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春浙教版科学七下:阶段滚动小卷3(2.1-2.3)(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春浙教版科学七下:阶段滚动小卷3(2.1-2.3)(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1-16 14:44: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阶段滚动小卷3 [学生用书活页P5]
(2.1 感觉世界 2.2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3 耳和听觉)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3分,共30分)
1.(杭州月考)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推理是研究科学问题的一种方法,通常称之为理想实验法或科学推理法。下列研究过程中也采用了这一方法的是( D )
A.观察各种发声体并归纳得出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B.用叩桌面的方法研究固体可以传声
C.用敲鱼缸的方法研究液体可以传声
D.用特殊装置研究真空不能传声
2.(长兴月考)针对以下四幅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     B   C     D
第2题图
A.甲图中,演奏者通过手指在弦上按压位置的变化来改变发声的响度
B.乙图中,敲锣时用力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
C.丙图中,随着向外不断抽气,手机铃声越来越大
D.丁图中,城市某些路段两旁的透明板墙可以美化环境
3.(衢州月考)过年放爆竹和礼花时,若你在一旁观看,最好张开嘴或捂住耳朵、闭上嘴。这种做法主要是为了( B )
A.保护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
B.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保护鼓膜
C.使咽鼓管张开,保护听小骨
D.防止听觉中枢受损伤
4.(绍兴柯桥区六校联考)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中,对菜肴讲究色、香、味俱佳。人们在享用美食的过程中,主要参与的感觉为( C )
A.热觉、味觉、痛觉 B.听觉、触觉、冷觉
C.视觉、嗅觉、味觉 D.触觉、听觉、味觉
5.(杭州月考)小明的妈妈在生二胎时,采取的是局部麻醉的剖腹产,妈妈说手术过程中感受不到疼痛,但能感到手术刀与人体的接触,这说明( A )
A.病人的痛觉消失
B.病人的痛觉和触觉均消失
C.痛觉和触觉相互独立又能相互影响
D.大脑皮层被麻醉,所以感受不到疼痛
6.(长兴月考改编)人体能通过感觉器官感知外界刺激。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D )
A.声波引起振动,在内耳中传导顺序为:前庭→耳蜗→半规管
B.皮肤是我们人体最大的组织,可以感受冷热、压力等功能
C.当人从明亮处到暗处时瞳孔会缩小
D.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
7.(嘉兴校级月考)如图是童谣《小蜜蜂》的一段歌词与乐谱,当小玲唱到“大家一起”这四个字期间,音调逐渐升高。关于这期间小玲声音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B )
第7题图
A.声带振动一次的时间逐渐增加
B.声带每秒振动的次数逐渐增加
C.声波的传播速度逐渐增大
D.声波的振动幅度逐渐增大
【解析】 通过五线谱可知,音调在逐渐升高,音调由频率决定,所以频率在逐渐升高,即1s内声带振动的次数逐渐增加,振动一次的时间逐渐减少。而振动幅度决定其响度,不一定增大。
8.(绍兴柯桥区六校联考)小梅听到打雷,迅速将手机关掉,从雷声进入外耳道到形成听觉的正确顺序是( A )
A.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神经中枢
B.外耳道→鼓室→鼓膜→耳蜗
C.外耳道→中耳→内耳
D.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
9.(杭州月考)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A.大声喧哗是产生噪声的原因之一
B.声音弱到一定程度,人就听不见了,叫次声波
C.超声波一般人听不到,原因是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超过 340m/s
D.超声波声音太强,所以人听不见
【解析】 人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低于20Hz的是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是超声波。超声波也是声波的一种,所以其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但因频率太高,所以无法被人听到。
10.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C )
①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插入水中,会看到水花飞溅;②两名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③在一根长钢管的一端敲击一次,从另一端可以听到两次敲击声;④讲话时将手指轻轻放在声带处,可以感受到振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二、填空题(第11题每空2分,其余每空3分,共38分)
11.(杭州月考)某同学为了探究物体发声时振动的频率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他选择了四根钢丝进行实验,如图所示,具体数据如表:
编号
材料
长度
粗细
松紧

钢丝
10cm
0.2mm2


钢丝
10cm
0.1mm2


钢丝
5cm
0.1mm2


钢丝
5cm
0.1mm2

(1)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钢丝甲和乙,发现拨动钢丝__乙__时的音调高,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弦的松紧程度、长度相同时,振动的频率高低与弦的__粗细__有关。
(2)为了探究发声体振动的频率高低与弦的长度的关系时,他应用同样大小的力先后拨动钢丝__乙和丙__。
(3)先后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钢丝丙和丁,发现拨动钢丝丙时的音调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在弦的长度、粗细相同时,振动的频率高低与弦的松紧程度有关__。
12.(嘉兴校级月考)下课铃响了,你匆匆地跑出教室,直奔食堂。你看到了饭菜的颜色,闻到了饭菜的气味,尝到了饭菜的味道,手指感觉到了馒头的温热……请回答问题:
(1)你能够听到下课铃声,是因为声波引起__鼓膜__的振动,刺激了__耳蜗__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并最终产生了听觉。
(2)你能够看到饭菜的颜色,闻到饭菜的气味,尝到饭菜的味道,手指感觉到馒头的温热,这些感觉最终都是在__大脑(或大脑皮层)__形成的。
13.(长兴月考)在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第13题图
(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__乒乓球弹跳起来__,它说明了__音叉在振动__,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__将音叉的振动放大__。
(2)如图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__空气__可以传声,如果在月球上,__不能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塑料球弹起。
(3)如图丙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__闹钟声音变小__,并由此推理:__真空不能传声__。
三、解答题(第14题每空2分,第15题8分,共32分)
14.(杭州期中)如图是人耳的结构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第14题图
(1)感受头部位置变化的结构是[7]__半规管__和[__8__]__前庭__。
(2)小儿咽喉感染比成人易引起中耳炎的原因是:儿童的__咽鼓管__比成人相对地短、宽而且倾斜度小。
(3)“挖耳屎”是不良的习惯,易将图中的__外耳道__和__鼓膜__损伤。
(4)由听觉感受器产生的神经冲动是通过__听神经__传到__大脑皮层__的相关区域形成听觉的。
(5)听觉形成的正确过程是__A__。
A.声波→2→3→4→9→位听神经→听觉中枢
B.声波→2→4→3→9→位听神经→听觉中枢
C.声波→2→3→4→8→位听神经→听觉中枢
D.声波→2→3→4→7→位听神经→听觉中枢
(6)成语“万籁俱寂”从声音的特性分析,主要是指夜晚声音的__响度__很小。“掩耳盗铃”从科学角度分析盗贼所犯的错误:既没有阻止声音的__产生__,又没有阻止声音的__传播__,只是阻止声音进入自己的耳朵。
15.表中是声音在某些介质中的速度v。
介质
v(m·s-1)
介质
v(m·s-1)
水(5℃)
1450

3230
水(15℃)
1470
软橡胶(常温)
40~50
水(20℃)
1480
软木
500
海水(25℃)
1531
铁(棒)
5200
(1)分析表格的信息,推断声速大小可能跟__温度__、__介质__有关。
(2)假设海水温度为25℃,在海面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过2s后收到回波。请计算出海水深度为多少米。
【答案】 由表可知,海水温度为25℃时,声音传播速度为v=1531m/s。海水深度为h=tv=×2s×1531m/s=1531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