目的基因是靶基因的同源片段。经过修饰使靶基因的功能改变或丧失,就可获得目的基因。如果要获得活性降低了的X酶蛋白的目的基因,可以采用蛋白质工程技术,请简述其过程。
②为了提高实验成功率,需要通过PCR技术获得目的基因的大量拷贝。与体内DNA复制相比,PCR反应体系需加入哪两种特别的物质?
(3)构建基因表达载体。质粒是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双链环状DNA,它所具有的一至多个____________位点,使目的基因插入其中成为可能,因此常被选作运载体。
(4)将基因表达载体导入ES细胞,从中筛选出成功发生了同源重组的ES细胞,然后培育出小鼠。①由ES细胞培育出小鼠的过程中,需要采用哪些技术手段?
②通过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表达出蛋白质产品,可以确定该小鼠体内是否成功发生了基因的同源重组。请简述这种检测方法。
(1)全能性从早期胚胎(囊胚内细胞团)中分离;从胎儿的原始性腺中分离;通过核移植技术培育得到(任答一例)
(2)①X酶蛋白的功能分析;X酶蛋白的三维结构预测和设计;X酶多肽的氨基酸序列设计;X酶基因的改造。
②两种引物、耐热的DNA聚合酶(Taq DNA聚合酶)
(3)限制酶切割 (4)①早期胚胎培养技术和胚胎移植技术
②提取蛋白质,用相应的抗体进行抗原-抗体杂交。湖南省2009届高三高考生物预测试题
3.(生态与环境)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下面是江苏某县生态农场物质、能量利用途径部分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对土壤中蚯蚓数量的调查,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
B、该生态农场中最基本、最关键的成分是农作物、果树和鸡
C、若该生态系统中农作物固定了5 ×108KJ能量,蚯蚓从农作物获得了5X107 KJ
D、该生态农场突出的优点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使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4. (生态与环境)在某一生态自然保护区中,A物种与B物种的种群变化如图所示,依据图中的数据推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B)
A.A物种与B物种的相互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这样长期下去会使各自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B.A物种种群大小受B物种种群控制,但B物种种群变化不受A物种种群大小的影响
C.A物种(或B物种)种群大小呈现波动现象除受出生率和死亡率因素的影响外,还要受迁入和迁出的因素影响
D.A物种和B物种各自种群内均会出现种内斗争
5.(实验探究)某同学在培养皿底部铺上棉花并加入适量的清水,然后把胚具活性且大小相同的豌豆种子各15粒放在棉花上。实验过程与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C )
装置 场所 温度 棉花状态 数日后的现象
甲乙丙丁 日光日光黑暗黑暗 23℃23℃23℃23℃ 潮湿干燥潮湿干燥 全部发芽没有发芽全部发芽没有发芽
A.该实验研究的目的是:探究光照、温度和水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B.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光照、温度和水分,因变量为种子是否萌发。
C.该实验选用胚具活性且大小相同的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属于对无关变量的控制
D.该实验的结论是:种子萌发只与光照和水分有关
6.(植物代谢)下列①~④曲线图均表示光合作用与某些影响因素的关系。在下列各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
A.①图中的X因素可表示CO2浓度,C4植物的a点值一般要比C3植物的低
B.②图中,Y因素应该是氧分压
C.④图中,Z因素(Z3>Z2>Z1)可以表示CO2浓度,当光照强度小于c值时,限制
光合速率增加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
D.四个图中,能较准确地反映光合作用受温度影响的曲线是图③
7. (内环境稳态)2007年1月,新加坡、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发生多例禽流感病例;2003年,我国的北京、广东等地发生SARS流行。禽流感的病原体是禽流感病毒,SARS的病原体是SARS病毒。下列关于禽流感病毒、SARS病毒以及疫苗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B )
A. 每种病毒遗传物质的组成含有5种含氮碱基、8种核苷酸
B. 决定病毒抗原特异性的是病毒的衣壳,病毒变异能力很强,来源只有基因突变
C.禽流感病毒专营细胞内寄生,体液免疫对其不起作用
D.接种禽流感疫苗后,人体的效应T细胞就会产生抗体
8. (现代生物技术和分子遗传学基础)下列关于生物工程技术的应用,错误的是处(D)
A.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获得无病毒植株
B.利用DNA分子杂交技术,可检测病毒的种类及含量
C.用转基因技术抑制抗原决定基因的表达,获得免疫排斥反应低的供体器官
D.利用单倍体育种技术不可能提高甘蔗的产量
9. (现代生物技术和分子遗传学基础)用基因工程方法生产人干扰素的过程大致如下:测定干扰素的氨基酸序列→推测出相应的mRNA的核苷酸序列→推测出结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通过化学方法合成目的基因→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将目的基因导入大肠杆菌体内→运用发酵工程生产人干扰素。下列对该过程的认识正确的是( B )
A.上述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与人细胞中的干扰素基因外显子区段完全一样
B.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需要DNA连接酶和限制性内切酶
C.由于细胞分化的缘故,在全部受体细胞中只有部分大肠杆菌能合成和分泌人干扰素
D.干扰素是上述“工程菌”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初级代谢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