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5.1.1认识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5.1.1认识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1-16 00:07: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1.1认识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根据问题情境寻找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能够分析归纳出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
数学思考:本节课提取学生切身体会的例子,渗透了数学建模思想和归纳、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
问题解决:能根据具体问题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并归纳出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在探究新知识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用数学的情感,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增进师生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难点:根据具体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用尝试、检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方程是刻画现实生活中等量关系的有效模型,方程思想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思想。在小学我们已经学习了如何利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一章我们将学习如何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较复杂的实际问题。(板书本章课题 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先和一元一次方程见个面,先认识一下它,看看它的长相。
(板书本节课题 5.1.1认识一元一次方程)
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游戏:
教师提问学生:请全体同学把你的年龄乘2减5,告诉我结果,我就能说出你的年龄,你信不信?(大多同学们不太相信,开始举手告诉老师结果,老师叫5名学生说结果依次告诉实际年龄)
师提问问题:你知道我是怎么得到的?
你知道老师的年龄乘2减5得数是多少吗?猜一下。
1.老师的年龄乘2减5得数是61,你能告诉老师今年多大了吗?
学生回答:方法1:(61+5)除以2;
学生回答:方法2:设老师的年龄为,则2X-5=61,得到x=33.
问题:两种方法有什么区别?
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师强调:
列算式:只用已知数,表示计算程序,依据是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列方程:可用未知数,表示相等关系,依据是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师提问:你感觉那种方法好?
让学生回答并说明原因。
师:我也感觉第二种方法好,其实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
师生共同总结并板书: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并指出判断方程应具备的两个条件:①等式;②含有未知数.
未知数:用小写字母x,y,z等来表示不知道的数,叫做未知数.
【设计意图】:当学生看到自己所学的知识与现实世界息息相关时,学生通常会更主动。
练一练:
1.判断下列各式是不是方程?
(1) 2a+b   ( ) (2)-2+8=6   ( )
(3) 5x> 6 ( ) (4) 3x-8 =0 ( )
(5) ( )   (6) x 2-2 x +10=0 ( )
师提出问题:刚才得出老师年龄是33岁,把x=33代入方程2x-5=61,左边的值与右边的值相等吗?(学生回答:相等)
师生共同总结: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处理方式: 让学生读题、审题,锻炼学生的审题能力;(1)引导学生抓住其中的等量关系“老师的年龄×2-5=61”,告诉学生把这个关系叫做等量关系.列出方程.通过老师和学生进行猜年龄游戏,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中的方程问题,从而认识一元一次方程的重要作用.了解方程的解的含义;判断是否为方程的解的方法:将解带入原方程,分别计算左边和右边,看是否相等.相等则为原方程的解.
检验一个数是不是方程的解的步骤:
1.将数值代入方程左右两边进行计算,
2.比较左右两边的值,若左边=右边,则是方程的解,反之,则不是.
设计抢答题:①是方程的解吗?
②是方程的解吗?
【设计意图】:加深“方程的解”定义的理解,为今后解方程检验起到铺垫作用,同时抢答能活跃气氛.
弄清楚这两个概念后,下面我们专门练习如何列方程:
(小黑板展示)情境一:小颖种了一株树苗,开始时树苗高为40厘米,栽种后每周树苗长高约15厘米,大约几周后树苗长高到1米?(只列方程)
问题:上面的问题中包含哪些已知量、未知量和等量关系?
学生回答:已知量:数苗开始的高度、将来的高度、每周长高的高度。
未知量:周数(长高的高度)
等量关系:树苗开始的高度+长高的高度=树苗将达到的高度.
问题:等量关系中有已知量、未知量,未知量用什么表示呢?
学生回答:字母表示,即设周后树苗长高到1米,则可列出方程:
问题:根据情境列方程的关键是什么?一般步骤是什么?此问题学生不一定能回答到,教师引导回答,这是为后面环节做好铺垫.
关键:找等量关系
一般步骤:①找等量关系;②设未知数,用字母表示;③列出方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列方程的关键与一般步骤,不仅解决了本节的难点,也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小黑板展示)情境二:某种足球现价200元,比原价上涨了15%,请问原价为多少元?(只列方程)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并在学案上做出答案.
解答:设原价为元,由题意得:
【设计意图】: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该题,让学生熟练列方程的一般步骤.
(小黑板展示)情境三:某长方形操场的面积是5850,长和宽之差为25,这个操场的长与宽分别是多少米(只列方程).
如果设这个操场的宽为,那么长为,由此可得到方程:

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在学案上.
(小黑板展示)情境四:甲、乙两地相距22,小明从甲地出发到乙地,每时比原计划多行走1,因此提前12到达乙地,小明原计划每小时行走多少千米?
