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人教版本九年级下学期第九单元《溶液》测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化学人教版本九年级下学期第九单元《溶液》测试卷(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0-01-17 15:23: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九单元《溶液》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下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a中含有少量b时,一般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提纯a
B.t℃时,a、b的饱和溶液中含有的溶质质量:a大于b
C. 当温度大于t℃时,a溶液一定比b溶液浓
D. a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
2.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B.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t1℃时,60 g甲加入到100 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160 g 溶液
D. 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析出晶体的质量:甲一定小于乙
3.20 ℃时,将等质量的a、b两种固体,分别加入到盛有100 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甲,升温到50 ℃时,现象如图乙,a、b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丙中M表示b的溶解度曲线
B. 图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a大于b
C. 图乙中a、b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D. 30 ℃时a、b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相等
4.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做溶质
B. NH4NO3溶解过程中吸热,溶液温度降低
C. 欲使100 g KNO3溶液的质量分数由5%变成10%,可向其中加入5 g KNO3固体
D. 25 ℃时,将某KNO3溶液蒸发10 g水析出ag晶体,再蒸发10 g水析出bg晶体,a与b的质量不一定相等
5.泡菜具有独特的风味,适合制作泡菜的食盐水浓度是4%。在配制4%的食盐水时,会导致溶液浓度偏小的是(  )
①称量好的食盐倒入烧杯时,有少许洒出 ②量水的体积时,俯视量筒 ③溶解食盐的烧杯内壁是潮湿的 ④用4 g食盐和100 g水配制溶液



A. 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6.如图为配制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的操作过程,下列有关操作与目的分析均正确的是(  )





A. 选项A
B. 选项B
C. 选项C
D. 选项D



7.向如图装置的试管中加入某种物质后,U形管右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降低,左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上升,则加入的物质是(  )




A. 氢氧化钠
B. 生石灰
C. 浓硫酸
D. 硝酸铵



8.下列有关实验操作或方案错误的是(  )
A. 用水鉴别苯、四氯化碳、酒精三种液体
B. 加入足量铁屑除去FeCl2溶液中的少量FeCl3
C. 用激光笔照射稀豆浆,检验其是否为胶体
D.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容量瓶用蒸馏水洗涤后再用待装溶液润洗
9.甲物质的溶液可用作化肥、电镀液等。甲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的溶解度是102.5 g
B. 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 20 ℃时,100 g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为28.6 g
D. 将70 ℃甲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或降低温度,都有晶体析出
10.下列关于基础实验操作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在“粗盐的初步提纯”实验中,第一步操作是称量
B. 在“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实验中,可用倾倒法转移需配溶液至细口瓶
C. 在“常见金属的性质”实验中,先观察常见金属的外观,再用砂纸打磨某些金属
D. 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中,先将导管放在盛满水的倒置集气瓶口,再点燃酒精灯
11.20 ℃时,将等质量的a、b两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分别加入到盛有100 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甲;然后升温到50 ℃时。现象如图乙;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丙。由这一过程可知(  )




A. 图甲中a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b溶液大
B. 图乙中a、b溶液一定都是饱和溶液
C. 图丙中表示a的溶解度曲线是M
D. 30 ℃时a、b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相等



12.如图是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质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 物质a的溶解度大于物质c的溶解度
C.t2℃时,60 g物质a与100 g水充分混合后所得溶液的总质量为160 g
D. 将t1℃ b、c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不变的是b溶液
13.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加入以下某种物质,形成溶液的过程中,温度下降。这种物质是(  )



A. 氢氧化钠
B. 氯化钠
C. 浓硫酸
D. 硝酸铵



14.能证明某KCl溶液在20 ℃时已经达到饱和状态的方法是(  )
A. 温度不变时,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水,结果溶液变稀
B. 取少量该溶液,降温至10 ℃时,有KCl晶体析出
C. 取少量该溶液升温,无KCl晶体析出
D. 温度不变时,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KCl晶体,晶体质量不再改变
15.下列关于石灰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饱和石灰水是浓溶液
B. 饱和石灰水是纯净物
C. 澄清石灰水一定是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
D. 加热饱和石灰水有沉淀产生,溶液变浑浊



二、填空题(共3小题)
16.60 ℃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 g。在60 ℃,一定量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和溶液的质量比为________。
17.写出下列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
(1)锌和盐酸反应完全后溶液中的溶质________ 。
(2)铁粉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________ 。
(3)碳酸钙与盐酸完全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________ 。
(4)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至不再产生气体为止,将残留物溶于水,其溶质是________ 。
18.将甲、乙两种物质,分别加入盛有相同水的①、②号试管中。充分振荡后发现:①号试管的液体中分散着小液滴;②号试管内是无色透明的液体。①号试管内是________(填“溶液”或“乳浊液”,下同);②号试管内是________。
三、计算题(共3小题)
19.生理盐水是溶质质量分数约为0.9%的氯化钠溶液。现用500克生理盐水给患者输液,进入患者体内的氯化钠的质量约为多少克?若用溶质质量分数为18%的氯化钠溶液配制5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0.9%的生理盐水,需18%的氯化钠溶液多少克?需水多少克?(写出计算过程)
20.某品牌纯碱中含有杂质NaCl,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称取12 g样品放入烧杯中,加入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并绘制出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与放出气体质量的关系如图:

