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教材分析】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3课的内容。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二者的本质区别。本节课主要是一个具体的化学变化的研究——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化学变化。首先通过米饭咀嚼一会儿会有甜味的体验来认识淀粉这一物质,进而引出淀粉和碘酒的变化,再根据淀粉与碘酒反应会生成蓝色物质这一特点来鉴别生活中哪些食物是含有淀粉的。最后,通过一个有趣的活动——神秘的信件对这节课进行巩固和拓展,也是寻找淀粉踪迹活动的延续。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经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基础以及知识基础,对于米饭非常熟悉,对其味道了如指掌,有一部分的学生还有这样的经验,咀嚼米饭的时间长了,口腔内的米饭会出现甜味,甚至于有些课外知识丰富的学生知道米饭里有淀粉,淀粉遇到碘酒会变蓝紫色,加之本课的活动内容生动有趣,在合理的引导下,让学生充分地参与进来,给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教学效果将会比较明显。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变化。
2、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过程与方法
1、用细心体验、用心感受、用心观察、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2、通过实验检验日常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探索新事物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了解米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遇碘酒会变成蓝色或蓝紫色。
教学难点:通过所学的方法检验食物中是否有淀粉。
【教学准备】
米饭、培养皿、淀粉、胶头滴管、碘酒、各种蔬菜和水果、神秘的信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口语训练
碘酒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碘酒,为下面的教学做铺垫,同时,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导入课题
故事导入——蜡笔小新与米饭的故事
【设计意图:用故事的形式,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抛出一个和生活体验有关的问题:米饭咀嚼一会儿为什么会有甜味儿。在解决这一问题的同时,顺理成章引出“淀粉”这一物质。】
三、探究新知
探究一: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关系
1、用胶头滴管取一滴碘酒分别滴在米饭和淀粉上,观察现象。
2、结合预习和实验结果,说说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小结: 米饭、淀粉遇到碘酒,颜色发生了变化,这蓝紫色的物质是一种不同于米饭和淀粉的新物质。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实验让学生知道淀粉与碘酒反应会生成新的蓝紫色物质这一现象,通过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从而引出下一个探究环节。】
探究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1、提出问题:用什么办法来检验下面的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呢?(白菜、马铃薯、面包、西红柿、红薯、胡萝卜)
2、作出假设
3、设计方案、分组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实验目的: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实验原理:淀粉和碘酒反应时会生成蓝色或蓝紫色的新物质
实验材料:胶头滴管、碘酒、白菜、马铃薯、面包、西红柿、红薯、胡萝卜等、实验记录单
实验过程
(1)用胶头滴管在白菜、马铃薯、面包、西红柿、红薯、胡萝卜等食物上各滴1滴碘酒。
(2)观察现象,哪些食物上出现颜色变化, 哪些没有,并记录在记录单上。
4、小组汇报
含淀粉的食物
不含淀粉的食物
5、小结:利用淀粉和碘酒反应时颜色会发生变化这一特征,可以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知道可以用碘酒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将所学知识联系到实际中去。】
四、归纳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五、当堂练习
1、米饭中含有 ,所以咀嚼一会会出现甜味儿,淀粉与碘酒反应会产生 物质,属于 变化。
2、下面几种食物中不含淀粉的是( )
A.米饭 B.面条 C.西红柿 D.马铃薯
3、解决问题
离镜:如今鲛人族犯我翼界,写封密信求助太子殿下,以保我翼界安宁。
夜华:离镜兄,你这是无字天书啊,夜华我看不懂啊! (引出“神秘的书信”让学生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设计有梯度的问题,巩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第3题引用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里的角色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联系本节课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此环节有一定的趣味性,是“鉴别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的延伸和拓展。】
【板书设计】
2.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淀粉+碘酒 蓝紫色物质
含淀粉的食物
不含淀粉的食物
预测
实验结果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