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句的识别与修改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病句的识别与修改说课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1-15 21:41: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说课题目 病句的识别与修改
学 科 语文 年级 九 时间 3月1日 姓名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辨析、纠正句子的常见毛病。病句的识别与修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准确地判断病句的类型;二是对病句进行修正。
病句识别题是中考试题中难度较大的一道题,只有具备了较强的语感、熟悉病句的类型和特点以及必要的语法和逻辑知识这些能力,才能找到破解病句题的钥匙。
学情分析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辨析、纠正句子的常见毛病。病句的识别与修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准确地判断病句的类型;二是对病句进行修正。病句识别题是中考试题中难度较大的一道题,只有具备了较强的语感、熟悉病句的类型和特点以及必要的语法和逻辑知识这些能力,才能找到破解病句题的钥匙。
学习目标
1、一是准确地判断病句的类型 2、二是对病句进行修正
教学重点、难点
1、一是准确地判断病句的类型 2、二是对病句进行修正
说教法
归纳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说学法
1、合作学习。本课时将在课堂活动中将学生分成8人一组的学习小组,在活动中互相交流、互相探讨,相互合作,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和情感体验,发展他们的能力。 2. 自主学习。通过三个自学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他们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教学过程:
初中阶段常见的几种病句类型一、成分残缺(1)成分残缺:主要有缺主语或缺谓语或缺宾语。如“在他跑过来时,抱着一个球。”(缺主语,应删去“在”“时”。) 如:我们必须努力学习,认真观察分析问题的习惯。(缺谓语,必须后加上“养成”)如:当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使我想起许多往事。(没有主语,去掉“使”)如:可见对工人阶级的关心负责的态度到何等的薄弱程度。 (缺谓语,应把“薄弱”调到“态度”后) 如:工商管理部门立即查清了这家商场擅自提价。(缺宾语,末尾加上“的问题”)二、搭配不当如“这个公司的产品数量和质量都有很大提高。”“质量”“提高”搭配正确,但“数量”与“提高”不能搭配,应把“数量”改为“数”。如:他那锐利的眼睛投向了人群。(主谓搭配不当,把“眼睛”改为“目光”)如:这篇小说通过平凡而又充满生活气息的细节描写,充分揭露了主人公的心灵美。(把“揭露”改为“表现”)如:只要稍微深思熟虑一下,这个道理是不难领会的。三、语序不当如:我们要学会研究问题和调查问题。(“调查问题”应在“研究问题”之前。)如:我们不能忘记英法联军烧毁并洗劫圆明园的历史。(“烧毁并洗劫”这样表达不合事理,应对调。)我国棉花的生产,长期不能自给。不但他成绩好,而且思想也很好。 我们要及时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前后矛盾如: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我们中考能否取得好成绩的条件之一。(肯定的前提推出不肯定的结论。应删去“否”字。) 如:有没有远大的志向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成功是一面性,有没有是两面性。) 如:这场篮球赛的胜败关键是队员们的齐心协力。 (前半句讲“胜败”,后半句只讲“胜”,两面对一面,不一致,应改为“是队员们能否齐心协力”)如:班里的同学基本上都交上作业了。 如:他在这里下了车,我断定他大概是本地人。五、用词不当如:仿生学这个词可能对我们较陌生。(“对”弄错了对象,应改为“我们对仿生学这个词……”) 如:他提出展开学习竞赛,大家纷纷附和。 如:第四十七届世乒赛上,我国运动员精神矍铄,夺得了四块金牌六、成分赘余如:学校里出现了空前的前所未有的植树热潮。(这类语病是由语意重复造成的,修改时将同意的两个词语删去一个。)如:李大爷老了,头上的头发全白了。(头发不在头上在哪里呢?可见“头上的”三个字是不必要的,否则罗嗦。)又如:老马和老李一起多次反复地进行水稻高产试验(“多次”和“反复”是一个意思,不必要重复使用,应删去其中一个。)七、句式杂糅如:他的家乡是福建省福州市人。