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春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测试:16短文两篇(附解析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春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测试:16短文两篇(附解析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1-15 21:4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6__短文两篇_
陋室铭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馨( xīn ) 鸿儒( rú ) 西蜀( shǔ ) 案牍( dú )
铭( míng ) 苔( tái )痕 陋( lòu ) 调( tiáo )素琴
【解析】 注意“馨”的韵母是“in”不是“ing”;“蜀”的声母是“sh”不是“s”;“铭”的韵母是“ing”不是“in”。
2.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词性变化及在句中的意思。
(1)苔痕上阶绿( 方位名词用作动词,长到上面 )
(2)无案牍之劳形(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神 )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D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解析】 划分停顿时,结合语句的意思在主谓之间、动宾之间划分停顿。A项应该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B项应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C项应该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课文理解填空。
(1)本文紧紧扣住“__陋室不陋__”立意,以“__惟吾德馨__”一句统领全篇,表达出陋室主人__高洁傲岸__的节操和__安贫乐道__的情怀。
(2)开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__类比__的方法,将名山、灵水与“陋室”相提并论,强调陋室具有“名”“灵”的性质。“__惟吾德馨__”一句为全文之“睛”。
(3)作者紧扣“惟吾德馨”对居室从__环境__、__往来人物__、__室中生活__三方面来描写,突出作者的美德。
5.假设你有一间书房,请你给自己的这间书房命名,并写一段文字说明命名的理由。(120字左右)
示例:有不为斋。
理由:“有不为斋”,是林语堂的书房名,里面寄予了林语堂的人生态度。他时时提醒自己:人生有所为有所不为,文人应该专注于某项事业,心无旁骛地研究学问,不能什么都涉足。所以我想向林语堂先生学习他的这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精神,专注学业,长大之后能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阅读《陋室铭》,完成6~8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惟吾德馨 (只)
B.可以调素琴 (协调)
C.阅金经 (指佛经)
D.无丝竹之乱耳 (使……乱,扰乱)
【解析】 B项不正确,调:调弄。
7.文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类比,拿“陋室”与古代贤人的居室比较,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像古代名贤一样具有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解析】 文章中心是写自己的“陋室”,最后提到“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是运用了类比的写法,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像古代名贤一样品德高尚,有志趣和抱负。
8.当今物质生活非常丰富,你是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趣的?
示例:当今物质生活日益丰富,我们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要保持节俭的生活态度,追求精神文明。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1题。
东坡先生墓志铭(节选)
苏 辙
予兄子瞻,谪居海南。四年春正月,今天子即位,推恩海内,泽及鸟兽。夏六月,公被命渡海北归。明年,舟至淮、浙。秋七月,被病,卒于毗陵。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慧林佛舍。呜呼!斯文坠矣,后生安所复仰?公始病,以书属辙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辙执书哭曰:“小子忍铭吾兄!”
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公亦奋厉有当世志。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嘉祐二年,欧阳文忠公考试礼部进士,疾时文之诡异,思有以救之。梅圣俞时与其事,得公《论刑赏》,以示文忠。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泽及鸟兽__恩泽,恩惠__
(2)以书属辙曰__同“嘱”,嘱托__
(3)辄能语其要__总是__
(4)疾时文之诡异__厌恶,憎恨__
【解析】 回答此类题目时,需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结合句意和所学知识进行推断即可。(1)句意为:恩泽遍及鸟兽。泽:恩泽,恩惠。(2)句意为:写信嘱托我说。属:同“嘱”,嘱托。(3)句意为:总能说出其中的要义。辄:总是。(4)句意为:厌恶当时浮华不实的文风。疾:厌恶,憎恨。
10.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文 忠 惊 喜 以 为 异 人 欲 以 冠 多 士
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
【解析】 回答此类题目时,需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结合句意和该句的结构进行划分即可。该句句意为:欧阳修又惊又喜,认为他是奇才,打算在众多士子中把他取为第一。注意动词“以为”“欲”等的提示。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
死讯传到各地,无论贤者还是愚人,大家都叹息流泪。
【解析】 本句重点词语有:闻(使……听到,可译为“传”);咨嗟(叹息)。
【参考译文】
东坡先生墓志铭(节选)
家兄苏子瞻,贬官居住在海南岛。四年春正月,当今天子登基,施恩天下,恩泽遍及鸟兽。夏六月,家兄受命渡海向北返回。第二年,乘船到淮、浙之地。秋七月,因病在毗陵去世。吴越的百姓,在集市上相聚而哭,当地的君子在家祭奠,死讯传到各地,无论贤者还是愚人,大家都叹息流泪。几百个太学生,相继到慧林寺院施饭给僧人。唉!当世文豪殒没,年轻人还敬慕谁呢?家兄刚得病时,写信嘱托我说:“如果我死了,把我葬在嵩山下,你替我写墓志铭。”我拿着信哭着说:“我哪忍心替我兄长写墓志铭!”
