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__河中石兽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河干( gān ) 圮( pǐ )
棹( zhào ) 铁钯( pá )
木杮( fèi ) 湮( yān )
啮( niè ) 溯( sù )流
【解析】 注意“棹”的声母是“zh”不是“z”;“钯”不要读作“bǎ”,“杮”不要读作“shì”。
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D )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解析】 前三项均为代词,最后一项为助词“的”。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C )
A.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B.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C.果得/于/数里外
D.然则/天下之事
【解析】 C项的朗读节奏划分应为:果/得于/数里外。
4.按要求填空。
(1)古人对数字的表达和现在有所不同,比如“二八年华”指女子十六岁。“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这副对联的上联是清朝乾隆皇帝出的,暗指一位老人的年龄。当时名臣纪晓岚对了下联,联中也隐含这位老人的年龄。根据文化常识和数学知识,这位老人的年龄应是__一百四十一__岁。
(2)“析字联”是指对联中采用拼拆汉字形体的技巧,或分或合而成的对联。传说清代名士纪晓岚一次出游,见清泉汩汩,小溪潺潺,风景甚是怡人,便驻足欣赏。又见一位老樵夫在溪边休息,恰逢其小女送饭而来。如此情景令纪晓岚心头一动,随口吟出一联:“白水泉边女子好,少女最妙。”没想到老樵夫听了也应声对出一联:“山石__岩__下古木__枯__,此木为__柴__。”纪晓岚听罢,与老樵夫相视而乐。请根据对联与汉字的知识,将老樵夫对出的一联补充完整。
【解析】 (1)上联中两个甲子年是一百二十岁,再加上“三七岁月”即二十一岁,所以是一百四十一岁。下联中“古稀双庆”即是两个七十岁,“一个春秋”即一岁,所以也是一百四十一岁。(2)上联中采用了拼拆汉字形体的技巧,将“白水”组成“泉”字,将“女子”组成“好”字,将“少女”组成“妙”字。所以将下联中“山石”组成“岩”字,将“古木”组成“枯”字,将“此木”组成“柴”字。由此可完成填空。
5.《河中石兽》这篇文章“寓意于事”,即借一件事来阐述一个道理。请你也采用这种方法,通过叙述一件事来阐述一个道理。
示例:有一个猎人,在湖边张网捕鸟。不久,很多大鸟都飞入了网中,猎人非常高兴,赶快收网准备把鸟抓出来。没想到鸟的力气很大,反而带着网一起飞走了,猎人只好跟在网后面拼命追。一个农夫看到了,嘲笑猎人:“算了吧,不管你跑得多快,也追不上会飞的大鸟呀。”“如果网里只有一只鸟,那我是抓不到的,”猎人边跑边说,“可是我有把握抓到这群鸟。”结果他真的抓到了。因为到了傍晚,网里的鸟都开始往不同方向飞,它们都想飞回自己的巢。有的想往森林飞,有的想往沼泽飞,而也有想往田里飞的。结果它们很快就和网一起掉在地上,通通被猎人抓起来了。
一开始,落网之鸟为了活命,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劲往一处使,所以成功地飞上天空。到后来,鸟儿们四分五裂,各怀私念,没有了团结一致的合力,坠落下来也是自然的道理。这虽然只是一则故事,但道理却是显而易见的:只有团结才能产生力量。
阅读《河中石兽》,完成6~9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面对)
B.二石兽并沉焉(合并)
C.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寻找)
D.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停止)
【解析】 B项“二石兽并沉焉”意思为: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并”的释义为“一起,一并”。
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D )
A.是非木杮 安能辨我是雄雌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以为顺流下矣
C.一老河兵闻之 无丝竹之乱耳
D.山门圮于河 求二石兽于水中
【解析】 答题时需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解释出相关字词的含义,然后总结归纳得出答案。A项中“是”的意思分别是:这/判断动词,是;B项中“为”的意思分别是:被/认为;C项中“之”的意思分别是:代词,这件事/助词,不译,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D项中“于”都是“在”的意思。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暴涨的流水带走呢?