(应改为“他的家乡在福建省福州市。或他是福建省福州市人。”)如:经过多方打听,我们终于了解到这只手提包的失主是你们学校一位女教师丢的。八、不合事理如:深蓝的夜空明月高照,繁星密布。(当明月高照是不可能出现“繁星密布”的情形,应是“月朗星稀”。)如:800个人,几千条胳膊,与洪水搏斗了一天一夜。 (不合事理,800人不可能有几千条胳膊。)九、产生歧义如:我校举办的数学、物理两个短训班开设了农用数学、农业机电课程。(这句话有两种理解:(1)这两门课程是数学、物理短训班各开设的,即数学短训班开设了这两门课,物理短训班也开设了这两门课。(2)这两门课程是数学、物理短训班分别开设的,即数学短训班开设了农用数学课程,物理短训班开设了农业机电课程。看来应该是第(2)种理解,应该在“开设”前加上“分别”。)如:小李发现老张正在和他的战友谈话。十、表意不明 1.指代不明。如:有人主张接受,有人反对,他同意这种主张。(这种主张到底是指接受还是反对,交代不清。) 2.介词误用。如: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于中国青年是不陌生的。(主体是人,客体是物,即作品,应是人对物不陌生。) 病句的几种特殊类型(成语) 乱用成语,也是病句的一种。成语误用的情况包括以下几种: 一、色彩不当 1.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我们不能侃侃而谈,废话连篇。(“侃侃而谈”是褒义词,应改为“夸夸其谈”。) 2.她的演讲,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真是巧言令色。(“巧言令色”是贬义词,应改为“绘声绘色”。) 3.陕西剪纸粗犷朴实,同江南一带细致工整的风格相比,真是半斤八两。(“半斤八两”是贬义词,应为“旗鼓相当”。) 二、乱用谦敬 1.李校长的一席话,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出了许多教学改革的好建议。(“抛砖引玉”是谦词,应改为“提纲契领”。) 2.你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这件事我一定鼎力相助。(“鼎力相助”是敬词,用于感谢的话中,可改为“全力相助”。) 三、前后矛盾 1.站在李老师左边的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莘莘学子”是复数,与一位矛盾,可改为“青年学生”。) 2.老李回到家,妻子又是泡茶,又是端饭,他真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回到家”与“如归”矛盾,况且“宾至如归”是形容外人的,可改为“无限温馨”。) 3.桂林青青的山,绿绿的水,栩栩如生,令人陶醉。(自然界本来就是“生”的,不能用“栩栩如生”,可改为“生意盎然”。) 四、前后重复 1.你看他双眉紧锁,沉默不语,恐怕有什么难言之隐的苦衷。(“难言之隐”与“苦衷”重复,去掉一个。) 2.看了这则笑话,他忍俊不禁地笑了。(“忍俊不禁”与“笑”重复,去掉一个。) 五、轻重不分 1.全校涌现出四个先进集体,一百多个先进个人,可歌可泣的事迹不胜枚举。(“可歌可泣”是指悲壮的事迹令人感动,这里是大词小用,可改为“值得学习”。) 2.一科室的小王整日忙个不停,连吃饭的时间也要处理工作上的事情,真是日理万机啊!(“日理万机”是指处理国家大事忙不过来,大词小用。) 六、对象不分 1.起伏的青山一座挨着一座,鳞次栉比,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鳞次栉比”是形容建筑物的词,可改为“绵延起伏”。) 2.导游人员带着大家饱览了莫高窟美轮美奂的彩塑和壁画。(“美轮美奂”专指建筑物,应改为“美丽无比”。) 3.著名画家齐白石画的虾之所以入木三分,是由于他仔细观察虾的生活的缘故。(“入木三分”指书法有力,也用来比喻议论深刻,但不用于绘画,可改为“惟妙惟肖”。) 4.千佛山地面上的奇石处处皆是,“三头马面石”“母子石”令人叹为观止。(“叹为观止”只能用于观看文学作品后的体会,可改为“不住叫好”。) 七、语境不合 1.他花了几个小时,总算把这道难题解决了,真是叫人拍手称快。(“拍手称快”多是指坏事、仇恨得到消除,可改为“高兴”。) 2.小李得了冠军,就对同伴侧目而视,颇有老子天下第一的味儿。(“侧目而视”指不敢正面看,斜着眼睛看,形容十分畏惧而仇恨,可改为“另眼相看”。) 八、望文生义 1.在语文老师的帮助下,我逐渐改正了文不加点的毛病,作文成绩提高很快。(“文不加点”是指行文流畅,不是不用标点符号,可改为“不加标点”。) 2.我本来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差强人意”指大体上还能让人满意,应改为“强人所难”。) 3.他待人谦和,不论遇到谁,总是付之一笑。(“付之一笑”用于面对困难表现出来的态度:无所谓。应改为“莞尔一笑”。) 4.工作这么忙,他只请了两天假,却久假不归,实在可气。(“久假不归”中“假”是借的意思,不是请假,可改为“过期不归”。) 5.他是一个容易发笑的人,对笑话从来都是闻过则喜。