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十六中生物实验专题

文档属性

名称 南昌十六中生物实验专题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76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09-05-30 19:5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南昌十六中生物实验专题
一、实验分析题
1、(16分)利用高速离心法打破叶绿体膜后,类囊体薄膜和基质都释放出来。在缺二氧化碳的条件下,给予光照,然后再用离心法去掉类囊体薄膜。黑暗条件下,在去掉类囊体薄膜的基质中加入14CO2,结果在基质中检出含14C的光合产物。在上述实验进行的同时,另备无类囊体薄膜的基质,在无任何光照的条件下,加入ATP、NADPH和14CO2,结果也在这种基质中检出含14C的光合产物。请分析回答:
(1)上述两个实验中,前者给予光照后产生了_______________等物质,在加入14CO2后,先产生_________物质,再产生含14C的光合产物
(2)上述的另一无光照条件的实验中,无类囊体薄膜的基质在并无任何光照的情况下也能产生光合产物,这说明______________。在基质中加入ATP、NADPH等物质的作用是__________,如果不加入上述物质而只给予光照,反应将_____。
(3)上述整个实验证明了:①光照条件下,在____________中产生ATP、NADPH等物质;②CO2被还原成光合产物的过程不需要_____;③基质中含有CO2还原成光合产物所需要的___
2、下图示某植物光合作用速度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据图分析:
⑴甲图表示在光线弱的情况下,光合作用速度随__________________的增加,成正比例增加,这种情况下,可以认为光合作用的速度受__________________的限制,此时主要影响光合作用过程的__________________阶段。
⑵从甲图可见,光照超过某一强度时,光合作用的速度不再增加,且具有稳定发展的趋势,这种变化主要决定于_________________,此时光合作用的__________________阶段受到限制。
⑶乙图中C点表示光照强度为B时,植物生长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现CD段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除图示之外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两株植物放在封闭的玻璃罩内,用全素营养液置于室外进行培养(如甲图所示),假定玻璃罩内植物的生理状态和自然环境中相同,且空气湿度对植物蒸腾作用的影响、微生物对CO2浓度影响均忽略不计。现用CO2浓度测定仪测定了该玻璃罩内CO2浓度的变化情况,绘制成如乙图所示曲线。请据图分析回答:
⑴BC段与AB段相比,曲线上升较缓,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⑵D点时植物生理活动过程的特点是___________。
⑶EF段说明此时植物光合作用速度_______(填“较快”或“较慢”),EF段与DE段相比,其叶肉细胞中C5的含量较____________;若此时的植物是大豆,那么将之换成甘蔗,则 F点将_______(“上移”“下移”)。
⑷24点与0点相比,植物体内有机物总量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
4、下图1、图2和图3分别表示玉米和大豆的光合速率与CO2浓度的关系,玉米和人参的光合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以及玉米的叶面积指数(即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叶面积的数量)与呼吸量、干物质产量、光合作用实际量之间的关系。请据图回答问题:
⑴图1中的曲线L1、L2表示的植物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图2中的A点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L1、L2表示的植物分别是_________。
⑶图3中的阴影部分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要想获得干物质最多,叶面积指数应控制在______左右;据测定,玉米在黑暗中每小时释放出44mg的CO2,而在光照充足的条件下,每小时释放出32mg的O2,则其每小时实际产生的O2量为__ _mg。
