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4.1 4.2 物质的构成,质量的测量 教学案(教师版+学生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章 4.1 4.2 物质的构成,质量的测量 教学案(教师版+学生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1-16 16:37:37

文档简介

课题名 第十三讲——物质的构成,质量的测量
目标
重难点
一、考点梳理(我都会!)
1.物质的构成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 一种微粒 。但也有许多物质是由 原子 或 离子 等微粒构成的。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分子运动论的基本内容:(背)
① 分子之间有空隙;
②分子在永不停息地作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称为热运动);
③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只有在分子相距很近的时候才显现)
说明:芝麻与黄豆混合后总体积变小的实验,是一个模拟实验,它并不能证明分子间有间隙。
(3) 很容易被压缩而 和 很难被压缩,说明了气体分子间的间隙很 ,而液体和固体中分子间的间隙较 。
(4)扩散:两种不同物质的分子相互进入到分子的空隙中的现象。
扩散现象证明了:一是 ,二是 。
说明:闻到花香是香味分子扩散造成的,可证明分子在热运动,但飞舞的雪花、飘扬的灰尘、掉落的树叶等都是物体,它们本身不是分子,因而这些现象都不是扩散现象,都不能证明分子热运动。
影响扩散的快慢:分子空隙大小,分子热运动程度(温度)。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 。
(5)观察较大物质分子的器材是 扫描电子显微镜 ,观察细胞的仪是 普通光学显微镜 。
(6)冰融化成水后,体积会变小,这说明冰中水分子之间的空隙比液态水中的要 。但绝大多数物质的固态比液态空隙要 。
说明:①气体、液体、固体都会发生扩散现象。
②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一长段时间后,发现它们结合在一起了,这就是扩散现象,它既说明了固体物质的分子间有间隙,也说明了固体分子也在热运动。
③物体难以被压缩说明了分子间存在斥力,物体难对被拉断说明了分子间存在引力。
④两个铅柱被粘合在一起很难被拉开,证明了分子间存在引力。
2.质量的测量
(1)一切物体都是由 物质 组成的。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 质量 。改变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和空间地点,都不会改变物体质量的大小。
单位换算:1吨= 千克 1千克= 克= 毫克
(2)托盘天平的构造
1.底座 2.托架盘 3. 4.
5. 6. 7. 8.
9.横梁

(3)托盘天平的使用
①调平:天平放水平,游码移到 ,调平衡,用 调节,使指针对准分度盘 刻度线。
(调节时,开始时指针偏左,平衡螺母都向 ;指针偏右,平衡螺母都向 )
②称量: 盘放物, 盘放砝码,先放 砝码,再加 砝码,最后移动 (读数读左端)
③称量完毕:用 将砝码放回砝码盒内
(4)维护和注意事项:
①不能超过最大量程
②砝码和游码不能用手,应用镊子取,
③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称,应放在 内称量
二、随堂快练(我能行!)
1.1滴水中大约含有1.67×1021个水分子,这说明(  )
A.分子很小 B.分子之间有间隔 C.分子没有质量 D.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2.下列事例中不能用“分子热运动”解释的是(   )
A.环境恶化,尘土满天飞 B.炒菜时加盐使菜变咸
C.室内喷清新剂,香气四溢 D.密封的室内一人吸烟,其他人闻到烟味
3.将红墨水分别注射到相同体积的冷水和热水底部中,可以看到( )
A、两杯水同时全部呈红色 B、两杯水都仍是下层红色上层无色
C、热水变红色,冷水始终不变 D、热水先变红色,冷水后但也全部呈红色
4.下列现象能说明分子间存在吸引力的是(  )
A. 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 B. 红墨水滴入水中很快散开
C. 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 D. 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紧压后会“粘”在一起
5.在0℃,构成物体的分子(  )
A.表面分子停止运动,内部分子还在运动 B.所有的分子都在运动
C.表面分子在运动,内部分子停止了 D.全部停止了运动
6.通常把萝卜腌成咸菜需要几十天,而把萝卜炒成熟菜,使之有相同的咸味,只需几分钟,造成这种判别的主要原因是(??)
