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点;利用典型材料,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对物体进行感知,通过捏、压、挤、拉等动作,体会这类物体的共同属性:在外力作用下形状会发生变化,去掉外力后会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总结出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弹性。
2、能够通过实验感受弹力的大小与方向;感受形变物体的弹力。
科学知识:
1、认识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会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的样子;
2、认识弹性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弹力;从而认识物体的弹性,建立弹性、弹力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去研究生活中的有关弹性现象;
2、??乐于与同伴交流、研究,感受观察、实验之后收获的乐趣。
?
?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软排球、课件、学生实验记录单。
学生准备:海绵、橡胶管、金属片、弹簧、木尺、塑料小尺、气球、橡皮。
?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弹性,知道物体受力时,形状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的形状。
难点:对弹力和弹性的区分。
?
环节设计:
一、巩固复习,质疑引入(5)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力,那么力对物体产生什么影响??学生回忆,调取已有知识。
2、??这里有一个软排球,谁有办法让它的形状发生改变?(请三名同学到前面来操作并要求保持状态)
3、其他同学仔细观察:软排球发生了什么变化?(依据学生的回答介绍体积这一概念)
4、我们做了什么使软排球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挤、压、按···)这都是给这个物体施加了什么?(力),产生的这些力我们都叫做外力。
5、质疑:那么物体形状改变以后呢?(出示课题)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物体形状改变以后。
【设计意图:调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巧妙地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去关注物体的形变这是本课学生学习的起点,所以在开课阶段,教师通过提问直接和学生一起回忆关于力的知识,然后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将学生的眼球引入软排球的变化。这个演示实验是部分学生做的、现象很明显,学生一下子就投入到一种有目的的观察、思考之中,位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思维、情感的良好基础。】
二、观察、初步感知
1、现在请同学们注意,静静的观察,前面的三个同学去掉力之后软排球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我们再观察一遍:请三位同学施加一个力给软排球,再撤掉这个力。
2、请同学们描述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3、追问:软排球怎么恢复到原来的样子的?(去掉外力)
4、原来软排球具有这样的本领(板书:本领),现在谁来说说软排球具有的本领是什么?(板书:外力作用时,形状或体积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恢复原来形状或体积)
【设计意图:学生的感知是建立在多次感官刺激基础之上的,三位学生不同的施力方式、软排球的变化引起学生高度关注,反复两次的实验再现,让学生的脑海中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从简单的表象引发学生对概念的思考,学生在这种引领下初步感知到弹性这一概念。同时,这种实验思路(即施加外力,观察变化,撤掉外力再观察变化,在比较中分析现象,思考本质),渗透给了学生,有助于接下来学生有效地进行分组实验,引领了学生的思维走向。】
三、实验、互动探究
1、提取前概念: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具有这个本领呢?你觉得还有哪些物体具有这个本领?谁来说说。
2、在实验、互动探究过程中认识弹性和弹力:
(1)认识实验器材:各组取出实验用具盘,说一说有哪些物品?学生汇报。
(2)学生提出假设:我们先来猜一猜,这些物品中,都有哪些物品具有和软排球一样的本领呢?把你们预测的结果填写到老师为你们准备的表格中(教师演示,讲解写法)。现在就眼睛看、脑袋思考、嘴巴讨论,小手不能先触碰物品,将你们讨论完的预测结果由组长负责填写在表格上,现在开始吧。
???学生讨论。
???现在谁来说说你们小组的预测结果?
???学生汇报。
(3)分组实验:
???了解实验要求和表格的实验记录单的填写方法。
???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实验现象,教师随机指导。
(4)交流实验情况:哪一组的同学愿意到前面展示一下你们的研究成果?请一个组的代表展示研究成果,在展示时,简要说明一下实验过程和结果。(分别选择实验结果不同的学生代表上来汇报)
预设:玻璃瓶到底有没有和软排球一样的本领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观看视频、学生体验。
(5)总结,建立弹性概念:想一下,这些物体都有着什么样的共同特征呢?(施加外力就是有形变,去掉外力后就会恢复到原来的样子)那物体的这种本领你们知道叫什么吗?(板书:弹性)
小结:看来几乎所有物体都是具有弹性的,只不过有些物体的弹性容易被我们看到,有些物体的弹性不容易被我们看到。就像我们的皮肤有弹性,是容易被我们看到的,而黑板的弹性是不容易被我们看到的,但是无论能不能被我们看到,它们的这个本领弹性能不能消失?
【设计意图:实验过程中提取学生的前概念、鼓励学生提出假设、自主设计实验方法有针对性地操作、观察、记录,利用实验记录单,帮助学生带着问题边实验边思考,在过程中感受弹性的存在,认识弹性这一概念的特征。有了这样比较充分的认知基础之后,教师和学生一起交流,建立弹性的概念。抓住学生思维的障碍点,以玻璃杯为例子,解释物体都有弹性,只是有的物体的弹性不容易被我们看到。这样不容易被看到的现象,通过教师准备的视频片段展示出来,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需求,也拓展了学生发现、研究的方法、思路,有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生活中弹性问题的兴趣。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建立概念的过程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从现象到本质,从明显到微弱,从身边到生活,在大量的事例中总结规律、形成概念。突破了本课教学的重点。】
四、体验、分析辨别
1、体验,感知弹力:拿出胶皮管,拉拉看,当你拉它时,你手上会有什么样的感觉?拉开10秒钟体会手上的感觉,再慢慢还原,注意安全。
2、交流并汇报:你拉它的时候,它愿意让你拉长吗?(不)那这个不愿意被拉长,要恢复到原来形状的力的方向是怎么样的?现在拿出第二张图表,边讨论边画出用力方向和这个不愿意被我们拉长的这个力的方向。
3、学生实验,交流。
这个不愿意被拉长,要恢复到原先形状的力,你们知道叫什么吗?(出示弹力的概念)谁来说说,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出现弹力呢?
4、分析辨别:我们怎样区分弹性和弹力呢?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汇报。
5、小结:弹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性质,而弹力必须是先让物体发生形变,才能产生这个使物体恢复到原来形状或体积的力。就像这个球一样,我们可以说它有弹性,但是没给它施加外力,它就没有发生形变,那么我们能不能说它有弹力?
【设计意图:弹性、弹力的区别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从学生生活经验中看,学生对这两个概念有混淆的可能,于是,教师设计在实际体验中感受并辨析二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反复体会,在体会中慢慢认识到二者区别。简单的“拿起拉开”“放下不动”,学生体会出二者的不同,形象生动易于被学生接受,促进了学生对概念的辨析。】
五、迁移应用(3)
1.谈话:你们可别小看这个弹性,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很多地方都应用到了弹性,?我们先来看几张老师带来的图片。
2.你还能举出一些例子么?
3.学生汇报,看来弹性和弹力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
【设计意图:学习是为了更好地生活,生活中处处是学问,身边充满着等待我们探究的奥秘,这样的理念在迁移应用环节中很自然地种植到学生的心田。不断地这样种植着,是我们科学教师的期待,我们的学生逐渐产生乐于研究的兴趣的。本课中,这个环节的设计就能够激发学生课后自主发现、探索生活中有关弹性的问题。】
三、总结评价(5)
1.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到这里了,课中你都有了什么收获?
?
?
板书设计:???????????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
??????
外力作用时,形状或体积发生变化
弹性
?????去掉外力,恢复原来形状或体积
?
弹力:恢复原来形状或体积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