5、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下列装置研究CO2含量和光照强度对大豆光合作用的综合影响。实验时用生长发育状况一致的大豆植株在室温25 0C下进行,通过缓冲溶液调节密闭空间CO2的浓度,使其保持相对恒定。对各组实验装置精确测量的液滴移动数值记录于下表。根据图表分析固答:
组别
实验条件
液滴移动
光照(lx)
CO2%
(mm/h)




6
800
0.03
右移60
7
1000
0.03
右移90
8
1000
0.05
右移112
9
1500
0.05
右移112
10
1500
0.05
右移90




(1)在较强的光照条件下,每组装置中液滴右移的生理原因是    
        第8、9组的结果相同,限制第8、9组装置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是           。
(2)若在第6、7组之间增加一组实验,光照为800 lx,CO2浓度为0.05%,预期这一条件下装置中液滴向右移动的范围是         。
(3)根据表中数据可发看出,当装置中的CO2浓度为0.03%时,光照强度增大到   lx时,光合作用速率就不再增加。
(4)若给该密闭装置通入C18O2,一段时间后,装置内能否出现18O2,?       ;
其原因是                               。
(5)若将该装置置于黑暗条件下,则装置中毛细该度管内的液滴应向       (填左或右)移动。其原因是                            。
(6) 某植株成熟叶正常,部分幼叶出现病态,用Ca(NO3)2根部施肥后幼叶恢复正常。下面是施肥后根尖成熟区细胞吸收Ca2+、NO-3和H2O的示意图,正确的是( )
(7)温度下降会引起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减缓,其原因是( )
A.降低了呼吸强度 B.改变了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方式
C.降低了蒸腾作用强度 D.降低了部分蛋白质活性
6、图A是不同CO2浓度下小麦光 合作用的曲线,图B是不同光照强度下对小麦光合强度的影响,结合A与B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据图A当光照强度足够高时,光合作用强度不能随光照强度增高而提高,产生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之一是 ,从而影响了 。
⑵据图B当CO2浓度足够高时,光合作用强度不能随之而增高,此时,光合作用的限制因素是 ,因为它影响了 ,造成了 不足的缘故。
⑶在温室内栽培蔬菜时,当温度水肥条件适合时,在较强的光照条件下,增加 ,对增产效果显著。所以农田生产实践上比较易行的办法是施用 肥料,利用土壤中 作用,以增加该物质的含量。
7、(12分)右图是一种可测定种子呼吸作用的密闭系统装置。U形毛细玻璃管(带刻度)作为检压计。锥形瓶内放入一盛有20% KOH溶液的小烧杯,杯中插入一根滤纸折叠条。瓶底放入一些用蒸馏水浸泡过的滤纸圆片,再将经消毒并充分吸胀的小麦种子若干平铺在滤纸圆片上,加入适量蒸馏水。整个装置密封,并置于20℃恒温环境,打开三通活塞(T),待U形管两侧液柱平衡后关闭T,开始计时。
(1)小烧杯中插入一根滤纸折叠条的作用是____
(2)检压计左管口与大气相通,实验时室内气压的微小变化对读数都产生影响,必须进行校正。具体方法是_________。
(3)若用该装置继续测定单位质量小麦种子呼吸时CO2释放量与O2消耗量的比值,请写出主要的方法步骤:


③ 。
(4)干重相同的油菜和小麦种子相比,萌发时有氧呼吸CO2释放量与O2消耗量的比值,油菜种子______(大于、等于、小于)小麦种子。
8、2006年全国高考理综I (20分)为了验证叶片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有气体的产生和消耗,请用所提供的实验材料与用具,在给出的实验步骤和预测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继续完成实验步骤的设计和预测实验结果,并对你的预测结果进行分析。
实验材料与用具:烟草幼苗、试管两支、NaHCO3稀溶液(为光合作用提供原料)、真空泵、暗
培养箱、日光灯(实验过程中光照和温度等条件适宜,空气中O2和CO2在水中的溶解量及无
氧呼吸忽略不计)。
实验步骤、预测结果和分析结果:
(1)剪取两小块相同的烟草叶片,分别放入盛有等量蒸馏水和NaHCO3稀溶液的两支试管中。此时,叶片均浮在水面。
