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必修一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必修一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1-15 07:53: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地理Ⅰ(必修?鲁教版)第二章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1.地壳的物质组成;2.岩石圈的结构与物质循环;3.内、外力作用与地形变化。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地壳和地幔上部的层次结构,岩石、矿物与元素的关系;
2.理解三大类岩石的形成、相互转化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3.理解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了解褶皱、断层及主要外力地貌类型。
4.学会识别常见岩石,并了解其主要用途。
5.学会绘制“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2、 过程与方法
1.全班合作进行常见岩石、矿物以及化石的收集、整理和识别,了解其基本特征与成因,提高学生的观察、比较与实践能力。
2.通过绘制“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阐述其循环过程,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想象能力;认识岩石圈物质循环周期的漫长、新岩石和新矿物形成速度的缓慢,领会相对于短暂的人类历史来说,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人类应合理利用和珍惜使用矿产资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球上沧海桑田变化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地貌景观图片的欣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地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3.通过野外实践(秋游仪征雨花石产地和六合方山等地)和常见岩石、矿物及化石的收集与识别,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精神。
[教学重点]1.岩石的成因,岩石按成因的分类;2.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3.内力作用与构造地貌、外力作用与外力地貌。
[教学难点]1.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2.背斜成谷与向斜成山。
[教学方法]
1.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地质过程(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2.丰富而典型的地貌景观照片的展示;
3.实物教学。先布置各班学生收集岩石和矿物,贴上纸条,写上其种类、名称和自己姓名;教师同时准备好鸭蛋大花岗岩、玄武岩浮石、大理岩和含化石的页岩标本各4块(共16块)、以及少数砾岩、砂岩、石灰岩、板岩标本,以备教学之用。
4.自主学习法。“知识窗”中的内容,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相互协作共同探究,以获得对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力作用和外力侵蚀地貌的更全面和更深刻的认识。
5.野外实地考察教学。结合学生秋游,到仪征雨花石产地、登月湖和六合方山等地进行地质考察。
[学法指导]通过合作与交流,掌握知识,培养能力,解决地理问题,发展个性。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播放课件】PPT片一“地球的内部与外部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指导,知识回顾,介绍地球的六个同心圈层,导入新课。
【 承转 】本单元第一节的课题是“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可“地球的圈层结构示意图”上好象没有岩石圈这一圈层啊?那么,岩石圈究竟是指地球的哪一部分呢?
【 板书 】一、岩石圈的结构  
1.岩石圈的范围
【教师讲解】PPT片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楔形示意图”。地幔上部的软流层是岩浆的重要发源地。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是由岩石组成的,地壳也是由岩石组成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地球的岩石圈。
【 板书 】2.地壳分层与地壳厚度的变化
【学生自学】阅读课本第二、三小节,观察课本图2-1-2。
划分依据 位置 化学成分 密度 分布特点
硅铝层 地壳上层 氧硅铝为主钠钾也较多 较小 不连续圈层
硅镁层 地壳下层 镁铁钙成分相对较多 较大 连续圈层
地壳的结构特点 地壳厚度不均;分上、下两层,硅铝层分布不连续。
【学生归纳】




