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土地改革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土地改革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1-15 12:39: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 土地改革
一、选择题
1.“地主凭借其占有的土地,对农民进行残酷剥削,农民一般要将其收入的50%,甚至70%~80%作为地租交给地主,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这段话阐述了土地改革的(  )
A.内容 B.原因 C.结果 D.作用
2.土地改革废除了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完成以后,全国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农具等。分配给农民的土地(  )
A.归国家所有 B.归集体所有 C.归乡镇所有 D.归农民所有
3.表格法是梳理历史知识的有效方法之一,下面是小明同学在学习《土地改革》一课时制作的表格,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
时间 开展地区 涉及人口 主要意义
1950—1952年底 全国农村 3亿多 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A.时间 B.开展地区 C.涉及人口 D.主要意义
4.歌曲《听妈妈讲过去的故事》中唱道:“那时候,妈妈没有土地,全部生活都在两只手上,汗水留在地主火热的田野里,妈妈却吃着野菜和谷糠……”这首歌曲反映的情况在全国大陆基本结束是在(  )
A.1948年底 B.1950年底 C.1952年底 D.1956年底
5.“精准扶贫”是当前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体现了党和国家始终重视“三农”问题的一贯原则。这一原则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最典型的表现是(  )
A.和平解放西藏 B.进行抗美援朝
C.实行土地改革 D.开展第一个五年计划
6.土地改革之前,农村占农户总数不到7%的地主、富农,占有总耕地的50%以上,而占全国农户57%以上的贫农、雇农,仅占有耕地总数的14%,处于无地少地状态。上述材料反映了土地改革的(  )
A.背景 B.内容 C.性质 D.影响
7.1950年秋,刚刚参加工作的王德明被要求前往山西临汾农村,他最有可能从事的工作是(  )
A.参加土地改革工作队    B.参加抗美援朝
C.参加开国大典    D.进驻拉萨
8.20世纪50年代,分到土地的农民们欢天喜地地说:“过去头顶地主的天,脚踏地主的地,现在都成我们的了。”“分了地,出了气,翻了身,见了天。”材料表明土地改革(  )
①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 
②得到了农民的拥护 
③废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④使农民获得了土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1950年冬,湖南省动工建水塘9.8万多个,修堤坝2.2万多座,修沟渠4000多千米,受益田地750万亩。辽宁金县三十里堡梅家村的翻身农民,昼夜不停地拉土垫地,把1000多亩盐碱地改变为良田,种上花生和棉花。这段材料反映了(  )
A.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了
B.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C.土地改革使全国粮食产量大大提高
D.土地改革使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10.下列有关土地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 B.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C.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D.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1.1950年6月,新中国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土改完成时,全国粮食总产量由1950年的132亿吨增长为1.63亿吨、人均粮食由1950年的239.4公斤增长为285.2公斤。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
A.新中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 B.生产关系的变革对生产力的推动
C.土地改革促进了国家工业化建设 D.生产的发展推动了新政权的巩固
12.1950~1952年行的土地改革运动据依据的法律文献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3.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是我国消灭封建剥削制度的深刻的社会变革,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下列表述中,不属于政治意义的是( )
A.彻底摧毁了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B.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C.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
D.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
二、材料分析题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农村占农户总数不到7%的地主、富农,占有总耕地的50%以上。他们凭借占有的土地,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而占全国农户57%以上的贫农、雇农,仅占有耕地总数的14%。
材料二 到1952年底,全国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约7亿亩土地和大量其他生产资料,免除了每年向地主缴纳的3000多万吨粮食的地租。
(1)材料一反映的突出问题是什么?这种局面是在何时开始改变的?(3分)



(2)材料二中“全国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约7亿亩土地和大量其他生产资料”,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采取的哪项重大举措的成果?其法律依据是什么?(2分)


15.读图,回答问题。

(1)两幅图片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的什么历史事件?(2分)



(2)这一历史事件完成前后农村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什么明显变化?(2分)



(3)用简短的语言概括该历史事件对当时我国农民、农村、农业带来的变化。(3分)



(4)当今我国农村出现土地抛荒现象,农村经济发展出现瓶颈。综合以上图片及问题,你认为要实现我国农村经济的新发展,应该怎样做?(2分)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什么要进行这种改革呢?简单地说,就是因为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这就是我们民族被侵略、被压迫、穷困及落后的根源……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人民就不能得到革命胜利的基本果实,而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这就是我们要实行土地改革的基本理由和基本目的。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材料二 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耕耘和收获,农民的积极性大大提高。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年增长26.9%。
(1)材料一中“原来的土地制度”有什么消极作用?(2分)


(2)根据材料一,指出党和国家实行土地改革的目的是什么。(2分)




(3)材料二中数据的变化,说明了什么?(2分)






第3课 土地改革
1.B 
2. D
3.B 
4.C
5.C 
6.A
7.A 
8.D 
9. D
10.C
11.B
12.C
13.C
14.(1)在封建土地制度下,地主、富农掌握了大部分土地,广大农民却极度缺乏土地。1950年开始改变。
(2)土地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5.(1)土地改革。
(2)土地改革前土地绝大部分归地主所有,土地改革后土地归农民所有,即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①农民得到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改变了农村萧条的景象;③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
(4)①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②实现制度创新,实行土地流转。(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亦可)
16.(1)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3)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