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一节 细胞概述
1、 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
① 所有的生物都是由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的 ② 细胞是所有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单位
3 所有的细胞必定是由别的细胞产生的
2、 细胞的种类不同,大小也有一定差别,但一般的细胞都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细胞的体积总是这么微小的原因:
①受细胞核所能控制范围的制约 、
②细胞小,则其表面积及与体积的比值(即相对表面积)大,有利于物质的迅速转运和交换
3、生物个体的增大,主要是 依赖细胞数目的增多 ,而不是细胞体积的增大
第二节 细胞膜和细胞壁
1.细胞膜的成分
(1)主要成分:磷脂和蛋白质;还有少量的胆固醇和糖类。
(2)细胞膜的支(骨)架是 磷脂双分子层。
(3)与细胞膜功能的复杂程度有关的是 膜蛋白 。
(4)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流动性
(5)细胞膜的功能特点选择透性
2、细胞膜的功能
(1) 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割开
(2)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3) 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3、植物细胞壁的化学成分有 纤维素 和 果胶 ,可用 纤维素酶 处理温和去掉细胞壁,而不破坏其他结构。
第三节 细胞质
1、细胞质是由 细胞溶胶 和各种 细胞器 构成
2、细胞内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___细胞溶胶______
3、核糖体由 RNA和蛋白质 组成,是合成 蛋白质 的主要场所
4、质体存在于 植物和藻类细胞 中,分为 白色体和有色体 ,有色体中最为重要的一类是 叶绿体 ,叶绿体由 双层膜 、 基质 和 基粒 构成,基粒是由含有 叶绿素 和其他色素的 光合膜 垛叠而成的膜系统。
5、线粒体由 外膜 、 内膜 、 基质 构成,是细胞 有氧呼吸和能量代谢 的中心,线粒体中还含有少量的DNA和RNA
6、区别八种细胞器形态、结构、功能等
名称 形态 结构 功能
线粒体 大多数呈棒状或粒状 双层膜 结构、内膜折叠形成 嵴 、 基质 细胞有氧呼吸的_的主要场所
叶绿体 呈椭球状或球状 双层膜 结构、基粒、基质 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 的场所
内质网 网状 单层膜 _结构 是细胞内 蛋白质 _ 加工和运输以及____脂质___合成有关,
高尔基体 囊状 单层膜__结构 动物细胞:与分泌蛋白的形成有关,表现在对___ 蛋白质 的加工和转运。植物细胞:与植物 细胞壁 形成有关
核糖体 粒状小体 __无膜 结构 合成 蛋白质 的场所
溶酶体 囊状小泡 单层膜 结构 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入侵的病毒和细菌。
液泡 泡状 单层膜 结构 调节植物细胞的内环境,使细胞保持坚挺
中心体 “十”形 __无膜 __结构两个互相垂直的中心粒 以及周围物质构成, 动物细胞的中心体与 有丝分裂 有关
细胞器的分类总结
(1)膜结构:
具有双层膜结构的有: 线粒体 、叶绿体 、细胞核
无膜结构有: 核糖体 、中心体
具有单层膜结构的有: 内质网 、 高尔基体、 液泡、溶酶体
(2)与能量转化有关的细胞器: 线粒体、叶绿体
(3)含色素的细胞器: 叶绿体、液泡
(4)高等的植物细胞区别于动物细胞的结构: 叶绿体、 液泡、 细胞壁(不是细胞器)
动物和低等植物细胞区别于高等植物细胞的结构:___中心体_____________
(5)与分泌蛋白的形成相关的细胞器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6)含有DNA的细胞器_______叶绿体、线粒体、细胞核__________
(7) 含有RNA的细胞器___叶绿体、线粒体、核糖体、细胞核__________
(8) 膜面积最大的细胞器____ 内质网______
7、动植物亚显微结构图。要熟练识图。分别说出各数字所代表结构的名称
图1 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 图2 动物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
1—细胞膜 2—细胞壁 3—细胞溶胶 1—线粒体
4—叶绿体 5—高尔基体 11、线粒体 2—内质网
12、内质网 13、核糖体 14、液泡 3—核孔
6—核仁 4—高尔基体
7—染色质 5—中心体
8—核膜(核膜上有10—核孔)
9—核基质
8、区别显微结构及亚显微结构
显微结构(光学显微镜能看到)如:细胞壁、液泡、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染色体
亚显微结构(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的)如: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核膜、线粒体的嵴 等
9、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动输。
(1)分泌蛋白:指在 蛋白质 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的蛋白质
如: 胰岛素 、 抗体 和部分的 消化酶
第四节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1、 除了高等植物成熟的 筛管细胞 和哺乳动物成熟的 红细胞 等极少数细胞外,真核细胞都有细胞核
2、细胞核的结构
核膜:具有 两层 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具有 核孔 (某些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如 蛋白质、RNA )
核仁:与细胞中___核糖体___形成有关
染色质:组成:由 DNA 和 蛋白质 组成
染色质与染色体的关系: 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不同状态
3、细胞核的功能:
细胞核是 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第五节 原核细胞
1、与真核细胞相比,原核细胞没有的两类结构是 成形的细胞核和由膜包被的各种细胞器 ,原核细胞是由 细胞壁 、 细胞膜 、 细胞质 和 拟核 等基本结构构成,有些原核细胞还具有 荚膜 、菌毛 、 鞭毛 等附属结构。
2、原核细胞中唯一具有的细胞器是 核糖体
3、原核细胞的 质膜 附着有 呼吸作用的酶 ,是进行 呼吸作用的场所 ; 蓝藻的 质膜 上含有 光合色素 ( 叶绿素和藻蓝素 ),是其进行 光合作用的场所
4、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类别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不同点 大小 较小 较大
细胞壁 细胞质内的细胞器 有,但成分与植物细胞不同只有一种细胞器:核糖体 植物细胞有,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有各种复杂的细胞器
细胞核染色质 无成形细胞核,只有拟核区无,只有丝状DNA 有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有,由DNA和蛋白质构成染色质
共同点 具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
5、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
原核生物:指由 原核细胞 构成的生物,代表生物是 细菌 和 蓝藻 、 放线菌
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 等
注:【细菌,根据形态主要分成 球菌 、杆菌 、 螺旋菌 但并不都以形态为依据来命名,如 乳酸菌 】
真核生物:指由 真核细胞 构成的生物,代表生物是 酵母菌 、 衣藻 和 草履虫 等
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疟原虫等所有动物
植物:衣藻、硅藻等绝大多数植物
真菌:常见的真菌可归为以下三类: 酵母菌 、 食用菌 、 霉菌
细胞核
PAGE
4第4章 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细胞数目的增多是细胞增殖的结果,细胞类型的变化是细胞分化造成的。
第一节 细胞的增殖
1、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主要有: 有丝分裂 :体细胞增殖的主要方式。
减数分裂:产生生殖细胞(精子、卵细胞等)的方式。
2、细胞周期:
(1)起止点:从上一次分裂结束开始,到下一次分裂结束为止。书本图4-1.。
(2)时期划分:分裂间期(G1、S、G2)和有丝分裂期(M)
(3)时期特点:间期总是长于M期 。
3、细胞分裂包括的过程:①细胞核的分裂,②细胞质的分裂
4、有丝分裂
1 分裂间期的主要变化及意义:完成染色体的复制,结果染色体数目没有加倍,而是形成染色单 体
2 G1期完成合成DNA所需的蛋白质的合成和核糖体的增生
S期完成DNA的复制
G2期完成一些蛋白质的合成
3 分裂期的变化。
a.前期特点(“两消两现”):染色质缩短变粗,变成染色体(每条染色体由2条染色单体组成),散乱排布;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核膜解体,形成分散的小泡.