(2)用真空泵抽去两支试管内液体中和叶肉细胞间隙中的气体后,敞开试管口,可观察到叶片均下沉到试管底部。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3)将这两支试管放在日光灯下,照光一段时间。结果:NaHCO3稀溶液中的叶片上浮,蒸馏水中的叶片在试管底部。分析:光照下,NaHCO3稀溶液中的叶片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出来的氧气多于消耗的氧气,叶肉细胞间隙的氧气增加,叶片上浮。而蒸馏水中缺乏二氧化碳和氧气,叶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叶肉细胞间隙缺乏气体,因此叶片仍位于试管底部。(6分)(4)再将这两支试管放在暗培养箱中一段时间。结果:NaHCO3稀溶液中的叶片下沉,蒸馏水中的叶片仍在试管底部。分析:黑暗中,NaHCO3稀溶液中的叶片呼吸作用,消耗了叶肉细胞间隙中的氧气,放出二氧化碳溶于NaHCO3稀溶液中,叶肉细胞间隙缺乏气体,叶片下沉。蒸馏水中缺乏氧气,叶片不能进行呼吸作用,叶肉细胞间隙仍缺乏气体,因此叶片仍位于试管底部。(6分)
9、2007年全国高考理综I:30.回答下列Ⅰ、Ⅱ小题
Ⅰ、玉米和小麦在适宜条件下光照一段时间后,将叶横切片用碘液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两种植物的维管束鞘细胞和叶肉细胞,结果发现玉米叶片的维管束鞘细胞被染色,小麦叶片的_______被染成,被染色的原因是_______。由此可知,玉米属于_______植物,小麦属于______植物。
当用碘液对某一植物照光后的叶横切片染色时,却发现被染色的叶片同时出现上述玉米和小麦叶片的染色结果。据这个实验现象可推知:从光合作用角度来说,该植物具有________植物的特点,其光合作用固定CO2形成的最初化合物有___种,即___________
Ⅱ、为了确定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适宜浓度,某同学用两种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分别处理扦插枝条作为两个实验组,用蒸馏水处理作为对照组进行实验,结果发现三组扦插枝条生根无差异。回答下列问题:
(1)参考该同学的实验,在下一步实验中你应该如何改进,才能达到本实验的目的? 请说明理论依据。
(2)在进行扦插枝条生根实验时,一般需要剪去扦插枝条上的一部分叶片。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少________,同时还应使扦插环境保持较高的_________,避免扦插枝条干枯。
答案:30.Ⅰ 叶肉细胞 蓝色 光合作用积累的淀粉与碘液发生反应 C4 C3 C3和C4 2 三碳化合物和四碳化合物
Ⅱ (1)在该同学使用的两种浓度生长素类似物的基础上,分别在低于低浓度和高于高浓度的范围的增加一系列的浓度梯度以及在两浓度之间设置一组浓度梯度进行实验;取消蒸馏水的对照组。原因是生长素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可以促进扦插生根,浓度过高或过低都不能起到促进作用。
(2)扦插枝条的蒸腾作用 湿度
10、2007年全国高考理综II:30(22分)回答下列I、II小题:
I、右图表示光照强度对A、B两种C3植物
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据图回答:
(1)A、B两种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对光能利
用的差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农业生产中,与B植物相比,A植物
应种植在_______ _______条件下。
II、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取A、B两支试管,在A管中加入煮熟的蚕豆子叶,B管中加入发芽的蚕豆子叶。在两管中分别加入甲烯蓝溶液(注:甲烯蓝氧化态为蓝色,接受氢后为无色)一段时间后倒出溶液,两管中的子叶都呈蓝色。然后,两管分别加水淹没子叶、抽气,在水面上覆盖适量石蜡油,37℃保温一段时间后,发现A管中的子叶不变色,B管中的子叶蓝色变浅。取出子叶放在滤纸上,一段时间后,发现A管中取出的子叶不变色,B管中取出的子叶蓝色变深。
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回答问题:
(1)37℃保温一段时间后,B管子叶蓝色变浅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2)滤纸上B管子叶蓝色变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管子叶37℃保温后不变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实验设置A管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0、 I、(8分)(1)在低于P光照强度下B植物光能利用率比A植物的高,在高于P光照强度下A植物光能利用率比B植物的高。(2)较强光照