(1)纯碱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CO2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g。
(2)计算该样品中含杂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下同)
(3)计算当盐酸与纯碱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21.某校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测定某一碳酸钠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进行如下实验,取13.25 g碳酸钠样品(杂质既不溶于酸也不溶于水)放入烧杯中,加入95.8 g水使其完全溶解,再向其中加入稀盐酸,测得反应放出气体的总质量与所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

(1)当加入212 g稀盐酸时,放出气体的质量为___________g。
(2)碳酸钠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3)加入106 g稀盐酸(即A点)时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A项,从溶解度曲线可看出,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较大,而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较小,故a中含有少量b时,可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a,错误;B项,t℃时,a物质的溶解度大于b物质的溶解度,故等质量a、b的饱和溶液中含有的溶质质量:a大于b,没有指明是等质量,错误;C项,当温度大于t℃时,a物质的溶解度大于b物质的溶解度,但a溶液不一定比b溶液浓,因为没有讲清楚是否是饱和溶液,错误;D项,从溶解度曲线可看出,a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正确,故选D。
2.【答案】B
【解析】A项,在比较物质的溶解度时,需要指明温度,错误;B项,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正确;C项,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30 g,60 g甲加入到100 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130 g溶液,错误;D项,甲、乙的饱和溶液的质量不能确定,所以从t2℃降温到t1℃,析出晶体的质量不确定,错误。
3.【答案】C
【解析】A项,据图可以看出,a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大,故M表示的是a物质的溶解度曲线,错误;B项,图甲中,a中溶解的固体质量小于b中溶解的固体质量,故a的质量分数小于b,错误;C项,图乙中,a、b全部溶解,形成的是不饱和溶液,正确;D项,30 ℃时,a、b的溶解度相等,若是饱和溶液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错误。故选C。
4.【答案】C
【解析】HCl、CH3CH2OH、NaCl 均可以溶于水形成溶液,因此A正确;NH4NO3溶于水吸热,温度降低,B正确;加入5 g KNO3固体会使溶液变为105 g,溶质变为10 g,二者相除不等于10%,因此C错误;D中并没有说KNO3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若为不饱和溶液则a不等于b,若为饱和溶液,则a=b,因此D正确。
5.【答案】B
【解析】①称量好的食盐倒入烧杯时,有少许洒出导致溶解氯化钠的质量偏小,所配制氯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偏小;②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读数大于所量水的实际体积,使量取水的体积偏小,所配制氯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偏大;③溶解食盐的烧杯内壁是潮湿的,水的体积因此而偏大,所配制氯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偏小;④用4 g食盐和100 g水配制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所配制氯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偏小。
6.【答案】C
【解析】A项,对化学实验中的剩余药品,不能放回原瓶,以免污染试剂,错误;B项,天平调平后在左、右托盘中各垫一张相同的纸,并不是为了保证称取的食盐质量更准确,而是为了防止污染天平,错误;C项,用50 mL量筒替代天平量取所需的水,更加简便,正确;D项,溶解时用玻璃棒搅拌,是为了加速食盐的溶解速率,而不是增加食盐的溶解能力,错误。故选C。
7.【答案】D
【解析】左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上升,说明装置内压强减小,有可能是温度降低造成的,D项硝酸铵溶于水吸热造成温度降低符合题意。
8.【答案】D
【解析】A项,水与苯混合有机层在上层、与四氯化碳混合有机层在下层、与酒精不分层,现象不同,可鉴别,正确;B项,Fe与氯化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不会引入新杂质,符合除杂要求,正确;C项,胶体具有丁达尔现象,则用激光笔照射稀豆浆,检验其是否为胶体,正确;D项,配制溶液时容量瓶不能润洗,否则浓度偏大,所以容量瓶用蒸馏水洗涤即可,不需要润洗,错误。故选D。
9.【答案】D
【解析】A项,甲的溶解度是102.5 g是错误的,因为没有指明温度,错误;B项,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是错误的,因为甲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在0 ℃~70 ℃时,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而大于70 ℃时,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错误;C项,20 ℃时,128.6 g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为28.6 g,不是100 g,错误;D项,将70 ℃甲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或降低温度,都有晶体析出正确,因为甲在0 ℃~70 ℃时,溶解度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而大于70 ℃时,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正确。故选D。
10.【答案】D