家兄十岁时,父亲到外地宦游,母亲亲自教授他诗书。他听到古今盛衰的历史,总能说出其中的要义。家兄也发奋努力,有用世之志。母亲高兴地说:“我有个好儿子。”等到成人,他通晓经史,每天能写几千字的文章。嘉祐二年,欧阳修主持礼部进士考试,厌恶当时浮华不实的文风,想办法改变这种情况。梅圣俞当时参与这件事,得到家兄写的《论刑赏》,拿给欧阳修看。欧阳修又惊又喜,认为他是奇才,打算在众多士子中把他取为第一。
爱莲说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濯( zhuó )       隐逸( yì )
淤( yū )泥 不蔓( màn )不枝
同予( yú  )者 噫( yī )
【解析】 注意“濯”的声母是“zh”不是“z”;“予”是多音字,此处同“余”,指“我”,所以应读作“yú”;“噫”不要读作“yì”。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A.晋陶渊明独爱菊 无独有偶
B.香远益清 精益求精
C.陶后鲜有闻 屡见不鲜
D.宜乎众矣 因地制宜
【解析】 A项中“独”的意思分别是:只/独个,一个;B项中“益”的意思都是“更加”;C项中“鲜”的意思分别是:少/新鲜、新奇;D项中“宜”的意思分别是:应当/适宜的措施。
3.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限划两处)
予 独 爱 莲 之 出 淤 泥 而 不 染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解析】 划分停顿时,结合语句的意思在主谓之间、动宾之间划分停顿。“予”是主语,“独爱”是谓语,“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是宾语。所以停顿应该是: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课文理解填空。
(1)作者从__生长环境__、风度气质、__体形香气__等方面描写莲花的超凡脱俗,赋予莲君子般的美好品格。“__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__”比喻君子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但又不以孤高自许。
(2)作者将菊、牡丹、莲一一拟人,分别说它们是__隐逸者__、__富贵者__、__君子__的化身,并借此再次表明自己不慕富贵、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3)这篇短文,采用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作__正衬__和__反衬__,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文章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5.吟诵古典诗歌,脑海中会呈现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即“诗中有画”。请从下面描写荷花的诗句中任选一句,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把它描绘成一幅美丽的画卷。要求:①紧扣诗句;②语言表达简明、生动;③运用一种修辞;④50字左右。
(1)十里荷花带月看,花和月色一般般。(杨公远《月下看白莲》)
(2)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
示例一:看那月光下的十里荷塘,绿波荡漾,一朵朵月色一般明净的荷花,宛如星星般在碧波中一闪一闪。
示例二: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片片荷叶中,仿佛只有一种颜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

阅读《爱莲说》,完成6~8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可爱者甚蕃(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只)
B.濯清涟而不妖(这里指清水)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沾染)
C.香远益清(好)
陶后鲜有闻(听说)
D.亭亭净植(竖立)
宜乎众矣(应当)
7.《爱莲说》一文赞美了莲如君子的很多优秀品质,下面选项中与文中表现的君子品质不完全相符的一项是( A )
A.勤勉上进坚韧不拔 B.刚正不阿不随世俗
C.正直谦逊美名远扬 D.庄重严肃受人敬重
【解析】 莲的品质集中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中,没有“勤勉上进坚韧不拔”。
8.“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当今之世知音少的慨叹,讽刺了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