(2)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9.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示例:遇事不能主观推论,要实事求是,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意思对即可)
【解析】 文中的主旨句是“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用自己的话概括就是: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做出主观的判断。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
农夫与行者
道旁有甫田,农夫耕之,数息而后一锄。行者见而曰:“甚矣,农之惰也!田且甫矣,数息而后一锄,将终岁无能为乎!”农夫闻之,招行者曰:“余将老于农矣予,而莫知所以耕,子可示我以耕之道乎?”行者于是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未及移时,而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徐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难也!”农夫曰:“非耕难乃子之术误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行者服而退。
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行者于是解衣下田(过路的人)
B.而气竭汗雨(尽、完)
C.徐谓农夫曰(告诉)
D.行者服而退(退出)
【解析】 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意思。A项句意为:过路人于是就脱下衣服走到田里。解释正确。B项句意为:力气用完了,汗如雨下。解释正确。C项句意为:慢慢地对农夫说。解释正确。D项句意为:过路人心服口服地离去了。“退”应是“离去”的意思。
1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非 耕 难 乃 子 之 术 误 矣 人 之 处 事 亦 然 欲 速 则 不 达 也
非耕难/乃子之术误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
【解析】 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本句句意为:不是耕地困难,而是你的方法错了!人处理事情也是这样,想要刻意追求速度反而达不到目的。据此划分即可。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余将老于农矣予,而莫知所以耕,子可示我以耕之道乎?
我一辈子种地,快要老死在这上面了,可是到如今也不知道怎样耕地,你可以把耕地的方法示范给我吗?
【解析】 注意本句中重点词有:将(将要);莫(不);所以(用来……的方法)。
13.结合文章内容,你认为行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示例:行者是一个眼高手低、缺少实践经验的人。(意思对即可)
【解析】 解答时,在把握全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文中过路人嘲笑农夫的耕地方法,在用自己认为的耕地方法实践之后,发现自己所认为的方法是错误的。农夫多年耕地经验告诉人们做任何事,刻意追求速度反而会达不到目的。这则故事的寓意就是实践出真知,欲速则不达。由此可知行者是一个眼高手低,缺少实践经验的人。
【参考译文】
农夫与行者
道路旁边有一大块田,有个农民在田里耕种,他喘几口气以后才挥一下锄头。有个过路人看见了就说:“你这个农夫真是太懒了!田地这么大,你喘几口气才挥一下锄头,就是到了年终也干不完呀!”农夫听了,扬手招呼过路的人说:“我一辈子种地,快要老死在这上面了,可是到如今也不知道怎样耕地,你可以把耕地的方法示范给我吗?”过路人于是就脱下衣服走到田里,喘一口气连挥几下锄头,每锄一下都用尽全身的力气。没有多长时间,他力气用完了,汗如雨下,气喘吁吁,连声音都发不出了,向前倒在田里。(他)慢慢地对农夫说:“我从今以后知道耕地的困难啦!”农夫说:“不是耕地困难,而是你的方法错了!人处理事情也是这样,想要刻意追求速度反而达不到目的。”过路人心服口服地离去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17题。
当止不止
有樵①者,山行遇虎,避入石穴中,虎亦随入。穴故嵌空②而缭曲③,辗转内避,渐不容虎,而虎必欲搏樵者,努力强入。
樵者窘迫,见旁一小窦④,仅足容身,遂蛇行而入。不意蜿蜒数步,忽睹天光,竟反出穴外。乃力运数石,窒⑤虎退路,两穴并⑥聚柴以焚之。虎被熏灼,吼震岩谷,不食顷⑦,死矣。
此事亦足为当止不止之戒也。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樵:打柴。②嵌空:深陷的样子。③缭曲:曲折缭绕。④窦:孔穴。⑤窒:堵住。⑥并:一起。⑦不食顷:不到一顿饭的工夫。
1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遂蛇行而入(一种动物)
B.两穴并聚柴以焚之(来)
C.虎被熏灼(炙,烧)
D.避入石穴中(躲)