A.盐的分子很小,容易进入萝卜中 B.盐分子有相互作用的斥力
C.萝卜分子间有空隙,易扩散 D.炒菜时温度高,分子热运动激烈
7.关于黄豆和芝麻混合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实验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B.该实验说明黄豆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C.该实验是用来模拟两种物质的分子间存在空隙,混合后总体积小于各体积之和 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8.在抗击“非典”时期,对一些防护措施的科学解释正确的是(?? )?
A.有些家庭用醋熏房间,加热使醋温度升高,醋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加剧?
B.有些家庭用醋熏房间,加热使醋温度升高,醋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减缓?
C.学校用消毒水擦拭门窗后,可以闻到一些气味,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
D.学校用消毒水擦拭门窗后,可以闻到一些气味,说明分子非常的小
9.对下列常见的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物体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 B. 破镜难圆,是因为分子间有排斥力
C.花香四溢,是因为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水往低处流,是因为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10. 下列因素的改变,能显著改变气体体积的是(  )
A.分子间的间隔 B.分子的大小 C.分子的质量 D.分子的种类
11.一位中学生的质量最接近于(  )
A.0.5吨 B.5×107毫克 C.5×103克 D.500千克
12.我们使用的科学教科书,质量大约的是(  )
A.2克 B.20克 C.200克 D.2千克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50克的铁块比50克的木块质量大 B.50克的冰块比50克的水的质量大
C.75kg的宇航员到月球上,他的质量要变小 D.20克的食盐水和20g的砝码,它们的质量相等
14.关于0℃的水结成0℃的冰的过程,下列说话正确的是(  )
A.温度降低 B.质量变大 C.温度不变 D.状态不变
15.托盘天平的横梁上都有标尺和游码,移动游码的作用是(  )
A. 调节横梁平衡 B. 代替指针指示的位置 C. 相当于向左盘上加小砝码 D. 相当于向右盘加上小砝码
16.在太空中运行的宇宙飞船座舱内,用天平测量某物体的质量,其结果应是(  )
A. 测出的质量数和在地球上测出的质量数一样大
B. 测出的质量数比在地球上测出的质量数大
C. 测出的质量数比在地球上测出的质量数小
D. 测不出物体的质量
17.某同学要称量10.2克食盐,10克以上用砝码,1克以下用游码。其操作方法如下:
①取10克砝码放右盘;②调节天平平衡;③左盘添加食盐到指针位于分度盘中央刻度线;④移动游码到0.2克处。其合理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③④① D、②④③①
18.在用天平称量一壶油的质量时,用了下面4个步骤,不必要的( )
A称出空壶质量 B称出油和壶的总质量 C称出把油倒出之后壶的质量 D计算出油的质量
19.某同学在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时,不小心把待测物体放到了右盘,砝码放到了左盘.天平平衡时,砝码有两个20克,一个50克,游码上的刻度为3,该物体的质量是多少
20.某同学用天平测量某物体的质量。
(1)请写出图中托盘天平主要结构的名称:A B C D
(2)称量前要明确天平的 。使用天平时,取放砝码应用 ,潮湿物品或化学药品
(填“能”或“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3)用托盘天平称取一盛有试剂的烧杯,如图2所示,则烧杯和试剂的总质量为 克。
三.偏值问题与测量
1.若游码没有放在零刻度线处,就将天平的横梁调节平衡.用这样的天平称物体的质量,所得到数据比物体的实际值( )????