b.中期特点: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 ,染色体继续凝聚变短,最便于观察和研究。
(中期染色体的形态稳定,数目清晰,是辨认染色体的最佳时期)
c.后期特点: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染色体数目加倍),并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分 别移向两极。
d.末期特点:分离的染色体到达两极,染色体变成染色质,核膜重新形成、纺锤体消失,细胞核内的染色体数目与分裂前相同。
③染色体的主要变化:间期复制形成单体,前期染色体出现,中期排赤道板,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加倍;末期染色体解旋形成染色质。
④染色体的特点:
染色体上没有单体时,染色体:DNA:单体=1:1:0;
染色体上有单体时,染色体:DNA:单体=1:2:2
⑤染色单体的变化:形成于间期复制,出现于前期,消失于后期着丝点分裂,后期和末期没有染色单体。
⑥DNA的变化:间期复制含量加倍,末期随细胞分裂而减半。
⑦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曲线:要会分析变化原因及区别(染色体加倍于后期着丝点分裂、DNA加倍于间期DNA复制);特点(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数目只有后期数目是加倍的,其余各期都与体细胞数相同;DNA在前期、中期、后期的含量都为体细胞的2倍)
⑧动、植物有丝分裂的异同
A、动物细胞有中心体,并在间期的S期倍增。
B、分裂后期或末期,动物细胞在在两极之间的“赤道”上向内凹陷,把细胞分成两部分,最后形成两个细胞。而植物细胞是先在两个新细胞间出现许多囊泡,然后聚集成细胞板,逐渐发展成新的细胞壁,进而形成2个细胞。
⑨细胞有丝分裂的意义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之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由于染色体上有遗传物质,因而在细胞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形状的稳定性。
5、在《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实验中,制作临时装片的步骤是: 解离 →漂洗→染色→制片 。
根尖分生区细胞的特征是:细胞呈 正方形 形,排列 紧密 。
第2节 细胞的分化
1、 细胞分化
概念: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差异的过程。(遗传物质没有改变)
特点:细胞分化一般是不可逆的。
持久性:细胞分化贯穿整个生命历程,在胚胎期达到最大限度。
遗传物质没有改变。
细胞分化的原因:各种细胞具有完全相同的遗传信息,但不同的细胞中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是不同的。
细胞分化的结果:形成了各种组织、器官。
2、 细胞癌变
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在适宜条件下,癌细胞能够无限增殖。
癌细胞表面粘连蛋白等很少或缺少,导致癌细胞容易在体内转移。
细胞癌变的原因: 外因----致癌因子:物理致癌因素(各种射线)、化学致癌因素(许多种无机或有机化合物)、病毒致癌因素(许多病毒)。
内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3、 细胞全能性
A、 概念:受精卵具有分化出各种细胞的潜能。
B、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高度分化的组织细胞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即有全能性。
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的原因:细胞核中有该物种的全套基因。
动物体细胞不表现全能性的原因是受到细胞内物质的限制。
C、 随着细胞分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细胞的全能性逐渐的减小。全能性的大小与分裂能力呈正相关。同一生物体内细胞全能性的高低为:受精卵》生殖细胞》体细胞
4、 干细胞
概念:一类可以分化成为各种细胞的未分化细胞。
分类(按来源): 胚胎干细胞:包括全能干细胞 和 多能干细胞
成体干细胞:只包括专能干细胞
特点:进行不对称分裂
应用:细胞移植、器官移植
第三节 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1、 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多种酶的活性降低、细胞呼吸变慢;
线粒体的数量减少,体积增大;
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不断向内折叠。
2、细胞凋亡。基因决定的编程性死亡高二生物必修3
第一章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1、在黑暗环境中,直立放置的胚芽鞘会直立生长,如果去掉尖端则不生长,说明胚芽鞘的生长与尖端有关;
2、如果在尖端与尖端下面一段之间插入明胶,会直立生长,如插入云母片则不生长,把放过尖端的琼脂小块,放在去掉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胚芽鞘向对侧弯曲生长,说明尖端产生的化学物质向下运输,这种化学物质是由色氨酸合成的吲哚乙酸,即生长素;
3、单侧光照射直立放置的胚芽鞘会向光生长,这是植物的向光性,如果尖端遮光,直立生长,如果尖端下面一段遮光,向光生长,说明产生生长素和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发生弯曲的部位是胚芽鞘下面的部分。
4、尖端(分生组织)产生生长素与光无关。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以主动转运的方式运往下端(如胚芽鞘的尖端向下运输,顶芽向侧芽运输),而不能反向进行,在进行极性运输的同时,如果单侧光(重力)刺激胚芽鞘的尖端,会使生长素从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的横向运输,从而向光一侧生长素分布多,细胞生长快,背光一侧生长素分布少,细胞生长慢。
5、对于植物同一器官而言,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生长,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生长。浓度的高低是以生长素的最适浓度划分的,低于最适浓度为“低浓度”,高于最适浓度为“高浓度”。在低浓度范围内,浓度越高,促进生长的效果越明显;在高浓度范围内,浓度越高,对生长的抑制作用越大。同一株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不同。
6、激素的特点:①量微而生理作用显著;②其作用缓慢而持久。激素包括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植物激素:植物体内合成的、从产生部位运到作用部位,并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7、顶端优势: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由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地积累在侧芽部位,使这里的生长素浓度过高,从而使侧芽的生长受到抑制的缘故。解出方法为:摘掉顶芽。顶端优势的原理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用的实例是棉花摘心。
8、无籽番茄(黄瓜、辣椒等):在没有受粉的番茄(黄瓜、辣椒等)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籽果实。要想没有授粉,就必须在花蕾期进行,因番茄的花是两性花,会自花传粉,所以还必须去掉雄蕊,来阻止传粉和受精的发生。无籽番茄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仍为2N(没有变化)。
9、植物的一生,是受到多种激素的平衡协调作用控制植物生长发育,赤霉素促进种子萌发,脱落酸抑制种子萌发;乙烯促进果实成熟,不会促进果实发育;生长素促进发育,促进细胞生长;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分化。
第二章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1、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多细胞动物的细胞通过内环境,借助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排泄系统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通过调节使内环境相对稳定是细胞正常生存的必要条件。以神经调节为主,体液调节为辅,两者共同协调,共同调节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3、神经调节反应速度迅速、准确,作用范围比较局限,作用时间短暂;体液调节反应速度比较缓慢,作用范围比较广泛,作用时间比较长。
4、 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神经元包含胞体、树突、轴突,轴突又称神经纤维。神经元受刺激后会产生并传导神经冲动,神经冲动就是动作电位。
5、静息状态的膜电位是外正内负(由于K+扩散到膜外多于Na+扩散到膜内),受刺激时兴奋区域的膜电位是外负内正(由于Na+大量内流),此时兴奋区域与未兴奋区域形成局部电流,膜内电流:兴奋区→未兴奋区。神经纤维某点受刺激时产生的冲动会双向传导。
6、突触:把一个神经元和另一个神经元接触的部位,突触是由突触前膜(轴突末端突触小体的膜)、突触间隙(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的间隙)和突触后膜(与突触前膜相对应的胞体膜或树突膜)三部分构成。
7、当兴奋通过轴突传导到突触前膜时,释放出递质(乙酰胆碱)到突触间隙内,递质与突触后膜的特殊受体结合,改变了突触后膜的通透性,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了兴奋或抑制,这样由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8、神经活动的基本形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元→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元→效应器)。
9、大脑皮层的白洛嘉区损伤,可以理解语言,但不能说、写;韦尼克区损伤,可以说,但不能理解语言。躯体运动中枢和躯体感觉中枢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
10、体液调节是指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二氧化碳等)通过体液的传送,对人和高等动物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
11、激素只能由内分泌细胞分泌,而所有活细胞都能合成酶。
12、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代谢加强促进发育、促进骨骼成熟、促进神经系统发育。甲状腺激素增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减少→甲状腺激素维持正常(反馈调节)
13、胰高血糖素(胰岛α细胞产生)能促进糖元的分解,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血糖,使血糖含量升高。
14、胰岛素(胰岛β细胞产生)是蛋白质,通过促进血糖合成为糖元,加速血糖分解,促进血糖转化为非糖物质,抑制糖元分解,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含量降低。
15、血糖浓度升高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血糖浓度降低和胰岛素升高促进胰高血糖素分泌。
16、协同作用: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增强效应的结果。如: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
17、拮抗作用: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如:胰高血糖素(胰岛α细胞产生)是升高血糖含量,胰岛素(胰岛β细胞产生)的作用是降低血糖含量。
18、垂体能产生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等激素。
