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在哪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第1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 1、知道力的普遍存在。
??? 2、知道力对物体运动和形状的影响,力有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 1、能够搜集事例,感受到生活中的力无处不在。
??? 2、通过一系列活动,探究力对物体运动和形状的影响,初步感受力的大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到乐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探究力对物体运动和形状的影响。
难点:体验力的普遍存在。
教具准备:
橡皮筋、铁线、橡皮泥、气球、一次性杯子等。
教学方法:直接导入法、实验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
同学们,老师非常高兴能够和大家一起走进科学探讨的殿堂!今天咱们来探讨跟力有关的知识---《力在哪里》
2、板书课题:力在哪里
【设计意图:直接让学生明确所要学习的内容和任务。】
二、自主探究:
(一)、寻找力,体验力的普遍存在
1、播放视频。
2、出示教材第40页的四张图片,并提问。
3、提问:力究竟在哪里?它是什么样的?你看得见吗?(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力是无形的,我们只能感受到力的存在。)
4、启发:你能找出身边的力,或者“制造”出力来吗?
5、学生讨论,回答。(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进一步巩固力无处不在。)
6、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力是无形的,它无处不在。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寻找力的过程中,体验力的普遍存在和力的作用。】
(二)、研究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1、谈话。
2、出示活动要求:
(1)让静止的弹子动起来;
(2)让运动的弹子滚得快一点或者停下来;
(3)怎样让运动的弹子拐弯。
3、开始活动:学生实验,并完成表1。
4、小组活动反馈。
5、小结:
(1)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
(2)力可以使物体由运动变为静止(或由静止变为运动);
(3)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熟悉的实验中,充分体会认识到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三)、研究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
1、活动导入:每个小组把分别橡皮泥弹珠放在桌面上,用手用力一按,你发现了什么?
2、问题一:现在的橡皮泥和刚才的橡皮泥弹珠相比,什么发生变化?是什么使它发生了变化?
问题二:力能使其他物体也发生类似的变化吗?
3、学生实验,并完成表2。
4、小组上台汇报交流。
6、小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设计意图:让学生实验过程中,充分认识到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四)初步感受力的大小
1、谈话:现在我们来玩个小游戏---掰手腕,比一比,谁的力大?
2、游戏活动。
3、提问:掰手腕获胜的关键是什么?
4、小结。
【设计意图:让学生游戏过程中,充分感受力有大小。】
三、扩展延伸
1、提问。
2、测力活动。
四、课堂小结
其实生活中测力的仪器还有很多很多,如:拉压测力器,弹簧测力器,防辐射测力仪等,下节课咱们将进一步研究如何测量力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