A.偏小????B.偏大????C.不变????D.不能确定
2.托盘天平称量5.4g食盐,若指针稍微偏左,接下来的操作应是(  )
A.减少砝码或游码 B.减少食盐 C.增加砝码或游码 D.增加食盐
3.用天平测物体质量时,由于砝码磨损,会使测量结果(  )
A.偏大 B.偏小 C.不变化 D.无法确定
4.在一次测量中,小明错把被测物体至于已调好的托盘天平的右盘,砝码置于天平的左盘,并移动砝码,天平平衡时,天平平衡时,左盘砝码的质量是30克,游码的读数为2.4克,则被测物体的实际质量为( )
A、32.4克 B、27.6克 C、25.2克 D、无法确定
5.小聪放学回家,发现爷爷做生意用的杆秤锤碰掉了一小块,他用这个秤称出1kg黄豆,则这些黄豆的真实质量应(  )
A.小于1kg B.大于1kg C.等于1kg D.无法判断
6.一位学生要用托盘天平称量2.5克药品,在称量中发现指针向左偏转,这时他应该( )
A.减少药品?????B.向右盘中加砝码????C.移动游码????D.调节平衡螺母.
7.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下列各种情况会造成测量结果比真实值偏小的是(  )
A.调节天平的横梁平衡时,指针偏向标尺中线的右侧便停止调节
B.调节天平的横梁平衡时,指针偏向标尺中线的左侧,就停止调节
C.使用的砝码已磨损
D.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游码未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8.小明有6个外观完全相同的玻璃球,其中一个质量较小,其余质量相同,最少用几次就能把次品找出来( )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9.小明有8个外观完全相同的玻璃球,其中一个质量较小,其余质量相同,最少用几次就能把次品找出来( )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10.小明有16个外观完全相同的玻璃球,其中一个质量较小,其余质量相同,最少用几次就能把次品找出来( )
A.5次 B.2次 C.3次 D.4次
课题名 第十三讲——物质的构成,质量的测量
目标
重难点
一、考点梳理(我都会!)
1.物质的构成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 一种微粒 。但也有许多物质是由 原子 或 离子 等微粒构成的。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分子运动论的基本内容:(背)
① 分子之间有空隙;
②分子在永不停息地作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称为热运动);
③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只有在分子相距很近的时候才显现)
说明:芝麻与黄豆混合后总体积变小的实验,是一个模拟实验,它并不能证明分子间有间隙。
(3) 气体很容易被压缩而 液体 和 固体 很难被压缩,说明了气体分子间的间隙很大 ,而液体和固体中分子间的间隙较 小 。
(4)扩散:两种不同物质的分子相互进入到分子的空隙中的现象。
扩散现象证明了:一是分子之间有空隙 ,二是 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 。
说明:闻到花香是香味分子扩散造成的,可证明分子在热运动,但飞舞的雪花、飘扬的灰尘、掉落的树叶等都是物体,它们本身不是分子,因而这些现象都不是扩散现象,都不能证明分子热运动。
影响扩散的快慢:分子空隙大小,分子热运动程度(温度)。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 剧烈 。
(5)观察较大物质分子的器材是 扫描电子显微镜 ,观察细胞的仪是 普通光学显微镜 。
(6)冰融化成水后,体积会变小,这说明冰中水分子之间的空隙比液态水中的要 大 。但绝大多数物质的固态比液态空隙要小 。
说明:①气体、液体、固体都会发生扩散现象。
②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一长段时间后,发现它们结合在一起了,这就是扩散现象,它既说明了固体物质的分子间有间隙,也说明了固体分子也在热运动。
③物体难以被压缩说明了分子间存在斥力,物体难对被拉断说明了分子间存在引力。
④两个铅柱被粘合在一起很难被拉开,证明了分子间存在引力。
2.质量的测量
(1)一切物体都是由 物质 组成的。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 质量 。改变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和空间地点,都不会改变物体质量的大小。
单位换算:1吨= 1000 千克 1千克= 103 克= 106 毫克
(2)托盘天平的构造
1.底座 2.托架盘 3. 托盘 4. 横量标尺
5. 平衡螺母 6. 指针 7. 分度盘 8. 游码
9.横梁

(3)托盘天平的使用
①调平:天平放水平,游码移到 左端0刻度 ,调平衡,用 平衡螺母 调节,使指针对准分度盘 中央 刻度线。
(调节时,开始时指针偏左,平衡螺母都向 右 ;指针偏右,平衡螺母都向 左 )
②称量: 左 盘放物, 右 盘放砝码,先放 大 砝码,再加 小 砝码,最后移动 游码 (读数读左端)
③称量完毕:用 镊子 将砝码放回砝码盒内
(4)维护和注意事项:
①不能超过最大量程
②砝码和游码不能用手,应用镊子取,
③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称,应放在 烧杯 内称量
二、随堂快练(我能行!)