19、人体主要激素的作用:生长激素----促进生长,主要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促激素----促进相关腺体的生长发育,调节相关腺体激素的合成与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尤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20、分泌异常症:A、生长激素:幼年分泌不足引起侏儒症、幼年分泌过多引起巨人症。
B、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引起甲亢,幼年分泌不足引起呆小症。
21、运动区:存在大脑皮层的中央前回;体觉区:大脑皮层的中央后回。
22、正常人血糖含量一般维持在80-120mg/100ML范围内;
23、糖尿病:胰岛素分泌不足造成的疾病,由于糖的利用发生障碍,病人消瘦、虚弱无力,有多尿、多饮、多食的“三多一少”(体重减轻)症状。
24、低血糖病:长期饥饿血糖含量降低到50~80mg/dL,会出现头昏、心慌、出冷汗、面色苍白、四肢无力等低血糖早期症状,喝一杯浓糖水;低于45mg/dL时出现惊厥、昏迷等晚期症状,因为脑组织供能不足必须静脉输入葡萄糖溶液。
25、人的体温调节是通过产热和散热的平衡来维持的。
第三章 免疫系统和免疫功能
1、免疫是指身体对抗病原体引起的疾病的能力。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是体表屏障,包括皮肤表皮的物理屏障和体表粘膜的化学防御。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二道防线是内环境的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及血浆蛋白破坏病原体,脓液(死的白细胞、活的白细胞、死细菌、坏死的组织、坏死的细胞)的出现表示正在克服感染。第一、二道防线是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2、抗原是指可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非已”物质。人体细胞膜上都有一种特异的糖蛋白分子,即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后,在其细胞表面出现抗原-MHC复合体。
3、骨髓中的淋巴干细胞分化成T淋巴细胞(胸腺中发育)和(骨髓中发育)B淋巴细胞。
4、成熟的T淋巴细胞对自身细胞膜上的MHC不反应,当受特定的抗原-MHC复合体刺激,就会分裂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活化的辅助性T淋巴细胞可分泌多种蛋白质,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活化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专一性识别有抗原-MHC复合体的细胞并消灭。这种T淋巴细胞的免疫称为细胞免疫。(自己绘出图解)
5、成熟的B淋巴细胞膜上的抗体分子(免疫球蛋白)遇到相应的抗原,在受活化的辅助性T淋巴细胞分泌的白细胞介素-2的作用下,分裂分化成效应B细胞(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效应B细胞产生和分泌专一性的大量抗体,抗体与细胞外的病原体和毒素结合,使病毒失去感染能力,使细菌毒素中和,使一些抗原凝聚。这种B淋巴细胞的免疫称为体液免疫。(自己绘出图解)
6、免疫功能异常反应包括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致敏原引起的过敏反应或变态反应)和免疫系统功能减退(艾滋病)。
7、艾滋病(AIDS)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感染HIV引起的,HIV由于大量破坏人的辅助性T淋巴细胞而严重削弱免疫功能。艾滋病通过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不会通过空气、昆虫、一般接触传播。
第四、五、六、七章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1、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2、种群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有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性别比例等,种群密度是种群的重要特征。
3、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主要依据。
4、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采用标志重捕法,其公式为种群数量N=(标志个体数X重捕个体数)/重捕标志数。
5、在资源无限、空间无限和不受其他生物制约的理想条件下种群呈指数增长(“J”型增长),特点是连续增长。
7、在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和受其他生物制约的条件下种群呈逻辑斯谛增长(“S”型增长),特点是起始加速增长,K/2时增长最快,此后增长减速,到K是停止增长。
8、K是环境容纳量是指在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9、调节种群数量的外源性因素主要是气候和食物(竞争、寄生、捕食),内源性因素主要是领域行为和内分泌调节。
10、养殖业中在种群数量发展到K/2时进行猎杀或者捕捞,因为此时种群增长率大,繁殖速度快;而对于害虫来说一定要在增长率增大前捕杀。
11、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
12、物种丰度是指群落的物种组成。
13、优势种主要识别特征是个体数量多,竞争占优势,资源优先占有,持久不变有优势。
14、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水平结构是指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区段现象,时间结构是指群落的组成、外貌随时间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15、生态位是指物种利用群落各种资源的幅度及该物种与群落中其他物种相互关系的总和,表示物种在群落中地位、作用和重要性。
16、竞争排除原理是指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资源时就会发生生态位重叠。当两个物种的生态位完全重叠时,竞争优势大的物种就会把另一物种完全排除掉。
17、在群落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些物种的种群消失了,另一些物种的种群随之而兴起,最后,这个群落会达到一个稳定阶段。像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群落演替。
18、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在一个起初没有生命的地方(从来没有生物定居过的湖底、裸岩和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叫做原生演替(经历时间长)。在原来有生物群落存在,后来由于各种原因(火灾、洪水、人为破坏)使原有群落消亡或受到严重破坏的地方开始的演替,叫做次生演替(因为基质和环境好,经历时间短)。
19、群落演替所达到动态的平衡状态称为顶级群落,在不受外力干扰的情况下,会保持原状,顶极群落主要是由平均温度和年降雨量所决定的。
20、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在各种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自然系统。
2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包括阳光、热能、空气、水分和矿物质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2、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通过取食与被取食关系而形成的一种单方向的营养关系,叫做食物链。
23、食物链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有害物质等通过食物链逐级积累与浓缩,在生物体内高度富集的现象叫做生物放大。
24、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的复杂营养关系,叫做食物网。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越稳定。
25、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全部生物的总和,营养等级以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植食动物)为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肉食动物)为第三营养级。
26、能量流动的渠道是沿食物链的营养级依次传递,起点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开始,每个营养级能量的去路是:呼吸消耗、下一营养级同化、分解者分解(动物粪便不是该动物营养级的能量去路)。特点是单向流动(能量只能从前一营养级流向后一营养级,而不能反向流动)、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为10%)。
27、碳循环:碳在无机环境中是以二氧化碳或碳酸盐的形式存在的,碳在生物群落内以含碳有机物形式存在和传递,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的。(要求会图碳循环画)
28、碳通过光合作用,二氧化碳进入生物群落,通过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作用,又把二氧化碳放回到无机环境中。生产者和消费者死后的尸体又被分解者所利用,分解后产生的二氧化碳也返回到大气中。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可以反复出现,循环运动。
29、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功能,其大小与物种丰度成正比,但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
30、当生态系统中的某一成分发生变化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相应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的变化,称为反馈调节,如果反馈的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的变化,称为负反馈调节,如果反馈的结果是加速最初发生的变化,称为正反馈调节。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起主要作用。
31、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32、生物圈:地球上由各种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所组成的环绕地球表面的薄层,称为生物圈。
PAGE
8第三章 细胞的代谢
第一节 细胞与能量
1、细胞内最主要的能量形式是 化学能。
2、细胞中有许多吸能反应,它们所需的能量来自细胞的 放能反应。
3、ATP不仅是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的纽带,更是细胞中的 能量通货。
4、ATP是由1个核糖、1个腺嘌呤和3个磷酸基团 组成。
5、ATP的结构简式是A—P~P~P。其中A代表腺苷,T代表三个,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普通化学键,~代表高能磷酸键。ATP的中文名称叫腺苷三磷酸。
6、什么叫ATP-ADP循环?能写出反应方程式吗?
7、ATP的水解释放的能量用于主动转运、肌肉收缩、神经细胞的活动、分泌等生命活动。
8、动物体内ATP的生成途径是细胞呼吸,植物生成ATP的途径有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能生成ATP的细胞器是叶绿体和线粒体。生成ATP的场所是叶绿体、细胞溶胶和线粒体。
9、生物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直接来源是ATP。马拉松运动员在跑步过程中直接靠(ATP)提供能量的?注意:只要提到直接提供能量的都是ATP。
第二节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1、扩散是分子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运动的现象。
2、水分子(其他溶剂)分子通过膜的扩散叫渗透。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半透膜;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
3、动物细胞在什么情况下渗透吸水?又在什么情况下渗透失水呢?
