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蒙山中学:何燕萍
【文本分析】
1.《拿来主义》在教材中的地位
??《拿来主义》是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在整套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中,论述类文本只有两个单元(文言文除外),这是第一个单元,主要学习社会科学方面的随笔和杂文。《拿来主义》被放在本单元之首,开启了高中阶段对论述类文本的学习,可见其重要的教学地位。当然,论述类文本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在初中已有所学习,了解了议论文的三大要素以及论述的基本模式。因此,在对这篇衔接初高中论述类文本的重要篇目的设计,教师既要考虑到学生本身的知识储备,又要让学生在原有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论述类文本的解读能力。
2.课标、考纲对论述类文本的学习及考查要求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阅读这类文章,应在整体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选读其中的重要部分,“有侧重地进行探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还应“探究”文章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意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
论述类文本的阅读在现在的高考语文试卷中也占有相当的比例(总分的15%)。考试说明对本考点的要求为:理解,B级,分析综合,C级。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杂文的特点
《拿来主义》是杂文。杂文是一种直接、迅速反映社会事变或动向的文艺性论文。特点是“杂而有文”,短小、锋利、隽永,富于文艺工作者色彩和诗的语言,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在剧烈的社会斗争中,杂文是战斗的利器。鲁迅先生的杂文就如同“匕首”“投枪”直刺一切黑暗的心脏。在和平建设年代,它也能起到赞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针砭时弊的喉舌作用。比如《庄周买水》、《剃光头发微》等文章就是如此。
杂文虽包括在“议论文”之中,但它属于文学作品一类,是文艺性的论文,是社会评论、文化评论,是政论与散文相结合的边缘文体。杂文本质上是说理的,但又和一切文学作品一样具有形象性,倾注了作者的感情,因而又具有文学的艺术魅力。战斗性与愉悦性的和谐统一,论辩性与形象性的有机结合,幽默、讽刺与文采的巧妙运用,短小精悍等,这些都是杂文的显著特点。
《拿来主义》的教学,首先要把握杂文的文体特点,从杂文的特点出发,容易理解、欣赏杂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杂文本质上是说理的,可以运用逻辑思维去阅读杂文;杂文又是形象地说理的,因此又要运用形象思维去阅读杂文。鉴赏杂文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选材立意的“大”与“小”,大中取小,小中见大;艺术构思的“虚”(讲道理)和“实”(举实例),以虚统实,以实带虚;行文布局的“开”与“合”,合而能开,开而善合;语言文字的“庄”与“谐”,庄而能谐,庄谐并作。一般来说,鉴赏杂文,要熟悉杂文的时代背景。然而,优秀的杂文,它所概括出来的社会“类型”具有超越时代的普遍意义;在这个意义上,读者不熟悉时代背景,也可以把握杂文的实质性内容。
【文本解读】
1. 主题思想
《拿来主义》通过对“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的论述后,引出“拿来主义”,强调了一味的闭关锁国,会导致落后,落后就会挨打;一味的“送去”,则有可能走上卖国之路;一味的接受“送来”,则意味着甘心接受文化、经济的侵略。“闭关”“送去”与“送来”不行,“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实行“拿来主义”。本文全面深刻地分析和论述了如何对待外国文化和中国文化遗产的问题,批判了当时统治当局卖国投降政策和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实行的文化侵略。
2.梳理文章思路
《拿来主义》一共有10个段落,第1段至第2段为第一部分,是提出问题;第3段至第5段为第二部分,是分析问题;剩下的部分是解决问题,具体说明如下:
第一部分(1-2):作者从陈述题目中提到的“主义”二字入手,旗帜鲜明地提出问。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但没有人说道:拿来!——很明显,作品一开始,就扣紧题目,“拿来”二字跃然纸上。
第二部分(3-5):对第一部分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
