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及其利用》单元检测题
一、单选题
1.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常用方法。下列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A.有机物:甲烷、二氧化碳 B.碱:熟石灰、纯碱
C.混合物:自来水、冰水共存物 D.氧化物:水、二氧化锰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蜡烛火焰上方放一个瓷碟子,碟子底部有炭黑出现,说明蜡烛中含有碳元素
B.在生煤火炉时,可点燃木柴来引燃煤,是为了改变煤的着火点
C.化学反应常伴随着能量变化,并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是放热反应
D.做饭时,若燃气灶的火焰呈现黄色,锅底出现黑色,则需要调大灶具的进风口
3.下列物质所对应的用途不正确的是( )
A.石墨—用作高铁电刷 B.活性炭—制糖工业吸附色素
C.二氧化碳—冶炼金属 D.稀有气体—作保护气
4.关于燃烧与灭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油锅起火后向锅中放入菜叶的目的是降低油的着火
B.厨房天然气不慎泄露,可在室内拨打119请求救援
C.用嘴吹灭蜡烛主要原因是是移除了可燃物
D.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档案火灾
5.你认为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 )
A.石油、天然气属于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要合理利用和开发
B.“低碳”理念是为了引导全社会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设法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C.随着仿真实验室和数字处理技术的发展,研究的结论仍然需要通过实验来证明
D.物质本身并无优劣之分,但应用的方法和目的却存在好与坏的差别
6.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电器着火用水扑灭 B.室内起火时打开门窗通风
C.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D.进入久未使用的煤矿矿坑前做烛火实验
7.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主要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氧气用作助燃剂 B.用干冰作致冷剂
C.碳酸钙作补钙剂 D.一氧化碳作还原剂
8.自然界中氧气的循环如图所示,下列过程放在X处不合理的是( )
A.人和动物的呼吸 B.发展利用氢燃料
C.化石燃料的燃烧 D.植物的呼吸作用
9.目前,许多烘烤店都改用机制木炭作燃料。引燃机制木炭可以使用固体酒精,盖灭机制木炭可以用炭灰。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以达到机制木炭的着火点
B.酒精的燃烧会升高机制木炭的着火点
C.炭灰覆盖在机制木炭上可以隔绝空气而使其熄灭
D.机制木炭做成空心可以增大其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10.下列关于资源、能源利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最理想的清洁、高能燃料是H2
B.地球上水储量非常丰富,淡水资源取之不尽
C.我国稀土资源丰富,可随意开采
D.为快速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必须加速开采石油
1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为了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应彻底消除温室效应
B.废电池的回收处理,是防止废电池中的铅、镉、汞等重金属对土壤和水造成污染
C.高楼住宅发生火灾,可使用楼内电梯逃生,并拨打火警“120”
D.广泛使用酒精、沼气,既可解决能源问题,也有利于减轻温室效应
12.对下列事实的解释中,错误的是
A.气体可压缩储于钢瓶中分子数目变少
B.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现象不同氧气浓度不同
C.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
D.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不同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13.用化学知识解释成语“釜底抽薪”的说法中,合理的是
A.清除可燃物 B.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C.隔绝空气 D.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二、实验题
14.请结合图示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图中标有字母的仪器名称: ①________ ;②_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时应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其作用是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
(3)若B装置中固体为锌粒,②中加入_______试剂可制H2。要获得干燥的H2,应先将气体通过盛有_______的D装置,再用E装置收集,气体应从______ 端通入(选填“a”或“b”)。
(4)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来制二氧化碳,C相对于B装置的优点有________________。
(5)实验室常用氯化铵固体与碱石灰固体共热来制取一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的氨气(NH3),应选择的制备和发生装置是______。
三、推断题
15.下列物质均为初中常见物质,其中A能使带火星小木条复燃,B为黑色固体单质,C为黑色固体氧化物,F为紫红色固体单质,E为铁锈的主要成份,G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试回答下列问题:
(1)D物质为_____(填化学式)。
(2)写出D和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3)G物质的用途为:_____。
(4)A和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16.A是生活中常见的非金属,E是金属,B、C、D是化合物,它们之间有如下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反应条件已略去):
(1)写出有关物质的化学式 A_________,B_________。
(2)在①②③④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_______(填序号)。
(3)反应①、③的化学方程式是: ①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
(4)无色气体D的用途:____________(写一种)
17.下列有关物质及转化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其中A、B、 C、 D均为常见单质:
①一定量的 A在B中点燃可生成E和F的混合物,E、F均为无色气体,且有如下转化关系:B+E→F , F+A→E.其中E是常见的还原剂。
②C+B→G (C是最清洁的能源)
③E+K→F+D
(1)C、G的化学式分别是 _____、_____。
(2)写出A在B中燃烧可能发生的反应化学方程式(写一个) _________________。
(3)转化③工业常用来冶炼铁,反应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
四、科学探究题
18.彩漂洗衣液能够去溃、除菌,对白色织物的去渍效果尤佳。同学们在对其研究时发现其中含有过氧化氢,查阅资料后得知过氧化氢溶液具有漂白性,可漂白一些有色物质,实验小组对过氧化氢的性质进行了探究。
Ⅰ.不稳定性
过氧化氢在常温下便能分解,因此盛放过氧化氢溶液的试剂瓶内壁会有一些微小的气泡,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实验小组的同学向该过氧化氢溶液中加人了少量氧化铁,发现产生气泡的速度变快了,该实验_______(能、不能)说明氧化铁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Ⅱ.漂白性
[提出问题]过氧化氢的漂白性与哪些因素有关?