1.1滴水中大约含有1.67×1021个水分子,这说明(A)
A.分子很小 B.分子之间有间隔 C.分子没有质量 D.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2.下列事例中不能用“分子热运动”解释的是( A  )
A.环境恶化,尘土满天飞 B.炒菜时加盐使菜变咸
C.室内喷清新剂,香气四溢 D.密封的室内一人吸烟,其他人闻到烟味
【解析】分子很小,肉眼可见的都不是分子
3.将红墨水分别注射到相同体积的冷水和热水底部中,可以看到( D )
A、两杯水同时全部呈红色 B、两杯水都仍是下层红色上层无色
C、热水变红色,冷水始终不变 D、热水先变红色,冷水后但也全部呈红色
4.下列现象能说明分子间存在吸引力的是( C )
A. 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 B. 红墨水滴入水中很快散开
C. 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 D. 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紧压后会“粘”在一起
5.在0℃,构成物体的分子( B )
A.表面分子停止运动,内部分子还在运动 B.所有的分子都在运动
C.表面分子在运动,内部分子停止了 D.全部停止了运动
6.通常把萝卜腌成咸菜需要几十天,而把萝卜炒成熟菜,使之有相同的咸味,只需几分钟,造成这种判别的主要原因是(?D?)
A.盐的分子很小,容易进入萝卜中 B.盐分子有相互作用的斥力
C.萝卜分子间有空隙,易扩散 D.炒菜时温度高,分子热运动激烈
7.关于黄豆和芝麻混合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该实验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B.该实验说明黄豆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C.该实验是用来模拟两种物质的分子间存在空隙,混合后总体积小于各体积之和 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8.在抗击“非典”时期,对一些防护措施的科学解释正确的是(?A? )?
A.有些家庭用醋熏房间,加热使醋温度升高,醋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加剧?
B.有些家庭用醋熏房间,加热使醋温度升高,醋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减缓?
C.学校用消毒水擦拭门窗后,可以闻到一些气味,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
D.学校用消毒水擦拭门窗后,可以闻到一些气味,说明分子非常的小
9.对下列常见的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C )
A.物体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 B. 破镜难圆,是因为分子间有排斥力
C.花香四溢,是因为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水往低处流,是因为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10. 下列因素的改变,能显著改变气体体积的是( A )
A.分子间的间隔 B.分子的大小 C.分子的质量 D.分子的种类
11.一位中学生的质量最接近于( B )
A.0.5吨 B.5×107毫克 C.5×103克 D.500千克
12.我们使用的科学教科书,质量大约的是( C )
A.2克 B.20克 C.200克 D.2千克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50克的铁块比50克的木块质量大 B.50克的冰块比50克的水的质量大
C.75kg的宇航员到月球上,他的质量要变小 D.20克的食盐水和20g的砝码,它们的质量相等
14.关于0℃的水结成0℃的冰的过程,下列说话正确的是( C )
A.温度降低 B.质量变大 C.温度不变 D.状态不变
15.托盘天平的横梁上都有标尺和游码,移动游码的作用是( D )
A. 调节横梁平衡 B. 代替指针指示的位置 C. 相当于向左盘上加小砝码 D. 相当于向右盘加上小砝码
16.在太空中运行的宇宙飞船座舱内,用天平测量某物体的质量,其结果应是( D )
A. 测出的质量数和在地球上测出的质量数一样大
B. 测出的质量数比在地球上测出的质量数大
C. 测出的质量数比在地球上测出的质量数小
D. 测不出物体的质量
【解析】同一物质的质量与它所处的环境无关,所以称量物质的质量也不会变.但是太空中运行的宇宙飞船座舱内处于失重状态,天平及砝码无法按规定正确放置,所以不能测出物体的质量. 故选D.