【解析】 A项“蛇”意为“像蛇一样”。
15.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限划两处)
此 事 亦 足 为 当 止 不 止 之 戒 也
此事/亦足为/当止不止之戒也
【解析】 划分节奏主要依据句子含义及其结构。结构上一般是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之间、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要停顿。本句的主语是“此事”,谓语是“为”。该句句意为:这件事足以让那些应该停止却不停止的人引以为戒了。据此划分即可。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意蜿蜒数步,忽睹天光,竟反出穴外。
没料到(他)曲曲折折地爬了几步,忽然看见光亮,(他)竟然反而走出山洞了。
【解析】 注意本句中重点词有:意(意料);睹(看见);竟(竟然,居然);反(反而)。
17.老虎的死因是什么?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老虎之死,在于贪也,欲望烧毁一切。如果老虎退一步,虽不能吃樵夫,但却可保全性命。凡事应当环顾全局,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如果为了某种利益而一意孤行,其结果也许会事与愿违。
【参考译文】
当止不止
有个打柴的人,在山里走着走着遇到了一只老虎,他就躲到一个石洞里,老虎也跟着他进了洞。石洞本来就幽深而曲折,打柴人辗转向里走,洞渐渐地容不下老虎了,可是老虎一心想吃了打柴的人,就拼力强行向里走。
打柴人十分困窘急迫,他看到旁边有一个小洞,仅能容下一人,就像蛇一样爬了进去。没料到(他)曲曲折折地爬了几步,忽然看见光亮,(他)竟然反而走出山洞了。(打柴人)就用力搬来几块石头,堵住老虎的退路,在两个洞口架柴堆用烧柴堆(的方法来熏老虎)。老虎被烟火熏烧,怒吼声震动山谷,不到一顿饭的工夫就死了。
这件事足以让那些应该停止却不停止的人引以为戒了。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8~21题。
哀溺文
永①之氓②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③之溺大氓④者乎?
【注释】①永:唐代地名,今永州。②氓:民,百姓。③大货:非常多的财物。④大氓:有钱有势的人。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永之氓咸善游____都____
(2)中济,船破,皆游____渡,渡河____
(3)有顷,益怠____疲惫____
(4)遂溺死____于是,就____
【解析】 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1)句意为:永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咸:都。(2)句意为:渡到江中时,船破了,船上的人纷纷游水逃生。济:渡,渡河。(3)句意为:一会儿,他更加疲惫了。怠:疲惫。(4)句意为:于是就淹死了。遂:于是,就。
19.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汝 愚 之 甚 蔽 之 甚 身 且 死 何 以 货 为
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
【解析】 注意本句中“愚之甚”“蔽之甚”“何以”的提示作用。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其中一个人虽然竭尽全力也不能像平时那样游得远。
【解析】 注意本句中重点词有:尽(竭尽,尽力表现出某种动作行为);寻常(平常,普通,这里指像平时那样游的得远)。
21.文中所写落水之人为何被溺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示例:不肯放弃腰中钱财而被溺死;它告诉我们不要过分看重钱财,在金钱和生命面前要懂得取舍。
【解析】 解答时,分要点归纳文言文大意,结合关键句子概括得出主旨即可。文中的“氓”因“腰千钱,重”而落后,最终精疲力竭而溺亡。他对钱财的贪婪使他不肯舍弃钱财来保住自己的生命,从而引发了作者“大货之溺大氓”的感叹。文章讽刺了世上那些贪财好利的人,如果不猛醒回头,必然葬身于名利场中。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即可。
【参考译文】
哀溺文
永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一天,河水突然上涨,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渡湘江。渡到江中时,船破了,船上的人纷纷游水逃生。其中一个人虽然竭尽全力也不能像平时那样游得远。他的同伴们说:“你最会游泳,现在为什么落在后面?”他说:“我腰上缠着一千文钱,很重,所以落后了。”同伴们说:“为什么不丢掉它!”他不回答,摇摇他的头。一会儿,他更加疲惫了。已经游过河的人站在岸上,又呼又叫:“你愚蠢到了极点,蒙蔽到了极点,自己快淹死了,还要钱财干什么呢?”他又摇摇他的头。于是淹死了。
我对此感到十分悲哀。如果像这样,难道不会有因为大的利益就淹死大人物的事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