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的四个环节》说课

文档属性

名称 《呼吸的四个环节》说课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09-06-24 17:49:00

文档简介

课件22张PPT。呼吸的四个环节陈店中学
方云平说课刚要一、课题与课标二、学生情况分析三、教材分析四、教学目标分析五、教学策略和方法六、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七、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八、教学反思一、课题与课标《呼吸的四个环节》是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10章《人体的能量供应》,第二节《人体细胞获得氧气的过程》的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位于教材第54~57页。
本章位于《课标》的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的第二个主题:“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供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目标: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2、概述人体肺部和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3、说明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本节内容旨在完成上述的第二个目标。二、学生情况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探究人体自身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但是,由于知识的不足,他们理解呼吸运动的过程,气体的扩散作用,气体的交换过程等有思维障碍。因此,我计划用演示实验、动手操作、图片、动画演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本节知识。三、教材分析这部分教材内容阐释两个个中心问题:
1、气体是如何进出肺的?
2、人体内是如何进行气体交换的?
涉及到一些重要的概念:肺通气(即呼吸)、呼吸运动、肺换气、气体的扩散等。其中“肺通气”与“肺换气”,“呼吸”、“呼吸运动”及前面所学的“呼吸作用”很难区别,需要学生对比学习。
呼吸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与消化、运动、循环、排泄系统存在紧密的联系,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助于学生对“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理解。
呼吸涉物质交换与能量流动,与新陈代谢直接有关,学好这一部分内容也有助于对“新陈代谢”的深入理解。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教学重点:1、呼吸运动的过程
2、肺泡内和组织中的气体交换
教学难点:1、呼吸运动的过程
2、气体的扩散作用教学目标分析(一)知识目标:
1、通过演示实验与动手操作,认识呼吸运动的过程。
2、理解气体交换的原理,掌握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及组织
中的气体交换。
(二)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推理思维能力、语言
表达能力等。
(三)情感目标:
进一步提高学生探究人体自身生命活动现象和生命活
动规律的热情,并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策略和方法(一)说教法:
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述法、直观教学法等
(二)说学法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对比学习等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一)、复习
(二)、呼吸运动与肺通气
1、肺通气(呼吸)
2、呼吸运动
(三)、气体的交换与运输
1、气体的扩散作用
2、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3、组织内的气体交换
4、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5、小结四个过程
(四)、课堂延伸
1、对比几个重要概念
2、练习与反思(一)、复习:

