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45分)
1.“这次会议标志着我们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历史性决策,中国历史的发展从此进入了新阶段。”上述材料中“这次会议”是( )
A.中共十三大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八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对中国人来说,绝不是一个普通概念,它不仅意味着历史性的关键抉择,也开启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伟大改革。”这里的“关键抉择”指的是( )
A.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实行对外开放,建立经济特区 D.顺应经济全球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3.2018年,我国将迎来纪念改革开放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40周年。下列属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的是( )
①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③提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④提出处理国际关系的五项基本原则。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4.这种责任制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但又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的。集体统一管理、使用大型农机具和水利设施,有一定的公共提留,统一安排困难户的生活……据此,无法得到的是( )
A.这种责任制建立在农民土地私有制基础上
B.这种责任制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这种责任制把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
D.这种责任制有利于个体和集体的共同发展
5.“过去是喊破嗓子打烂钟,出工最早九点钟。现在不用队长叫一声,上工天不明,收工点了灯。”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农村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B.人民公社被取消及乡镇政府设置变化
C.农业合作化向纵深发展 D.农村土地经营及分配权的变化
6.1984年3月24日,《福建日报》刊登了55名厂长、经理联名写给省委、省政府的一封公开信(见图)。这封公开信很快轰动全国。厂长、经理们的“呼吁”源于( )
A.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 B.平均主义的分配原则阻碍农业发展
C.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深入人心
7.1993年11月,中共中央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规定了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是( )
A.扩大国有企业规模 B.增加国有企业利润 C.变公有制为私有制 D.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8.电视剧《当家的女人》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村长带人搜查各家各户私养的羊、兔,割资本主义尾巴(指没收农民自己偷偷种养的农副产品),女主人菊香说:“都说上头政策已经放宽了,你们怎么还这样做呢?”该情节反映的历史时期大致处于(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B.农业合作化时期
C.“文化大革命”初期 D.改革开放前夕
9.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它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开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是( )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B.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C.内地—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
D.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10.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回顾我国对外开放的历程,1990年批准设立的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 )
A.深圳经济特区 B.厦门经济特区 C.珠海经济特区 D.上海浦东开发区
11.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邓小平,邓小平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之所以这样评价是因为邓小平( )
A.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作出了巨大贡献
B.为中国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C.为中国的外交事业作出贡献
D.实行改革开放,实现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12.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论述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中共十四大上,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
A.创办经济特区 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深化国企改革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经历了从“干部敲破钟,社员不出工”到“不用敲钟,不用派工,农民赛着往前冲”的巨大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B.农业合作社有利于农民的集体致富
C.人民公社体制适应了生产力发展要求
D.家庭联产承包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4.歌用《春天的故事》唱道:“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下列事件属于这股“春潮”的是( )
A.建立4个经济特区 B.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5.提出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明显增强的奋斗目标的会议是( )
A.中共十三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六大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仔细观察下列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中国共产党的哪次会议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2)图一与图二位于我国什么地方?反映的是我国改革开放时期在农村推行的哪一政策?。
(3)除了图三中提到的“深圳特区”外,还有哪几个地区被设为经济特区?后来党中央又把哪一个省设为经济特区?
(4)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请你谈谈对外开放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凤阳县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
年 代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粮食产量 5.02亿千克 6.70亿千克 7.15亿千克
材料二 在推进对外开放的过程中,设立经济特区是一个重大的突破。1980年,国家首先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这四个经济特区毗邻香港、澳门,与台湾隔海相望,历史上有出海谋生的传统,在海外拥有众多的华侨、华裔,便于发展外向型材料。
——摘编自中学历史教材
材料三 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途中,多次发表谈话,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特区姓“社”不姓“资”。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发展才是硬道理。
——摘编自中学历史教材
(1)材料一中,风阳县粮食产量三年跨了三大步,直接得益于哪一措施的推行?这一措施为什么能成功?
(2)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最早设立经济特区的是哪些省份?据材料二,说出经济特区区位选择的理由。
(3)材料三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有何影响?
18.探索、改革与民族复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年代尺
材料二 土地改革以后,我国的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当时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全,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四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这就影响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为此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三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阀。
——邓小平
(1)年代尺上改革开放的开端是什么?
(2)中国在1956年到1978年探索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遇到了挫折。在取得的巨大成就中,石油工业尤为突出,结束中国靠“洋油”时代的事件是什么?在探索过程中出现的严重失误有哪些(请至少列举两例)?
(3)结合材料二分析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前的土地所有制是什么?三大改造的实质是什么?
(4)依据材料三,我国1992年“大胆地闯”时提出建立什么经济体制?综上所述,中国的改革历程给你怎样的启示?
第三单元测试
答案
一、【答案】1.D 2.A 3.B 4.A 5.D 6.A 7.D 8.D 9.A 10.D 11.D 12.D 13.D 14.D 15.D
二、
16.【答案】(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安徽凤阳县小岗村(或小岗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珠海、汕头、厦门、海南。
(4)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经我国带来了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17.【答案】(1)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获得大丰收。
(2)广东、福建。这四个经济特区毗邻香港、澳门、台湾,便于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出海谋生的传统;在海外拥有众多的华侨、华裔,便于发展外向型经济。
(3)邓小平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18.【答案】(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大庆油田的建成,“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农民土地所有制,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要正确处理与发展、开放、稳定之间的关系;改革要符合国情,制定政策要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等。
初中历史 八年级下册 3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