4、植物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的是细胞液。原生质体是指植物细胞去掉细胞壁后裸露出的整体构造。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 细胞质壁分离(其中质是原生质体,壁是细胞壁)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 细胞质壁分离复原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
5、细胞膜是一层选择透性膜,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细胞所需要的离子、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6、自由扩散:高浓度运向低浓度,不需载体和能量。进行自由扩散的主要有三类:水,气体分子,脂溶性小分子(如:水、CO2、O2、乙醇、甘油、苯、脂肪酸、维生素、尿素等)
7、 易化扩散:高浓度运向低浓度,需要载体,不需能量(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
8、主动转运:低浓度运向高浓度,需要载体和能量。常考的主要有两类:无机盐离子和有机小分子(氨基酸、葡萄糖)
9、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胞吞、胞吐
10、跨膜运输的方式:自由扩散、渗透、易化扩散、主动转运
第三节 酶
1、酶的定义: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2、酶的来源:活细胞,只要是活细胞就能产生。
3、酶的作用:降低反应活化能,起催化作用,使细胞代谢在温和条件下快速地进行。
4、酶的本质: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5、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多样性。
6、影响酶作用的因素:温度、PH、酶的浓度、底物的浓度等。注意相关曲线。
第四节 细胞呼吸
1、细胞呼吸的本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2、细胞呼吸的类型:需氧呼吸、厌氧呼吸。
3、需氧呼吸的过程:
场所 反应物 生成物
第一阶段 细胞溶胶 葡萄糖 丙酮酸、〔H〕少量能量(2个ATP)
第二阶段 线粒体 丙酮酸和水 CO2、[H] 少量能量(2个ATP)
第三阶段 线粒体 [H]、O2 H2O 大量能量(26个ATP)
需氧呼吸总反应方程式:
4、需氧呼吸三个阶段的名称:糖酵解、柠檬酸循环、电子传递链。
5、厌氧呼吸
场所 反应物 生成物
第一阶段 细胞溶胶 葡萄糖 丙酮酸 〔H〕 少量能量(2个ATP)
第二阶段 丙酮酸 酒精和二氧化碳或乳酸
反应式:
酒精发酵:
乳酸发酵:
6、细胞呼吸的意义: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为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5、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粮食的储存:干燥、低温、低氧(或充入氮气)、充入二氧化碳等
蔬菜水果的保鲜:湿度适中,低温,低氧。
第五节 光合作用
1、 自养生物和异养生物划分的依据:能否将无机物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
2、 自养生物的类型:植物、藻类、某些细菌、蓝藻(蓝细菌)等
异养生物的类型:人、动物、真菌和大部分细菌。
3、叶绿体中的色素:分布在类囊体的薄膜上(叶绿体基粒上)
叶绿素a;(呈蓝绿色)
叶绿素
种类: 叶绿素b;(呈黄绿色)
叶黄素;(呈黄色)
类胡萝卜素
胡萝卜素;(呈橙黄色)
4、色素的功能: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其中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5、光合作用的过程
(1)反应式: 要能准确说出生成物中各元素的来源。
(2)过程:
光反应 碳反应
反应性质 光化学反应 酶促反应 一系列的酶促反应
与光的关系 必须在光下进行 无直接关系
场所 基粒(类囊体膜上) (叶绿体基质)
必要条件 光、色素、酶、水 多种酶、CO2、NADPH、ATP
物质变化 水的光解、ATP、 NADPH的形成 CO2的固定、三碳的还原、五碳糖再生
能量变化 光能→电能→ ATP、NADPH中活泼的化学能 活泼的化学能→有机物中稳定化学能
联系:光反应能为碳反应提供ATP、NADPH,碳反应也为光反应提供ADP、Pi、NADP+。二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
6、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光照、温度、二氧化碳的浓度、水分、土壤中的矿质元素等环境因素会影响光合作用的速率。高二生物必修1知识点
第一章 细胞的分子组成
第一节 分子与离子
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是C、H、O、N、P、S等。C 是构成细胞的最基本元素。O是细胞内含量最多的元素。
第二节 无机物
1、无机化合物有 水 和 无机盐;有机化合物有 糖类 、脂质、蛋白质 和 核酸;
2、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 水 ;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化合物是 蛋白质。
3、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分为 自由水和结合水
结合水:与细胞内其它物质结合, 是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
自由水:(占大多数)以游离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幼嫩植物、代谢旺盛细胞含量高)
4、新陈代谢越旺盛,自由水 的含量会越高。
5、自由水的生理功能:①良好的溶剂 ②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的废物③调节体温④参与生化反应过程⑤为多细胞生物的绝大多数提供液体环境
6、无机盐在细胞中多数以 离子 形式存在,少数以 化合物 形式存在。
7、无机盐的作用:①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酸碱平衡;
②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血液中缺Ca会发生抽搐现象。
③构成细胞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Mg是构成叶绿素的组成成分,Fe是血红蛋白主要成分,Ca 是动物和人体骨骼及牙齿中的重要成分。
第三节 有机化合物及生物大分子
1、糖类
(1)糖类由 C、H、O 三种元素组成 ,结构单元是 单糖,是主要 能源物质。
(2)种类: ① 单糖:葡萄糖(重要能源)、果糖、核糖&脱氧核糖(构成核酸)、半乳糖
②二糖:蔗糖、麦芽糖(植物); 乳糖(动物)
③多糖:淀粉、纤维素(植物); 糖元(动物)
2、脂质
(1)脂质由C、H、O组成
(2)分类 ①油脂:储能、维持体温 ,水解生成甘油和脂肪酸
②磷脂:构成膜(细胞膜、液泡膜、线粒体膜等)结构的重要成分
③植物蜡:对植物细胞起保护作用
④胆固醇:是人体所必需的,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过多可能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3、蛋白质
1)、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
(1)在生物体中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 种
(2)组成元素:主要是C、H、O、N等元素组成,有些还含有P、S等元素
(3)氨基酸分子的结构通式:
(4)氨基酸分子结构特点: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2)、氨基酸缩合形成蛋白质:
(1)形成方式:脱水缩合, 形成的化学键叫做 肽键 ,表示为—CO—NH—。
3)、关于氨基酸缩合反应的计算: 脱水数=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
(1)n个氨基酸形成一条肽链时,脱掉n-1分子水,形成n-1个肽链,至少有-COOH 和-NH2各1个
(2)若n个氨基酸形成m条肽链则脱掉n-m分子水,形成n-m个肽链,至少有-COOH 和-NH2各m (3)若每个氨基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0,则(2)中形成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表示为100n-18(n-m)。
4)、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为:
氨基酸 多肽链 蛋白质
5)、蛋白质种类多样的原因:(1)氨基酸的种类不同
(2)氨基酸数目成百上千
(3)、氨基酸排列顺序千变万化
(4)肽链空间结构千差万别
6)、蛋白质及相应作用
细胞和生物体的结构物质;如:肌球蛋白、肌动蛋白等 具有重要的催化功能;如:绝大多数的酶
具有运输功能;如:血红蛋白 具有调节功能;如:胰岛素、生长激素等
具有免疫功能;如:抗体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7).实验: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鉴定。
(1)鉴定所用的试剂及相应的颜色反应
可溶性的还原性糖+本尼迪特试剂→生成红黄色沉淀
脂肪+苏丹III→染成橙黄色 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
(2)实验选材:还原性糖鉴定:含量高、色浅。如:白梨汁和白萝卜等
脂肪鉴定:含量高。如:花生种子、蚕豆种子等 蛋白质鉴定:含量高。如:蛋清液等
4、核酸
(1)元素组成:核酸由C、H、O、N、P等元素组成。
(2)分布: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还有少量分布在叶绿体、线粒体。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甲基绿使DNA呈蓝绿色,派洛宁使RNA呈红色