推行“送去主义”的结果,将会弄得我们一无所有,到头来只能向别人“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因此,“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作者否定了“送去主义”,进一步表明了自己持“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
第三部分(6-9):作者在“解决问题”的层面上,提出“拿来主义”的态度和方法。
作者先指出:拿来不同于“送来”,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再运用比喻:指出这样“拿来”,既不是孱头式的“徘徊不敢进门”,也不是昏蛋般“放一把火烧光”,又不是废物般地“接受一切”。最后,指出“拿来主义”者正确的做法,是要“占有,挑选”,即对于拿来的东西,要区别对待,有养料的,“吃掉”,有毒的“供治病之用”,徒有形式的,“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完全无用的,“走散为是”。
第四部分(10):总结全文。
第一句话“我们要拿来”是强调中心论点,也是扣题目。第二句话“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是概括“拿来主义”的态度和方法,而接着几句又补充了“拿来主义”者的素质“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由此看来,本文的思路是可以简化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般议论文的格式的。有了这种简化,本文的思路一目了然,不仅便于学生阅读,也便于学生模仿写作。
3.艺术特色
《拿来正义》虽然涉及到文化问题上一个很大、很重要的理论问题,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理论文章,而是一篇杂文。它除了全面深刻地分析和论述了如何对待外国文化问题,还针对当时的政治和文化现实状况作了尖锐的抨击。批判的矛头主要就是指向当时统治当局卖国投降政策和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实行的文化侵略。作为一篇杂文,它在写作上有以下特点:
第一,形象化说理。就是用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地论证道理,将抽象的道理化为具体的形象,使人容易理解,容易接受。鲁迅是最善于运用这一手法的,在这篇杂文中,“拿来主义”的提出,本身就是将抽象化成了具体;“拿来”,是很形象和通俗的。他用接收一所大宅子来比喻批判继承,把这个在文艺理论上颇要费一些力气才能说清的道理几句话就论述得透彻分明。本来,真正的理论问题并不一定都很艰深,只要论者对问题吃得透,加之语言生动,就能够深入浅出地把问题说清。鲁迅用大宅子来作譬,并进而以“鱼翅”、 “鸦片”、“姨太太”等来比需加选择的对象,不但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了,而且道理也再明白不过。鲁迅之所以能这样形象取譬,是因为他对要论证的道理和用来比喻的事物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都作了细致的观察和揣摩,作了大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和研究,看起来似乎随手拈来,实际上经过了艰苦的劳动。也正因此,鲁迅的杂文一般都形象性很强,具有很大的艺术感染力。
第二,善于揭露事物的矛盾。鲁迅写杂文,总是一针见血地触及事物的本质,尖锐地提出问题。本文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先用了不少篇幅说“送去主义”,历陈它的弊害,然后急转直下,亮出自己的观点。他针对“送去主义”提出要“拿来”, 又针对“送来”提出“拿来主义”,直到毫不含糊地提出“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道理丝丝入扣,论证层层深入,问题的本质也就毕露于读者面前。鲁迅杂文的论辩性和战斗性,给人以不可抗拒的逻辑力量,关键就在这里。
第三,含蓄。本文在论及文化上的批判继承问题时,观点态度都是十分明朗的,但涉及文化以外的政治社会问题,则有些闪灼其辞。这是因为鲁迅写这篇杂文时,由于当局的高压政策,文化界弥漫的“白色恐怖”,言路十分狭窄,在本篇中对于政治时事的一-些抨击只好含蓄地提到,如涉及当局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出卖,就只是点到即止。如后来说到帝国主义的“抛给’“”即所谓“送来”,作者欲言又止地却说一句“我这里不想举出实例。这都说明作者是有许多话要说的,但鉴于当时的文化专制,只好曲曲折折的透露一些。所以,可以说这篇《拿来主义》虽然主要谈的是文化问题,但决不仅仅是为文化问题而发,而是从当时整个的政治形势着眼的,文章之外,另有深意。这既可理解为鲁迅杂文固有的丰富含量,即矛头所向是文化问题,顺手带过又涉及其他问题,同时也可看作当时鲁迅写杂文不得不采用的“曲笔”。?