①肺泡数量多,总面积大;
② 肺泡外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
③ 肺泡壁、毛细血管壁很薄,都只由 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
1、肺泡有利于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二)1、肺的通气1、问题引入:
做一次深呼吸,感受一下,平静状况下,呼气和吸气,是什么力量让气体进出肺的?
2、肺通气:外界与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就是通常所说的呼吸,也叫肺通气。
(二)2、呼吸运动1、感受:把手放在胸部两侧的肋骨上,深吸气和深呼气感受
肋骨的运动和胸廓的变化。
2、教师做演示实验
3、学生动手操作并体会呼吸运动的过程(两个教具放在不同
的小组交换使用)
4、小组交流得出呼吸运动的过程:
(1)吸气时:肋间外肌收缩使肋骨上提并外展,使胸廓的横 径加大;膈
肌收缩,膈顶下降,使胸廓的纵径加长。胸廓容积扩大,肺容积扩
张,肺内压强减小,新鲜空气由呼吸道进入肺。
(2)呼气时:由于肋间外肌和膈肌舒张,胸廓容积缩小,肺容积缩小,
肺内压强增大,肺泡内部分气体呼出体外。
呼吸运动:胸廓扩大和缩小的运动。
呼吸运动实现了肺的通气。
总结强化练习:1、分发练习:
2、展示学生练习,并作出适当评价
收缩收缩扩大减小入肺出肺增大减小舒张舒张(三)1、气体交换的原理:气体的扩散作用1、演示:在讲台前喷散有香气的空气清新剂。
请闻到香味的同学举手。
2、讲述:这是气体的扩散作用,一种气体总是
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
气体交换就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进行的。
3、学生举实例说明气体的扩散作用。
(三)2、肺泡内的气体交换1、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实现了由静脉血到动脉血的转变CO2O2肺泡内的气体交换.swf(三)3、组织内的气体交换演示1、组织内的气体交换实现了由静脉血到动脉血的转换CO2O2组织里的气体交换.swf(三)4、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演示:1、氧气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以养合血红蛋白的形式在血液中运输
2、红细胞还能运输部分的二氧化碳,而大部分的二氧化碳溶解在血浆中运输。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exe (三)5、小结呼吸的四个环节:呼吸的四个环节呼吸运动与肺通气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肺的换气组织气体交换(四)1、对比几个重要概念:呼吸:
呼吸运动:
呼吸作用:
肺通气:
肺换气:外界气体与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又叫肺通气)
胸廓扩大和缩小的运动(实现肺通气)
有机物在线粒体内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并释放能量的过程(与光合作用相对应)外界气体与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
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四)2、练习与反思:一、1、肺通气是通过下列哪一项实现的( )
A 呼吸运动 B 呼吸 C 呼吸作用 D 气体的扩散作用
2、肺换气是通过下列哪一项实现的( )
A 呼吸运动 B 呼吸 C 呼吸作用 D 气体的扩散作用
3、在平静状态时,胸廓的上下径增大的原因是( )。
A、膈肌收缩,膈顶部上升 B、膈肌舒张,膈顶部回升
C、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 D、膈肌舒张,膈顶部下降
4、肋间外肌收缩的结果是( )
A、胸廓前后径和左右径都扩大 B、胸廓前后径和左右径都缩小
C、胸廓上下径和左右径都扩大 D、胸廓上下径和左右径都缩小
5、吸气动作时,肺容积及肺内气压变化是( )。
A、肺容积增大,肺内气压增大 B、肺容积缩小,肺内气压升高
C、肺容积增大,肺内气压减小 D、肺容积缩小,肺内气压减小
6、用人工呼吸抢救溺水者,是帮助病人完成( )
A、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B、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C、肺的通气 D、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二、请同学们相互交流一下,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有何感受?AACDCC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动手实验探究过程和原理;观察图片和动画体会过程,得出结论;动脑筋思考做练习;相互交流谈感受。因此课堂气氛较好,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教学反思我认为自己在教学设计的创新之处有三点:
1、我能自制教具(呼吸运动模型1和呼吸运动模型2)进行教学,并将呼吸运动模型1改进为立体模型,使得学生的体验更贴近实际.
2、在气体的扩散作用的教学中也采用了实验法教学,能够
让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建立在具体的感受上.
3、我改变了教学顺序,讲了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后,接着讲组织内的气体交换,再讲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这样更便于实施教学,更便于把三个过程连成一个整体。
不足之处:
1、自己的理论水平有限,不能完全把握好新课标的要求。
2、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够,没有让学生制作演示工具和让
学生搜集相关教学信息。敬请专家指导
谢谢《呼吸的四个环节》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们,你们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呼吸的四个环节》,我准备从课题与课标、学生情况、教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方法、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教学反思等环节来对该内容进行分析。
说课题和课标
《呼吸的四个环节》是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10章《人体的能量供应》,第二节《人体细胞获得氧气的过程》的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位于教材第54~57页。
本章位于《课标》的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的第二个主题:“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供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目标: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2、概述人体肺部和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3、说明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本节内容旨在完成上述的第二个目标。