(3)分类:核酸分为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一节 细胞概述
1、 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
①所有的生物都是由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的 ②细胞是所有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单位
③所有的细胞必定是由别的细胞产生的
2、 细胞的种类不同,大小也有一定差别,但一般的细胞都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细胞的体积总是这么微小的原因:①受细胞核所能控制范围的制约 ②细胞小,则其表面积及与体积的比值(即相对表面积)大,有利于物质的迅速转运和交换
3、生物个体的增大,主要是 依赖细胞数目的增多 ,而不是细胞体积的增大
第二节 细胞膜和细胞壁
1.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
(1)主要成分:磷脂和蛋白质;还有少量的胆固醇和糖类。
(2)细胞膜的支(骨)架是 磷脂双分子层。(3)与细胞膜功能的复杂程度有关的是 膜蛋白 。
(4)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流动性 (5)细胞膜的功能特点选择透性
2、细胞膜的功能
(1) 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割开 (2)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3) 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4)细胞外被(糖萼或糖蛋白)起识别作用
3、植物细胞壁的化学成分有 纤维素 和 果胶 ,可用 纤维素酶 处理温和去掉细胞壁,而不破坏其他结构。
第三节 细胞质
1、细胞质是由 细胞溶胶 和各种 细胞器 构成
2、细胞内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___细胞溶胶______
3、核糖体由 RNA和蛋白质 组成,是合成 蛋白质 的主要场所
4、质体存在于 植物和藻类细胞 中,分为 白色体和有色体 ,有色体中最为重要的一类是 叶绿体 ,叶绿体由 双层膜 、 基质 和 基粒 构成,基粒是由含有 叶绿素 和其他色素的 光合膜 垛叠而成的膜系统。
5、线粒体由 外膜 、 内膜 、 基质 构成,是细胞 有氧呼吸和能量代谢 的中心,线粒体中还含有少量的DNA和RNA,核糖体
6、区别八种细胞器形态、结构、功能等
名称 形态 结构 功能
线粒体 大多数呈颗粒状或短杆状 双层膜 结构、内膜折叠形成 嵴 、 基质 细胞有氧呼吸的_的主要场所
叶绿体 呈椭球状或球状 双层膜 结构、基粒、基质 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 的场所
内质网 网状 单层膜 _结构 是细胞内 蛋白质 _ 加工和运输以及____脂质___合成有关,
高尔基体 囊状 单层膜__结构 动物细胞:与分泌蛋白的形成有关,表现在对___ 蛋白质 的加工和转运。植物细胞:与植物 细胞壁 形成有关
核糖体 粒状小体 __无膜 结构 合成 蛋白质 的场所
溶酶体 囊状小泡 单层膜 结构 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入侵的病毒和细菌。
液泡 泡状 单层膜 结构 调节植物细胞的内环境,使细胞保持坚挺,含色素,无机盐,糖类,氨基酸等。
中心体 “十”形 __无膜 __结构两个互相垂直的中心粒 以及周围物质构成, 动物细胞的中心体与 有丝分裂 有关
细胞器的分类总结
(1)膜结构:
具有双层膜结构的有: 线粒体 、叶绿体 、细胞核
无膜结构有: 核糖体 、中心体
具有单层膜结构的有: 内质网 、 高尔基体、 液泡、溶酶体
(2)与能量转化有关的细胞器: 线粒体、叶绿体
(3)含色素的细胞器: 叶绿体、液泡
(4)高等的植物细胞区别于动物细胞的结构: 叶绿体、 液泡、 细胞壁(不是细胞器)
动物和低等植物细胞区别于高等植物细胞的结构:___中心体_____________
(5)与分泌蛋白的形成相关的细胞器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6)含有DNA的细胞器_______叶绿体、线粒体、细胞核__________
(7) 含有RNA的细胞器___叶绿体、线粒体、核糖体、细胞核__________
(8) 膜面积最大的细胞器____ 内质网______
7、动植物亚显微结构图。要熟练识图。分别说出各数字所代表结构的名称
图1 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 图2 动物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
1—细胞膜 2—细胞壁 3—细胞溶胶 1—线粒体
4—叶绿体 5—高尔基体 11、线粒体 2—内质网
12、内质网 13、核糖体 14、液泡 3—核孔
6—核仁 4—高尔基体
7—染色质 5—中心体
8—核膜(核膜上有10—核孔)
9—核基质
8、区别显微结构及亚显微结构
显微结构(光学显微镜能看到)如:细胞壁、液泡、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染色体
亚显微结构(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的)如: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核膜、线粒体的嵴 等
第四节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1、 除了高等植物成熟的 筛管细胞 和哺乳动物成熟的 红细胞 等极少数细胞外,真核细胞都有细胞核
2、细胞核的结构
核膜:具有 两层 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具有 核孔 (某些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如 蛋白质、RNA )
核仁:与细胞中___核糖体___形成有关
染色质:组成:由 DNA 和 蛋白质 组成
染色质与染色体的关系: 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不同状态
3、细胞核的功能:
细胞核是 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第五节 原核细胞
1、与真核细胞相比,原核细胞没有的两类结构是 成形的细胞核和由膜包被的各种细胞器 ,原核细胞是由 细胞壁 、 细胞膜 、 细胞质 和 拟核 等基本结构构成,有些原核细胞还具有 荚膜 、菌毛 、 鞭毛 等附属结构。
2、原核细胞中唯一具有的细胞器是 核糖体
3、原核细胞的 质膜 附着有 呼吸作用的酶 ,是进行 呼吸作用的场所 ; 蓝藻的 质膜 上含有 光合色素 ( 叶绿素和藻蓝素 ),是其进行 光合作用的场所
4、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类别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不同点 大小 较小 较大
细胞壁 细胞质内的细胞器 有,但成分与植物细胞不同只有一种细胞器:核糖体 植物细胞有,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有各种复杂的细胞器
细胞核染色质 无成形细胞核,只有拟核区无,只有丝状DNA 有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有,由DNA和蛋白质构成染色质
共同点 具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
5、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
原核生物:指由 原核细胞 构成的生物,代表生物是 细菌 和 蓝藻 、 放线菌
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 等
注:【细菌,根据形态主要分成 球菌 、杆菌 、 螺旋菌 但并不都以形态为依据来命名,如 乳酸菌 】
真核生物:指由 真核细胞 构成的生物,代表生物是 酵母菌 、 衣藻 和 草履虫 等
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疟原虫等所有动物
植物:衣藻、硅藻等绝大多数植物
真菌:常见的真菌可归为以下三类: 酵母菌 、 食用菌 、 霉菌
第三章 细胞的代谢
第一节 细胞与能量
1、细胞内最主要的能量形式是 化学能。
2、细胞中有许多吸能反应,它们所需的能量来自细胞的 放能反应。
3、ATP不仅是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的纽带,更是细胞中的 能量通货。
4、ATP是由1个核糖、1个腺嘌呤和3个磷酸基团 组成。
5、ATP的结构简式是A—P~P~P。其中A代表腺苷,T代表三个,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普通化学键,~代表高能磷酸键。ATP的中文名称叫腺苷三磷酸。
6、什么叫ATP-ADP循环?能写出反应方程式吗?
7、ATP的水解释放的能量用于主动转运、肌肉收缩、神经细胞的活动、分泌等生命活动。
8、动物体内ATP的生成途径是细胞呼吸,植物生成ATP的途径有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能生成ATP的细胞器是叶绿体和线粒体。生成ATP的场所是叶绿体、细胞溶胶和线粒体。
9、生物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直接来源是ATP。马拉松运动员在跑步过程中直接靠(ATP)提供能量的?注意:只要提到直接提供能量的都是ATP。
第二节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1、扩散是分子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运动的现象。
2、水分子(其他溶剂)分子通过膜的扩散叫渗透。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半透膜;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
3、动物细胞在什么情况下渗透吸水?又在什么情况下渗透失水呢?