《拿来主义》是一篇不朽之作,鲁迅写这篇文章的时间虽已过半个多世纪,但读来仍感亲切。显然,在我国实现现代化的整个过程中,需要人们去重视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毫无疑问,读者们需要“拿来主义”。对于广大青年来说,正是在学科学长知识的时期,更需放开眼界,博采众长,尽量丰富自己,这就要“拿来主义”。读者应记住鲁迅在结束本文时的话:“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在高一阶段的学习,他们已经接触过鲁迅的文章——《记念刘和珍君》,所以对鲁迅的讽刺、幽默的语言风格有所了解,但是本文针对的事件距今时间较长久,而且这篇杂文并非直接阐述自己的观点,而且学生对议论文的把握程度还只停留在运用引证和例证这两种基本的论证方法来阐明一个观点的水平上,二其他的论证方法如因果论证法和比喻论证法还未掌握,学生把握起来还有一定难度。所以,教学时必须清楚地介绍有关背景,在梳理出文章思路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并结合当今中外文化交流的现象理解“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教学目标】
1.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
2.把握文中的比喻、讽刺、反语和特定环境中词语的含义。体会鲁迅杂文的尖锐流畅、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3.学习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感受鲁迅将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
4.学习对待文化遗产批判地继承的态度
5.把“拿来主义”与时代结合,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运用“拿来主义”。
【教学重难点】
1.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
2.对论证方法的学习
【教学方法】
课前预习法、阅读感悟法、细品深读法、讨论探究法、
知识迁移法、讲练结合法
【课前自主学习内容】
1.利用早读课反复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预习导学案内容,了解鲁迅及其作品集,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以及议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
3.阅读全文,整体感知,梳理文章脉络,概括主要内容
4.思考课后练习第一、二、三大题。
5.小组讨论交流,搜集与拿来主义相关联的文化现象或社会事件。
导学案中的部分预习内容如下
一、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字豫才。浙江绍兴人,20世纪中国重要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中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代表作品:
《呐喊》《彷徨》《狂人日记》《阿Q正传》《朝花夕拾》
杂文集: 《华盖集》《坟》《南腔北调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
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 《故事新编》
散文集: 《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二、写作背景: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6月4日。 当时,由于国民党反动政府对日本侵略者实行“不抵抗主义”,致使日本侵略者很快地占领了东三省、并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国民党反动派投靠英、美帝国主义,对外,出卖国家的领土主权,文化界也有一些反动文人,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在革命阵营内部,由于帝国主义长期的军事侵略、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一些人特别是青年人对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甚至有一种盲目排外的情绪。当时在对待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问题上,实际存在着两种错误态度:一种是全盘肯定,全盘吸收;一种是全盘否定,盲目排斥。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利于我国革命文化的发展的。鲁迅针对敌人破坏新文化发展的种种罪行,针对革命阵营内部某些人对待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的错误态度,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了两篇文章。一篇是《论“旧形式的采用”》,阐明正确对待古代民族文化遗产的态度;一篇就是《拿来主义》,着重阐明对待外国文化遗产的态度。这两篇文章可以说是“姊妹篇”。
三、体味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的尖锐讽刺的语言风格后,再去体味分析《拿来主义》的语言风格。
1.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
这是鲁迅对刘和珍等人被惨遭杀害时的一个概括。
“从容地转辗”,写她们临难不惧。
“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文明人”是反语,指帝国主义者,揭露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军阀对中国人民进行最野蛮、最残酷的屠杀。
“惊心动魄的伟大”是讽刺和讽刺反动派的,“伟大”是反语,“惊心动魄”一词,在鲁迅的有关“三一八”惨案的杂文中不止一次使用过,都是“骇人听闻的”意思。
2.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这两句话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把作者的愤怒感情推向顶点。
“惨象”和“流言”对举,“目不忍视”和“耳不忍闻”并提,概括了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残暴无耻和死难青年横遭虐杀的惨状。
“已使我”和“尤使我”又层层递进地写出了作者愤激之情。
四、议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