[进行猜想]通过阅读相关资料,你认为过氧化氢的漂白性可能与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有关。
[进行实验]
实验1:室温下用10%的过氧化氢溶液浸泡一块红色布条,浸泡时间与布条颜色变化
如下表:
浸泡时间 20 min 40min 60 min
布条颜色的变化 无明显变化 颜色稍变浅 颜色明显变浅
实验2:将红色布条分别浸泡在以下3种溶液中,现象如下表。
编号 ① ② ③
实验
布条颜色
的变化 (20min)
无明显变化 颜色稍变浅 颜色明显变浅
[解释与结论]
(1)实验1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2中,欲得出“其它条件相同时,升高温度可使过氧化氢溶液的漂白性增强”的结论,需要对比实验_________________(填编号)。
(3)实验2中,通过对比②③得出的结论是:其它条件相同时,___________。
(4)根据上述实验,推测“使用彩漂液时水温不宜超过50C”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五、计算题
19.济南地铁R1线于2019年元旦试运行通车,结束了省会城市没有地铁轻轨的历史,R1线济南地铁首列车为B2型车,车厢内采用密胺泡沫作为隔音隔热材料,它的隔音降热效果出众。密胺泡沫是由三聚氰胺(化学式C3H6N6)与甲醛(化学式HCHO)添加碱性助剂混合搅拌,通过交联反应制得的不熔的热固性树脂在高温环境下进行高速搅拌乳化后,在高温条件下进行固化得到的多孔结构的海绵体。试回答:
①三聚氰胺属于_____(填“有机物”“无机物”“氧化物”之一)。
②三聚氰胺由_____种元素组成。
③一个三聚氰胺分子中含有_____个原子。
④甲醛中所含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
⑤在三聚氰胺和甲醛中,所含碳元素的质量分数前者_____后者(填“大于”、“等于”、“小于”之一)。
20.碳足迹计算器能够简便查出人类活动所排放CO2的多少,并在屏幕上显示需要种植多少棵树木进行抵偿。某次使用天然气供暖所排放的CO2质量为3.52kg,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
请计算:
(1)这次供暖消耗甲烷(CH4)的质量是多少?_____
(2)若一棵树每天能吸收50gCO2,则上述使用天然气供暖所排放的CO2需要一棵这样的树吸收约_____天(结果保留整数)。
参考答案
1.D2.B3.C4.D5.A6.C7.B8.B9.B10.A11.B12.A13.A
14.酒精灯 分液漏斗 防止高锰酸钾进入导管 2KMnO4K2MnO4+MnO2+O2↑ 稀硫酸 浓硫酸 a 能使反应随时进行或停止 AE
15.CO CO+CuOCu+CO2 灭火等 2C+O22CO
16.C CuO ③ ④ C+2CuO2Cu+CO2↑ 2CO+O22CO2 用于灭火(用于制作碳酸饮料,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等合理答案均可)
17.H2 H2O C+O2CO2或2C+O22CO Fe2O3+3CO2Fe+3CO2
18. 不能 水温 浸泡时间 探究过氧化氢的漂白性与浸泡时间是否有关(合理即可) ①②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可以使过氧化氢的漂白性增强 温度高,过氧化氢的漂白性增强,会使衣服褪色
19.有机物 3 15 40% 小于
20.(1)1.28kg (2)7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