【 板书 】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1.岩石圈的组成
【学生活动】教师将4块贴着A字的花岗岩标本和4块贴着B字的玄武岩浮石标本分别发给单号组和双号组的第一排同学手里,将4块贴着C字的含化石的页岩标本和4块贴着D字的大理岩标本分别发给单号组和双号组的最后一排同学手里,要求他们在20秒的时间里仔细观察它们的外观与结构特征,思考它们的名称、类型与成因。看完后,立即传给后面或前面一位同学。每组每人都看完后,单号组与双号组交换标本,继续上述过程。提问与回答:A:花岗岩,B:玄武岩,C:页岩,D:大理岩。
【播放动画】“侵入型和喷出型岩浆岩的形成”
【学生思考】花岗岩与玄武岩结构特点和坚固程度有何不同?成因?(结晶时间与晶体颗粒大小的和岩石坚硬程度间的关系)
【播放动画】随着地壳的上升而出露于地表的各类岩石,在风吹、雨打、日晒和生物作用下,逐渐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再被风、流水等搬运到地壳拗陷下沉的地区沉积成一层层的沉积层,进而固结成沉积岩。
【观看照片】“地层中的砾岩层、砂岩层、页岩层与煤层”
【学生思考】沉积岩的结构特点?(成层构造、常含化石)。为什么说沉积岩能很好地反映地球历史?为什么说岩层和化石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文字”和“插图”?
【播放动画 观看图片】岩浆活动、地壳下沉导致的高温高压,引起原有岩石中矿物成分、结构和性质的改变,从而形成变质岩,如石灰岩受热变成大理岩。
【学生思考】刚才看过的大理岩标本与我们校园中的太湖石假山石灰岩的外观、结构特点和坚固程度有何不同?成因?(晶体颗粒大小与岩石坚硬程度的关系)
【播放动画】由各种岩石变质成的变质岩,如果继续随地壳运动下沉到地下更深处,就会在地下深处重新熔化,又形成新的岩浆。新岩浆又可能上升冷凝,生成岩浆岩。如此周而复始,形成一个完整的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 板书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学生活动】利用PPT片上的简单框架图,学习绘制简单的“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见右图,粗箭头及其序号由学生画出,其余由老师给出),并说出每个箭头所代表的作用与过程,从而能阐述循环过程。(②隆起、风化、侵蚀、搬运、堆积,③沉降、固结成岩,④沉降、变质,⑤沉降、重熔)
【 板书 】3.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地理意义
【学生自学】自学P30页第2小节,归纳出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地理意义。
【学生自学】“知识窗”――“岩石、矿物与元素的关系以及地壳元素组成”
【教师补充】教师补充说明什么是矿产,矿物与矿产的关系,以及矿石与岩石的关系。
【观看组图】“花岗岩的装饰材料图形”、“大理岩的装饰材料图形”
【课堂练习】略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观看PPT组图,问:图中展示了哪些地貌形态类型?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它们变化不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 板书 】三、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学生看书归纳】
分类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作用的结果
内力作用 地球内部的热能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使地表高低起伏
外力作用 太阳辐射能 风化侵蚀搬运④堆积⑤固结成岩 削低高山填平盆地,地表趋平
【学生自学】“知识窗”――板块构造学说
【教师提问】洛杉矶过去多次发生大地震,科学家说,近年洛杉矶必有大震。请问这是为什么?(位于两大板块交界处,板块挤压使得地壳运动很活跃,并常导至地震。)
【 板书 】四、地壳运动→地质构造→构造地貌
【学生自学】什么是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有哪两种最常见的类型?
【 板书 】1.褶皱与断层
【学生活动】什么是褶皱?什么是断层?比较并阐述两者的联系与区别。说出它们各自形成了哪些地貌?
类型 概念 联系 区别 构造地貌
地质构造 褶皱 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后,发生弯曲变形 都是地壳运动的产物 岩层未丧失连续性 褶皱山脉、山岭、谷地
断层 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使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错动、位移。 岩层已丧失连续性 断块山、谷地、陡崖
【观看图片】“褶皱景观”、“断层示意图”、“华山中峰断块山”、“华山西峰北坡大断崖”。
【 板书 】2.褶皱的两种基本形态
【学生自学】归纳并填表比较
基本形态 岩层状况 形成的构造地貌
初期(内力) 后期(外力)
背斜 向上拱起 山岭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裂隙多,容易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 向下弯曲 谷地、盆地 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层变得紧实,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观看动画】背斜受张力后,组成背斜的每一层岩层的上表面都会形成许多裂隙,这就为后来的外力侵蚀创造了条件,最终成谷。
【学生讨论填表,教师讲解补充】学生讨论、归纳: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实际应用 找石油、天然气 找地下水 工程建设
隧道 隧道、水库
地质构造 褶皱中的背斜 褶皱中的向斜 褶皱中的背斜 避开断层




【 板 书 】 五、外力作用与外力地貌       
【学生看书回答】 1.外力作用的实施者(:流水、风、冰川、海浪等)
2.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作用)
3.本质上是哪几种能量?(:太阳辐射、风力、重力)
4.流水作用与流水地貌
【观看图片】看第一、二、三组地貌景观照片,要学生说出地貌名称、分析成因,判断其所属的地貌类型(沟谷,瀑布、峡谷,溶洞、石林;流水侵蚀地貌)。
流水地貌与风力地貌的对比
地貌名称 地貌类型 外力作用 主要分布地区
沟谷、瀑布、峡谷、溶洞、石林 流水侵蚀地貌 流水作用 湿润、半湿润地区
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流水沉积地貌
风蚀洼地、风蚀蘑菇 风力侵蚀地貌 风力作用 干旱、半干旱地区
沙丘、沙垄 风力沉积地貌
【观看图片】看第四、五、六组地貌景观照片,要学生说出地貌名称、分析成因,判断其所属的地貌类型(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流水沉积地貌)。
【 板书 】5.风力作用与风力地貌
【观看图片】看第七组地貌景观照片,要学生说出地貌名称、分析成因,判断其所属的地貌类型(风蚀洼地、风蚀蘑菇;风力侵蚀地貌)。
【观看图片】看第八组地貌景观照片,要学生说出地貌名称、分析成因,判断其所属的地貌类型(沙丘、沙垄;风力沉积地貌)。

【观看图片】看第九、十组地貌景观照片,要学生说出地貌名称、分析成因,判断其所属的地貌类型(冰斗、刃脊、角峰、冰川U谷,冰川侵蚀地貌;海蚀崖、海蚀穴、海蚀柱、海蚀平台;海蚀地貌)。

【 板书 】6.冰川、海浪侵蚀地貌
【 板书 】7.人类活动与地貌
【观看图片】看第十一组地貌景观照片(梯田、河渠、水库、黄河大堤,黄土塬附近的水土流失、山地滑坡),要学生说出地理事物的名称和成因。
【课堂练习】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