4、植物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的是细胞液。原生质体是指植物细胞去掉细胞壁后裸露出的整体构造。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 细胞质壁分离(其中质是原生质体,壁是细胞壁)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 细胞质壁分离复原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
5、细胞膜是一层选择透性膜,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细胞所需要的离子、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6、自由扩散:高浓度运向低浓度,不需载体和能量。进行自由扩散的主要有三类:水,气体分子,脂溶性小分子(如:水、CO2、O2、乙醇、甘油、苯、脂肪酸、维生素、尿素等)
7、 易化扩散:高浓度运向低浓度,需要载体,不需能量(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
8、主动转运:低浓度运向高浓度,需要载体和能量。常考的主要有两类:无机盐离子和有机小分子(氨基酸、葡萄糖)
9、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胞吞、胞吐
10、跨膜运输的方式:自由扩散、渗透、易化扩散、主动转运
第三节 酶
1、酶的定义: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2、酶的来源:活细胞,只要是活细胞就能产生。
3、酶的作用:降低反应活化能,起催化作用,使细胞代谢在温和条件下快速地进行。
4、酶的本质: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5、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多样性。
6、影响酶作用的因素:温度、PH、酶的浓度、底物的浓度等。注意相关曲线。
第四节 细胞呼吸
1、细胞呼吸的本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2、细胞呼吸的类型:需氧呼吸、厌氧呼吸。
3、需氧呼吸的过程:
场所 反应物 生成物
第一阶段 细胞溶胶 葡萄糖 丙酮酸、〔H〕少量能量(2个ATP)
第二阶段 线粒体基质 丙酮酸和水 CO2、[H] 少量能量(2个ATP)
第三阶段 线粒体内膜 [H]、O2 H2O 大量能量(26个ATP)
需氧呼吸总反应方程式:
4、需氧呼吸三个阶段的名称:糖酵解、柠檬酸循环、电子传递链。
5、厌氧呼吸
场所 反应物 生成物
第一阶段 细胞溶胶 葡萄糖 丙酮酸 〔H〕 少量能量(2个ATP)
第二阶段 丙酮酸 酒精和二氧化碳或乳酸
反应式:
酒精发酵:
乳酸发酵:
6、细胞呼吸的意义: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为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5、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粮食的储存:干燥、低温、低氧(或充入氮气)、充入二氧化碳等
蔬菜水果的保鲜:湿度适中,低温,低氧。
第五节 光合作用
1、 自养生物和异养生物划分的依据:能否将无机物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
2、 自养生物的类型:植物、藻类、某些细菌、蓝藻(蓝细菌)等
异养生物的类型:人、动物、真菌和大部分细菌。
3、叶绿体中的 色素:分布在类囊体的薄膜上(叶绿体基粒上)
胡萝卜素(呈橙黄色)
类胡萝卜素
种类: 叶黄素(呈黄色)
叶绿素a(呈蓝绿色)
叶绿素
叶绿素b(呈黄绿色)
4、色素的功能: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其中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5、光合作用的过程
(1)反应式: 要能准确说出生成物中各元素的来源。
(2)过程:
光反应 碳反应
反应性质 光化学反应 酶促反应 一系列的酶促反应
与光的关系 必须在光下进行 无直接关系
场所 基粒(类囊体膜上) (叶绿体基质)
必要条件 光、色素、酶、水 多种酶、CO2、NADPH、ATP
物质变化 水的光解、ATP、 NADPH的形成 CO2的固定、三碳的还原、五碳糖再生
能量变化 光能→电能→ ATP、NADPH中活泼的化学能 活泼的化学能→有机物中稳定化学能
联系:光反应能为碳反应提供ATP、NADPH,碳反应也为光反应提供ADP、Pi、NADP+。二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
6、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光照、温度、二氧化碳的浓度、水分、土壤中的矿质元素等环境因素会影响光合作用的速率。
第4章 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细胞数目的增多是细胞增殖的结果,细胞类型的变化是细胞分化造成的。
第一节 细胞的增殖
1、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主要有: 有丝分裂 :体细胞增殖的主要方式。
减数分裂:产生生殖细胞(精子、卵细胞等)的方式。
2、细胞周期:
(1)起止点:从上一次分裂结束开始,到下一次分裂结束为止。书本图4-1.。
(2)时期划分:分裂间期(G1、S、G2)和有丝分裂期(M)
(3)时期特点:间期总是长于M期 。
3、细胞分裂包括的过程:①细胞核的分裂,②细胞质的分裂
4、有丝分裂间期主要变化及意义:完成染色体复制,结果染色体数目没有加倍而是形成染色单体
1 G1期完成合成DNA所需的蛋白质的合成和核糖体的增生
2 S期完成DNA的复制 ③ G2期完成一些蛋白质的合成
5、 分裂期的特点。(膜仁消失显两体;形定数清赤道齐;点裂数倍分两极;两消两现重开始)
6、 染色体的主要变化:间期复制,前期出现,中期排赤道板,后期加倍,;末期形成染色质。
7、染色体、染色单体、DNA数量对应关系
染色体上无单体,染色体:DNA:单体=1:1:0;染色体上有单体,染色体:DNA:单体=1:2:2
8、染色单体的变化:形成于间期,出现于前期,消失于后期。
9、DNA的变化:间期复制含量加倍,末期随细胞分裂而减半10、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曲线:
11、动、植物有丝分裂的异同
A、动物细胞有中心体,并在间期的S期倍增。
B、分裂后期或末期,动物细胞在在两极之间的“赤道”上向内凹陷,把细胞分成两部分,最后形成两个细胞。而植物细胞是先在两个新细胞间出现许多囊泡,然后聚集成细胞板,逐渐发展成新的细胞壁,进而形成2个细胞。
12、细胞有丝分裂的意义是:
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之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由于染色体上有遗传物质,因而在细胞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第二节 细胞的分化
1、 细胞分化
概念: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差异的过程。(遗传物质没有改变)
特点:不可逆性,持久性,稳定性
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细胞分化的结果:形成了各种组织、器官。
2、 细胞癌变
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在适宜条件下,癌细胞能够无限增殖。癌细胞表面粘连蛋白等很少或缺少,导致癌细胞容易在体内转移。
细胞癌变的原因: 外因----致癌因子 内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3、 细胞全能性:受精卵具有分化出各种细胞的潜能。
随着细胞分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细胞的全能性逐渐的减小。全能性的大小与分裂能力呈正相关。同一生物体内细胞全能性的高低为:受精卵>生殖细胞>体细胞。不同生物的全能性高低为:植物细胞>动物细胞
4、 干细胞:一类可以分化成为各种细胞的未分化细胞。
分类(按来源) 胚胎干细胞(包括全能干细胞和多能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专能干细胞)
特点:进行不对称分裂 应用:细胞移植、器官移植
第三节 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1、 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多种酶的活性降低、细胞呼吸变慢; 线粒体的数量减少,体积增大;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不断向内折叠。
2、细胞凋亡。基因决定的编程性死亡
细胞核
- 10 -高二生物必修2
第一章、孟德尔定律
1、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同种生物——豌豆,同一性状——茎的高度,不同表现类型——高茎和矮茎)
2、显性性状:在遗传学上,杂种F1中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
3、隐性性状:在遗传学上,杂种F1中未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
4、性状分离:在杂交后代中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同时出现的现象。
5、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一般用大写字母表示。
6、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一般用小写字母表示。
7、等位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的,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一对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如高茎和矮茎。显性作用:等位基因D和d,由于D和d有显性作用,所以F1(Dd)的豌豆是高茎。等位基因分离:D与d一对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最终产生两种雄配子。D∶d=1∶1;两种雌配子D∶d=1∶1。)
8、表现型:是指生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
9、基因型:是指与表现型有关系的基因组成。
10、纯合子:由含有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如:AA和aa。可稳定遗传。
11、杂合子:由含有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如:Aa。不能稳定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12、测交:让杂种子一代与隐性类型杂交,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测交是检验生物体是纯合体还是杂合体的有效方法。
13、基因的分离规律:在进行减数分裂的时候,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着配子遗传给后代。
14、遗传图解中常用的符号:P—亲本 ♀一母本 ♂—父本 ×—杂交 自交(自花传粉,同种类型相交) F1—杂种第一代 F2—杂种第二代。
15、在体细胞中,控制性状的基因成对存在,在生殖细胞中,控制性状的基因成单存在。
16、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试验现象:P:高茎(DD)×矮茎(dd)→F1:高茎(Dd显性性状)→F2:高茎∶矮茎(DD 2Dd dd)=3∶1(性状分离)。