17.某同学要称量10.2克食盐,10克以上用砝码,1克以下用游码。其操作方法如下:
①取10克砝码放右盘;②调节天平平衡;③左盘添加食盐到指针位于分度盘中央刻度线;④移动游码到0.2克处。其合理顺序是( B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③④① D、②④③①
18.在用天平称量一壶油的质量时,用了下面4个步骤,不必要的( C )
A称出空壶质量 B称出油和壶的总质量 C称出把油倒出之后壶的质量 D计算出油的质量
19.某同学在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时,不小心把待测物体放到了右盘,砝码放到了左盘.天平平衡时,砝码有两个20克,一个50克,游码上的刻度为3,该物体的质量是多少 93克
20.某同学用天平测量某物体的质量。
(1)请写出图中托盘天平主要结构的名称:A 分度盘 B 横梁标尺 C 平衡螺母 D 托盘
(2)称量前要明确天平的 量程 。使用天平时,取放砝码应用 镊子 ,潮湿物品或化学药品 不能
(填“能”或“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3)用托盘天平称取一盛有试剂的烧杯,如图2所示,则烧杯和试剂的总质量为 81.8 克。
三.偏值问题与测量
1.若游码没有放在零刻度线处,就将天平的横梁调节平衡.用这样的天平称物体的质量,所得到数据比物体的实际值( B )????
A.偏小????B.偏大????C.不变????D.不能确定
2.托盘天平称量5.4g食盐,若指针稍微偏左,接下来的操作应是( B )
A.减少砝码或游码 B.减少食盐 C.增加砝码或游码 D.增加食盐
3.用天平测物体质量时,由于砝码磨损,会使测量结果( A )
A.偏大 B.偏小 C.不变化 D.无法确定
4.在一次测量中,小明错把被测物体至于已调好的托盘天平的右盘,砝码置于天平的左盘,并移动砝码,天平平衡时,天平平衡时,左盘砝码的质量是30克,游码的读数为2.4克,则被测物体的实际质量为( B )
A、32.4克 B、27.6克 C、25.2克 D、无法确定
5.小聪放学回家,发现爷爷做生意用的杆秤锤碰掉了一小块,他用这个秤称出1kg黄豆,则这些黄豆的真实质量应( B )
A.小于1kg B.大于1kg C.等于1kg D.无法判断
6.一位学生要用托盘天平称量2.5克药品,在称量中发现指针向左偏转,这时他应该( A )
A.减少药品?????B.向右盘中加砝码????C.移动游码????D.调节平衡螺母.
7.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下列各种情况会造成测量结果比真实值偏小的是( A )
A.调节天平的横梁平衡时,指针偏向标尺中线的右侧便停止调节
B.调节天平的横梁平衡时,指针偏向标尺中线的左侧,就停止调节
C.使用的砝码已磨损
D.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游码未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8.小明有6个外观完全相同的玻璃球,其中一个质量较小,其余质量相同,最少用几次就能把次品找出来( B )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9.小明有8个外观完全相同的玻璃球,其中一个质量较小,其余质量相同,最少用几次就能把次品找出来( B )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10.小明有16个外观完全相同的玻璃球,其中一个质量较小,其余质量相同,最少用几次就能把次品找出来( C )
A.5次 B.2次 C.3次 D.4次