【解析】 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的笔触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对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心理的鄙弃。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题。
黄生借书说
袁 枚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①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予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②后,俸去书来,落落③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为一说,使与书俱。
(选自《小仓山房集》)
【注释】①庋(guǐ):放置,保存。②通籍:指做官。③落落:多貌。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__停止__
(2)曰“姑俟异日观”云尔__等到,等待__
(3)予幼好书,家贫难致__得到__
(4)故有所览,辄省记__就__
10.文中“□”处原有一字,请根据上下文推测,最有可能的一项是( C )
A.其 B.以 C.而 D.乃
【解析】 该句句意为:我不能再看到它了!联系上下文,此处应为表顺承关系的连词。所以选“而”。
11.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一处)
往 借 不 与 归 而 形 诸 梦
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解析】 该句句意为:(我)到他家去借但(他)不借给我,回来以后我在梦中还出现向他借书的情形。根据句意可划分为: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也可根据“往”与“归”二字的对应关系进行断句。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只是我慷慨借书给别人和那姓张的吝惜自己的书舍不得借给别人,这一点好像不大相同。
(2)为一说,使与书俱。
我写下这一篇借书说,让它同出借的书一起(交给姓黄的年轻人)。
【解析】 注意重点词的翻译。(1)句重点词有:惟(只有);吝(顾惜,舍不得);类(相同)。(2)句重点词有:为(做);使(使,让);俱(一起)。
13.读完此文,对你有何启示?
示例: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要因为条件不利而却步不前,只要有志向,有决心,不利的条件,反而可以催人奋进,取得成绩;也提醒自己不要因为条件优越,而贪图安逸,养成不求进步的恶习,要珍惜时间,珍惜拥有的学习条件,好好学习。
【参考译文】
黄生借书说
读书人黄允修来(向我)借书,我把书交授给他并且告诉他说: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认认真真地)去读。你没听说过那些藏书的人(是怎样读书)吗?《七略》《四库》是天子的藏书,然而天子中读书的人有几个呢?那些搬运起来使牛累得流汗,放在家里塞满了屋子的是富贵人家的书,然而富贵人中读书的有几个呢?其余那些祖辈和父辈收藏的(书籍)、子辈孙辈随便丢弃的就不用说了。
(不只)书是这样,天下的事物(也)都是这样。不是自己的东西却勉强向别人借来,(他)一定担心别人催着要还,因而就显出忧惧的样子,抚摸玩赏那东西久久不能停止,心想:“今天存放(在我这里),明天(就要给人)拿回去,我不能再看到它了!”如果(这东西)已经被我所拥有,(我)一定会(把它)捆扎好放在高处,保存起来,说一些“姑且等到另外的日子再看吧”之类的话。
我小时候爱好读书,但是家里贫穷,很难得到书读。有个姓张的人藏书很多,(我)到他家去借但(他)不借给我,回来以后我在梦中还出现向他借书的情形,我那种迫切(求书的心情)就像这样。所以(只要)有看过的书就记在心里。(我)做了官以后,把薪俸花出去,把书籍买回来,屋里到处都堆放满了,白色的蠹虫丝迹时常覆盖书卷,这样以后我(才)感慨借书读的人是(那么)用心专一,而自己少年时候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如今姓黄的年轻人像我(从前)一样贫穷,他借书(苦读)也像我(从前)一样。只是我慷慨借书给别人和那姓张的吝惜自己的书舍不得借给别人,这一点好像不大相同。既然这样,那么是我本来不幸遇到了姓张的?而姓黄的年轻人本来幸运遇到了我吧?(姓黄的年轻人)懂得了(借到书的)幸运和(借不到书的)不幸运,那么他读书一定会专心,而且他还书也一定会很快。我写下这一篇借书说,让它同出借的书一起(交给姓黄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