说学生情况
七年级的学生对于探究人体自身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但是,由于知识的不足,他们理解呼吸运动的过程,气体的扩散作用,气体的交换过程等有思维障碍。因此,我计划用演示实验、动手操作、图片、动画演示等方式,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说教材
这部分教材内容阐释了两个个中心问题:
1、气体是如何进出肺的?
2、人体内是如何进行气体交换的?
涉及到一些重要的概念:肺通气(即呼吸)、呼吸运动、肺换气、气体的扩散作用等。其中“肺通气”与“肺换气”,“呼吸”、“呼吸运动”及前面所学的“呼吸作用”很难区别,需要学生对比学习。
呼吸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与消化、运动、循环、排泄系统存在紧密的联系,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助于学生对“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理解。
呼吸涉及物质交换与能量流动,与新陈代谢直接有关,学好这一部分内容也有助于学生对“新陈代谢”做深入理解。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教学重点:1、呼吸运动的过程
2、肺泡内和组织中的气体交
教学难点:1、呼吸运动的过程
2、气体的扩散作用
对于难点,我是采用演示实验结合学生动手来突破。对于重点,我是采用先平面图讲解,再模型图模拟,最后flash动态演示来呈现。
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演示实验与动手操作,认识呼吸运动的过程。
2、理解气体交换的原理,掌握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及组织
中的气体交换。
(二)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推理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三)情感目标:
进一步提高学生探究人体自身生命活动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热情,并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说教学策略和方法
说教法
为了搞好本节内容的教学,我仿照课本自制了两个教具,并对呼吸运动模型1,做了由平面到立体的改进,以便收到更好的实验效果,在网络上我下载了一些图片和flash动画,以便学生直观理解。
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述法、直观教学法等
说学法
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我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让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对比学习等方式,建立知识体系。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对比学习等。
说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复习,之所以复习“肺泡有利于气体交换的特点”,是因为它是一个重点知识,另外它和本节内容又有密切关系。
呼吸运动与肺通气
对于“肺通气(即呼吸)”这个概念,我是用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然后引出概念。
“呼吸运动过程”是本课时的重点和难点,对于这个难点的突破,我采用先感知,再用自制的教具做演示实验,然后学生动手操作,边操作边体会呼吸运动的过程,之后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和教师的引导得出结论,最后还通过一个强化练习,对知识进行归纳。
气体的交换与运输
“气体的扩散作用”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难点,我采用“喷空气清新剂”的实验方式来进行突破。由实验进一步得出气体的扩散作用的概念,并让学生举实例来体会气体的扩散作用。
“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本节内容的一个重点,我在教学时采用,用平面图讲解气体交换的过程和结果,用模型图模拟实际情况,用flash动画演示动态效果,以便学生直观的理解这一重点知识。
对于“组织中的气体交换”,我是把它从教材内容的最后一筐提到这个位置的,在教学时我也采用了平面图和flash动画。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自己总结组织中的的气体交换的过程与结果。并便于学生比较组织中的气体交换和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相同点和不同点。
我把“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放在最后一筐讲解,因为气体的运输包括气体在肺泡内的交换后的运输,和气体在组织中的交换后的运输,这样设计,能使运输成为一个整体,并且能让体内气体的交换与运输连成一个整体。
小结呼吸的四个环节很有必要,它概括了本节课所讲的所有内容,显示出四个环节之间的关系,通过四个环节形成完整的呼吸过程,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课堂延伸
本课时涉及的重要概念很多,“肺通气”与“肺换气”,“ 呼吸”、“ 呼吸运动”与“呼吸作用”,这些概念必须通过学生自己比较,他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这几个概念之间的区别,从而更好的掌握这些概念。
练习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课堂反思能让学生养成总结课堂知识的习惯,同时给学生一个交流感受的平台。
说学生学习效果评价
在我的这堂课中,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动手实验探究过程和原理;观察图片和动画体会过程,得出结论;动脑筋思考做练习;相互交流谈感受。因此课堂气氛较好,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
说教学反思
我认为自己在教学设计的创新之处有三点:
1、我能自制教具(呼吸运动模型1和呼吸运动模型2)进行教学,并将呼吸运动模型1改进为立体模型,使得学生的体验更贴近实际.
2、我在气体的扩散作用的教学中也采用了实验法教学,能够让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建立在具体的感受上.
3、我改变了教学顺序,讲了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后,接着讲组织内的气体交换,再讲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这样更便于实施教学,更便于把三个过程连成一个整体。
不足之处:
1、自己的理论水平有限,不能完全把握好新课标的要求。
2、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够,没有让学生制作演示工具和让
学生搜集相关教学信息。
结束语: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实验探究等几种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过程中,力求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