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P55—56例1练一练
练习九第1---3题
.主备课人
张婷婷
总课时数
单元课时
1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使学生经历探索过程,理解并认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说明什么是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了解加法交换律的应用,并能应用交换律验算加法计算,初步体会加法运算律能使一些计算简便。
使学生经历在教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独立思考和研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发现并概括加法运算律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知识点落实)
二次修改
创设问题情境
出示例1主题图和条件。
提问::从例1里你知道了什么?
说明:我们从图中知道了参加运动的有男生和女生,分跳绳和踢毽子两项运动,而且已经了解了题中的具体数量。根据这些条件,我们可以提出问题来解决。那我们就利用这些条件来解决一些问题,学习加法运算的相关规律。
探索加法交换律
提出问题,列出算式。
出示:跳绳的有多少人?
提问:求跳绳的有多少人,可以怎么列示?(板书:28+17=45(人),17+28=45(人))
观察等式,初步感受
引导:仔细观察等号左右两边,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说明:两边都是加法,两个加数相同,得数也相同,但加数交换了位置。(板书:交换)
举例交流,概括规律
像这样在加法里交换加数位置,得数也相等吗?请你再写出几组这样的算式,算一算,如果相等就用等号连接(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引导:如果用字母a和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你能用式子表示上面的规律吗?试一试(板书:a+b=b+a)
小结:为了表示得更清楚,更简洁,在数学上通常用字母表示公式或规律。
探索加法结合律
接着出示问题:跳绳和踢毽子的一共有多少人?怎样列出综合算式?你想到几种方法?
引导列出:(28+17)+23=68(人),28+(17+23)=68(人)
提问:这两道算式分别先求什么,得数表示什么数量?两道算式相同在哪里,不同在哪里?
学生交流这些问题,师总结
像上面的算式能写成等式吗?为什么?
计算比较,发现规律
出示两组算式
引导:请大家先计算每组两题的得数,看看同一组的两道算式能不能用等号连接起来呢?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了?同桌相互说说你的发现。
说明:大家从上面的例子里发现: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引导: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你发现的规律用字母式子可以怎样表示?
让学生读一读等式,说说表示的意思。
小结:这个字母式子表示的规律是,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我们今年学习的第二个内容:加法结合律。
巩固练习
完成“练一练”
出示“练一练”,指名学生判断。
做练习九第一题。
让同桌同学先讨论各应用了什么运算律。
追问:你怎样发现第四道算式既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又运用了加法结合律的?
完成练习九第2题的第一小题
学生练习,要求先笔算,再用加法交换律验算。
交流:怎样应用加法交换律验算的?
说明:应用的加法交换律验算,就是计算后交换加数位置再算一遍,看得数是不是相等,如果相等计算正确。
完成练习九第3题
让学生根据题组,按运算顺序计算每组题,要求能口算的用口算,不能口算的用笔算。
提问:你发现每组两道算式的加数有什么特点?
说明:每组里的第二小题,后两个数的和正好是100,计算时可以直接用口算,计算起来比较简便。每组两题的计算符合加法结合律,所以应用加法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这就是我们下节课要进一步要学习的内容。
全课总结,交流收货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出示自学提示;
1.你能再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
2.观察这两个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3.你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来验证你的猜想吗?
想一想你能找到一个反例来推翻你的猜想吗?
4.你能用你喜欢的方式来概括你发现的规律吗?
师出示:两种算法(28+17)+23,
28+(17+23)
指名说说每种算法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追问:每个等式应用了什么运算律,说说自己的理由?
板书设计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 (a+b)+c=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