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古诗三首 课件(共5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3 古诗三首 课件(共5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1-16 19:37: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2张PPT)
语文六年级
下册

第一单元
3
古诗三首


学习生字
zhāng
hóu

yíng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 食
[唐]韩翃

一、导入解题
寒食是古代一个传统节日,清明前的一两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当年寒食节时的长安城是什么情景。

二、作者简介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天宝13年(754年)考中进士,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建中年间,作一首《寒食》被唐德宗所赏识,因而被提拔为中书舍人。韩翃诗集里十之八九是送行赠别或者唱和吟咏的诗歌,在当时传诵很广泛。

三、初读感知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 食
[唐] 韩翃

四、创作背景
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这仪式用意有二:一是标志着寒食节已结束,可以用火了;二是藉此给臣子官吏们提个醒,让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禄的介子推学习。中唐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宦官,以致他们的权势很大,败坏朝政,排斥朝官。有意见认为此诗正是因此而发。

五、理解诗意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译文:暮春的长安城里漫天飞舞着杨柳花,寒食节东风吹斜了宫中的柳树。
①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②御柳:皇城里的柳树。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译文: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的家中。
①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借指唐朝皇宫。
②传蜡烛:指宫中传赐新火。
③五侯:这里泛指权贵豪门。

六、赏析诗句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这两句描写春日长安城花开柳拂的景色。“无处”指花开既多又广,“飞花”写花开的盛况,时值春日,长安城到处是飞花柳絮,一派缤纷绚烂的景象。“东风”指春风,“御柳斜”是皇城里的柳树在春风吹拂下的摇摆姿态。“斜”字生动地写出了柳枝的摇曳之神。这是寒食节京城的白天景色。景色由大而小,由全城而入宫苑。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日暮”就是傍晚。“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的皇宫。“五侯”一般指东汉时,同日封侯的五个宦官。这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宦官。这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寒食禁火,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习俗,但权贵大臣们却可以破例地点蜡烛。诗人对这种腐败的政治现象做出委婉的讽刺。

七、知识拓展
讽刺诗
用语包含讽刺内容的诗歌。以嘲讽、讥刺的手法,描述生活中落后、消极、反动的事物,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战斗性。
形式短小精悍,富于幽默感。常用夸张的手法塑造讽刺形象,一般不注重人物和情节,也不强调意境和含蓄。
特点:

八、全诗小结
此诗虽然止于描绘,作者本意也未必在于讽刺,但他抓住的形象本身很典型,因而使读者意会到比作品更多的东西。由于作者未曾刻意求深,只是沉浸在打动了自己的形象与情感之中,发而为诗,反而使诗更含蓄,更富于情韵,比许多刻意讽刺之作更高一筹。

九、背诵全诗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 食
[唐] 韩翃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迢迢牵牛星

一、交流入题
我们将学习一篇爱情题材的诗歌——《迢迢牵牛星》, 一起来看看这首诗给我们描述了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

二、诗歌出处
《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抒发了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处处表现了道家与儒家的哲学意境。
类别:游子诗和思妇诗
时间:大约东汉末年
内容:1.游子思妇的相思离别之苦
2.士人失意的苦闷哀愁
特点:1.都是五言诗,全篇由五字句构成
2.标题为诗歌的第一句
3.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

艺术风格:融情人景和运用比兴

三、明节奏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四、精读品味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译文:仰望星空,远远地看到了明亮的牵牛星和织女星。
①迢迢:遥远的样子。
②皎皎:明亮的样子。
③河汉女:指织女星。

诗歌第一句点明了什么?
描写对象——牵牛、织女。
本诗的抒情主人公——织女。
(“迢迢”写出了两个人分隔异地)
我国民间四大爱情故事:
《牛郎织女》《白蛇传》
《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传说》

传说天上有个织女星,还有一个牵牛星。织女和牵牛情投意合,心心相印。可是,天条律令是不允许男欢女爱、私自相恋的。因此,王母便将牵牛贬下凡尘,降生在一个农民家中,取名叫牛郎。而织女则被罚不停地织云锦。后来,织女私自下凡间,重遇牵牛(牛郎),两人遂结为夫妇,生下一男一
牛郎织女的故事
女。一家四口过着幸福的生活。但是王母娘娘知道后,非常生气,命令天兵天将把织女拘押回天庭。牛郎就把两个小孩放在箩筐里,奋力追赶织女。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钗,在牛郎织女之间一划,便出现了一条波涛汹涌的银色河川(银河),于是,牛郎在银河以南,织女在银河以北,遥遥相对,无法相见。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译文:织女摆动纤纤素手,织机“札札”作响。
①擢:伸出。
②素:白皙。
③札札:织机发出的响声
④机杼:织机。杼,梭子。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译文:一整天不见她织成一匹布,却见她愁容满面,泪落如雨。
①章:花纹。
②零:落下。