17、基因型和表现型: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基因型相同,环境相同,表现型相同,环境不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
18、纯合子杂交子代不一定是纯合子,如AA×aa。杂合子杂交子代不一定都是杂合子。
19、纯合体只能产生一种配子,自交不会发生性状分离。杂合体产生配子的种类是2n种(n为等位基因的对数)。
20、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在F1产生配子时,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
21、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 P:黄色圆粒(YYRR)X绿色皱粒(yyrr)→F1 :黄色圆粒(YyRr)→F2:9黄圆(Y R ):3绿圆(yyR ):3黄皱(Y rr):1绿皱 (yyrr)。
22、完全显性: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所得F1与显性亲本表现完全一致的现象。
23、不完全显性: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所得的F1表现为双亲中间类型的现象。
24、共显性: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所得F1同时表现出双亲的性状。
第二章、染色体与遗传
1、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是有性生殖生物的原始生殖细胞(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成为成熟的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过程。是细胞连续分裂两次,而染色体在整个分裂过程中只复制一次的细胞分裂方式。减数分裂的结果是,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来的减少了一半(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末期)。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而一个精原细胞通过减数分裂则可以形成四个精子。
2、同源染色体: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判断同源染色体的依据为:①大小(长度)相同 ②形状(着丝粒的位置)相同。
3、四分体:每一对同源染色体就含有四个染色单体。1个四分体有1对同源染色体、有2条染色体、4个染色单体、4分子DNA。
4、精子的形成过程:①间期(准备期):DNA复制;②减数第Ⅰ次分裂:A、前期Ⅰ:联会、形成四分体,每条染色体含2个姐妹染色单体;B、中期Ⅰ: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每条染色体含2个姐妹单体; C、后期Ⅰ: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每条染色体含2个姐妹单体;D、末期Ⅰ: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分裂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染色体、DNA减半,每条染色体含2个姐妹单体;减数第Ⅱ次分裂:A、前期Ⅱ:(一般认为与减数第Ⅰ次分裂末期相同。)B、中期: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C、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加倍,每一极子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D、末期: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分裂成四个精子细胞。精子细胞变形成精子。
5、卵细胞与精子形成过程的不同点:①、精子形成时两次分裂都是均等分裂,产生四个精子细胞。卵细胞形成时两次都是不均等分裂,只产生一个卵细胞和三个极体。②、精子细胞须经变形才成为有受精能力精子,卵细胞不需经过变形即有受精能力。③、精子在睾丸中形成,卵细胞在卵巢中形成。
6、比较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丝分裂:细胞分裂一次,子细胞的染色体与体细胞相同,形成体细胞,没有联会、四分体的出现;减数分裂: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子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减半,形成有性生殖细胞,出现联会、四分体,有交叉、互换行为。相同点:染色体复制一次。
7、在动物的精(卵)巢中,精(卵)原细胞可以进行两种分裂方式,如果进行有丝分裂,形成的仍然是精(卵)原细胞,如果进行减数分裂,则产生的是成熟的生殖细胞精子(卵细胞)。
8、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
9、 对于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10、关于配子的种类计算:(1)、一个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则可产生4个2种类型的精子,且两两相同,而不同的配子染色体组成互补。一个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则可产生1个1种类型的卵细胞,同时产生3个极体,四个子细胞两两相同。(2)、有多个性原细胞,设每个细胞中有n对同源染色体,进行减数分裂,如果在四分体时期染色体不发生交叉互换,则可产生2n种配子。
11、细胞分裂图的识别:(1)有同源染色体的为有丝分裂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否则为减数第二次分裂。(2)有同源染色体行为变化的是减数第一次分裂(联会、四分体、四分体排在赤道板上,最后分开),否则为有丝分裂。(3)有同源染色体且在赤道板上排列成一排的为有丝分裂;有同源染色体且在赤道板上排列成两排的为减数第一次分裂。
12、染色体组型(染色体核型):按大小和形态特征进行配对、分组和排列所构成的图像。
13、性别决定:一般是指雌雄异体的生物决定性别的方式。
14、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染色体。
15、常染色体:与决定性别无关的染色体。
16、伴性遗传: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表现出与性别相联系的遗传方式。
17、性别决定的类型: (1)XY型:雄性个体的体细胞中含有两个异型的性染色体(XY),雌性个体含有两个同型的性染色体(XX)的性别决定类型。(2)ZW型:与XY型相反,同型性染色体的个体是雄性,而异型性染色体的个体是雌性。蛾类、蝶类、鸟类(鸡、鸭、鹅)的性别决定属于“ZW”型。
18、色盲基因(b)以及它的等位基因——正常人的B就位于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的相应位置上没有相应的基因。
19、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在写色觉基因型时,为了与常染色体的基因相区别,一定要先写出性染色体,再在右上角标明基因型。):色盲女性(XbXb),正常(携带者)女性(XBXb),正常女性(XBXB),色盲男性(XbY),正常男性(XBY)。
20、色盲的遗传特点:男性多于女性 一般地说,色盲这种病是由男性通过他的女儿(不病)遗传给他的外孙子(隔代遗传、交叉遗传)。色盲基因不能由男性传给男性。
21、关于配子种类及计算: A、一对纯合(或多对全部基因均纯合)的基因的个体只产生一种类型的配子 B、一对杂合基因的个体产生两种配子(Dd→ D、d)且产生二者的几率相等 。C、 n对杂合基因产生2n种配子,配合分枝法 即可写出这2n种配子的基因。例:AaBBCc产生22=4种配子:ABC、ABc、aBC、aBc 。
22、计算子代基因型种类、数目: 后代基因类型数目等于亲代各对基因分别独立形成子代基因类型数目的乘积,例:AaCc ×aaCc其子代基因型数目? ∵Aa×aa F1是Aa和aa共2 种 Cc×Cc F1是CC、Cc、cc共3种 ∴答案=2×3=6种 。计算子代表现型种类: 方法同于前者。
23、鉴定某一物种(在某个性状上)是纯合体还是杂合体的方法:测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有两种及以上表现型),则它是杂合体;后代只有一个性状, 则它是纯合体。
24、遗传病的系谱图分析:
1)、首先确定系谱图中的遗传病的显性还是隐性遗传:①只要有一双亲都正常,其子代有患者,一定是隐性遗传病“无中生有”②只要有一双亲都有病,其子代有表现正常者,一定是显性遗传病“有中生无”
2)、其次确定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伴性遗传:①在已经确定的隐性遗传病中:某女性患病,她的儿子和父亲有一个或者两个正常的,一定是常染色体的隐性遗传;“隐性遗传看女病,女病男(父亲、儿子)正非伴性:即常染色体遗传”②在已经确定的显性遗传病中:某男性有病,他的女儿和母亲有一个或者同时表现正常者,一定是常染色体的显性遗传病“显性遗传看男病,男病女(母亲和女儿)正非伴性:即常染色体遗传;③X染色体显性遗传:女患者较多;代代连续发病;父患女必患,子患母必患
X染色体隐性遗传:男患者较多;隔代遗传;母患子必患,女患父必患
第三章、遗传的分子基础
1、T2噬菌体:这是一种寄生在大肠杆菌里的病毒。它是由蛋白质外壳和存在于头部内的DNA所构成。
2、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关键是: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直接地观察DNA的作用。
3、肺炎双球菌的类型:①、R型,菌落粗糙,菌体无多糖荚膜,无毒,注入小鼠体内后,小鼠不死亡。②、S型,菌落光滑,菌体有多糖荚膜,有毒,注入到小鼠体内可以使小鼠患病死亡。如果用加热的方法杀死S型细菌后注入到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
4、 格里菲斯实验:格里菲斯用加热的办法将S型菌杀死,并用死的S型菌与活的R型菌的混合物注射到小鼠身上,小鼠死亡。
5、艾弗里实验说明DNA是“转化因子”的原因:将S型细菌中的多糖、蛋白质、脂类和DNA等提取出来,分别与R型细菌进行混合;结果只有DNA与R型细菌进行混合,才能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并且的含量越高,转化越有效。
6、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只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而没有证明它是主要遗传物质)
7、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只有少数病毒(如烟草花叶病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因此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8、①遗传物质的载体有:染色体、线粒体、叶绿体。②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
9、DNA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与T配对,G与C配对。
10、DNA复制:是指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来合成子代DNA的过程。DNA的复制实质上是遗传信息的复制。
11、DNA的半保留复制:复制出的子代双链中,有一条是亲代原有的链,另一条则是新合成的。
12、 DNA的化学结构:①DNA是高分子化合物:组成基本元素是C、H、O、N、P等。②组成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每个脱氧核苷酸由三部分组成:一个脱氧核糖、一个含氮碱基和一个磷酸