1 道理论证:运用讲道理的方法,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名言及被人们公认的科学原理、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观点。
例如《谈读书》(人教版九上课文)第十段: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有思想,逻辑修辞使人善辨。(这是对六门科学知识的作用进行论证,归纳出“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的结论。)
2 引用论证:“道理论证”的一种,引用名家名言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
3 假设论证法:就是针对所举的事物,从反面进行假设,进而推论论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从而有力地论证中心论点。
例如下面的一篇作文《学会反省,走向成功》中的片段: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项羽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赢得了最后的胜利,但是在人心的斗争中却败得一塌糊涂,这都源于他的刚愎自用,和缺少反省之心。人在失意时需要学会反省,人在成功的时候,也应学会反省。项羽在占领咸阳,成为霸主后,并没有认识自我、反省之心:不分析自己的现状,分清利与弊;不争取民心,凝聚力量;不听谏言,使人心离散。他火烧阿房宫,让人痛心,他屠杀无辜的秦国子民,让人愤怒;他斩杀自己的谋臣韩生,让人恐惧。他做了这些事情后还不思反省,不思悔改,慢慢地将自己的优势转为了劣势,最后落到了垓下之围,乌江自刎的下场。如果他善于反思反省,他自然不会“无颜面见江东父老”,自然能卷土重来,东山再起。
(画线部分使用了假设论证法,有“假如” “如果”“假如”等关键词,还使用了引用论证法,首句引用了蒲松龄写的对联内容)
4 因果论证:它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 因果论证可以用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
例如下面的一篇作文《逆境出人才》中的片段:
司马迁受宫刑之后,承受着身心的巨大折磨,感受着世态人情的炎凉,奋笔疾书,用充满血泪的文字写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才得以青史留名。为什么司马迁在逆境中能成就一番事业呢?是因为他在逆境中坚持不懈,努力奋斗,所以成就了一番事业。由此可见,逆境让生命升华,让生命闪光,让生命变得更有价值!(画线部分就使用了因果论证法,有“因为”“所以”等关键词,它分析了司马迁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的原因是他在逆境中坚持不懈,努力奋斗。)
5 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例如《师说》(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段中就有三组正反对比。
1.古今对比:写古之圣人从师学习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进行对比,结果圣益圣愚益愚
2.自身对比——写对其子择师而教之与对其身则耻学于师进行对比,结果小学而 大遗
3.地位高低之人的对比——写巫医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 进行对比,结果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三组对比论证法的作用:说明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
6 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例如《师说》(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段:
以孔子为例(有代表性、权威性,有说服力),指出古代圣人尊师重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
7 比喻论证: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也就是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论证抽象的观点正确。
例如《劝学》(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段:
1.“青出于蓝冰寒于水” 是指事物经过自然的作用或人为的加工,性质将发生变化,后者高于前者,用来比喻人们经过后天学习,其思想道德境界及智力发展程度将高于学习之前,即学习能提高自己。
2. 以“輮木为轮”比喻人的素质提高后,不会再退回到原来的状态,即学习能改变自己。
3.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中“受绳”“就砺”指学习的过程,“直”“利”是学习的结果,以此比喻人在经过学会后能规范自己,会发展得更好。
第二段连续用三个比喻句进行论证,以证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的道理。
特别注意:熟读熟记以上几种论证方法及对应的例子,通过课本中的例子,掌握论证方法,以运用到以后的议论文写作中。
四、复习《师说》一文的结构,然后在阅读完《拿来主义》后,再根据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试着梳理《拿来主义》的结构。
《师说》一文的结构如下:
1. 提出问题:古之学者必有师,即古代学者都从师学习。
2. 分析问题:
(1)从师的原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2)从师的标准: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从师的必要性: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
(4)耻学于师的现象严重及其危害:第二段中的三组对比中体现。
3.解决问题:圣人无常师,即要学习圣人孔子从师学习,不耻下问的态度:
(1)从行为上: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2)从语言上: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个课时:研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主旨,明确作者的态度
第二个课时:梳理脉络,引出议论文写作结构;分析论证方法,体味语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正式上课之前,我们先来进行一项小测试,考考同学们的英语水平。我在黑板上写出几个英文单词safa(沙发)、talk show(脱口秀)、fans ( 粉丝 )、vitamin(维他命)、radar(雷达),man show(闷骚)请同学们告诉我它们的中文意思。?
