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苹果》教案
1课时
学习目标
1.结合“分苹果”的具体情境与操作过程,认识平均分的两种实现原型,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2.能通过具体操作或画图的方法解决一些平均分的简单问题。
3.经历与同学讨论、交流平均分物的过程,感受合作与分享的愉快。
学习重点和难点
1.重点是借助学具认识平均分的两种实现原型。
2.难点是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平均分的过程。
教学准备
幻灯片、圆片、小木棒等学具。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淘气和笑笑想把12个苹果平均分成每份有4个苹果,可是他们俩个不知道如何平均分,我们能帮一帮他们俩吗?
二、通过动手实践活动,认识平均分的两种实现过程
1.活动一:分成3堆,每堆一样多,可以怎样分?用小圆片代替苹果分一分。(经历按份数进行平均分)
(1)让学生先自己分一分,然后小组内说一说是怎么分的。
(2)观察之后指名汇报(找到与教材不同的):用比较简洁的语言,把自己的操作过程介绍给同学们。
(3)展示教材呈现的两种方法,让学生口头说一说操作过程。
(4)引导学生小结:几种分法的共同点都是按几/3份或份数来分,只是每次取出的数量不同,分的份数相同,取的次数不同,最后分到的结果都相同。(不论每次取出几个,都按三次来分;每次取出的数量要能够分成三份。如果有学生问不够怎么办?再放回去)
2.活动二:每袋装4个,需要几个袋子?用小圆片代替苹果分一分。(经历按每份的个数进行平均分)
(1)让学生先自己分一分,然后小组内说一说是怎么分的。
(2)观察之后指名汇报:用比较简洁的语言,把自己的操作过程介绍给同学们。
(3)用画圈等的办法把分的过程表示出来,能够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分的过程。让学生明白能圈几个圈,就能分成几份,就是需要几个袋子。再比如,填表格,当然,其它方法亦可。
(4)引导学生小结:这种分法的共同点是每一次都取相同的数量作为一份,能够取的次数就是要分的份数。(不论取几次,每次取的数量都要相同;能够取几次,就能够分成几份。如果有学生问不够怎么办?再放回去)
3.活动三:说一说,两次分苹果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1)让学生认识在平均分的基础之上,不论是按份数还是按每份的个数进行平均分,都可以通过具体学具操作得出结果。
(2)重点强调2点:
①都是把12个苹果平均分。(可以按份数平均分;也可以按每几个一份,共有几份一分。)
②分完后,每份的个数都是同样多的。
(3)引导学生小结:平均分的两种实现过程,一是“每几个一份地分”,二是“平均分成几份”,但不论用哪一种方法分,最后分的结果是相同的,都是平均分。
三、巩固练习,强化提升
1.练一练P61第1题。小组交流汇报。
(1)亲自动手操作或圈一圈或画一画来完成。(借助学具)
(2)让学生用“按平均分成几份来分”和“按每几个一份地分”两种思路来做一做。(两种平均分的现实原型)
(3)展示部分学生作品并评价。
2.练一练P61第2题。小组交流汇报。
(1)亲自动手操作或圈一圈或画一画来完成。(借助学具)
(2)让学生用“按平均分成几份来分”和“按每几个一份地分”两种思路来做一做。(两种平均分的现实原型)
(3)展示部分学生作品并评价。
3.练一练P61第3题。实际生活情境变式训练。要求 “按每几个一份地分”这种思路来做一做。
(1)亲自动手操作或圈一圈或画一画来完成。(借助学具或在实物上完成)
(2)展示部分学生作品并评价。
4.练一练P61第4题。实际生活情境变式训练。要求每一列或每一行站的小朋友数量要一样。此为开放题。
(1)亲自动手操作摆一摆或画一画来完成。
(2)展示部分学生作品并评价。
(3)最后展示课件,呈现学生操作的常见情况。
四、本课小结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