1.前一句写织女忙碌地织布,她整天织布,为什么还是“不成章”呢?为什么“泣涕零如雨”呢?
2.终日以泪洗面,为何还要去织布呢?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因思念远方的人而无心织布。
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借织布排遣思念的愁苦,来表现愁苦到极致的情感。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译文:银河既清且浅,相距又有多远?
①且:并且,表并列关系。
②去:距离。
③复:副词,又。

1.银河很清很浅,应该能自由往来,那为什么两人却不能见面呢?
2.这句不是与“迢迢”相矛盾吗?
因为有人压制了他们的爱情。
不矛盾,因为思念而觉得距离很远。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译文:尽管他们只相隔一条水清且浅的银河,但只能含情相视,不得互诉衷肠。
①盈盈:清澈的样子。
②间:隔。
③脉脉:相视无言的样子。
④语:名词作动词,诉说。

这句诗交代了什么?
交代织女痛苦的缘由,抒发了织女心中咫尺天涯的哀怨。
第一、二句
诗句结构布局
天上情景(景)
第三--六句
织女悲苦(由景及人)
第七、八句
河汉相隔(由景及情)
第九、十句
相爱受阻(人情景相融)
本诗抒发了什么感情?
想一想
抒发了有情人被分隔两地的相思之苦。
全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全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不得相见的故事,抒发了因爱情遭到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
牛郎织女
深沉含义
隔河相望
不能团聚
不能欢聚
人间男女
相爱受压制


比 喻


五、叠音词
迢迢:写牵牛星之远。
皎皎:写织女星之明。
纤纤:写素手之细之美。
札札:写机杼之声。
盈盈:写银河之水,清且浅。
脉脉:写相视之态。
叠字的表达效果
全篇十句有六句以叠词起头,这些叠音词既是诗句对外在情景的细致描绘,又是作者内心真挚情感的巧妙抒发,与全诗缠绵悱恻的感情十分和谐,体现了景中情、情中景,显得韵味深长,哀婉动人,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抒情性,增添了诗歌的音律美和修辞美。

六、背诵全诗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迢迢牵牛星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十五夜望月
[唐] 王建

一、揭示课题
这幅图片让你想到了什么?
皓月当空,月色如银,如此美景,会勾起你无尽的遐想,今天且让我们跟着唐代诗人王建走进他的《十五夜望月》,感受他的无边思绪。

二、作者简介
王建(768年—835年),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朝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从军,约46岁时入仕,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三、理解诗意
中庭地白树栖鸦
译文: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
①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②地白:月光照在庭院地上的样子。
冷露无声湿桂花
译文: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
①冷露:秋天的露水。
②湿:打湿。

前两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
你能读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描绘了一个冷清的中秋之夜,表现了作者在异乡孤寂、惆怅的心情。
今夜月明人尽望
译文: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
尽:都。
不知秋思落谁家?
译文: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
落:在,到。

1.诗人写望月,却没有写到月光,从何处体现?
“地白”给人以积水空明、澄清清冷之感,从侧面突出了月色皎洁。
2.“树栖鸦”是从听觉还是视觉方面来写的?写鸦雀有什么作用?
既有听觉也有视觉,烘托夜的寂静,衬托诗人内心的孤独。
思考
3.“冷露无声湿桂花”蕴含诗人怎样的情感?
用寒意、清冷烘托诗人寂寞凄清的心理。
4.“落”换成“在”好吗? 说明理由。
“落”字更有表现力,“落”字给人以形象的动感,新颖妥帖,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向人间似的。而“在”字就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

四、诗歌鉴赏
诗歌后两句中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入骨的思念之情


五、艺术特色
这首诗在艺术上含而不露,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比如不说想念老朋友,而说“秋思落谁家”,就是采用不明说而暗示的写法。
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先突出中秋夜深夜静,然后以深夜不寐、望月怀人,烘托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怀念之情。景语引出情语,反过来又给景语增添感情,加上一个情深意切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

六、中心思想
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

七、课外积累
收集有关咏月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