II、(14分)(1)子叶在无氧呼吸过程中产生的氢能使甲烯蓝还原。(2)通过呼吸作用还原的甲烯蓝被氧化(3)子叶细胞的酶失活,无呼吸作用。(4)作对照实验。
11、(16分)动物脑组织中含有丰富的谷氨酸脱羧酸,能专一催化1 mol谷氨酸分解为1mol r-氨基丁酸和1 mol CO2。某科研小组从小鼠的脑中得到该酶后,在谷氨酸起始浓度为10mmol/L、最适温度、最适pH值的条件下,对该酶的催化反应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见图1和图2。
图1:产物CO: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图 图2:酶催化反应速率随酶浓度变化曲线
(注:酶浓度固定) (注:反应物浓度过量)
请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1画出反应过程中谷氨酸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请用“1”标注)。
(2)当一开始时,将混合物中谷氨酸脱羧酸的浓度增加50%或降低反应温度10℃,请在图1中分别画出理想条件下CO2 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请用“2”标注酶浓度增加后的变化曲线,用"3”标注温度降低后的变化曲线),并分别说明原因。
(3)重金属离子能与谷氨酸脱羧酸按比例牢固结合,不可解离,迅速使酶失活。在反应物浓度过量的条件下,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一定量的重金属离子后,请在图2中画出酶催化反应速率随酶浓度变化的曲线(请用“4”标注),并说明其原因。
12、(22分)青虾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多而且形态较小,为确定其染色体数目,需要制备染色体标本。科研人员挑选若干组数量相等、每个体重(5±0.2)g、活动力强、性成熟的青虾,分别腹肌注射0.1mL质量分数不等的秋水仙素,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24h后,取出心脏等6种器官组织,分别制成装片,通过观察和统计,得出结论。以下是该实验的部分结果,请据此回答问题。
结果一:不同器官组织中处于分裂期细胞的比例(%)
结果二:不同质量分数的秋水佩素处理后,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细胞的比例和染色体形态
秋水仙素质量分数
0
1×10-3
2×103
3×103
4×103
5×10-3
6×10-3
有丝分裂中期细胞(%)
1.0
1.2
1.5
3.1
11.2
11.5
12.3
染色体形态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不正常
不正常
结果三:观察127个初级卵母细胞,出现不同四分体数目的细胞个数统计
一个细胞的四分体数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初级卵母细胞个数
1
1
1
7
102
10
3
2
(1)上述6种器官组织中,观察细胞分裂的最佳材料是 。
(2)注射秋水仙素的最佳质量分数是 ,依据是 ②

(3)在制备青虾染色体标本过程中,秋水仙素的作用是 ,
导致细胞的分裂停滞。
(4)从统计的角度分析结果三,可以确定青虾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 条,判断的根据是: 。
(5)制备青虾染色体标本过程中,还需要使用其他的实验材料,请在下列提供的部分材料中进行选择,并说明其用途。
材料:A.盐酸、酒精; B.纤维素酶; C.胰蛋白酶
D.二苯胺试剂; E.苏丹Ⅲ染液; F.双缩脲试剂; G.醋酸洋红液。
I.选择 ,用途: 。
II.选择 ,用途: 。
二、实验补充完善、设计题
1、(20分)帕金森氏症的主要症状表现为运动时不自主地震颤,患者十分痛苦。瑞典科学家卡尔松的研究表明,神经末梢中的“多巴胺”缺乏是帕金森氏症的病因,并找到了“多巴”作为缓解该病的有效药物,卡尔松因此获得2000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现在已知“多巴”可以在人体内转化成“多巴胺”;而一种名为“利血平”的药物可耗竭神经末梢中的多巴胺。为了验证“多巴胺缺乏是引起运动震颤的原因”,请你依据所给的材料和用品来分析实验原