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并写在学案上,同时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演板.
解答:设原计划每小时行走千米,则:
(二)、探究新知
议一议:几个情境得到方程:2x-5=61,
,,
哪些是你熟悉的方程?与同伴进行过交流。
2x-5=61,,有什么共同特征?
处理方式:启发学生观察上面所列方程2x-5=61,
,,.其中那些是你熟悉的方程?逐步引发学生回忆小学时所学方程的特点,旨在让学生自己归纳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并判断上述五个方程只有三个一元一次方程.结论的得出源于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分析,并不断地综合总结,体现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学生通过讨论归纳出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不仅能加深对一元一次方程定义的理解和掌握,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至此也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

学生讨论归纳出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教师板书):在一个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指数是1,而且方程中的代数式都是整式,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在这个定义中要注意两点:①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等式;②并且未知数的指数是1.
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1.分母不能含未知数;2.化简之后再判断.
设计意图:由问题1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思考所列的五个方程的特点:未知数的次数、位置不同;由问题2得出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在一个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指数都是 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三)、巩固提高
练一练:(小黑板展示)
2.判断下列哪些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
(1) x+y=2 ( ) (2) 3x-1=0 ( )
(3) y=3 ( ) (4)5x 2-2 x +18=0 ( )
(5) 2x-5x +1=0 ( ) (6) xy-1=0 ( )
设计意图:进一步强化本节的内容,即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
3.下列方程中,解为x=2的是( )
A. 3x+(10-x)=20 B. -x+3=0 C. 2x2+6=7x D. 5x-2=7
设计意图:进一步强化本节的内容,即方程的解的定义.
4.(看课本随堂练习题)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1) 在一卷公元前 1600 年左右遗留下来的古埃及纸草书中,记载着一些数学问题.其中一个问题翻译过来是:“啊哈,它的全部,它的,其和等于 19.”你能求出问题中的“它”吗?
解:设“它”为x,则
(2) 甲、乙两队开展足球对抗赛,规定每队胜一场得 3 分,平一场得 1 分,负一场得 0 分.甲队与乙队一共比赛了 10 场,甲队保持了不败记录,一共得了 22 分.甲队胜了多少场?平了多少场?
解:设甲队赢了x场,则乙队赢了(10-x)场.则。
处理方式:教师进行提示,帮助学生分析题意.本题只要求学生设列方程,不必求解.根据学情提出不同的要求,最后请两名学生说出自己所列的方程.
(四)、课堂小结
活动内容:师生互动,梳理本节内容.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
(2)领悟到那些解决问题的方法?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3)对于本节课的学习还有什么困惑?
处理方式:教师请3-5名学生总结,谈收获和困惑.以形成完整知识结构,培养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有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然后教师进行总结提升: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借助关键语句发现等量关系.
设计意图:梳理知识的内在联系,提炼思想方法,总结情感体验,从知识的学习,方法的领悟等方面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使学生将本节课所学知识纳入方程学习的知识体系.在一个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五)、课后检测题
1.如果=8是一元一次方程,那么m = .
2.下列各式中,是方程的是 (只填序号).
① 2x=1; ② 5-4=1; ③ 7m-n+1; ④ 3(x+y)=4.
3.下列各式中,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是 (只填序号).
x-3y=1; ② x2+2x+3=0; ③ x=7; ④ x2-y=0.
4. 某数的一半减去该数的等于6,若设此数为x,则可列出方程
处理方式: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随堂批改,对于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要单独进行辅导.最后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一位学生的正确答案和两名学生的典型错例,请一位学生进行讲解.最终以等级的形式评价学生.在学生解答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解题的正确性,方法的多样性.
设计意图:探究过程都应配有针对性的即时反馈,落实基础,结合激励性的评价,为后续的反馈、矫正准备素材.
(六)、布置作业
必做题:课本132页 第1、3题.
选做题:(趣味题)(只需列出方程)
我国明代数学家程大为曾提出过一个有趣问题.有一个人赶着一群羊在前面走,另一个人牵着一头羊跟在后面.后面的人问赶羊的人说:“你这群羊有一百只吗?”赶羊的人回答“我再得这么一群羊,再得这群羊的一半,再得这群羊的四分之一,把你牵的羊也给我,我恰好有一百只羊”.请问这群羊有多少只?
【答案:设这群羊有x只,则.】
设计意图:分层次的作业设置,旨在为学生搭建不同高度的学习平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发展需求,有利于个性化巩固提高的要求.
板书设计:
§5.1.1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方程 一元一方程的解一元一次方程 2x-5=61 练习 练习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