(“闻过则喜”是指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过失就高兴,可改为“一听就笑”。) 6.他一会儿看数学,一会儿看语文,真是学而不厌。(“学而不厌”是指学习而不感到满足,形容好学,应改为“走马观花”。) 九、形近混淆 1.小王屡教不改,上午老师刚找他谈过话,下午又和同学打架,实在不足为训。(“不足为训”不是不值得当作教训,应改为“不以为训”。) 2.他的性格热情大方,豁然开朗。(“豁然开朗”是指意境或境界的开阔,应改为“活泼开朗”。) 3.他是通情达理的人,对儿子因车祸致残的这件痛心疾首的事,已经想好了解决的办法。(“痛心疾首”是指痛恨到了极点,这里与“悲痛”混淆。) 4.今天我们看来,铸钟娘娘铸大钟,实属无知妄说。(“无知妄说”是无知狂妄的说法的意思,应为“无稽之谈”。) 5.只要你身临其境地为他想一想,你就会同情他的处境。(“身临其境”应改为“设身处地”。) 歧义句的有关知识 歧义是指一个句子的基本意义有不同的理解。 一、歧义产生的原因 1.不同组合层次造成歧义。 如:我们三个人一组——我们/三个人一组;我们三个人/一组。 我讲不好——我/讲不好;我讲/不好。 2.不同结构关系造成歧义。 如:进口彩电——偏正短语:外国的彩电;动宾短语:买彩电。 学生家长——偏正短语:学生的家长;并列短语:学生和家长。 3.不同语义关系造成歧义。 如:妇女理发店——“由妇女开办的”理发店;“以妇女为对象的”理发店。 诗人的风度——所说的“是诗人”:这个诗人本人具有风度,也可能“不是诗人”,他却具有诗人的风度。 4.不同词类造成歧义。 如:饭不热了——“热”是形容词,饭是凉的;“热”是动词,饭不用加热了。 他原来住在这里——“原来”做名词,现在不住在这里了;“原来”做副词,我终于找到他了。 5.不同词语含义造成歧义。 如:你吃菜——请你吃“蔬菜”;请你吃“菜肴”。 6.轻重音造成歧义。 如:他一个早晨就写了三封信——“就”轻读:说明时间短,很了不起;“就”重读:说明时间长,效率差。 我想起来了——“起来”轻读:记得了,回忆起来了;“起来”重读:起床。 二、消除歧义的方法 1.增加必要的词语,或点重音。 如:我去开刀——我去(给患者)开刀;我去(住院)开刀。 我去上课——我去(给学生)上课;我去(听老师)上课。 2.改换造成歧义的词语。 如:两个医院的医生——两“位”医院的医生;两“所”医院的医生。 3.改变整个结构的关系。 如:围剿土匪的部队——“我们去”围剿土匪的部队;围剿土匪的“那支”部队。 4.使用标点符号,或用切分法表示不同的结构层次。 如:手表不要退回——手表不要,退回;手表,不要退回。热爱人民的总理——热爱/人民的总理;热爱人民的/总理。 辨析和修改病句的方法1.常见的辨析病句的方法 (1)紧缩法 这是最常用的语法分析方法。先把句中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和补语)都去掉,紧缩出主干,检查主干是否存在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的语病;如果主干没问题,再检查局部,看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的搭配有无问题,修饰语的内部是否存在语序问题。 (2)逻辑分析法 有的语病从语法上不好找毛病,就得从事理上进行分析,这就是逻辑意义分析法。逻辑意义分析法要从概念、判断、推理方面考虑是否得当,从语句的前后顺序、句间关系、关联词语的使用等方面考虑是否合适。例如:“该市有人不择手段仿造伪劣产品。”此句“仿造伪劣产品”是不合事理的,应改为“制造伪劣产品”或“仿造名牌产品”。辨析病句还得从语言习惯、感彩、语体色彩等方面仔细推敲,逐一分析,就能辨其正误。识其病因。 (3)语感审读法 调动语感,在审读的过程中,从感性上察觉语句的毛病。即按习惯的说法看是否别扭。如别扭则再作分析比较,辩明原因,加以修改。 (4)造句类比法 对句子的毛病拿捏不准时,按原句格式仿造一些浅近的、容易把握的句子加以比较,就能比较清楚地看到语病所在。 2.修改病句的原则和方法 修改病句的原则是:保持原意,对症下药,多就少改。在此基础上对病句进行“增”“删”“换”“简”“调”。 (1)“增”(残缺的成分)。如:“市政府严肃处理了面粉厂擅自提价。”句子缺少宾语的中心语,应在“提价”后加上“的问题”或“的行为”。 (2)“删”(多余字词)。如:“关于这件事的具体详情,以后再告诉你。”句中的“具体”和“详”语意重复,建议去掉“具体”,或将“详情”去掉。换成“情况”。 (3)“换”(用词不当)。如:“校长接见了前来视察的省政协委员,并向他们介绍了学校的情况。”句中“接见”多用于外交或官方往来,应改为“接待”或“会见”。 (4)“简”(修改应简要)。如:“青年歌手小芳的歌声,清亮、甜美,焕发着泥土的芳香。”只需把句中的“焕发”改为“散发”即可,不需要再做其他改动。 (5)“调”(字词顺序)。如:“对我来说,这件事包含着深刻的一种教训。”句中的定语中数量词组应该放在形容词的前面。因此,“一种”应移到“深刻”的前面。
板书设计
(一)搭配不当; (二)成分残缺;(三)语序不当; (四)表意不明;(五)不合逻辑;(六)结构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