理、完成实验设计的方法步骤,并预测实验结果。
(1)主要实验材料和用品:健康小鼠、生理盐水、用生理盐水配制的一定浓度的利血平溶液、用生理盐水配制的一定浓度的多巴溶液等。
(2)实验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3)实验步骤:
①分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处理: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出现预期结果后,继续实验:
④A组__________________,B组_______________;
⑤ 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结果:
A组:___________________ ; B组:_________。
(5)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图是对一位具有食道狭窄的妇女所进行的实验结果。实验一让妇女吃下400克麦片粥,但该妇女明显对燕麦粥厌恶;实验二让该妇女吃下自选喜爱的食物,如新鲜蔬莱、沙拉、牛奶、土豆、炸鸡腿、烤肉、鸡蛋、蛋糕等。两次实验中食物经咀嚼与品尝,都未能进入该妇女胃内。
(1)食物没有进入胃中,但仍有胃液分泌,是由于食物进入口腔,刺激了口腔等处的_________产生兴奋,通过传入神经传入至神经中枢,再经传出神经传至胃而引起。引起胃液分泌的反射属于________。若切断传出神经,该反射将________(能,不能)完成,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实验二与实验一相比,胃液分泌量明显高于实验一。请分析可能的原因: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实验结果说明:实验二与实验一胃液的差异是由________反射引起的。
(3)如果悄悄地把食物通过胃瘘灌入该妇女胃中,过一段时间后,也有胃液的分泌。若切断胃的传出神经.食物在胃内仍能引起胃液分泌,但量较少。该实验结果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科学家根据一些实验结果,提出了胃泌素的假说,认为胃幽门窦粘膜可分泌胃泌素,对胃液的分泌作用具有调节作用。有同学根据该假说,提出了实验方案,证明胃泌素的作用。请补充完整该实验方案。
实验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材料:(略)
实验主要步骤:
①切断与胃联系的所有神经 ②静脉注射胃幽门窦粘膜提取液(含胃泌素) ③观察胃液的分泌情况。 实验结果:(略)
(5)问题:上述实验步骤l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同学认为该实验方案不够严密,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细胞内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为丙酮酸的分解。其反应式为:
2C3H4O3 + 6H2O 6CO2+20[H] ,为探究该反应发生的场所,甲、乙二人分别做了如下实验:
甲:方法:
步骤一:取新鲜肝脏用 处理,分散成为单个细胞。
步骤二:用含14C标记的C6H12O6及完全营养液培养肝细胞一段时间。
步骤三:离心得到细胞质基质及线粒体基质,分装在标号为l、2的两支试管中。
步骤四:取新配制的澄清石灰水两滴,分别滴入两支试管内。
现象:l、2两支试管变浑浊。
结论:丙酮酸的分解既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又发生在线粒体中。
乙:方法:第一步同甲步骤一,第二步同甲步骤三,第三步待续。
请回答下列问题:
(l)甲方法步骤一中的处理剂为 。
(2)请指出甲实验方法的两处错误:
① ;
② 。
(3)现给你如下试剂:14C标记的丙酮酸及完全营养液(不含糖)、清水、吸管若干、新配制的澄清石灰水,请继续乙的实验,探究丙酮酸水解发生的场所。
步骤三:

步骤四:

预测实验现象及结沦:
①现象: ;
结论: 。
②现象: ;
结论: 。
③现象: ;
结论: 。
4. 适宜浓度的生长素能促进细胞的纵向伸长。对其作用机理的解释之一是“酸生长”学说。“酸生长”学说认为:生长素通过促进细胞分泌H+,进而促进细胞伸长。为了验证酸对细胞伸长有促进作用,现提供六种不同pH值的系列缓冲液(pH5.0~6.0)、黑暗中萌发的小麦种子(如图)若干、镊子、刀片、刻度尺、带盖的青霉素小瓶等器材和试剂,请完成相关实验设计并回答相关问题:
(1)实验设计:
①实验材料的处理:选择长势一致的小麦幼苗若干,用镊子取下并切取图中的 段,放入蒸馏水(清水)中浸洗2h,作为实验材料。
②方法步骤:
A.