同学发现这几个单词有什么共同特点?它们的中英文读音是不是很相似?在现代汉语中,我们把这一类词叫做外来词,就是从外国语言借来的词,现在它们也是我们现代汉语词汇中的重要部分。我们现在看这些外来词或是由国外引入的许多东西时都习以为常了,有些甚至早已完全融入了我们的生活。然而,在一百年前的中国呢?那时候的的中国还处于刚刚开放的状态,很多外来事物如外来词、外来商品、外来文化疯狂地涌入中国,国人对待那些外来事物是一种什么的态度呢?是欣然接受还是盲目排斥,或者是其他的态度?很庆幸的是,伟大的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就写下了那时人们面对外来事物疯狂涌入时的态度,并且表达了自己对这些外来事物的看法。接下来就来看看鲁迅先生是怎么说的吧。
二、初读课文:
1.解读题目,引出文章思路
??从题目的词语组合看,“拿来”是表示具体动作行为的动词,“主义”是表示重大的理论和主张的名词,把“拿来”称之为“主义”,体现出鲁迅先生寓庄于谐的语言特色,鲜明形象的语言风格。从题目所表达的旨意看,拿来主义虽是个名词,但却具有动词的性质,隐含着一个很鲜明的判断,即实行拿来主义。题目读到这份上,也就读出了文章的主旨。议论文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具有针对性,这就要引导学生思考“拿来主义”是针对什么提出来的,必然激起学生的探求欲,此时趁热打铁,速读课文,学生很自然地能找到闭关主义、送去主义。至此可以完成题目的板书:“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拿来主义”,既而进一步探讨怎样“拿来”,“拿来”的意义,转入对课文的研读,不用细讲,文章的思路就已经非常清晰了。
2.整体感知,梳理文章结构,把握主旨。
请结合预习导学案中的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给本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次大意。
请学生代表先说,教师后评价及补充说明
第一部分(1-2):作者从陈述题目中提到的“主义”二字入手,旗帜鲜明地提出问题: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但没有人说道:拿来!——很明显,作品一开始,就扣紧题目,“拿来”二字跃然纸上。
第二部分(3-5):对第一部分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
推行“送去主义”的结果,将会弄得我们一无所有,到头来只能向别人“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因此,“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作者否定了“送去主义”,进一步表明了自己持“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
第三部分(6-9):作者在“解决问题”的层面上,提出“拿来主义”的态度和方法。
作者先指出:拿来不同于“送来”,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再运用比喻:指出这样“拿来”,既不是孱头式的“徘徊不敢进门”,也不是昏蛋般“放一把火烧光”,又不是废物般地“接受一切”。最后,指出“拿来主义”者正确的做法,是要“占有,挑选”,即对于拿来的东西,要区别对待,有养料的,“吃掉”,有毒的“供治病之用”,徒有形式的,“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完全无用的,“走散为是”。
第四部分(10):总结全文。
第一句话“我们要拿来”是强调中心论点,也是扣题目。第二句话“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是概括“拿来主义”的态度和方法,而接着几句又补充了“拿来主义”者的素质“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三、研读课文后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一)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1.本文在提出拿来主义前还提到哪些主义?它们的危害是?请完成下列表格内容。
让两个学生上黑板板书,其他学生将自己的答案与他们的答案进行比较,教师后询问学生们对此题的疑问,再对板书内容点评及补充
提到的主义 它的危害
闭关主义 闭关锁国 抱残守缺 落后挨打
送去主义 卑躬屈膝 卖国求荣 亡国灭种
送来主义 商品倾销 经济侵略 文化侵略
板书内容:
分析送去主义:
1. 只是送去,有来而无往——有悖于礼尚往来原则
2. 只是送去,定会沦为乞丐——要正视历史逻辑
分析送来主义:
1. 英国送来了鸦片
2. 德国送来了废枪炮
3. 法国送来了香粉
4. 美国送来了电影
5. 日本送来了小东西
外国送来的东西的特点: 糟粕渣滓、靡靡之音
送来主义的实质:是被动地接受,送来的都是糟粕渣滓,是对我国经济、军事、文化的侵略与掠夺
补充强调: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都有危害,所以我们要实行拿来主义
(二)那么“拿来主义“是什么,用原文句子回答。
第七段: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三)怎样实行拿来主义
1.第8-10段中一共写了几类人,他们对待大宅子的做法是?请用原文句子回答。他们被鲁迅比喻为哪种人?他们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是怎样的?请完成下列表格内容。
要求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利用圈点勾画法对内容进行梳理概括,
并请一个小组代表回答,另一个小组代表点评,教师最后补充。
几类人 对待大宅子的做法 他们被喻为哪种人 他们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
①孱头 反对宅子的旧主人,害怕被他的东西污染,徘徊不敢走进门 比喻懦弱无能,不敢选择、害怕继承的逃避主义者 不敢接受
②昏蛋 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以保全自己的清白 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斥,貌似彻底革命的人 彻底否定
③废物 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 比喻全盘吸收遗产中不良成分的投降主义者 全盘接受
④拿来主义者 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即占有、挑选) 比喻能够做到去其糟粕,吸其精华的文化继承者 辩证吸收
补充说明:
(1)在学生回答出前三类人后,插入一个问题:“大宅子”比喻什么?