③构成DNA脱氧核苷酸有四种(根据所含碱基的不同)。DNA在水解酶的作用下,可以得到四种不同的核苷酸,即腺嘌呤(A)脱氧核苷酸;鸟嘌呤(G)脱氧核苷酸;胞嘧啶(C)脱氧核苷酸;胸腺嘧啶(T)脱氧核苷酸。
④DNA是由四种不同的脱氧核苷酸为单位,聚合而成的脱氧核苷酸链。
13、DNA是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与磷酸相间排列在外侧,形成两条主链(反向平行),构成DNA的基本骨架。两条主链之间的横档是碱基对,排列在内侧。相对应的两个碱基通过氢键连结形成碱基对。
14、碱基含量计算:
①在双链DNA分子中,非互补的两碱基含量之和是相等的,占整个分子碱基总量的50%。
②在双链DNA分子中,一条链中非互补碱基和的比值(A+C/G+T)与其互补链中相应比值互为倒数,整个分子(双链)中此比值为1。
③在双链DNA分子中,一条链中互补的两碱基之和的比值(A+T/G+C)与其在互补链中的比值和在整个分子中的比值都是一样的。
15、DNA的复制:①时期: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②场所:主要在细胞核中。③条件:a、模板:亲代DNA的两条母链;b、原料:四种脱氧核苷酸为;c、能量:(ATP);d、一系列的酶。④特点: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⑤结果:一个DNA分子复制一次形成两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⑥意义:使亲代的遗传信息传给子代,从而使前后代保持了一定的连续性.。
16、核酸种类的判断:首先根据有T无U,来确定该核酸是不是DNA,又由于双链DNA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G=C,单链DNA不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来确定是双链DNA还是单链DNA。
17、基因:是一段包含一个完整的遗传信息单位的有功能的核酸分子片断——大多数生物中是DNA,而在RNA病毒中则是一段RNA。
18、遗传信息:基因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
19、转录:是在细胞核内进行的,它是指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转录:(1)场所:细胞核中。(2)信息传递方向:DNA→信使RNA。(3)转录的条件:a、模板:DNA中特定的一条链;b、原料:游离的核糖核苷酸;c、能量:ATP;d、多种酶催化。
20、翻译:是在细胞质中进行的,它是指以信使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1)场所:细胞质中的核糖体。(2)信息传递方向:信使RNA→ 一定结构的蛋白质。(3)条件:a、模板:mRNA;b、原料:游离的氨基酸;c、能量:ATP;d、多种酶催化;e、转运工具:转运RNA(tRNA)。
21、密码子(遗传密码):信使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
22、中心法则: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RNA,再从RNA传递给蛋白质的转录和翻译过程,以及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DNA的复制过程。后发现,RNA同样可以反过来决定DNA,为逆转录。(要求会画图解)
23、信使RNA是由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蛋白质是由信使RNA为模板,每三个核苷酸对应一个氨基酸合成的。公式:基因(或DNA)的碱基数目:信使RNA的碱基数目:氨基酸个数=6:3:1;脱氧核苷酸的数目=的基因(或DNA)的碱基数目;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目—肽链数。
第四章 生物的变异
1、不遗传的变异:环境因素引起的变异,遗传物质没有改变,不能进一步遗传给后代。
2、可遗传的变异:遗传物质所引起的变异。3、可遗传的变异来源: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畸变。
4、基因突变:是指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DNA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
5、基因突变①类型:包括形态突变、生化突变和致死突变。②特点:普遍性;多方向性;稀有性;可逆性;有害性。③意义:它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也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④原因:在一定的外界条件或者生物内部因素的作用下,使得DNA复制过程出现差错,造成了基因中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的改变,最终导致原来的基因变为它的等位基因。⑤实例:a、人类镰刀型贫血病、白化病、太空椒(利用宇宙空间强烈辐射而发生基因突变培育的新品种。)。⑥引起基因突变的因素: a、物理因素:主要是各种射线。 b、化学因素:主要是各种能与DNA发生化学反应的化学物质。c、生物因素:主要是某些寄生在细胞内的病毒。
6、基因重组:指控制不同性状基因的重新组合,导致后代不同于亲本类型的现象或过程。
①类型:基因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基因交换(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换)。②意义:是通过有性生殖过程实现的,导致生物性状的多样性。
7、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不同点:基因重组是原有基因的重新组合,产生了新的基因型;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产生了新的基因。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主要来源。
8、染色体畸变:光学显微镜下可见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或者染色体数目变异。
9、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指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增添或缺失,可分为整倍体变异和非整倍体变异。
10、染色体组 : 一般的,生殖细胞中形态、结构和功能各不相同的一组染色体。细胞内形态相同的染色体有几条就说明有几个染色体组。
11、二倍体:凡是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如.人、果蝇、玉米;绝大部分的动物和高等植物都是二倍体
12、多倍体:凡是体细胞中含有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如:马铃薯含四个染色体组叫四倍体,普通小麦含六个染色体组叫六倍体;一般有几个染色体组就叫几倍体。
13、单倍体:指体细胞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如果某个体由本物种的配子不经受精直接发育而成,则不管它有多少染色体组都叫“单倍体”。例如,蜜蜂中的雄蜂是单倍体动物;玉米的花粉粒直接发育的植株是单倍体植物。
14、生物育种的方法总结如下:①诱变育种:利用基因突变原理;用物理或化学的因素处理生物,诱导基因突变,提高突变频率,从中选择培育出优良品种。实例---青霉素高产菌株的培育。②杂交育种:利用基因重组原理;育种程序:两个亲本杂交,使两个亲本的优良性状结合在一起,培育出所需要的优良品种。实例---用高杆抗锈病的小麦和矮杆不抗锈病的小麦杂交,培育出矮杆抗锈病的新类型。③单倍体育种:利用染色体畸变原理;育种程序:利用常规方法获得F1;将F1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染色体加倍后成为可育的纯合植株;单倍体育种可大大缩短育种年限。④多倍体育种:利用染色体畸变原理;常用方法---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使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加倍;秋水仙素的作用---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实例---三倍体无籽西瓜(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西瓜幼苗得到四倍体西瓜;用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杂交,得到三倍体的西瓜种子。三倍体西瓜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
第五章 生物的进化
1、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同一物种个体间能互相交配并产生有生育能力的后代;不同物种个体间则不能互相交配,或者在交配后不能产生有生育能力的后代,它们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
2、生物界既存在着巨大的多样性,又在不同层次上存在着高度的统一性。
3、个体间存在可遗传的变异是进化的前提;自然选择是进化的动力。
4、基因库:种群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其中每个个体所含的基因只是基因库的一部分。
5、基因频率:某个等位基因的数目占这个基因可能出现的所有等位基因总数的比例。
6、遗传平衡定律(哈——温定律):在一个大的随机交配的种群里,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没有迁移、突变、选择的情况下,世代相传不发生变化,并且基因频率决定了基因型频率。
7、突变、重组、选择和隔离是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中的重要环节。
8、物种的形成分两类:异地的物种形成和同地的物种形成。
9、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
①通过基因型计算基因频率。例如,从某种种群中随机抽出100个个体测知基因型为AA、Aa、aa的个体分别为30、60和10,A基因频率=(2×30+60)÷2×100=60%,a基因频率=1-60%=40%。
②通过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等于它的纯合子频率与1/2杂合子频率之和。例如:AA基因型频率为30/100=0.3,Aa基因型频率为60/100=0.6;aa基因型频率为10/100=0.1;则A基因频率=0.3+1/2×0、6=40%。
第六章 遗传与人类健康
1、遗传病:凡是由于生殖细胞或者受精卵里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从而使发育成的个体所患的疾病;通常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病三类。
2、单基因遗传病: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属于单基因遗传病;如:a、常染色体隐性:白化病、苯丙酮尿症。 b、伴X隐性遗传:红绿色盲、血友病。 c、常染色体显性:多指、并指、。d、伴X显性遗传:抗VD佝偻病。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a、常染色体病:21三体综合征(发病的根本原因是患者体细胞内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b、性染色体遗传病:性腺发育不良。
4、优生措施:婚前检查、适龄生育、遗传咨询、产前诊断、选择性流产、禁止近亲结婚。
5、禁止近亲结婚的理论依据是:使隐性致病基因纯合的几率增大。
6、基因治疗的一种方法是为细胞补上丢失的基因或者改变病变的基因,以达到治疗遗传性疾病的目的。
7、基因是否有害与环境有关。
PAGE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