B. 。
C. 。
③预期结果:

(2)回答问题:不同于动物细胞,植物细胞若要伸长生长,必须扩大
(填结构),使之可塑性变大。
参考答案
1、(1)ATP NADPH 三碳化合物 (2)暗反应不需要光 供氢,供能 不能进行 (3) 类囊体薄膜 光 酶等物质
2、⑴光照强度,光照强度,光反应。⑵温度的高低,暗反应。⑶最适温度,随温度升高酶活性降低,光合作用速度降低。⑷二氧化碳的浓度
3、由“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的过程可知: ①当植物只进行光合作用或呼吸作用时(若不考滤其它因素),则CO2将分别会匀速减少或增加;②当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时,甲装置中的CO2会降低,反之CO2会升高。这些变化结果都可通过CO2浓度测定仪测出。故解题时首先必须明确这个道理,其次还必须读懂图乙曲线的变化走势与时间点的对应关系。
⑴ BC段与AB段相比,曲线上升较缓,其对应的时间段为夜间2~4点左右,此时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故其原因只能是夜间温度较低影响了呼吸酶的活性,从而影响了呼吸作用的进行。
⑵过了D点后曲线开始下降, 故D点时植物生理活动过程的特点是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速率相等。
⑶曲线EF段下降加幅度比DE缓,说明此时植物光合作用速度较慢,其原因是中午植物出现了“午休”现象,由此可推断出叶肉细胞中C5的含量较DE段会增多。若此时的植物换成甘蔗,则因为甘蔗为C4植物,其能够利用较低浓度的CO2进行光合作用,故F点将下移。
⑷24点与0点对应的CO2量分别为A、H点,其中24点时的CO2量低于0点的,故此时有机物的量要比0点时增加。
4、本题整合了C4和C3植物、阳生和阴生植物光合作用的一些特点,以及叶面积指数与植物干物质产量的关系等知识。综合性强,知识点具有一定隐蔽性,解答时必须进行仔细分析、文图转换、知识迁移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⑴由于玉米是C4植物、大豆是C3植物,玉米可利用较低浓度的CO2,CO2补偿点低,故图1中的L1为玉米、L2为大豆。
⑵图2 中的A点表示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速率相等时的光照强度(即光补偿点);由于玉米是阳生植物、人参是阴生植物,故人参的光饱和点低于玉米,因而,图2中的L1为玉米、L2为人参。
⑶据图可知阴影部分表示不同叶面积指数下植物的呼吸量的变化情况,叶面积指数应控制在5左右时干物质积累量最多;因为玉米在黑暗中只进行呼吸作用,而在光照条件下既进行光合作用又同时进行呼吸作用,故据有氧呼吸的反应式“6 O2→6 CO2”计算得出其在黑暗中每小时消耗的O2量为:192×44÷264=32(mg)。因而,光照条件下玉米每小时实际产O2量为32+32=64(mg)。
5、(1)光合作用产生的O2量大于呼吸消耗的O2,增大了容器中的气压  CO2浓度
(2)60-112 mm/h (3)1000
(4)能  大豆利用C18O2进行光合作用生成H218O(2分),大豆又利用H218O进行光合作用产生18O2(2分)。(或C18O2→H218O→18O2)
(5)左  黑暗条件下,植株只进行呼吸作用,吸收密闭容器中的O2,同时释放CO2被缓冲液吸收,使容器内气压降低。 (6)C (7).AD
6、(1)CO2浓度不足 暗反应(2)光照强度 光反应 ATP和NADPH(3)CO2 有机 微生物的分解
7、(1)增大吸收CO2的能力 (2)锥形瓶中加入与实验组等量的死种子,其他处理及装置与实验组完全相同,记录相同时间内的读数变化(3)①锥形瓶中不加入KOH溶液,代之以等量清水;②用同质量的小麦种子在相同环境下进行与上述实验相同的操作;③测出相同时间内密闭系统的气体体积净变化,再计算出CO2释放量 (4)小于
11、(1)见曲线1(评分依据:每分解1 mmol谷氨酸则产生1 mmol CO2,根据CO2浓度变化曲线,可得到严格的谷氨酸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