明确:第8段中主要写了三种人对待大宅子的不同态度,这也就是写三种人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的态度。所以“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2)既然前三类人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都是错误的,那么哪些人的态度才是正确的?请从原文里找出来。
明确:引导学生再次阅读,写出第④类人——拿来主义者。
2.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方式是“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即占有、挑选),那么文中的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和姨太太等物体,哪些是需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的?为什么?
明确:回答以上问题前得先让学生做下面的连线题。
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姨太太等分别代表了什么,请在下面给它们找出相对应的内容,用线条连接起来。
(1) 大宅子 比喻文化遗产中的有益无害、精华部分
(2) 鱼翅 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部分
(3) 鸦片 比喻文化遗产
(4) 烟枪烟灯、姨太太 比喻文化遗产中既有益又有害的部分
明确:
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有益无害、精华部分,所以鱼翅要使用。
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既有益又有害的部分,所以鸦片要存放。
烟枪烟灯、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部分,所以烟枪烟灯、姨太太要毁灭。
3. 第8-10段主要使用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主要使用比喻论证法
(1) 先把中华文化遗产比作一所大宅子,然后正反两方面设喻,先反面设喻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①孱头:不敢进屋(不敢接收)
②昏蛋:放火烧光(全盘否定)
③废物:大吸鸦片(全盘接收)
作用:设喻之新颖风趣,讽刺之深刻犀利,说理之明白畅晓,令人过目不忘,回味无穷。
(2) 后正面设喻阐述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先占后挑,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①鱼翅吃掉:使用(精华部分)
②鸦片送药房:存放(利用其益处)
③烟枪烟灯:除送博物馆警示后人外,其他都毁灭(糟粕)
④姨太太:让其走散为是,毁灭(封建文化,糟粕)
作用:三类比喻把如何对待文化遗产阐述得深入浅出,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风趣,变陌生为熟悉,从而增强杂文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板书内容:
孱头:不敢进屋(不敢接收)
错误态度 昏蛋:放火烧光(全盘否定)
废物:大吸鸦片(全盘接收)
对待
文化 鱼翅吃掉:使用(精华部分)
遗产 正确态度:先拿来, 鸦片送药房:存放(利用益处)
占有挑选,烟枪烟灯:送博物馆警示后人,毁掉(糟粕)
创新使用 姨太太:让其走散(封建文化,糟粕)
5.所以作者在本文中的态度是?用原文句子回答。
明确“我们要学习“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
(1)他占有,挑选——先占后挑
(2)总之我们要拿来,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创新地使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就是怎样实行“拿来主义”。
课后作业:
按照以下几个问题,梳理这一节课的主要内容。
1. 拿来主义是什么
2. 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3. 怎样实行拿来主义。
第二课时
1、 复习梳理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议论文的写作结构
1.“拿来主义”是什么(第七段)
这是议论文中的“提出问题”,也就是提出中心论点。
4. 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这是议论文中的“分析问题”
1-6段: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都有危害,所以我们要实行拿来主义
5. 怎样实行“拿来主义”
这是议论文中的“解决问题”
8-10段:我们要学习“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 先占后挑,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也就是怎样实行”拿来主义“)
设题目的:让学生加强了解本文结构,并希望同学们将这个结构运用到以后的议论文写作中。
二、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哪些方法论证其观点?
因果论证:因为这些方法都不足取,所以要实行拿来主义;
举例论证:梅兰芳博士等;
类比论证:尼采自诩为太阳而发疯与中国某些人的自大的危害是一样可怕的,送去主义者的言论与尼采自诩太阳在本质上是相似的。
比喻论证:8.9段(第一课时内容)
(1)说一说:类比论证与比喻论证有什么区别?