【解析】A项,在粗盐的初步提纯的实验的操作中,为了计算产率,应先称量粗盐的质量,正确;B项,配制好的溶液,可用倾倒法转移需配溶液至细口瓶进行贮存,正确;C项,由于较活泼的金属能与空气中氧气反应,在金属的表面生成了金属氧化物。所以,实验前,用砂纸打磨某些金属,再进行试验,正确;D项,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中,开始排出来的气体主要是试管中的空气,应等导管口的气泡均匀连续放出时才开始收集,错误。故选D。
11.【答案】C
【解析】A项,图甲中a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b溶液大是错误的叙述,因为甲物质没有溶解完而乙物质溶解完;B项,图乙中a、b溶液一定都是饱和溶液是错误的叙述,根据丙中甲乙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甲乙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一定是不饱和溶液;C项,图丙中表示a的溶解度曲线是M是正确的叙述,由20 ℃时甲的溶解度小,可以确定;D项,30 ℃时a、b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相等是错误的叙述,二者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能相等,都饱和时相等。故答案选择C。
12.【答案】D
【解析】A项,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知: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错误;B项,要比较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须限定温度,否则无法比较,错误;C项,t2℃时a的溶解度是50 g,即100 g水中最多溶解50 g的a,故60 g a物质加入到100 g水中,不会完全溶解,所得溶液为150 g,错误;D项,由图可知: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将b、c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由t1℃升温至t2℃,b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不变,b物质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不变,c析出晶体,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正确。故选D。
13.【答案】D
【解析】硝酸铵溶于水吸热导致降温,氢氧化钠和浓硫酸溶于水放热,氯化钠溶于水时吸热和放热不明显。
14.【答案】D
【解析】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A项,温度不变时,不管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加入水,溶液都变稀,错误;B项,取少量该溶液,降温至10 ℃时,不饱和溶液也可能有晶体析出,错误;C项,取少量溶液升温,不管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都无氯化钾晶体析出,错误;D项,温度不变时,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氯化钾晶体,晶体不再溶解。所以,该溶液为饱和溶液,正确。
15.【答案】D
【解析】A项,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很小,饱和石灰水是稀溶液,错误;B项,饱和石灰水是氢氧化钙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错误;C项,澄清石灰水不一定是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错误;D项,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加热饱和石灰水,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减小,有氢氧化钙析出,溶液变浑浊,正确。
16.【答案】11∶10∶21
【解析】60 ℃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 g,说明在60 ℃ 100 g水中最多溶解110 g硝酸钾,所以溶液的质量为100 g+110 g=210 g,故溶质、溶剂和溶液的质量比=110 g∶100 g∶210 g=11∶10∶21。
17.【答案】(1)ZnCl2 (2)FeSO4 (3)CaCl2 (4)KCl
【解析】写出各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便可知溶质。
18.【答案】乳浊液 溶液
【解析】①试管中的液体中分散着小液滴得到的是乳浊液,②试管中得到的是溶液。
19.【答案】4.5 g 475 g
【解析】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
⑴ 500 g×0.9%=4.5 g
⑵在稀释的过程中溶质的质量不变;
设需18%的氯化钠溶液的质量为X;
X×18%=500 g×0.9%或X×18%=4.5 g
解之得:X=25 g
需加水质量:500 g-25 g=475 g
20.【答案】(1)4.4 (2)11.7% (3)16.3%
【解析】(1)纯碱样品中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钠,可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根据图示可知:当加入73 g稀盐酸时,生成气体的质量达到了最大值,即此时碳酸钠恰好完全反应。所以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4 g。
(2)解:设样品中含碳酸钠的质量为x,反应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y


106∶44=x∶4.4g
x=10.6 g
117∶44=y∶4.4 g
y=11.7 g
样品中含杂质的质量分数为。
(3)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21.【答案】(1)4.4 (2)80% (3)5.6%
【解析】(1)根据图像,可以看出当加入106 g稀盐酸的时候,反应就结束,产生气体质量为4.4 g,所以当加入212 g 稀盐酸时,放出气体的质量仍然为4.4 g。
(2)发生反应:Na2CO3+2HCl===2NaCl+H2O+CO2↑,根据方程式中碳酸钠与二氧化碳的质量关系可算出碳酸钠的质量,进而可以计算碳酸钠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反应后得到的是NaCl溶液,所以也可根据方程式中NaCl与二氧化碳的质量关系,求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解:设碳酸钠的质量为x,生成的NaCl质量为y

100∶44=x∶4.4 g,x=10.6 g
(2)碳酸钠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117∶44=y∶4.4 g,y=11.7 g。
又由于反应后溶液质量=10.6 g+95.8 g+106 g-4.4 g=208 g。
(3)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