(2)当谷氨酸脱竣酶的浓度增加50%时,见曲线2,其原因:酶量增加50%,酶催化反应速率相应提高,反应完成所需时间减少。当温度降低10℃时,见曲线3,其原因:温度降低,酶催化反应速率下降,但酶并不失活,反应完成所需时间增加。
(3)见曲线4(注:曲线4为一条不经过原点的平行直线,平移距离不限)。原因:一定量的重金属离子使一定量的酶失活,当加入的酶量使重金属离子完全与酶结合后,继续加入的酶开始表现酶活力,此时酶的催化反应速率与酶浓度变化的直线关系不变。
12、(22分) (1)卵巢 (3分)
(2)4×10-3 (3分) 处于分裂中期的细胞的比例比较大,且染色体形态正常 (2分)
(3)抑制纺锤体的形成(2分)
(4)104 四分体数为52的初级卵母细胞出现的比例最高 (每空2分,共4分)
(5)I.C 使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每空2分,共4分)II.G 染色(每空2分,共4分)
二、实验补充完善、设计题
1、(20分)(2)实验原理:健康小鼠体内的多巴胺会因注入利血平溶液而耗竭,从而引发运动震颤症状出现.如果再注入多巴溶液,则可以在体内转化为多巴胺,症状消失。(4分)
(3)实验步骤:
①把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健康小鼠分为数量相等的A、B两组;(2分)
②A组注射一定浓度的利血平溶液,B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2分)
③在相同的适宜条件下饲养,观察并记录小鼠的运动状况;(2分)
④出现预期结果后继续实验:
A组注射一定浓度的多巴溶液,B组注射等量的生量盐水(2分)
⑤继续在相同的适宜条件下饲养,观察并记录小鼠的运动状况。(2分)
(4)实验结果:
A组:注射利血平后出现运动震颤,注射多巴后运动恢复正常;(2分)
B组:实验过程中始终运动正常。(2分)
(5)实验结论:多巴胺缺乏是引起运动震颤的原因。(2分)
2.(1)感受器;非条件反射;不能;反射弧结构不完整,反射不能完成 (2)喜爱食物信号的刺激也可引起胃液的分泌;条件 (3)胃液的分泌是由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的(或胃液分泌不仅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4)证明胃泌素对胃液的分泌具有调节作用 (5)去除神经对胃液分泌的调节;缺少对照实验组
3.(1)胰蛋白酶 (2)①没有遵循单因子变量原则 ②取材没有遵循等量的原则及可重复性原则 ③鉴定产物C02可以自由通过线粒体双层膜,该实验不具有科学性、严密性,最终得出错误结论(答两点即可) (3)步骤三:取等量且少量的试管1及试管2中的溶液分别置于编号为A、B的两支试管内,再取等量的丙酮酸及完全营养液分别加入A、B两支试管内
步骤四:一段时间后,分别加入两滴新配制的澄清石灰水,观察现象
预测实验现象及结论:
①现象:A试管出现混浊,B试管无现象 结论:丙酮酸分解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②现象:A试管无现象,B试管山现混浊 结论:丙酮酸分解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
③现象:A、B两支试管都出现混浊 结论:丙酮酸的分解既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又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
4.(1)①b ②A.取6种不同pH值的缓冲液和蒸馏水各2mL,分别装入7只洁净的青霉素小瓶(编号)中,将实验材料吸干表面水分后,每瓶投入10段。每组分别设3个重复。
B.将各小瓶加盖后置于适宜条件下培养。
C.定时取出各瓶中胚芽鞘切段,用刻度尺测量并记录切段的长度。
③在一定范围内酸性越强,细胞伸长越明显 (2)细胞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