明确:尼采与“送去主义”者是具有相同思想意识的人,属于同一类事物。用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从而阐明观点的方法叫类比论证法。它与比喻论证有明显区别:类比论证是同类事物进行比较,比喻论证是用不同类的、只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二者的区别一定要弄清楚。
(2)学以致用:说一说下面的作文片段中一共有多少论证方法。
善于反省,收获快乐。“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这是陶渊明在官场时的自我反省。在官场中,他看到了官场中的繁文缛节,他不想自己的思想与自由为之束缚;他看到同僚们的阿谀奉承,他不愿与他们同流合污;他看到了政治的黑暗腐败,他不能在这种浑浊的环境中坚持理想,他深深地明白:自己改变不了那样的环境,那就改变自己的心态,换一个环境生活。于是,在当彭泽县的第八十一天后,他终于辞官归隐。
回归田园后,他能获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之乐;也能尽情地享受“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自然风景;亦能自由地追求“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的生活志趣。如果他不善于反省,他有可能会一直生活在压抑而没有快乐自由的官场中,他的反省让他收获了快乐,也正是因为他的快乐自由,我们才有机会看到一篇篇不朽的田园诗,也为他的淡薄名利而肃然起敬。
明确: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假设论证、因果论证
强调:在一个人物论据中使用多个论证方法,这样可以体现议论的广度和深度,体现思辨能力,增强文章说服力
2、 完成书本第46页的课后练习三:下面几个句子中画线的词语用得准确、生动,有的含有讽刺的意味,试做分析。
注意:教师在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时要注重方法:
1.从词语的原义出发(可以举生活中和这个词相关的例子),且不能偏离文本;
2.深入研读,要引导学生品出语言的意境、意味
结合文体的特点、作者的语言风格等,再引导学生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
(1)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捧:活画出大师们毕恭毕敬、献媚讨好的奴性心理
挂:勾画出大师们大张旗鼓、自鸣得意的丑态
发扬国光:讽刺国民党、大师们一味送去作品,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丑恶嘴脸。
这几个字次都有讽刺的意味,深刻地揭露了国民党政府卑躬屈膝、崇洋媚外的奴性本质
(2)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这是反语,讽刺送去主义者由送物到送人,这并不是进步的体现,而是更加堕落,表明了作者的蔑视和不齿
(3)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都是反语,有讽刺意味
丰富:自诩,自欺欺人的体现
大度:媚外求宠,愚昧的体现
(4)我在这里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摩登”有幽默意味,捎带着表现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
(5)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磕头贺喜:描绘出做亡国奴的子孙后代。点头哈腰,摇尾乞怜的奴才相和无耻性。
补充:犀利的语言,讽刺幽默的风格,固然是高超的语言艺术,但更重要的是作者对事物的敏锐深刻的观察和思考,作者对敌人和封建思想的憎恶痛恨。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没有深刻的思想、强烈的感情,就不会有高超的语言艺术。我们应当透过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更深刻地理解鲁迅先生额伟大人格。
四、拓展延伸
将“拿来主义”与现实生活、时代结合,说说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哪些事情需要运用“拿来主义”。
明确:
1.对待外国的节日,日本动漫,日韩美剧等外来文化,我们要做到:
首先,我们要继承、发扬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其次,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前提下,我们应该要采取正确的方法对待外来文化:吸取外来文化中有养分的内容不能一概吸收,也不能一概否定。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吸收。
2.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好的一面,我们要摒弃或灵活改进,创新使用。
3.在交朋友的过程中,对于朋友提出的建议我们也应该坚持拿来主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对网络、小说、游戏等等,也可以实行拿来主义,批判地吸收,不要盲目沉迷于虚拟世界中。
5…….
五、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拿来主义》,我们都明确了对待文化的正确态度,那就是运用拿来主义;通过学习《拿来主义》我们也已经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思想深度,以及这种思想给我们带来的向上的冲击力量。没有思考就没有生化,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能吸取《拿来主义》中的精神养分,像鲁迅那样辩证地看待人与事,在现实生活中践行“拿来主义”。
六、课后作业
以“如何对待外来文化”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以对今天我们课上讨论的问题做一个总结,要求使用举例论证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法、因果论证法等论证法(不能少于3个论证法),还要使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个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